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17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移动式(shift type) 一次转印中,能够总是正确地设定位于转印位置处的一次转印辊距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位置的移动量。
背景技术
在以往,已有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一般是使感光鼓均勻地带电来将其初始化,并通过向该感光鼓进行光写入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将该静电潜像形成墨粉(toner)图像,并将该墨粉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在纸等转印材料上并通过定影器将其定影。在间接地转印至转印材料上的方式中,首先,将感光鼓周面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接下来,从该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至纸上。对中间转印带进行的一次转印方式有直压式和移动式。图7A是简略地示意性表示以往的直压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此外,图7B是简略地示意性表示以往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此外,如图7A、图7B所示,虽然感光鼓7、中间转印带14及一次转印辊18的结构都是表示以往的结构,但为了便于理解,对附加在这些部件上的附图标记与后述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如图7A所示的直压式结构,感光鼓7和一次转印辊18对中间转印带14的夹持 (nip)宽度a较窄且转印压b较大。与此相对,如图7B所示的移动式结构的夹持宽度c较宽且转印压d较小。此外,从图7B的感光鼓7与中间转印带14相接的位置开始、相对于一次转印辊18 的上表面的位置偏移(移动)量f,是构成从其它方面调查转印效率等时的某种计算式的被称为“卷绕量”的系数的值。该“卷绕量”的概念来自于,在设计的现场,将移动式的夹持宽度c比直压式的夹持宽度a变得更宽的状态称为中间转印带对感光鼓的卷绕。在该移动式的一次转印方式中,由于一次转印辊18从非转印位置18b移动至转印执行位置18a时形成的移动量f是对从一次转印辊18施加至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用电压的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正确地设定移动量f。该对于一次转印较为重要的移动量f取决于一次转印辊1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 go由此,若一次转印辊1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g产生变化,则移动量f产生变化,从而影响转印状态。换言之,若未正确地设定移动量g,则不能适当地转印。为了正确地设定该移动量f,需要大幅提高对一次转印辊18进行支撑的轴的装置、结构的精度,以使得正确地上升至高度g。若该精度下降,或是在转印过程中高度g产生变化、即移动量f产生变化,则转印状况产生变化,转印图像产生斑等不良。日本国公开专利的特开平09-152791号公报、特开2001-296760号公报及特开 2007-3100M号公报中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使一次转印辊配置为比感光鼓更靠近下游侧的结构。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3中,即使对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的定位有所记载,也没有对移动量f的设定进行明确的记载,并且还残留有如何能够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具备相对于感光鼓、夹着中间转印带而配置在相反的一侧、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的一次转印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即使移动机构稍有误差也能够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一次转印辊。为达成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一次转印辊,该一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而而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的相反的一侧,该一次转印辊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该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上述一次转印辊,为了将上述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而从非转印位置向转印位置移动时,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轨迹来移动,从而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上述感光鼓与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规定距离的位置。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上述一次转印辊构成为,该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利用连结部件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连结,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与上述连结部件连结并与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连结,该凸轮连动部件构成为, 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滑动自由地接触并通过上述转动凸轮被进退驱动,从而使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而移动。此外,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由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保持上述一次转印辊,该凸轮连动部件构成为,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自由滑动地接触并通过上述转动凸轮被进退驱动,并且,利用转动部件的一端的支撑轴来支撑与进退驱动的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侧面,上述转动部件至少设有两根,并且另一端的被支撑轴被位置固定到上述带单元的框架处并可旋转地被支撑,上述支撑轴的支撑点与上述被支撑轴的被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与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着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进行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移动时上述轨迹所描绘的圆弧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结构简单且即使移动机构稍有误差也能够起到总是固定地维持移动量的效果。


根据下述附图与下述详细描述能够得以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A及图2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A及图4B是在取下连结部件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简略表示从前侧观察在实施例 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4C是在实施例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中,剖开一部分并以实线表示背侧的连结部件,并透视地以虚线表示其它的背侧的连结部件的图。图5A及图5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在实施例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前侧的结构关系的图。图5C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显影装置的锁盖(lock cover)的开闭和移动机构的结构关系的图。图6A及图6B是示意性地简略地表示在实施例3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7A是简略地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直压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图7B是简略地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及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下文中,简称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打印机1是电子照片式的二次转印式的串联(tandem)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带单元3、供纸部4、以及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5。上述图像形成部2是将图1的从右向左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6(6M、6Y、6C、6K)多段式并列设置的结构。在上述四个图像形成单元6中,上游侧(图1的右侧)的三个图像形成单元6M、6C 以及6Y分别生成单色(monocolor)图像,该单色图像基于减色法的三原色即品红(M)、青色 (C)、黄色(Y)的彩色墨粉,图像形成单元6K形成单色(monochrome)图像,该单色图像基于主要用于文字或图像的黑暗部分等的黑色(K)墨粉。上述的各图像形成单元6除了容纳在墨粉容器(墨粉筒)中的墨粉的颜色之外结构全部相同。因此,在下文中,以黑色(K)用的图像形成单元6K为例来说明该结构。图像形成单元6在最下部具备感光鼓7。该感光鼓7的周面例如由有机光电导性材料构成。围绕该感光鼓7的周面附近而配置有清洁器8、带电辊9、光写入头11、以及显影器12的显影辊13。对于显影器12而言,在该图中如附图标记M、C、Y、K所示地,在上部的墨粉容器中容纳有品红(M)、青色(C)、黄色(Y)、黑色⑷的某种墨粉,并在中间部具备向下部补给的墨粉补给机构。此外,在显影器12的下部,在侧面开口部具备上述显影辊13,虽未特别图示,在其内部具备墨粉搅拌部件、向显影辊13提供墨粉的墨粉提供辊、将显影辊13上的墨粉层限制为固定的层厚的刮墨刀(doctor blade)等。中间转印带单元3具备环状的转印带14,在主体装置的几乎中央处,且大致从图 1的左端至右端呈扁平的环状延伸;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架起该转印带14并使转印带14 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在上述的转印带14中,将墨粉图像直接转印(一次转印)至带面上。由于为了转印到纸上(二次转印)而将转印后的墨粉图像进一步搬送到纸上的转印位置,因此在此将单元整体称为中间转印带单元。该中间转印带单元3在上述扁平环状的转印带14的环内具备带位置控制机构17。 带位置控制机构17具备隔着转印带14而对感光鼓7的下部周面进行挤压的、由导电性发泡海绵构成的一次转印辊18。带位置控制机构17中,与品红(M)、青色(C)及黄色⑴的三个图像形成单元6M、 6C及6Y对应的三个一次转印辊18以支撑轴为中心以相同周期旋转移动。并且,带位置控制机构17中,与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6K对应的一个一次转印辊18相对于上述三个一次转印辊18独立地旋转移动而使转印带14从感光鼓7分离接触。S卩,带位置控制机构17将中间转印带单元3的转印带14的位置切换为,全彩色模式(全部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8与转印带14抵接)、单色模式(仅使与图像形成单元6K对应的一次转印辊18与转印带14抵接)、以及全非转印模式(全部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8从转印带14离开)。在上述的中间转印带单元3中,在上表面部的带移动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6M的更靠上游侧,配置有带清洁器单元。在下表面部,以几乎沿整个表面的方式装卸自由地配置有扁平且薄型的废墨粉回收容器19。供纸部4具备配置成上下两段的两个供纸盒21,在两个供纸盒21的供纸口(图1 的右方)附近分别配置有纸取出辊22、进给辊(feed roller) 23、分纸辊(捌t 口一,)24、 待机搬运辊对25。在待机搬运辊对25的纸搬运方向(图1的铅垂向上的方向)上配设有隔着转印带14与从动辊16压接的二次转印辊沈,从而形成向纸转印的二次转印部。在该二次转印部的下游(在图1的上方)侧配置有带式热定影单元27。在带式热定影单元27的更靠下游侧配设有排纸辊对四,该排纸辊对四从带式热定影单元27搬出定影后的纸,进而向在装置的上表面形成的排纸托盘观排纸。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5的外表面(图1的右方外侧面)兼作开闭部件、即从侧面向外部开放或遮挡打印机1内部的右侧面罩体。并且,该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5具备开始返送路线32a,从上述带式热定影单元27与排纸辊对四之间的中间部的搬运路线向图1的右侧横向分支;中间返送路线32b,从开始返送路线32a向下方弯曲;以及终端返送路线32c,与这些搬运路线相反地向左侧横向弯曲,最终使返送纸反转。上述终端返送路线32c的出口与向供纸部4下方的供纸盒21所对应的待机搬运辊对25的搬运路线相连结。此外,在本例中,在中间转印带单元3的上表面部配置有清洁部33。清洁部33与转印带14的上表面抵接,从而擦除废墨粉并将其存积在省略图示的带清洁器单元的临时积存部中。并且,利用螺旋输送器(conveying screw)将该存积的废墨粉在下落筒内部搬运至上部,经由下落筒将其送入废墨粉回收容器19。图2A、图2B是简略地示意性表示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18、中间转印带14和感光鼓7的结构关系的图。在图2A、图2B中,中间转印带14 在箭头e方向上循环移动。换言之,在图2A、图2B中,一次转印辊18相对于感光鼓7向下游侧移动。在此,图2A表示一次转印辊18位于非转印位置(待机位置)的情况,图2B表示了一次转印辊18从非转印位置18b移动而位于转印位置18a的情况。在该非转印位置18b 与转印位置18a间的移动中使用了某种移动机构。在本例中,沿以感光鼓7的旋转中心7-1为旋转轴的、半径为r的旋转运动的轨迹 35,进行在一次转印辊18的非转印位置18b与转印位置18a之间的移动。由此,一次转印辊18将转印位置设置为如下位置,S卩,与感光鼓7与中间转印带14 之间的接触位置36相比,进一步向以箭头e表示的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进行距离量为移动量f的移动的位置。在本例的上述一次转印辊18的朝向转印位置18a的动作(带卷绕动作)中,在一次转印辊18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中产生误差的情况下,感光鼓7与中间转印带14之间的接触位置36也对应于上述误差地移动。但是,由于一次转印辊18沿半径为r的旋转运动的轨迹35移动,因此一次转印辊 18距感光鼓7的圆周面的距离固定。即,成为感光鼓7的圆周面与一次转印辊18的圆周面之间的切线的移动量f固定。这样,在本例中,只要在非转印位置18b与转印位置18a间的旋转动作的范围内, 则即使一次转印辊18的动作的停止位置产生误差,作为重要的尺寸的移动量f也不会变化。由此,能够得到稳定的转印结果。这样,采用上述的实施例,由于与移动的停止位置的误差无关,转印时一次转印辊相对于感光鼓的移动量保持固定,所以总是能够得到高质量且稳定的转印结果。(实施例2)图3是说明实施例2的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下文中,简称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所示的打印机40是电子照片式的二次转印式的串联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其包括图像形成部41、转印带单元42、墨粉提供部43、供纸部44、带式定影单元45、以及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46。上述图像形成部41与转印带单元42的转印带47的下部行进部表面47a相接,采用将图3的从右向左的四个显影装置4W48m、48c、48y、48k)多段式并列设置的结构。该图像形成部41以能够从图3所示的印刷执行时的位置向比其靠近下方的维护位置升降的方式保持在打印机40主体的框架上。上述四个显影装置48中的下游侧(图3的右侧)的三个显影装置48m、48c及48y 分别生成单色图像,该单色图像分别基于减色法的三原色即品红(M)、青色(C)、黄色(Y)的彩色墨粉,显影装置4 生成单色图像,该单色图像基于主要用于文字或图像的黑暗部分等的黑色⑷墨粉。上述各显影装置48中,除使图像显影的墨粉的颜色之外,结构全部相同。因此,在下文中,以黑色(K)的墨粉用的显影装置48k为例来说明该结构。显影装置48在最上部具备感光鼓49。该感光鼓49的周面由例如有机光电导性材料构成。围绕该感光鼓49的周面附近而配置有清洁器51、带电辊52、光写入头53、以及显影器M的显影辊55。显影器M具备壳体56,覆盖外部;隔壁57,设置在内部;显影辊55 ;第一搅拌螺旋输送器58以及第二搅拌螺旋输送器59。虽未特别图示,第一搅拌螺旋输送器58及第二搅拌螺旋输送器59包括螺旋轴和与该螺旋轴一体地构成并旋转的翅片(fin)。从墨粉提供部43的储备罐(reserve tank) 61中,如以图3的附图标记Y、M、C、K 所示那样向该显影器讨提供黄色(Y)、品红(M)、青色⑴)、黑色(K)的某种墨粉。转印带单元42具备环状的上述转印带47,在主体装置的几乎中央处,且沿图3 的左右方向呈扁平的环状地延伸;驱动辊62和从动辊63,架起该转印带47,并使转印带47 沿图3的箭头h表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上述转印带47利用一次转印辊64将墨粉图像直接转印在下方循环移动的带表面上(一次转印),该一次转印辊64与单元一体地组装并隔着转印带47与感光鼓49压接。 为将该墨粉图像进一步转印至纸上(二次转印),将墨粉图像搬运至将二次转印辊65隔着转印带47与从动辊63压接的二次转印部。在该转印带单元42中配置有具备清洁刀66的带清洁器67,该清洁刀66与被驱动辊62所架起的表面相抵接。在带清洁器67的下方以自由装拆的方式配置有废墨粉回容纳器68。带清洁器67的清洁刀66与转印带47的表面抵接来擦除废墨粉,并将该废墨粉通过螺旋输送器送入下方的废墨粉回收容器68。墨粉提供部43包含在转印带47的上部行进部的上方从左向右配置的、以附图标记Y、M、C、K表示的四个储备罐61,以及在这些储备罐61上方分别自由装拆地配置的、以附图标记Y、M、C、K表示的墨粉补充用的墨粉筒69。四个墨粉筒69分别容纳有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⑷的墨粉,四个储备罐61从安装在各自上方的墨粉筒69而被补充墨粉。这四个储备罐61分别通过墨粉提供路线与对应的显影装置48的显影器M连结, 该墨粉提供路线在图3中隐藏在转印带单元42的相对侧而无法观察到。虽未特别图示,该墨粉提供部43以能够在图3所示的印刷执行时的位置向比其靠近上方的维护位置升降的方式保持在打印机40主体的框架上。在该墨粉提供部43的左方,从带清洁器67的左方朝向驱动辊62的上方配设有两个电气组件(electrical component)部70。在电气组件部70中具备电路基板(circuit board),该电路基板搭载有由多个电子元件构成的控制装置。供纸部44具备配置成上下两段的两个供纸盒71 (71a、71b)。在两个供纸盒71的供纸口(图3的右方)附近,分别配置有纸取出辊72、进给辊73、分纸辊74、待机搬运辊对 75。在待机搬运辊对75的纸搬运方向(图3的铅垂上方向)上配设有隔着转印带47 与从动辊63压接的上述二次转印辊65,从而形成上述向纸的二次转印部。在该二次转印部的下游(在图3中的上方)侧配置有带式热定影单元45。在带式热定影单元45的更靠下游侧配设有,将定影后的纸从带式热定影单元45搬出的搬出辊对 76,以及将该搬出的纸排纸至形成在装置上表面的排纸托盘77的排纸辊对78。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46的外表面(图3的右方外侧面)兼作从侧面向外部开放或遮挡打印机40内部的开闭部件。该两面印刷用搬运单元46具备返送路线,该返送路线包括开始返送路线79a,从排纸辊对78的紧前向图3的右侧横向分支;中间返送路线79b,从开始返送路线79a向下方弯曲;以及终端返送路线79c,接下来在与上述相反的左侧横向上弯曲,最终使返送纸反转。此外,在返送路线的中途,配置有5组返送辊对81(81a、81b、81C、81d、81e)。上述终端返送路线81e的出口与向供纸部44的下方的供纸盒71a所对应的待机搬运辊对75的搬运路线合流。图4A、图4B是在取下连结部件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简略表示从前侧观察在上述实施例2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64、中间转印带47和感光鼓49的结构关系的图,图4C是剖开一部分并以实线表示背侧的连结部件,并透视地以虚线表示其它的背侧的连结部件的图。图5A、图5B是从前侧观察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64、中间转印带47和感光鼓49的结构关系的示意性的简略图,图5C是表示打印机主体的前侧的锁盖(lock cover)的开闭和移动机构的结构关系的示意性的简略图。此外,图4A及图5A表示各部件位于单色转印位置的状态,图4B及图5B表示各部件位于全彩色转印位置的状态。此外,在图4A、图4B、图4C以及图5A、图5B、图5C中,对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此外,为了与显影墨粉的颜色对应地表示感光鼓49,对其附加Y、M、C、K的附图标记。如图4A、图4B、图4C以及图5A、图5B所示,相对于与附图标记K的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9而配置的一次转印辊64的位置不变,该位置设定为,和感光鼓49与中间转印带47 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朝向以箭头h表示的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规定距离。另一方面,相对于与附图标记Y、M、C对应的感光鼓49对置配置的三个一次转印辊 64,其旋转轴82通过连结部件84与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83连结。并且,三个一次转印辊64的旋转轴82分别与连结部件84连结,并且保持于配置在转印带单元42的内侧的凸轮连动部件85的保持部85a。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驱动辊62方向对凸轮连动部件85施力。该凸轮连动部件85的在驱动辊62侧的侧面85b与转动凸轮86的凸轮面滑动自由地接触。转动凸轮86保持于凸轮轴87,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来正反旋转驱动凸轮轴87,从而使转动凸轮86向图4A及图5A所示的垂直位置和图4B及图5B所示的水平位置 90度转动。在转动凸轮86的凸轮面转动至将要从凸轮连动部件85的侧面85b离开的位置时,即在转动凸轮86转动至图4A及图5A所示的垂直位置时,凸轮连动部件85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如箭头i所示那样向接近驱动辊62的方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通过旋转轴82,保持在凸轮连动部件85的保持部8 上的三个一次转印辊64也向接近驱动辊62的方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与三个一次转印辊64的旋转轴82连结的、背侧和前侧的连结部件 84的各自的上端部以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83为支点转动至竖直设置位置。通过使连结部件84转动至竖直设置位置,与连结部件84的上端部连结的一次转印辊64,与凸轮连动部件85 —起向从转印带47远离的上方位置移动。即,变为单色转印状态。另一方面,在转动凸轮86转动至压入凸轮连动部件85的侧面85b的位置时,即在转动凸轮86转动至如图4B及图5B所示的水平位置时,凸轮连动部件85抵抗施力部件的施力,并如箭头j所示那样向从驱动辊62离开的方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通过旋转轴82,保持在凸轮连动部件85的保持部8 上的三个一次转印辊64也向从驱动辊62离开的方向移动。伴随着该移动,与三个一次转印辊64的旋转轴82连结的、背侧和前侧的连结部件 84的各自的上端部以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83为支点,向从驱动辊62离开的方向转动与凸轮连动部件85的移动量相匹配的角度量。通过使连结部件84向从驱动辊62离开的方向、即带移动方向下游侧地进行转动, 与连结部件84的上端部连结的一次转印辊64与凸轮连动部件85 —起向带移动方向下游侧移动。此时,连结部件84的与一次转印辊64连结的连结部,以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 83为支点,一边描绘圆弧88 —边转动。由此,三个一次转印辊64,沿着由连结部件84的与一次转印辊64连结的连结部所描绘的圆弧88,从在图4A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至图4B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在图4A 中以虚线表示)(图5A、图5B也同样,但应该以实线表示的一次转印辊64位于连结部件84 的阴影中,观察不到)。这样,三个一次转印辊64被设定在,相对于感光鼓49而移动至带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且转印带47的下部行进部表面47a压附到感光鼓49的表面的位置。即,变成全彩色转印状态。此外,图4B、图4C所示的连结部件84的将一次转印辊64与感光鼓49连结的连结点之间的长度m,除了感光鼓49、转印带47和一次转印辊64之间的位置关系上下交替这一点之外,与图2B所说明的以感光鼓7的旋转中心7-1为旋转轴而描绘旋转运动的轨迹35 的半径r相同,本例的移动转印的原理也与图2B的情况相同。在此,在相对于图像记录装置主体装拆显影器M时,使用图5C对连结部件84的连结动作进行说明。图5C表示了打印机40的主体框架90、转印带单元42、一次转印辊64、 感光鼓49的旋转轴91、连结部件84(8^、84b)、主体侧联轴器(coupling) 92、锁盖93。锁盖93是用于将转印带单元42、显影装置48安装到主体框架90并固定的开闭部件,以铰接轴94为支点而转动到锁定位置93-1与打开位置93-2。此外,在图5C中,以附图标记8 表示前侧的连结部件84,以附图标记84b表示背侧的连结部件84。背侧的连结部件84b可操作地临时固定到主体侧联轴器92。通过显影装置48对主体框架90的装拆,连结部件84b与感光鼓49的旋转轴91 进行装拆,通过转印带单元42对主体框架90的装拆,连结部件84b与一次转印辊旋转轴82 进行装拆。另一方面,前侧的连结部件84a以可操作的方式临时固定到锁盖93。伴随着锁盖 93的上述开闭动作的转动,连结部件8 如双向箭头k所示那样转动到卡合位置84-1与脱离位置84-2。连结部件8 在卡合位置84-1处对感光鼓49的旋转轴91和一次转印辊旋转轴 82进行连结,在脱离位置84-2处使感光鼓49的旋转轴91从一次转印辊旋转轴82脱离。(实施例3)图6A、图6B是示意性地简略表示在实施例3的打印机的结构中的移动式的一次转印辊、中间转印带、感光鼓的结构关系的图。此外,关于打印机主体的结构,除与一次转印辊 64相关的部分之外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此外,在图6A、图6B中,对于与图4A、图4B及图5A、图5B (在下文中,仅将其称为图4A、图4B)所示的结构或者功能相同的结构或功能部分,附加与图4A、图4B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此外,图6A表示各部件位于单色转印位置的状态,图6B表示各部件位于全彩色转印位置的状态。在本例中,凸轮连动部件85与转动凸轮86的动作连动并在箭头i和箭头j所示的方向上进退,以及一次转印辊64保持在凸轮连动部件85的保持部85a,这与图4A、图4B 相同。图6A、图6B的结构和动作与图4A、图4B的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例中,没有像图4A、图4B的情况那样地对一次转印辊64的轴与感光鼓49的轴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件 84,取而代之地配置有两根转动部件95。此外,转动部件95只要是两根以上,则其根数可以
是任意值。在本例中,转动部件95的下端的被支撑轴96被位置固定到转印带单元42的框架并可旋转地被支撑。并且,转动部件95的上端的支撑轴97对与通过凸轮连动部件85的转动凸轮86而进退驱动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侧面进行支撑。在转动凸轮86位于图6A所示的垂直位置、凸轮连动部件85最接近驱动辊62的位置处,转动部件95配置为垂直。换言之,转动部件95的上端的支撑轴97位于转动路线的顶点。若转动凸轮86从图6A所示的垂直位置转动至图6B所示的水平位置,则转动凸轮 86推压凸轮连动部件85,使其向图6B的箭头j所示的从驱动辊62远离的方向移动。若凸轮连动部件85像这样移动,则相对于凸轮连动部件85通过上端的支撑轴97 支撑并连结的转动部件95,由凸轮连动部件85的移动牵引其上端的支撑轴97,从而以下端的被支撑轴96为支点以与凸轮连动部件85的移动量相匹配的角度量而转动到从驱动辊62 离开的方向,即转动到转印带47的箭头h所示的转印行进方向的下游侧。通过该转动,转动部件95的上端的支撑轴97从转动路线的顶点开始、描绘圆弧98 的移动轨迹而向下游侧移动并下降。并且,由支撑轴97支撑的凸轮连动部件85也沿与圆弧98相同的轨迹向下游侧移动并下降。这样,保持在凸轮连动部件85的一次转印辊64也沿与圆弧98相同的轨迹向下游侧移动并下降。在此,转动部件95的支撑轴97的支撑点与被支撑轴96的被支撑点之间的距离n, 与在图4A、图4B中一次转印辊64的旋转轴82经由连结部件84与感光鼓49的旋转轴连结并沿以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83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圆弧88的轨迹移动时的圆弧88与感光鼓49的旋转轴中心83的距离m相同。即η = m。此外,在图6A、图6B中,如上所述,通过使凸轮连动部件85的移动量与图4A、图4B 的情况相同、即η = m,从而转动部件95的上端的支撑轴97转动的圆弧96的长度与图4A、 图4B的情况下的一次转印辊64转动而描绘的圆弧88的长度相同。由转动部件95的上端的支撑轴97支撑的凸轮连动部件85也描绘与圆弧88的长度相同的圆弧,由此,由凸轮连动部件85保持的本例的一次转印辊64也描绘与图4A、图4B 的情况相同的圆弧88同一长度的圆弧而移动。其他优点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广义范围并不限于这里所展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代表性实施方式。相应地,在不偏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方案所定义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宗旨或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一次转印辊,该一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而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的相反的一侧,该一次转印辊将上述感光鼓上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次转印辊,在为了将上述墨粉图像一次转印至上述中间转印带而从非转印位置向转印位置移动时,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轨迹来移动,从而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上述感光鼓与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规定距离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利用连结部件而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连结,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与上述连结部件连结,并与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连结,该凸轮连动部件滑动自如地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接触并利用上述转动凸轮而被进退驱动,随着上述凸轮连动部件的进退移动,上述连结部件使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来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次转印辊由配置在带单元内的凸轮连动部件保持,该凸轮连动部件滑动自如地与转动凸轮的凸轮面接触并利用上述转动凸轮而被进退驱动,并且,利用转动部件的一端的支撑轴来支撑该凸轮连动部件的与进退驱动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侧面,上述转动部件至少设有两根,并且,另一端的被支撑轴被位置固定在上述带单元的框架处并可旋转地被支撑,上述支撑轴的支撑点与上述被支撑轴的被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与上述一次转印辊的旋转轴沿以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为支点的旋转运动的圆弧的轨迹来移动时上述圆弧与上述感光鼓的旋转轴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一次转印辊从转印位置开始、沿以感光鼓的旋转中心为旋转轴的半径为r的旋转运动的轨迹而移动,将转印位置设定为,与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之间的接触位置相比、向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了移动量f的位置。由此,即使在一次转印辊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中产生误差而接触位置移动,由于一次转印辊距感光鼓的圆周面的距离固定,从而也能够将感光鼓的圆周面与一次转印辊的圆周面之间的切线、即移动量f总是设定为固定值。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2262379SQ20111013685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叶狩安范 申请人: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