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设备、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08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送设备、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送设备、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 2006-58527号公报中描述一种定影设备70 (图3)。定影设备70配置有具有卤素灯701的加热辊702 ;环带形的定影带703 ;带引导构件704,其支撑定影带703的两个边缘,使得定影带703可旋转;压接单元705,其配备有设置在定影带703的内侧处的加压构件712,并使定影带703挤压加热辊702的表面;以及毡构件706, 其向定影带703的内面上提供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带的内周面的润滑剂向可旋转地支撑与该带接触的旋转体的滑动轴承的供应。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包括旋转的旋转体;接触所述旋转体并且旋转的带;限制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带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侧边的各侧边处,定位于所述带的所述侧边处并限制所述带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运动;润滑剂,其被提供到所述带的内周面;以及滑动轴承,其设置为当沿旋转体径向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限制构件交叠,所述滑动轴承向所述带侧开口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体。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以将带的内周面的润滑剂提供到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与所述带接触的旋转体。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传送设备还可以设置有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把润滑剂引导到滑动轴承。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以通过引导构件把更多的润滑剂提供到滑动轴承。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传送设备还可以设置有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到滑动轴承并保持润滑剂。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通过保持部降低旋转体与滑动轴承之间的摩擦阻力。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传送设备还可以设置有挤出机构,该挤出机构把润滑剂朝向带的侧边挤出。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通过挤出机构可以将更多的润滑剂移动到带的侧边处的部分。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定影设备,该定影设备包括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传送设备, 其中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带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源,并且在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带的接触区域处,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以将带的内周面的润滑剂提供到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与所述带接触的旋转体。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影设备中,润滑剂可以包括由于加热源而液化的油脂。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以防止从带边缘泄漏出的润滑剂粘合到非有意的位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定影设备,其将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以将带的内周面的润滑剂提供到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可旋转地支撑与所述带接触的旋转体。


基于下面的图,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设备的结构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和加压带及其支撑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和加压带及其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热辊和加压带的侧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压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压带、接触构件、限制构件和加压构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了在图4中所示结构的一侧处加压带的旋转轴方向端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加压带、加热辊和滑动轴承的局部截面图;图10是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结构的形成有限制槽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1是图4中示出的结构的侧视图;以及图12是示出了图9所示的结构的保持部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首先,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在该图中,箭头UP的方向指示向上的垂直方向。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配备有内部容纳有各种结构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内部设置有容纳部12,例如其内容纳有诸如纸张的记录介质P ;图像形成部14,其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传送部16,其从容纳部12将记录介质 P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4 ;以及控制器20,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件的操作。排出部 18,其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上部处,通过图像形成部14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 被排出到该排出部18内。图像形成部14包括图像形成单元22Y、22M、22C、22K (下面称为22Y至22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M,其上转印有在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 处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辊沈,其将在图像形成单元 22Y至2 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M上;以及二次转印辊23,其将由一次转印辊沈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M上的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M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图像形成部14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采用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任何其他结构。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顶到底方向的中央部处成一行设置,该行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成一角度。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的每一个具有相应的感光体32,感光体32在一个方向(例如,在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由于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 每个是彼此相同的结构,在图1中省略图像形成单元22M、22C、22K的各组件的标号。在每个感光体32的外围周围按照从感光体32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顺序设置有充电辊23,其用作充电设备的示例,对感光体32进行充电;曝光设备36,其对由充电辊23已充电的感光体32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设备38,其对通过曝光设备36形成在感光体32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清洁设备40,其接触感光体32并清除留在感光体32上的任何调色剂。曝光设备36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的图像信号而形成静电潜像。作为从控制器20 发送的图像信号,例如存在控制器20从外部设备已获得的图像信号。显影设备38包括将显影剂供应到感光体32上的显影剂供应体38A ;和多个传送构件38B,其在搅动的同时传送用于提供在显影剂供应体38A上的显影剂。中间转印带M形成为环形,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的上方。卷绕辊42、 44设置在中间转印带M的内周侧,中间转印带M绕着卷绕辊42、44卷绕。中间转印带M 配置为由于卷绕辊42、44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被旋转驱动而在一个方向(例如,在图1的逆时针方向)上执行循环运动(旋转),同时与感光体32接触。卷绕辊42是面对二次转印辊 28的对置辊。一次转印辊沈各面对相应感光体32,同时中间转印带M夹在一次转印辊沈与感光体32之间。一次转印位置形成在一次转印辊沈与感光体32之间,在这些一次转印位置处形成在各感光体3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M上。二次转印辊28面对卷绕辊42,同时中间转印带M夹在二次转印辊28与卷绕辊 42之间。二次转印位置形成在二次转印辊28与卷绕辊42之间,在该二次转印位置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M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传送部16包括给纸辊46,其送出在容纳部12中容纳的记录介质P ;传送路径48, 沿该传送路径48传送已由给纸辊46送出的记录介质P ;沿传送路径48设置的多个传送辊 50,其将由给纸辊46送出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定影设备60,其用作用于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设备(用作传送构件的示例)的示例,设置到比二次转印位置稍远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定影设备60将通过二次转印辊观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排出辊52设置到定影设备60,排出辊52用于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部18中。下面描述定影设备60 的具体结构。下面,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用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
5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给纸辊46从容纳部12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多个传送辊50被送入二次转印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2K中,曝光设备36对已被充电辊23充电的感光体32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32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利用显影设备38对静电潜像显影而在感光体3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将在图像形成单元22Y至2 上形成的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M上,由此形成全彩色图像。在中间转印带M上形成的全彩色图像接着在二次转印位置处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定影设备60,并且通过定影设备60对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出辊52被排出到排出部18中。如上所述地执行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设备60的结构下面,说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设备60的结构。图2是示出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设备6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中箭头向上指示向上垂直方向。如图2所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设备60配备有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定影设备主体62,并且定影设备60的结构组件设置在定影设备主体62中。 定影设备主体62设置有用作旋转体的示例的旋转的加热辊64和旋转的加压带66,加压带 66接触加热辊64并用作带的示例。具体地说,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压带66充当环形传送带,该环形传送带在旋转的同时在其自身与加热辊64之间夹有记录介质P (被传送件的示例),由此传送记录介质P。在被传送的、由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夹持的记录介质P上,通过加热辊64对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进行加热,通过加压带66对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进行施压,使得图像被定影在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的接触区域中。下面描述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的支撑结构、加热辊64及加压带66的具体结构。在定影设备主体62中,设置有一对排出辊52,用于把已由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 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从定影设备主体62排出到排出部18中。该对排出辊52 配置有从动辊52A和设置在从动辊52A的下侧处的驱动辊52B。驱动辊52B配置有驱动轴 53A和设置到驱动轴53A的辊部53B。排出部18的一部分形成在定影设备主体62中。在图2中,通过一对排出辊52、加热辊64及加压带66传送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以双虚线示出。用作用于检测记录介质P的检测部的示例的检测片67设置在加热辊64-加压带66与一对排出辊52之间的传送路径上。下面说明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的支撑结构、加热辊64及加压带66的具体结构。加热辊64配置为包括圆筒状的圆筒构件64A和加热源64B,诸如卤素灯的加热源 64B例如设置在圆筒构件64A内的中空空间内。例如,圆筒构件64A由诸如铝或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传动装置64C附着在圆筒构件64A的一个轴向端部处,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旋转力从驱动马达传送到圆筒构件 64A。圆筒构件64A的两个轴向端部配置被支撑部64D,被支撑部64D被支撑在下面描述的滑动轴承68上。在圆筒构件64A的一个轴向端部处,在设置传动装置64C的一侧处,被支撑部64D设置为比传动装置64C所附着的位置更远离轴向方向中央。
设置盖构件64E以覆盖在圆筒构件64A的两个轴向端部处的被支撑部64D之间的圆筒构件64A的外周面。盖构件64E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支撑体70设置在定影设备主体62中,用于支撑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支撑体70 配置为包括用于支撑加热辊64的辊支撑构件74和用于支撑加压带66的带支撑构件76。辊支撑构件74配置为包括一对侧板74A (用作一对支撑构件的示例),分别设置在加热辊64的两个轴向端部处,并支撑下面描述的加压构件80 ;以及连接板74B,其设置在一对侧板74A之间,并且将一对侧板74A连接在一起。在一对侧板74A的每一个中形成有以圆弧形切出的凹部75。沿凹部75形成为圆弧形的滑动轴承68各附着到一对侧板74A。滑动轴承68可旋转地支撑圆筒构件64A的被支撑部64D。用作支撑部的示例的轴部74J设置在一对侧板74A中各侧板的一个端部(图3和图4中的右侧端部)处,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带支撑构件76。附接部74E设置在一对相应的侧板74A中各侧板的另一端部(图3和图4中的左侧端部)处。用作弹性构件的相应张紧弹簧90的一端附接到附接部74E。具体地说,附接部74E构成为形成在一对侧板74A中的凹部。每个张紧弹簧90的一个端部形成为钩90A, 以钩在构成为凹部的相应的附接部74E上。构成附接部74E的凹部可以构成为通孔。带支撑构件76配置有设置在加压带66的两个轴向边缘处的一对侧板76A。用作由辊支撑构件74的一对侧板74A的轴部74J支撑的被支撑部的示例的被支撑孔76J分别形成在一对侧板76A的一端部(图3中的右下侧的端部)中。一对侧板76A分别由装配到被支撑孔76J的轴部74J以绕轴部74J的轴线相对于辊支撑构件74的一对侧板74A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附接部76C分别设置在一对侧板76A的另一端部(图3中的左上侧的端部)中, 并且相应张紧弹簧90的另一端部附接到附接部76C。附接部76C具体地构成为穿过一对侧板76A的通孔。这样构造,使得在张紧弹簧90的另一端部中形成的钩90B钩在构成为通孔的附接部76C中。构成附接部76C的通孔可以由凹部构成。从图3中的左下侧,下面描述的板体84的突出部84A分别可插入在一对侧板76A 中形成的插入槽76B内。如图5所示,用于朝向加热辊64挤压加压带66的加压构件80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设置在加压带66的内周侧处。加压构件80包括设置在加热辊64侧的加压体82、设置到加压体82、在侧视图中为L形的板体84、以及附接到加压体82的膜体86。如图6和图7所示,加压体82具有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并还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大致矩形(块形),如图5所示。对向面82A形成在加压体82的加热辊 64侧(图5中的左下侧)处,面对加热辊64,其间具有加压带66和膜体86。对向面82A充当用于朝向加热辊64施压的加压面。沿加压体82的长度方向在加压体82的远离加热辊64的一侧(图5中的右上侧) 处形成插入槽82B(参见图6)。插入槽82B插入有板体84。如图5所示,插入槽82B设置在加压体82的加压带66旋转方向下游侧(图5中的左上侧)。由于加压体82被施加了来自插入在插入槽82B中的板体84的压力,对向面82A挤压加热辊64的压力在设置有插入槽82B的部分处最大。钩82C设置在加压体82的加压带66旋转方向上游侧(图5中的右下侧),钩82C 用作附接膜体86的附接部的示例。多个钩82C沿加压体82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加压体82 的侧面(参见图6)。如图7所示,板体84具有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如图5所示,板体84在侧视图中构成为包括板部84B,其从图5中的右上侧朝向左下侧延伸;和板部84C,其从板部84B的远离加压体82的一侧(图5的右上侧)向图5中的右下侧延伸。 板部84B的在加热辊64处的前端构成为插入加压体82的插入槽82B中。如图6所示,突出部84A形成在板部84B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处,在长度方向上比板部84C更向外突出。如图7所示,膜体86具有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膜体86形成有用作附接部的示例的附接孔86A,加压体82的钩82C附接到附接孔86A。膜体86的附接孔86A通过加压体82的钩82C而附接,并且膜体86设置在加压体82的对向面82A与加压带66的内周面之间。如图5所示,与旋转的加压带66滑动接触的接触构件78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设置在加压带66的内周侧。如图7所示,接触构件78具有沿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并且如图5所示地还具有沿加压带66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的周壁78A。具体地说,接触构件78形成为在除了加热辊64侧(图5中的左下侧)以外延伸。由此接触构件78在加热辊64侧(图5中的左下侧)处开口,并且在周壁78A的内周侧处形成能够容纳加压构件80的容纳空间78B。如图7所示,用作第一突出部的示例的第一肋78D沿周壁78A的周向(加压带66 旋转方向)形成在周壁78A的外周面78C上。多个第一肋78D沿周壁78A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用作第二突出部的第二肋78E沿周壁78A的周向(加压带66旋转方向)形成在周壁78A的外周面78C上,以在周壁78A的周向(加压带66旋转方向)上与第一肋78D分开。多个第二肋78E沿周壁78A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浸渍有润滑油(用作润滑剂的示例)的浸渍构件92在第一肋78D与第二肋78E 之间设置在周壁78A的外周面78C上。浸渍构件92例如由海绵或毡构成。浸渍构件92具有沿加压带66旋转轴方向延伸的长度方向,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周壁78A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处,第三肋78J分别形成在浸渍构件92的长度方向外侧。第三肋78J沿周壁78A的周向(加压带66旋转方向)形成。这样的结构使得存在加压带66的内周面抵靠第三肋78J、第二肋78E、第一肋78D和浸渍构件92的滑动接触。侧壁78H设置在周壁78A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处。在相应侧壁78H的加热辊64侧被切出了切口部781。在加压构件80被容纳在接触构件78的容纳空间78B中的状态下,板体84的突出部84A被构造为从侧壁78H的切口部781向外侧突出。在各侧壁78H的外面处,凸部78F和凸部78G形成为在接触构件78的长度方向上突出到外侧。在侧视图中,凸部78F沿板体84的板部84B和突出部84A延伸。沿周壁78A的外周面78C形成凸部78G。限制构件88设置在接触构件78的侧壁78H侧处,用于限制加压带66沿其旋转轴方向的运动。各限制构件88在侧壁78H侧的面形成有凹部88F和凹部88G,侧壁78H的凸
8部78F和凸部78G插入凹部88F和凹部88G中。在各侧壁78H中形成插入孔88A,用于插入板体84的相应突出部84A。通过侧壁78H的凸部78F和凸部78G插入凹部88F和凹部 88G,并通过板体84的突出部84A插入到插入孔88A,限制构件88安装到接触构件78。当处于安装到接触构件78的状态时,限制构件88位于加压带66的侧边,并且还比接触构件78的外周面更向径向方向外侧伸出。因此,当加压带66在其旋转轴方向上运动时,限制构件88与加压带66的侧边接触,并限制加压带66在轴向方向上的进一步运动。当处于安装到接触构件78的状态时,限制构件88设置在加压带66的内周侧,并且接触面88H形成到限制构件88,该限制构件88与旋转的加压带66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绕加压带66的整个圆周形成这些接触面88H,并且接触面88H支撑加压带66的轴向端部。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加压构件80被容纳在接触构件78的容纳空间78B中的状态下,接触构件78插入加压带66的内部空间而通过。加压构件80的板体84的突出部84A (已插入加压带66的内部空间并通过)插入限制构件88的插入孔88A并通过,并且接触构件78的侧壁78H的凸部78F和凸部78G也插入限制构件88的凹部88F和凹部88G。 通过板体84的突出部84A插入带支撑构件76的一对侧板76A的插入槽76B中,带支撑构件76支撑加压带66。此外,由于带支撑构件76的一对侧板76A和辊支撑构件74的一对侧板74A被张紧弹簧90的张力牵引,在加压构件80的加压带66旋转轴方向的两端处施加负荷,并且加压构件80朝向加热辊64挤压加压带66。由此,通过在面对加热辊64的位置处的带支撑构件76,加压带66可旋转地支撑在定影设备主体62上。加热辊64和加压带66的该结构,使得加热辊64被可旋转地驱动,并且加压带66跟随加热辊64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其上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夹在加热辊64和加压带66之间,并被传送。如图2所示,加热辊64设置得比加压带66更低。具体地说,加热辊64设置在斜下侧(图2中的左下侧)。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限制构件88与加压带66的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K。浸入浸渍构件92的润滑油由此能够沿加压带66的内周面从加压带66的侧边漏出到加压带66的外侧。形成为圆弧形的一对滑动轴承68各分别在加压带66侧开口。一对相应的限制构件88设置为当沿加热辊64的径向方向观察时,在加热辊64旋转轴方向上与一对滑动轴承 68和一对被支撑部64D交叠(参见图9)。在图9中,例示了一对限制构件88的一侧。这样结构至少使得限制构件88的一部分与滑动轴承68的一部分及被支撑部64D的一部分交叠。保持部69设置到各滑动轴承68,用于保持润滑油。通过在圆筒构件64A与滑动轴承68之间形成的间隙,在支撑面68D的支撑圆筒构件64A的圆筒构件64A轴向一侧及其另一侧构造保持部69。在支撑面68B的圆筒构件64A轴向一侧及其另一侧形成的倾斜面68A 与圆筒构件64A的外周表面之间构造保持部69。保持部69沿圆筒构件64A轴向具有长度 L2,长度L2比沿圆筒构件64A径向的长度Ll长。只要在圆筒构件64A与滑动轴承68之间形成间隙,例如可以通过平行于圆筒构件64A轴向方向的面(代替倾斜面)来构造保持部 69。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下面,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二次转印位置处从中间转印带M已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被送入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之间。被送入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之间的记录介质P,在夹在加热辊64与加压带66之间被传送的同时,通过加热辊64具有施加给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的热,并且通过加压带66具有施加给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的压力, 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旋转的加压带66的内周面和浸渍构件92处于滑动接触, 并且浸入到浸渍构件92中的润滑油被提供到加压带66的内周面。由此,降低了与滑动接触加压带66的组件与加压带66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这些组件是接触构件78和加压构件 80的膜体86。提供到加压带66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润滑油沿加压带66的内周面在加压带66的旋转轴方向上移动,并从加压带66的侧边漏到加压带66的外侧。已漏到加压带66的外侧的润滑油例如由于其自身重量和加压带66的旋转力(离心力)等沿限制构件88和加压带66的侧边移动到在轴向上与限制构件88交叠的被支撑部64D。因此,在圆筒构件64A的被支撑部64D与滑动轴承68之间供应润滑油。结果,降低了加热辊64的圆筒构件64A与滑动轴承68之间的摩擦阻力。考虑到润滑油、尤其考虑到润滑油沿限制构件88接触加压带66的侧边的接触面 88K的移动以及沿加压带66的侧边的移动,优选地是,当沿加热辊64径向方向观察,限制构件88的接触面88K、加压带66的边缘66K或间隙K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在加热辊64旋转轴方向上与滑动轴承68交叠。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在被支撑部64D与滑动轴承68之间的润滑油被保持在保持部69中,并且因此与没有保持部69的结构相比,在圆筒构件64A与滑动轴承68之间更好地维持润滑油的供应状态。在保持部69的间隙中,由于沿圆筒构件64A轴向的长度L2比沿圆筒构件64A径向的长度Ll长,与沿轴向的长度L2比沿径向的长度Ll短的结构相比,用于保持润滑油的保持力更高。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针对已移动到圆筒构件64A的润滑油,润滑油朝向圆筒构件64A轴向中央的移动受到从圆筒构件64A伸出到径向外侧的盖构件64E的限制。结果, 通过这样限制润滑油的移动,盖构件64E充当引导构件,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 (到被支撑部64D)。作为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的引导构件,如图10所示,可以构造为沿圆筒构件64A的周向在盖构件64E与被支撑部64D之间形成的限制槽64F。在这样的结构中,润滑油通过进入限制槽64F,被限制朝向圆筒构件64A的轴向中央移动。因此,通过这样限制润滑油的移动,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到被支撑部 64D)。代替限制槽64F,可以构造为从圆筒构件64A在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沿圆筒构件64A的周向形成。如图10所示,作为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的引导构件,可以构造为限制槽 64G,该限制槽64G沿圆筒构件64A的周向、在圆筒构件64A轴向外侧(在图10中的右侧) 形成到被支撑部64D。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润滑油进入限制槽64G的槽内,限制润滑油向圆筒构件64A 轴向方向外侧(在图10中的右侧)的移动。因此,通过这样限制润滑油的移动,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 (到被支撑部64D)。代替限制槽64G,可以沿圆筒构件64A的周向形成从圆筒构件64A在径向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作为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的引导构件,例如可以构造为,面对滑动轴承 68(被支撑部64D)形成的引导槽,以通过毛细管作用把润滑油向着滑动轴承68引导。作为这样的引导槽的示例,例如存在沿圆筒构件64A轴向形成的槽。结构还可以为面对滑动轴承68(被支撑部64D)形成引导槽,例如,通过加热辊64的旋转力将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 68 (被支撑部64D)。这样的引导槽的示例例如是形成为螺旋状的槽。作为把润滑油引导到滑动轴承68的引导构件,如图11所示,可以构造为从加压带 66延伸到滑动轴承68 (被支撑部64D)的引导构件73。例如,这样的引导构件73形成为使得其一端部穿过切口部881以设置在当从侧面观察时的加压带66的内周侧处,切口部881通过从限制构件88切除一部分而形成的,引导构件73的另一端部设置在滑动轴承68处。引导构件73的一个端部设置在加压带66的下侧,以引导积聚在加压带66的内周侧的下部中的润滑油。例如,引导构件73的该一个端部接触加压带66的侧边、或一个或其他的内周面或外周面。引导构件73的端部可以构造为, 沿加压带66旋转轴方向从加压带66的侧边插入加压带66的内周,以与浸渍构件92或接触构件78接触。结构还为接触构件78的端部不接触加压带66,而接触限制构件88。由此,将浸渍构件92的润滑油通过引导构件73直接提供到滑动轴承68,并且不经由限制构件88等。如图12所示,作为用于保持润滑油的保持部,可以构造为用于保持润滑油的、在圆筒构件64A轴向中央部处的支撑面68B形成的保持槽71。保持槽71沿圆筒构件64A的周向形成。可以构造为在被支撑部64D侧形成该保持槽。作为用于保持润滑油的保持部69,可以构造为能够浸有润滑油的可浸渍构件。例如可以采用海绵或毡作为这样的可浸渍构件。代替润滑油,可以采用具有一定量的流动性的油脂。由于加热辊64的热而产生的一定量的液化并且能够移动到滑动轴承68的油脂是更优选的。通过采用油脂,不仅可以适当地省略可浸渍构件,并且当不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时 (诸如在运输期间)可以防止润滑油从加压带66的侧边泄漏并粘结到不希望的位置。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构造为挤出机构,该挤出机构将浸入浸渍构件92的润滑油挤出到加压带66的边缘上。这样的挤出机构例如构造为,使得浸渍构件92对加压带66的内周面的接触压力,从浸渍构件9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向着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逐渐降低或者阶梯式地降低。作为接触压力逐渐降低或阶梯式地降低的这样的结构,例如使接触构件78、加压体82和浸渍构件92的整个外径可以从浸渍构件9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逐渐地降低或阶梯式地降低。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挤压加压带66的内周面的浸渍构件9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压力,在浸渍构件9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润滑油朝向接触压力较弱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移动。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可以有各种变型、修改和改进。例如,可以构造为具有设置在加压带66内的加热源,并且采用加压带66作为加热带。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采用加热辊64作为加压辊。在采用加压带66作为加热带的结构中,加压带66 和加热辊64的设置位置可以交换。 出于例示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但是并不是要将本发明穷尽或者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很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为了更好地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描述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而各种修改能够适应预期的特定用途。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包括旋转的旋转体;接触所述旋转体并且旋转的带;限制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带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侧边中的各侧边处,定位于所述带的所述侧边处并限制所述带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运动;润滑剂,其被提供到所述带的内周面;以及滑动轴承,其设置为当沿旋转体径向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限制构件交叠,所述滑动轴承向所述带侧开口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还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把所述润滑剂引导到所述滑动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还包括保持部,该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滑动轴承处并保持所述润滑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设备,该传送设备还包括挤出机构,该挤出机构把所述润滑剂朝向所述带的侧边挤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覆盖所述旋转体的覆盖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形成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沿所述旋转体的周向形成,并且在所述旋转体的周面处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引导构件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引导构件的一端接触所述带并且所述引导构件的另一端到达所述滑动轴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在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所述滑动轴承的支撑面的旋转体轴向端部处、在所述旋转体与所述滑动轴承的所述支撑面之间形成的间隙,并且所述支撑面的所述旋转体轴向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旋转体轴向倾斜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在支撑所述旋转体的所述滑动轴承的支撑面上沿周向形成的槽。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保持部由具有浸渍特性的材料构成。
12.—种定影设备,该定影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设备,其中所述旋转体或所述带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加热源,并且在所述旋转体和所述带的接触区域处,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润滑剂为由于所述加热源而液化的油脂。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影设备,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传送设备、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该传送设备包括旋转的旋转体;接触所述旋转体并且旋转的带;限制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带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侧边的各侧边处,定位于所述带的所述侧边处并限制所述带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运动;润滑剂,其被提供到所述带的内周面;以及滑动轴承,其设置为当沿所述旋转体径向方向观察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限制构件交叠,所述滑动轴承向所述带侧开口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体。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200735SQ20101028687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5日
发明者八木基行, 市来幸裕, 铃木康夫, 饭酒盃谕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