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85037发布日期:2020-10-20 17:4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热转印碳带、珠光油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转印作为一种图文印制方法,与液体油墨印刷方法相比较,具有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等优点。珠光转色油墨是一种新型特种油墨,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光彩,广泛应用在高档包装装饰材料上。现将这种特殊油墨应用在热转印碳带上,可以快捷便利的产出设计的图文,减少了常规珠光油墨在使用条件下的局限性,扩大了终端使用群体,为高档标签标识的打印提供了新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打印的标签具有珠光转色效果的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其由基膜、涂布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以及依次涂布于基膜正面的离型层、珠光转色层和油墨层构成,所述珠光转色层由重量比1:0.5-2的连接料和珠光粉组成。

具体的,所述连接料由重量比1:0.3-3的聚酯树脂和环氧树脂组成。

具体的,所述背涂层由重量比1:0.05-0.1的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和助剂组成。

具体的,所述离型层由重量比1:8-15的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和微粉蜡组成;

所述油墨层由重量比为1:0.1:2-5的炭黑、分散剂和聚酯树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助剂为乙酰乙酸乙酯。

进一步的,所述分散剂为丙烯酸高分子分散剂。

具体的,所述的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基膜厚度为3.5-5.0um,离型层厚度为1.0-2.5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0-2.5um,油墨厚度为1.0-2.5um。

具体的,所述基膜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的背涂层的各原料在常温下搅拌均匀,涂在基膜背面,烘干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b、用甲苯溶剂将按比例称取除微粉蜡之外的离型层其它原料在70-80℃条件下搅拌加热至融化后,冷却至25-30℃,然后与微粉蜡混匀,转入砂磨机中研磨4-6小时,涂布在基膜正面,烘干形成离型层,控制离型层厚度在1.0-2.5um,进入到下一工序;

c、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除珠光粉之外的珠光转色层其它原料在70-80℃条件下搅拌加热至融化后,冷却至25-30℃,然后与珠光粉混匀,转入砂磨机研磨4-6小时,涂布于离型层表面,烘干形成珠光转色层,控制珠光转色层厚度在1.0-2.5um,进入到下一工序;

d、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除炭黑之外的油墨层其它原料在70-80℃条件下搅拌加融化后,冷却至25-30℃,然后与炭黑混匀,转入砂磨机研磨4-6小时,涂布于珠光转色层表面,烘干形成油墨层,控制油墨层厚度在1.0-2.5um,即得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特殊的珠光转色油墨应用在热转印碳带上,将珠光转色油墨涂在碳带离型层与油墨层中间,打印标签时将珠光转色层覆盖在油墨层上,离型层覆盖在珠光转色层上形成保护膜,形成具有转色效果的标签;可快捷便利的打印出设计的图文,减少了常规珠光油墨在使用条件下的局限性,扩大了终端使用群体,为高档标签标识的打印提供了新的显示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选用的各原料信息如下:

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型号为d-50,由佛山绿之树新材料有限公司购买。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型号7a60h,由宁波长舟贸易有限公司购买;

微粉蜡,型号wn-1135,由阿科玛(上海)化工有限公司购买;

珠光粉由安德伦颜料有限公司购买;

聚酯树脂,型号为hk-9508;环氧树脂,型号为e-12,由济宁华凯树脂有限公司购买;

丙烯酸高分子分散剂,型号为9813,由上海子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购买;

助剂乙酰乙酸乙酯,由南通益同化工有限公司购买。

实施例1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0um,油墨层厚度为1.0um。

上述的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的背涂层的各原料在常温下搅拌均匀,涂在基膜背面,烘干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其中,溶剂丁酮、聚氨酯改性有机硅和助剂乙酰乙酸乙酯的总和以100%计,溶剂丁酮占总重量的95%左右;其它原料的重量配比见表1;

b、用甲苯溶剂按比例称取的离型层的出蜡粉之外各原料在70℃条件下搅拌加热至融化后,冷却至25℃,然后与蜡粉混匀,转入砂磨机中研磨4小时,涂布在带基正面面,烘干形成离型层,控制厚度在1.0um,进入到下一工序;其中,溶剂甲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树脂和微粉蜡的总和以100%计,溶剂甲苯占总重量的75%左右;其它原料的重量配比见表1;

c、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的珠光转色层的除珠光粉之外的其它原料在70℃条件下搅拌加热至融化后,冷却至25℃,然后与珠光粉混匀,转入砂磨机研磨4小时,涂布于离型层表面,烘干形成色层,控制厚度在1.0um;其中,溶剂丁酮、连接料和珠光粉的总和以100%计,溶剂丁酮占总重量的75%左右;其它原料的重量配比见表1;

d、用丁酮溶剂将按比例称取的油墨层的除炭黑之外的其它原料在70℃条件下搅拌加热至融化后,冷却至25℃,然后与炭黑混匀,转入砂磨机研磨4小时,涂布于珠光转色层表面,烘干形成油墨层,控制厚度在1.0um,即得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其中,溶剂丁酮、炭黑、分散剂和聚酯树脂的总和以100%计,溶剂丁酮占总重量的75%左右;其它原料的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7.5um,使用x-rite361t仪器测试碳带的透射密度为1.2,使用taber5135仪器(砂轮,砝码500g)测试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60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转色效果。

实施例2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5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0um,油墨层厚度为1.0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8.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1,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62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3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5um,油墨层厚度为1.0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8.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15,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65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4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0um,油墨层厚度为1.5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8.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2,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68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5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5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1.5um,油墨层厚度为1.5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9.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18,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65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6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1.5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2.0um,油墨层厚度为2.0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1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2,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70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转色效果。

实施例7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2.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2.0um,油墨层厚度为2.0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10.5um,碳带透射密度为1.23,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73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8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2.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2.0um,油墨层厚度为2.5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11.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25,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78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9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2.0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2.5um,油墨层厚度为2.0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11.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25,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78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实施例10

一种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由基膜,涂于基膜背面的背涂层,依次涂布于基膜上的离型层、转光转色层,油墨层构成,所述带基厚度为4.5um,离型层厚度为2.5um,珠光转色层厚度为2.5um,油墨层厚度为2.5um。

上述珠光转色热转印碳带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其中,背涂层、离型层、转光转色层和油墨层的各原料重量配比见下表。

本案例所制作碳带,总厚度为12.0um,碳带透射密度为1.31,转印在pet标签纸上的耐摩擦为80次,90°和30°视角观测有明显的转色效果。

综上,本发明将珠光转色油墨涂在碳带离型层与油墨层中间,打印标签时将珠光转色层覆盖在油墨层上,离型层覆盖在珠光转色层上形成保护膜,形成具有转色效果的标签,可快捷便利的打印出设计的图文,减少了常规珠光油墨在使用条件下的局限性,扩大了终端使用群体,为高档标签标识的打印提供了新的显示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