缓冲装置、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290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缓冲装置、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连结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部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部的液体供给路上配置的缓冲装置、具备该缓冲装置的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商业用等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采用将大容量的墨盒配置为与供墨喷出头搭载的滑架分离的结构、即所谓的滑架外方式。在滑架外方式的记录装置中,通过滑架的移动而产生较大的动压变动。若该动压变动作用于墨喷出头,则有可能使墨的喷出不稳定、或者使墨的液滴从喷出头意外落下而污损印刷物。

对此,长久以来,人们研究如何将墨喷出头中的墨的压力变动抑制得较小。在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59274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墨喷出头与缓冲装置搭载于滑架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缓冲装置具备:形成墨存积室的外壳主体;构成墨存积室的一面的挠性的感压膜;用于将上述感压膜向墨存积室的外侧施力的弹性部件。在感压膜的大致中央粘贴有加强部件。在该缓冲装置中,基于感压膜的挠曲变形而以预定的压力向墨喷出头供给墨。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缓冲装置中,因向感压膜粘贴加强部件的方法等而使感压膜的挠曲变形产生不良情况,有可能使墨的供给变得不稳定。例如在加强部件的几乎整个面粘贴于感压膜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感压膜的可动区域变得狭窄。另外,在加强部件向感压膜粘贴时,若在接合面中封入空气,则有时该空气成为阻力而使感压膜的挠曲变形变得不规则。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液体存积室内的压力变化向感压膜高精度地传递、向液体喷出部稳定地供给液体的缓冲装置。另外,其它目的在于,提供具备上述缓冲装置的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缓冲装置配置在从液体供给部向液体喷出部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路。该缓冲装置配置在将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部与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部相连的液体供给路。缓冲装置具备:形成有开口的中空的外壳主体;感压膜,以覆盖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开口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外壳主体,与上述外壳主体一起划分液体存积室,并能够向上述液体存积室的内侧及外侧挠曲变形;流入口,形成于上述外壳主体,并与上述液体存积室连通,供液体流入;喷出用流出口,形成于上述外壳主体,并与上述液体存积室连通,供液体朝向上述液体喷出部流出;弹性部件,以使上述感压膜向上述液体存积室的外侧挠曲的方式与上述感压膜连结;及受压板,介于上述感压膜与上述弹性部件之间,并具有与上述感压膜间断地接合的间断接合部。

在上述缓冲装置中,感压膜与受压板被间断接合。因此,与将感压膜与受压板整个面接合的情况相比较,不易限制感压膜的可动区域。另外,在感压膜与受压板的接合面难以产生空气的封入。因此,在上述缓冲装置中,能够进行更好地反映液体存积室内的压力变化的感压膜的挠曲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向液体喷出部稳定地供给液体。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提供一种液体供给系统。该液体供给系统具备: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部;将上述液体供给部与上述液体喷出部连通的液体供给路;及配置于上述液体供给路并向上述液体喷出部供给液体的上述缓冲装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缓冲装置中,能够进行更好地反映液体存积室内的压力变化的感压膜的挠曲变形。因此,在具备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液体供给系统中,能够向液体喷出部稳定地供给液体,能够从液体喷出部稳定地喷出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从墨盒朝向墨喷出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的V-V线纵向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的受压板。

图7A是受压板的其它一个例子。

图7B是受压板的其它一个例子。

图7C是受压板的其它一个例子。

图7D是受压板的其它一个例子。

图7E是受压板的其它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非意图特别限定本发明。另外,在实现相同作用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将重复的说明省略或者简化。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0的主视图。此外,在图1等中,附图标记L及R分别表示左及右。另外,在图1中,近前侧及里侧分别为前侧及后侧。其中,这些仅是便于说明的方向,没有对打印机10的设置形态进行任何限定。

打印机10是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打印机10用于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5进行印刷。此外,在记录介质中,当然包括普通纸等纸类,也包括由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酯等树脂材料、铝、铁、木材等各种材料构成的记录介质。

打印机10具备打印机主体2与固定于打印机主体2的导轨3。导轨3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导轨3上卡合有滑架1。在导轨3的左端侧及右端侧分别设有辊(未图示)。在这些辊中的任一辊上连结有滑架马达(未图示)。该一个辊在滑架马达的作用下旋转驱动。在两辊上分别卷绕有环状的带6。滑架1固定于带6。当上述辊旋转而使带6行进时,滑架1朝左右方向移动。这样,滑架1沿着导轨3朝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在打印机主体2设有支撑记录纸5的压板4。在压板4设有上下一对栅格辊及压紧辊(未图示)。栅格辊与供料马达(未图示)连结。栅格辊在供料马达的作用下旋转驱动。当记录纸5夹在栅格辊与压紧辊之间的状态下栅格辊旋转时,记录纸5沿前后方向被搬运。

打印机主体2具备所谓的墨盒11。墨盒11是存积墨的罐。在图1所示的形态中,多个墨盒11C、11M、11Y、11K、11W装卸自如地装配在打印机主体2上。在墨盒11C中存积有青色墨。在墨盒11M中存积有品红色墨。在墨盒11Y中存积有黄色墨。在墨盒11K中存积有黑色墨。在墨盒11W中存积有白色墨。在墨盒11C、11M、11Y、11K、11W中分别安装有墨取出口(未图示)。

打印机10针对各色的墨盒11C、11M、11Y、11K、11W分别具备墨供给系统。图1所示的墨供给系统具备墨供给路12、送液泵13、缓冲装置14、墨喷出头15及控制装置18。缓冲装置14及墨喷出头15搭载于滑架1,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另一方面,墨盒11没有搭载于滑架1,不会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因此,为了即便在滑架1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不使墨供给路12发生破损,将墨供给路12的大部分(至少全长的一半以上)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了五种墨,因此合计设有五条墨供给路12。这些墨供给路12被电缆类保护引导装置7覆盖。电缆类保护引导装置7是指例如电缆支架(注册商标)。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对在存积青色墨的墨盒11C上设置的墨供给系统进行说明。图2是打印机10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墨盒11C向墨喷出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概略图。此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F及Rr分别表示前及后。另外,在图3等中,附图标记U及D分别表示重力方向的上方及下方。

图2、3所示的墨供给系统具备墨盒(液体供给部)11C、墨供给路(液体供给路)12、送液泵13、缓冲装置14、墨喷出头(液体喷出部)15、墨循环路16及控制装置18。

墨供给路12是从墨盒11C朝向墨喷出头15引导墨的墨流路。墨供给路12具有柔软性、挠性,以能够适用于滑架1的移动。墨供给路12是例如树脂制的容易变形的管。但是,也可以由管以外的材料构成。在图3所示的形态中,墨供给路12由管12a、12b及12c构成。管12a连通墨盒11C与送液泵13。管12b连通送液泵13与缓冲装置14。管12c连通缓冲装置14与墨喷出头15。通过这样的路线,从墨盒11C向墨喷出头15供给墨。

送液泵13是从墨盒11C朝向墨喷出头15供给墨的送液装置的一个例子。送液泵13设于墨供给路12。送液泵13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送液泵13是例如次摆线泵式的所谓的管泵。送液泵13与控制装置18连接。送液泵13的驱动与停止由控制装置18控制。

墨喷出头15是朝向记录纸5喷出墨的喷出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形成有喷出墨的多个喷嘴(未图示)。在墨喷出头15的内部设有由压电元件等构成的促动器(未图示)。通过该促动器进行驱动,从上述喷嘴喷出墨。在图3所示的形态下,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设于比墨盒11C低的位置。但是,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也可以设于与墨盒11C几乎相同的高度。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也可以设于比墨盒11C高的位置。

墨循环路16是使墨从缓冲装置14返回到管12a的一侧的墨流路。墨循环路16的一端与缓冲装置14连接。墨循环路16的另一端与墨供给路12的墨盒11C和送液泵13之间、即管12a连接。在墨循环路16与管12a连通的部分配置有三通阀17。墨循环路16例如由与墨供给路12相同的材质构成。

三通阀17具备与管12a连接且与墨盒11C连通的第一连接口171、与管12a连接且与送液泵13连通的第二连接口172及与墨循环路16连接且连通缓冲装置14与管12a的第三连接口173。三通阀17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电磁阀。三通阀17与控制装置18连接。三个连接口171、172、173的连通状态的切换通过控制装置18来控制。

控制装置18控制墨从墨盒11C朝向墨喷出头15的供给。控制装置18与送液泵13、缓冲装置14、三通阀17连接。控制装置18控制送液泵13的驱动与停止。控制装置18在例如缓冲装置14的墨存积量达到预定的下限值时使送液泵13驱动。控制装置18在例如缓冲装置14的墨存积量达到预定的上限值(满罐)时,使送液泵13停止。控制装置18还切换三通阀17的开闭。由此,能够在系统内循环墨。控制装置18典型为所谓的计算机。控制装置18也可以具备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储存有供CPU执行的程序等的ROM、RAM。

缓冲装置14与墨喷出头15连通,并担负向墨喷出头15补给墨的作用。缓冲装置14还担负缓和墨的压力变动而使墨喷出头15的墨喷出动作稳定化的作用。缓冲装置14设于墨供给路12。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墨喷出头15而配置有缓冲装置14。由此,能够在墨喷出之前吸收墨的动压变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墨的喷出稳定性。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14的侧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14的V-V线纵向剖视图。如图5所示,缓冲装置14具备一面(图5的右侧的面)开口的中空构造的外壳主体21、以覆盖该开口部分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21的外壁面的缓冲膜22。外壳主体21典型为树脂制。由外壳主体21与缓冲膜22围成的区域为墨存积室23。在缓冲膜22的与墨存积室23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配置有检测杆27。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14不具有所谓的阀构造。

如图4所示,在外壳主体21的壁面(图4的上表面)形成有供墨流入的墨流入口20。墨流入口20与管12b连接,并与墨盒11C连通。在外壳主体21的其它壁面(图4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墨流出的喷出用墨流出口29a。喷出用墨流出口29a与管12c连接,并与墨喷出头15连通。在外壳主体21的壁面(图4的上表面)形成有循环用墨流出口29b。循环用墨流出口29b与墨循环路16连接,并经由三通阀17而与管12a连通。墨流入口20、喷出用墨流出口29a及循环用墨流出口29b分别与墨存积室2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墨存积室23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墨存积室23中暂时存积预定量的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前端(下端)配置在比墨流入口20的前端(下端)靠重力方向的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流入口20的前端配置在距墨存积室23的下表面大约1/2左右的高度。另外,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前端配置在距墨存积室23的下表面大约1/4左右的高度。另外,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内径d小于墨流入口20的内径D。即,d<D。

缓冲膜22以能够分别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及外侧挠曲的程度的张力,例如通过热熔敷粘贴于外壳主体21的边缘部。缓冲膜22是感压膜的一个例子,能够根据墨存积室23内的压力进行挠曲变形。缓冲膜22典型为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薄膜。缓冲膜22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将不同材质的薄膜层叠并一体化而成的多层构造。在缓冲膜22的墨存积室23侧的面上,出于例如提高抗墨腐蚀性的目的,也可以实施涂层。

如图5所示,在墨存积室23的内部,在外壳主体21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面21a上安装有锥形弹簧24的一端。锥形弹簧24的另一端与受压板25连接。锥形弹簧24与缓冲膜22连结。锥形弹簧24是将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按压的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锥形弹簧24维持为被压缩的状态。由此,将缓冲膜22朝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图5的右侧)按压,成为挠曲的状态。若存积于墨存积室23的墨减少至预定量而墨存积室23内减压一定程度,则缓冲膜22克服锥形弹簧24的弹簧力(弹力)而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挠曲。

锥形弹簧24在没有被压缩时为圆锥台形,在该圆锥台形的高度方向上内径逐渐变化。锥形弹簧24随着被压缩而沿上述高度方向收缩,在全压缩时成为大致平坦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锥形弹簧24配置为,随着从外壳主体21的壁面21a接近缓冲膜22而内径变小。锥形弹簧24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在锥形弹簧24中,出于例如提高抗墨腐蚀性的目的,也可以实施涂层。

在墨存积室23的内部,在缓冲膜22与锥形弹簧24之间配置有受压板25。受压板25以朝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均质地按压缓冲膜22的方式配置在缓冲膜22的大致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板25成为圆板形状。受压板25的材质可以考虑与缓冲膜22的接合容易性来选择。受压板25可以由比缓冲膜22硬质的材料构成。受压板25可以比较轻,以便不会阻碍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板25为聚甲醛系树脂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板25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一侧的面具有覆盖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的缓冲膜22的整个表面的大致10%以上、典型为10~30%、例如为15~20%左右的表面积。通过扩宽受压板25的面积,能够朝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均质地按压缓冲膜22。另外,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向受压板25高精度地传递。另一方面,当在缓冲膜22上粘贴面积较大的受压板25时,有可能极端地限制缓冲膜22的可动区域。对此,在此公开的技术中,并非使受压板25与缓冲膜22全面接合,而是间断地接合。由此,能够在维持缓冲膜22的可动区域的状态下扩宽受压板25的受压面积。其结果是,伴随着墨容量的变化而使缓冲膜22顺畅地挠曲变形。此外,在此所说的“间断接合”是指,不使受压板25与缓冲膜22全面接合,而在受压板25上(积极地)残留不与缓冲膜22接合的部分。受压板25与缓冲膜22典型为在同心圆上间断地接合。

受压板25的间断接合部26具有与缓冲膜22接合的一个或者多个接合部261及没有与缓冲膜22接合的一个或者多个非接合部269。非接合部269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与受压板25的接合部261的最靠近边缘部的部分相比而位于受压板25的中央侧。非接合部269优选没有被接合部261封闭。即,为了难以在间断接合部26存积气泡,优选使非接合部269开放。接合部261优选占受压板25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一侧的整个面的大致90%以下、典型为80%以下、例如为70%以下的面积。非接合部269优选占受压板25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一侧的整个面的大致10%以上、典型为20%以上、例如为30%以上的面积。

图6是图4所示的缓冲装置14的受压板25。在受压板25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一侧的面上设有间断接合部26。间断接合部26具备四个接合部261。四个接合部261均呈点状。这四个点状接合部261配置在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而比受压板25的外轮廓小一圈的同一圆周上(图6的双点划线上)。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及缓冲膜22为四边形(具体来说为长方形)。从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及缓冲膜22的各顶点至与该各顶点最接近的点状接合部261的距离分别大致相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间断接合部26具有四个点状接合部261,但不限于此。接合部261可以是一个,例如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三个以上、四个以上、五个以上的多个。另外,接合部261可以通过预定的间距规则地配置在受压板25的表面,也可以不规则地配置。另外,接合部261不仅可以是点状,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状、弓状、波状等线状、圆状、多边形状、字母形状、齿轮形状等图案状。

在间断接合部26中,可以例如考虑缓冲膜22、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的形状等,从而决定接合部261与非接合部269的配置。在一个例子中,以使从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的边缘部至受压板25的中央(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方式配置接合部261。在例如图4所示那样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为多边形的情况下,以使从多变形的顶点至受压板25的中央(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的方式配置接合部261。

在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的形状具有旋转对称性的情况下,在例如图4所示那样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为多边形的情况下,接合部261也还可以具有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的旋转对称性。例如,可以将接合部261等间隔地配置在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的同一圆周上。或者,可以将接合部261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呈放射状地配置。由此,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向受压板25均质地传递,使受压板25稳定地位移。因此,能够提高墨存积量的检测精度。

作为一个例子,在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情况下,接合部261的数量n可以为顶点的数量的约数(但是n≥3)。如图4所示,在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和/或缓冲膜22为四边形的情况下,接合部的数量n可以为四个。另外,在外壳主体21的开口部分为六边形的情况下,接合部的数量n可以为三个或者六个。其中,优选具有与多边形的顶点的数量相等的数量的接合部261。当满足上述的数量的接合部261以具有旋转对称性的方式配置、其它部分成为非接合部269而构成间断接合部26时,能够将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稳定地反映为受压板25的位移。

图7A~图7E是受压板25的其它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受压板25的与缓冲膜22相向的一侧的面上设有线状或者图案状的接合部。在图7A中,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而将六个线状接合部262呈放射状地配置。在图7B中,组合呈放射状配置的六个线状接合部、配置在受压板25的中央部分的圆形状接合部,形成一个齿轮状接合部263。在图7C中,在以受压板25的中央25c为中心点的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四个弓状接合部264。在图7D中,配置有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四个弓状接合部264与配置在受压板25的中央部分的一个圆形接合部265。在图7E中,呈放射状配置的四个线状接合部与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四个弓状接合部分别重叠,形成四个T字状接合部266。在图7A~图7E中,接合部262、263、264、265、266以外的部分成为非接合部269,分别构成间断接合部26。

在墨存积室23的外侧配置有检测杆27。检测杆27是根据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的程度(位置变化)来检测墨存积量的墨存积量检测装置。如图4所示,检测杆27通过两个固定部27b而固定于外壳主体21的壁面。检测杆27隔着缓冲膜22而与受压板25的中央25c连结。检测杆27通过弹簧部件27c配置为相对于墨存积室23进退自如,始终与缓冲膜22抵接。检测杆27基于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进行位移。

例如,当存积于墨存积室23的墨变少时,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挠曲预定量。伴随着该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检测杆27也向墨存积室23的一侧位移预定量。相反,当向墨存积室23供给墨而使墨存积量增加时,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挠曲预定量。伴随着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检测杆27也向远离墨存积室23的一方位移预定量。因此,能够基于检测杆27的位移的信息,判断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是否处于预定的范围内。例如能够判断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是否到达预定的下限值,和/或墨存积量是否到达预定的上限值(满罐)。

基于检测杆27的位移,向控制装置18传送信号。控制装置18在接收到该信号时驱动或者停止送液泵13。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根据缓冲装置14内的墨存积量而使送液泵13运转。由此,能够在墨存积室23内维持预定量的墨,能够向墨喷出头15稳定地供给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杆27与受压板25的中央25c连结。在检测杆27的与受压板25连结的位置设有凸部27a。另一方面,在与凸部27a连结的受压板25的中央25c形成有凹部25a。凹部25a以能够供检测杆27的墨存积室23的一侧的前端(凸部27a)插入的方式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突出。由此,使得检测杆27与受压板25稳定地连结。因此,将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的程度高精度地向检测杆27传递,可以使检测杆27稳定地移动。

在印刷时以外,即,在没有从墨喷出头15喷出墨时,在缓冲装置14的墨存积室23中存积有预定量以上的墨。此时,缓冲膜22通过锥形弹簧24的弹簧力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挠曲。由此,墨存积室23内保持负压,与墨存积室23连通的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也维持为负压。因此,防止来自墨喷出头15的喷嘴的墨泄漏。

在系统内使墨循环时,首先在墨喷出头15的下表面15a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三通阀17的第二连接口172及第三连接口173,关闭第一连接口171。即,三通阀17被切换为第二连接口172与第三连接口173相连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送液泵13驱动。于是,在墨循环路16中,墨从缓冲装置14朝向三通阀17流动。穿过墨循环路16的墨穿过墨供给路12而再次朝向缓冲装置14流动。图3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这样在系统内使墨循环,由此能够均质地维持墨。其结果是,能够高度地防止墨中的固态物(例如着色剂)分离或沉淀。另外,也能够减少墨的浪费。

另一方面,在打印机10的印刷时,从墨喷出头15的喷嘴朝向记录纸5喷出墨。在印刷时,利用控制装置18来打开三通阀17的第一连接口171及第二连接口172,关闭第三连接口173。三通阀17被切换为第一连接口171与第二连接口172相连的状态。当从喷嘴喷出墨时,存积于缓冲装置14的墨存积室23的墨被吸出,向墨喷出头15供给。由此,墨存积室23的墨存积量减少,墨存积室23内成为负压。随着墨存积室23内成为负压,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挠曲变形。根据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与缓冲膜22间断地接合的受压板25也发生位移。该位移向与受压板25连结的检测杆27高精度地传递。检测杆27的位移的信息向控制装置18传送。控制装置18在检测杆27的位移量到达预定值时,判断为墨存积量处于预定的下限值,驱动送液泵13。由此,从墨盒11C朝向缓冲装置14输送墨。

随着墨向缓冲装置14的墨存积室23流入,墨存积室23内的负压消除。同时,缓冲膜22的挠曲缓和,与缓冲膜22间断地接合的受压板25也发生位移。该位移向与受压板25连结的检测杆27高精度地传递。在检测杆27的位移量到达预定值时,控制装置18判断为墨存积量处于预定的上限值(满罐),停止送液泵13。这样,通过基于检测杆27的位移而驱动送液泵13,在墨存积室23内维持预定量的墨。由此,防止墨存积室23内过度成为负压,并从墨盒11C朝向墨喷出头15稳定地供给墨。因此,在印刷时,能够从墨喷出头15稳定地喷出墨。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14中,如图4、6所示,不使受压板25与缓冲膜22全面接合,而是间断地接合。由此,能够在维持缓冲膜22的可动区域的状态下扩宽受压板25的受压面积(与缓冲膜22的接触面积)。另外,通过间断地接合,在缓冲膜22与受压板25的接合面上难以产生空气的封入。因此,能够将墨存积室23内的压力变化高精度地反映为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另外,该缓冲膜22的弹性变形向受压板25传递。因此,能够使检测杆27稳定地位移,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因此,在具备缓冲装置14的墨供给系统及打印机10中,能够使墨的喷出稳定性提高,从墨喷出头15稳定地喷出墨。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断接合部26具有与缓冲膜22接合的接合部261、没有与缓冲膜22接合的非接合部269。非接合部269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接合部261靠受压板的中央侧的位置。另外,非接合部269没有被接合部261封闭。由此,将气泡从间断接合部26更好地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断接合部26具有与缓冲膜22的多边形的顶点的数量相等的数量的接合部261。由此,能够使从缓冲膜22的各顶点至最接近的接合部261的距离分别大致相等。构成间断接合部26的接合部261配置为具有以受压板25的中央为中心点的旋转对称性。详细来说,在以受压板25的中央为中心点的同一圆周上,等间隔地配置有接合部261。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构成间断接合部26的接合部262、263以受压板25的中央为中心点而呈放射状地配置。根据这些各实施方式,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更稳定地向受压板25、进而检测杆27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检测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按压的弹性部件,使用锥形弹簧24。锥形弹簧24与例如通常的螺旋弹簧相比较,压缩时的伸缩方向的长度大幅减小。因此,能够通过使用锥形弹簧24而缩短缓冲膜22与外壳主体21的壁面21a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提高缓冲装置14的外形的自由度。另外,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进行缓冲膜22与受压板25的接合。因此,从制造容易性、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杆27配置为与受压板25的中央25c连结。由此,与例如在受压板25的大致整体或者中央25c以外的部分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缓冲膜22的挠曲变形向检测杆27高精度地传递。另外,检测杆27在与受压板25连结的位置具有凸部。受压板25在中央25c具有形成为能够供检测杆27的上述凸部插入的凹部。由此,使得受压板25与检测杆27更稳定地连结。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墨供给系统具备连通墨供给路12与缓冲装置14的墨循环路16。墨是溶剂与固态物(例如着色剂)的混合物。通过使墨循环,能够维持为均质的状态。因此,能够高度地抑制固态物分离或沉淀。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缓冲装置14的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内径d小于缓冲装置14的墨流入口20的内径D。通常具有墨流路的内径越粗、则动压变动越大的趋势。因此,通过减小对墨供给没有直接帮助的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内径d,能够将源自循环侧的墨的动压变动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高水平地平衡墨的稳定供给与动压变动的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缓冲装置14的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下端配置在比墨流入口20的下端靠重力方向的下方的位置。由此,在向墨存积室23存积有预定量的墨时,循环用墨流出口29b的前端更容易配置在墨中。因此,难以产生气泡朝向墨循环路16的流入,能够高度地预防印刷不合格等不良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能够通过其它的各种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存积于液体供给部(墨盒11)的液体为墨,但并不限定于此。液体也可以是例如在打印机10的维护中使用的清洗液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缓冲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挠曲的弹性部件是锥形弹簧24,但并不限定于此。弹性部件也可以是例如板簧、螺旋弹簧、橡胶制的部件(例如板橡胶)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喷墨式记录装置为打印机10,但不限定于此。喷墨式记录装置只要是能够记录图像的装置即可。另外,上述的墨供给系统及打印机10具备墨盒11(液体供给部)、墨供给路(液体供给路)12、送液泵13、缓冲装置14、墨喷出头(液体喷出部)15、墨循环路16及控制装置18,但不限定于此。例如送液泵13、墨循环路16只要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14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缓冲装置14例如能够在具备采用喷墨方式的各种制造装置、微量移液管等测量器具等、液体供给系统的各种用途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4 缓冲装置

20 墨流入口(流入口)

21 外壳主体

22 缓冲膜(感压膜)

23 墨存积室(液体存积室)

24 锥形弹簧(弹性部件)

25 受压板

26 间断接合部

27 检测杆

29a 喷出用墨流出口(喷出用流出口)

29b 循环用墨流出口(循环用流出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