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5911发布日期:2018-06-20 00:02阅读:8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属于医学教学模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体可变区和抗原表位共同决定。一个抗原表位只能与之对应的抗体结合,而对应的抗体也只结合相应的抗原表位。由于自然界中抗原种类繁多,具有无限多样性,那么,对应的抗体种类也应该具有这种多样性。在免疫学教学中,一般通过图示的方法来讲解这一现象,但由于抗原抗体种类的多样性,用图示方法难以直观演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原理。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并在模型中突出抗体可变区的高度变异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可大大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

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包括重链之间二硫键、重链恒定区A、重链恒定区B、重链恒定区C、重链和轻链之间二硫键、轻链恒定区、重链可变区、轻链可变区、蓝色区域、红色区域、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大分子抗原、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所述重链之间二硫键两端对称设置有重链恒定区A,重链恒定区A下方与重链恒定区B相连;所述重链恒定区A上方与重链恒定区C相连,重链恒定区C通过重链和轻链之间二硫键与轻链恒定区相连;所述重链恒定区C上方设有重链可变区;所述轻链恒定区上方设有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分别包括四个蓝色区域,四个蓝色区域由三个红色区域隔开;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之间设有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上方还连接有大分子抗原,大分子抗原上连接又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和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为拆装式的三维立体结构,并且大分子抗原用收纳盒表示,便于保存各种组件,不易丢失。该模型通过可塑易变形材料可演示抗体可变区结构的无限可能性,并且能与任一形状的抗原表位完美结合,能很好地展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原理,适合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免疫学现象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代表性抗体Ig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抗原抗体结合体分解示意图。

图中:1-重链之间二硫键、2-重链恒定区A、3-重链恒定区B、4-重链恒定区C、5-重链和轻链之间二硫键、6-轻链恒定区、7-重链可变区、8-轻链可变区、9-蓝色区域、10-红色区域、11-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12-大分子抗原、13-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4-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重链之间二硫键1、重链恒定区A2、重链恒定区B3、重链恒定区C4、重链和轻链之间二硫键5、轻链恒定区6、重链可变区7、轻链可变区8、蓝色区域9、红色区域10、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11、大分子抗原12、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3、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14,所述重链之间二硫键1两端对称设置有重链恒定区A2,重链恒定区A2下方与重链恒定区B3相连;所述重链恒定区A2上方与重链恒定区C4相连,重链恒定区C4通过重链和轻链之间二硫键5与轻链恒定区6相连;所述重链恒定区C4上方设有重链可变区7;所述轻链恒定区6上方设有轻链可变区8,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分别用可塑易变形材料制成,这样可以使之任意弯曲变形,形成任何想要的形状;所述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分别包括四个蓝色区域9,蓝色区域9代表可变区中的框架结构,这四个蓝色区域由三个红色区域10隔开,红色区域10代表可变区中的高变区;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之间设有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11,这样便构成代表性抗体IgG的两个可变区;所述具有特定构象抗原表位11上方还连接有大分子抗原12,该大分子抗原12用一个任意形状的收纳盒表示,表面有多个插孔,其表面或者内部的抗原表位可以通过连接杆插入其中,大分子抗原12上连接又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3和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14。

如图2所示: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能弯曲成不规则形状的轻链可变区8代表可变区的可能立体结构,并与特定构象的特异抗原表位互补。天然状态下,抗体的可变区由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共同形成特定构象组成一个抗原结合单位,一个抗体包括两个完全一致的抗原结合单位。图2中线性结构只是为了用来示意抗体一条链上可变区的组成,实际的抗体都是具有特定构象的。

抗原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由抗体可变区和抗原表位的结构是否互补决定,这种结合通常情况下属于一一对应关系。对某种特定的抗原表位,抗体可变区可以针对该抗原表位产生与之互补的构象,从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图2中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可以随意弯曲,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每一种形状都会与某一特定抗原表位对应。当选定一种抗原表位的构象,图1中显示的是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3,随意变换图2中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的形状,直到形成一种与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3的构象互补的可变区构象,这时,被选择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A13的边缘会与抗体可变区吻合,形成稳定的结合体。如果选择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14,同样可以通过弯曲重链可变区7和轻链可变区8的形状,最终获得与具有不同构象抗原表位B14形状互补的结构。对模型进行类似的操作,可以得到无数的可变区结构,并与不同的抗原表位结构互补,这样能够有效地解释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教学模型,可以据此对该模型进行拆解,零件装进代表大分子抗原的收纳盒中保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