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479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引导着思想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二代教育、终身教育等。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情操陶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现在的黑板使用起来不方便,找学生做题,学生身高不够,不能充分的利用黑板的资源。黑板上的字太小不便于后排学生听课,使得教学质量很差,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前端设有放大显示屏和音箱,放大显示屏的下部设有手写板和控制开关,设备主体侧向设有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和电源接口,设备主体内设有处理器;

所述的电源接口通过控制开关与所述的处理器连接,手写板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放大显示屏和音箱连接,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与处理器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放大显示屏下部还设有工具盒。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工具盒为内凹的腔体。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控制开关包括音量调节开关、显示器开关、手写板开关和电源总开关。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为USB接口。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USB接口为2-6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本装置直接嵌在讲台前的墙体,替代现有的黑板及多媒体装置,可用于教师教学,教师板书可以在手写板上进行,通过放大显示器,将手写板上的内容放大给学生们观看,防止黑板字体太小不易让后排学生摘记,教师可以轻轻松松的在手写板上进行教学,并且解决了板书时会因身高导致的无法充分利用黑板的问题;英文考试可用该装置通过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输入音频,利用音箱播放英文听力,简单方便;闲暇时,可以给播放音乐放松;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构思巧妙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开关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设备主体;2、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3、电源接口;4、放大显示屏;5、手写板;6、工具盒;7、控制开关;8、音箱;71、音量控制开关;72、显示器开关;73、手写板开关;74、电源总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电一体化智能教学装置,包括设备主体1,设备主体1前端设有放大显示屏4和音箱8,放大显示屏4的下部设有手写板5和控制开关7,设备主体1侧向设有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2和电源接口3,设备主体1内设有处理器;

如图3所示,所述的电源接口通过控制开关7与所述的处理器连接,手写板5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放大显示屏4和音箱8连接,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2与处理器连接。本实施例中处理器为CPU处理器。

优选的,为了便于放置诸如手写笔之类的工具,所述的放大显示屏4下部还设有工具盒6。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工具盒为内凹的腔体。

如图2所示,所述的控制开关7包括音量调节开关71、显示器开关72、手写板开关73和电源总开关74。

所述的通用类输入输出接口为USB接口。根据需要,可以设置USB接口的数量,通常为2-6个;还可以设置其它诸如光驱、RS485串口等接口。用于将下载好的视频文件在放大显示屏4播放,也可以将音频文件通过音箱8播放,供给学习者收听信息。

优选的,音箱8为2个,对称的设置在放大显示屏4的两侧顶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