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39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图像承载部件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电子照相术(electrophotography)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包含用于执行记录材料的转印和传输的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其中通过被多个辊拉伸(stretch)的转印带来压合传输(nip-conveyed)记录材料的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设备中,转印带上的记录材料通过转印压合部并然后被转印带静电吸附。但是,当记录材料的硬度(rigidity)小时,仅通过使用用于拉伸转印带的分离辊的曲率并且通过使用记录材料的硬度,记录材料不能与转印带分离。即,记录材料在分离辊的位置处保持与转印带粘附,使得出现不适当的分离。作为在分离位置处在转印带上设置波纹(waviness)的构造,存在均勻地在用于拉伸转印带的分离辊的表面上形成突起的方法(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Hei 9-015987)。通过使用这种构造,可以在分离位置处在转印带上形成波纹,但是,大的张力总是被局部地施加于转印带。结果,由于转印带的局部磨损的出现的影响,转印性能不稳定。在JP-A Hei 5-119636中描述了这样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为了分离记录材料,用于携带记录材料的筒状转印材料携带部件被变形,但是减少由于变形而导致的磨损的程度。在JP-A Hei 5-119636中,描述了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设置辊作为上推(push-up) 装置,该上推装置可移动到转印片材将从其内侧被上推的位置和转印片材将不被上推的位置。因此,描述了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通过用辊上推转印片材来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 并且,在不分离记录材料期间,不上推转印片材。当将这种构造应用于转印带时,在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转印部分的下游,设置能够在分离步骤期间局部地上推转印带的上推装置,其中在所述转印部分的下游,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要被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记录材料上。在记录材料的硬度小的情况下(如在薄纸等的情况下那样),通过在局部地上推转印带的状态中传输记录材料,在记录材料上设置波纹,使得能够增大记录材料的在分离步骤期间的刚度(stiffness)。在使用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为了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减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分和上推装置之间的间隙(间隔)。出于这种原因,当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步骤期间提升上推装置时,对于图像有影响,因此,希望使用在开始转印之前提升上推装置的构造。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由上推装置与转印带的局部接触而导致的转印带的局部磨损的程度,不是从转印带的旋转开始之前的时段执行上推操作,而是在转印带的旋转期间并且在执行转印步骤之前执行上推操作。因此,当在转印带的旋转期间对上推装置进行上推时,转印带的张力波动而暂时导致转印带的速度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图像承载部件和转印带之间的接触,由(张力的)轻微波动而导致的转印带的速度波动不影响图像承载部件。但是,当在向转印部件施加用于将来自图像承载部件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诸如转印偏压的大电压的状态中执行以上操作时,出现以下问题。通过施加大电压,图像承载部件和转印带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变大,使得向图像承载部件施加转印带的速度波动的影响,由此关于图像承载部件也出现速度波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减少起因于用上推装置在转印带的旋转期间上推转印带导致的转印带的速度波动的图像承载部件的速度波动的程度。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用于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多个拉伸部件拉伸的用于携带和传输记录材料的可旋转的带部件;用于通过将带部件压靠图像承载部件而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带部件上携带的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件;用于向转印部件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偏压的偏压施加装置;用于在相对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转印部件的下游侧位置处、沿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从带部件的内表面侧局部地上推带部件的上推装置;和用于执行在通过上推装置的对于带部件的上推操作而使得记录材料与带部件分离的模式中的操作的执行部分,其中,在所述模式中,在向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之前,在带部件的旋转期间,执行上推装置的上推操作。结合附图考虑对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


图1的部分(a)和(b)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的部分(a)和(b)、图3和图4是用于说明分离辅助装置的示意图。图5 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9、图10和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示意图。图12和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示意图。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4的示意图。图15和图1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5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像形成设备)将参照图1的(a)来描述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和操作。沿箭头A方向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Y、1M、IC和1K。感光鼓用作图像承载部件。通过带电装置2Y、2M、2C和2K,感光鼓的表面被均勻带电到预定的电压。通过各自由激光束扫描仪构成的曝光装置3Y、3M、3C和3K,带电后的感光鼓表面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各激光束扫描仪的输出基于图像信息而被开/关控制,使得在各感光鼓上形成与相关联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Y、4M、4C和4K分别包含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预定的电压被施加到显影装置,并且上述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4Y、 4M、4C和4K以被显影,使得在相应的感光鼓1Y、1M、1C和IK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使用通过在曝光部分上沉积调色剂来显影静电潜像的反转显影类型。在感光鼓1Y、1M、1C和IK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分别通过对应的初次转印辊5Y、5M、 5C和5K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因此,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中间转印带6通过在上面携带调色剂图像而用作图像承载部件。中间转印带 6被设置为与感光鼓1的表面接触,并且通过作为多个拉伸部件的拉伸辊20、21和22被拉伸,并且被配置为以300mm/sec沿箭头G方向被旋转地驱动,拉伸辊20是被配置为将中间转印带6的张力控制在恒定水平的张力辊。拉伸辊22是中间转印带6的驱动辊。转印带24用作用于携带和传输记录材料P的带部件。转印带24是通过作为多个拉伸部件的拉伸辊25、26和27被拉伸并且可以以300mm/sec沿箭头B方向移动的带部件。拉伸辊26是转印带24的驱动辊。作为转印带24,使用通过将适量的作为抗静电剂的碳黑(carbonblack)加入诸如聚酰亚胺(polyimide)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的树脂或者各种橡胶(rubber)等中以便具有1 X IO9 1 X IO14 ( Ω · cm)的体积电阻率和0. 07 0. 1 (mm)的厚度来制备的带部件。此外,作为转印带24,使用具有大于等于0.5MPa且小于等于IOMPa的杨氏模量(Young' s Modulus)的值(根据拉伸试验(JIS K 6301)测量的) 的弹性部件。通过使用具有大于等于0. 5MPa的杨氏模量(通过拉伸试验测量的)的弹性部件作为转印带24,可以在充分保持带的形状的同时实现转印带24的旋转驱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可充分地弹性变形的具有小于等于IOMPa的杨氏模量的部件,变得能够通过后面描述的分离辅助装置(辅助分离装置)40而有效地在记录材料P上产生波纹,由此更有效地实现记录材料P与转印带24的分离。此外,可充分地弹性变形的部件易于导致当该部件从变形状态减少变形量时的松驰现象,因此变得能够降低分离辅助装置40造成的转印带24 的磨损(磨耗)的程度。在盒子(未示出)中容纳记录材料P。当输出馈送开始信号时,基于要被引入到对齐辊8的馈送开始信号,通过未示出的辊从该盒子馈送记录材料P。对齐辊8—度停止记录材料P,并然后与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传输同步地将记录材料P馈送到转印带 24。在相对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由箭头B指示的方向)的对齐辊8的下游侧,设置用于形成要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转印带24上携带的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压合部的二次转印辊9。即,二次转印辊9用作通过将带部件(转印带24)压靠图像承载部件(中间转印带6)而将来自图像承载部件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带部件上携带的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部件。二次转印辊9包含离子导电发泡橡胶(NBR)的弹性层和芯部金属。作为二次转印辊9,使用这样的转印辊该转印辊具有24mm的外径和6. 0 12. 0 ( μ m)的辊表面粗糙度 Rz并且具有1 X IO5 1 X IO7 ( Ω )的电阻值(在施加2kV的电压的状态下在N/N (23°C,50 % RH)环境中测量的)。能够提供可变的供给偏压的二次转印高压源13被附接到二次转印辊 9上。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到达转印压合部N之前,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电压作为用于将来自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二次转印偏压。当记录材料P被传输到转印压合部N时,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并静电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转印被控制,使得+30A +60A的范围中的电流流动。此时,电压值被控制在1000V 5000V的范围中。根据诸如记录材料P的干燥状态和环境以及要被转印的调色剂的量之类的因素来确定适当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当在转印之后与转印带M分离的记录材料P通过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被传输到定影装置60时,通过被用作定影部件的定影辊和加压辊在加热加压步骤中在记录材料P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在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之后,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机器(图像形成设备)的外面。顺便说一句,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和重叠于中间转印带6上以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并然后从中间转印带6被转印到转印带M上的记录材料P上。(分离辅助装置的构造)作为为了辅助记录材料P与转印带M的分离而上推转印带M的装置,设置用于通过在二次转印辊9和分离拉伸辊沈之间的位置处局部地上推转印带M并使其变形来执行记录材料P的分离的分离辅助装置40。通过使用图4所示的分离辅助装置40,如图1的 (b)所示,沿宽度(widttwise)方向局部地上推转印带M。在相对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二次转印辊9的下游侧,在转印带M的内表面内设置分离辅助装置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的(b)所示,分离拉伸辊沈相对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被设置在分离辅助辊(附加(auxiliary)分离辊)41的下游。在分离拉伸辊沈的第四下游侧, 用于将记录材料P引导到定影装置60的记录材料引导件四被设置在分离拉伸辊沈附近。在转印带M与分离拉伸辊沈接触的区域中,转印带M弯曲。当转印带M到达转印带M与分离拉伸辊沈接触地弯曲的区域时,即使当记录材料P关于宽度方向不起伏 (wavy)时,诸如厚的记录材料的具有大的硬度的记录材料P也通过转印带M的弯曲的曲率并且通过记录材料的大的刚度而与转印带M分离。在图2的(a)和图2的(b)中示出分离辅助装置40的详细构造和操作。分离辅助装置40包含作为分离部件的分离辅助辊41、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分离辅助辊41的辊支架 (frame) 42、以及作为分离辅助辊41的摇动中心的辊摇动中心轴43。此外,分离辅助装置 40包含用于关于辊摇动中心轴43来摇动分离辅助辊41的辊驱动齿轮(gear) 44、用于传送辊驱动齿轮44的驱动力的马达驱动传输齿轮45、以及作为驱动源的马达46。马达46的旋转运动通过马达驱动传输齿轮45被传送到辊驱动齿轮44。这里,在辊驱动齿轮44和辊摇动中心轴43之间,设置轴承,因此,辊摇动中心轴43不受马达46的旋转驱动影响,由此其位置不移动。图2的部分(a)示出分离辅助辊41与转印带24在其中分离的回缩位置,并且该回缩位置被配置为从上推位置回缩。图2的部分(b)示出分离辅助辊41与转印带24的内表面接触以局部地上推转印带24的上推位置。通过马达46的以辊摇动中心轴43为移动中心的预定量的正向旋转,分离辅助辊41可沿Yl (方向)从图2的(a)所示的辊回缩位置向图2的(b)所示的上推位置移动。此外,通过马达46的以辊摇动中心轴43为移动中心的预定量的反向旋转,分离辅助辊41可沿Y2方向从图2的(b)所示的上推位置向图2的
(a)所示的回缩位置移动。即,分离辅助辊41被配置为通过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来执行这种摇动运动。分离辅助辊41由乙烯-丙烯(ethylene-propylene)橡胶(EPDM)形成,并且具有 6 IOmm的外直径和5 15mm的宽度。当这种分离辅助辊41上推转印带24时,关于宽度方向在转印带24上形成局部突起。这里,宽度方向指的是与移动带表面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图2的(a)的状态中,从分离辅助辊41到分离拉伸辊26的距离是4 8mm。在图2的(b)的状态中,分离辅助辊41从图2的(a)的平坦表面状态将转印带24的带表面从内表面侧上推3 6mm。通过二次转印辊9,极性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被赋予转印带24的内表面,使得记录材料处于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中,记录材料在转印压合部N中以及在随后的下游位置处被吸引到转印带24。此外,诸如薄纸等的具有很小的硬度的记录材料易于变形。 出于这种原因,由于因上推而关于宽度方向在转印带24上导致的局部变形,在记录材料上也出现波纹。结果,记录材料的断面第二力矩(cross-sectional second moment),即,记录材料的刚度强度增大。图1的部分(b)是示出通过上推在转印带上导致关于宽度方向的局部变形并且还在记录材料上导致波纹的情况的透视图。结果,能够获得有效地分离诸如薄纸的具有很小的硬度的记录材料的分离效果。即,记录材料与转印带24在转印带24上的形成突起的突起峰位置与分离拉伸辊26之间的位置处分离。记录材料引导件29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被设置在处于分离拉伸辊26的下游并与分离拉伸辊26相邻的位置处。但是,当转印带24上的突起峰位置过多地远离记录材料引导件29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 70的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71之前,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这里,突起峰位置指的是当通过分离辅助辊41上推转印带24时,转印带24与分离辅助辊41 接触的范围关于传输方向的中心位置。通过由于波纹导致的刚度强度增加,执行分离之后的薄记录材料的传输。即,当在记录材料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之前波纹被破坏从而导致很小的刚度时,出现不适当的传输。因此,可如希望的那样设定从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到突起峰位置的距离,使得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记录材料关于传输方向的尺寸比最小尺寸记录材料的尺寸短。这里,从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的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到突起峰位置的距离用图2的
(b)中的LO表示。随着到带部件上的突起峰位置的距离的增大,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波纹减小。但是,当定影装置60过度接近突起峰位置时,存在当记录材料的波纹松驰的同时记录材料被传输到定影装置60的可能性。为了松驰波纹,增大定影装置60和突起峰位置之间的距离是有效的。在本实施例中,用图2的(b)中的L4表示从突起峰位置向定影装置60的压合部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传输记录材料的路径的距离。这里,L4是从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到突起峰位置的距离与从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到定影压合部的入口的距离的总和。在图2的(b)的状态中,如果L4为约200mm,那么,即使当分离辅助辊41位于上推位置处时,记录材料也在波纹充分地松驰的状态中被传输到定影装置60。此外,重视了对于图像形成设备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过量的尺寸大型化的抑制,因此,L4被设为比可在图像形成设备中传输的最大尺寸记录材料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长度小的值。顺便说一句,在记录材料从接触部分到达定影部分之前记录材料的波纹充分地松驰的距离根据诸如分离辅助辊41的上推高度、辊形状、出现波纹的方式、分离辅助辊41的尺寸、分离辅助辊41的间隔、以及分离辅助辊41的数量之类的分离辅助辊41的条件而不同。因此,对于不管分离辅助辊41的条件如何记录材料都到达定影部分之前的波纹松驰、而不是图像形成设备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大型化给予重视,并且,从突起峰位置到定影装置60的距离也可被设为不小于可通过的纸的最大尺寸的值。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60的时间在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之后。不管分离辅助辊41的条件如何,即使当分离辅助辊41位于上推位置处时,也能够抑制在波纹的状态中的记录材料的传输。在记录材料通过的区域中,设置在分离辅助装置40中的分离辅助辊41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材料关于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的波纹范围变窄。为了提供关于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的波纹,优选的是在记录材料通过的范围内关于宽度方向设置多个分离辅助辊41。另一方面,在设置多个分离辅助辊41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的布置间隔过窄, 转印带M整体地上升,使得不关于带的宽度方向形成多个局部突起,因此,不能提高分离性能。为了关于带的宽度方向形成多个局部突起,需要设置宽的间隔。在本实施例中,关于与转印带M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图3所示,设定各分离辅助辊41的宽度和分离辅助辊41的间隔。Ll表示相邻的分离辅助辊41的外侧之间的长度,Λ表示各分离辅助辊41的宽度。L2表示相邻的分离辅助辊41的相对(内)侧之间的长度,并且,L2由L1-2WC确定。在本实施例中,L2被设为大于或等于2 的值。即,分离辅助辊41不与转印带M接触的长度比分离辅助辊41与转印带M接触的长度长。结果,与转印带M整体地上升的情况相比,易于通过关于带的宽度方向在多个位置处设置突起来局部地在转印带M上提供不均勻性。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关于宽度方向设置三个分离辅助辊41。相邻的分离辅助辊41之间的间隔L2为125mm。两端的分离辅助辊41之间的间隔L3为250mm。中央的分离辅助辊41被设置为位于要被传输的记录材料的基本中心部分上,使得具有任何宽度尺寸的记录材料关于宽度方向的中心基本上与共同的基准线一致。特别地,在传输关于宽度方向的尺寸为的薄的A4尺寸记录材料的情况下,A4尺寸记录材料在三个位置处上升。这有效地提高A4尺寸记录材料的分离性能。(分离辅助装置的控制)通过分离辅助控制电路(控制部分)50来控制分离辅助装置40的操作位置。在图5中示出该控制的关系。分离辅助装置40的操作位置信号的控制基于记录材料位置信息,所述记录材料位置信息是基于由用户指定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信息、对齐辊对8的记录材料馈送定时、以及记录材料的传输速度而获得的。控制部分50包含CPU、R0M和RAM。来自用户操作图像形成部分的操作部分102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分50中。对齐辊的操作定时被输入到控制部分50中。来自二次转印高压源的二次转印电流值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分50中。控制部分50控制用于分离辅助装置40的马达的操作。顺便说一句,基重是用于表示单位面积的重量(g/m2)的单位,并且一般被用作表示记录材料的厚度的值。在本实施例中,事先在ROM中存储以下两种模式。在记录材料具有60g/m2或更小的基重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位于上推位置处, 以使转印带24关于宽度方向局部地突起。通过借助上推来形成局部突起而执行记录材料与转印带24的分离。在记录材料具有大于60g/m2的基重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位于回缩位置处。在回缩位置处,分离辅助辊41与转印带24分离。通过利用拉伸辊26的曲率来执行记录材料与转印带24的分离。即,分离辅助装置40执行针对具有特定基重(第一基重)的记录材料而上推分离辅助辊41的模式下的操作。此外,分离辅助装置40执行针对具有比第一基重大的第二基重的记录材料而不上推分离辅助辊41但是通过拉伸辊来分离记录材料的模式中的操作。艮口, 分离辅助装置40用作用于执行这些模式下的操作的执行部分。关于基重,存在用户在操作部分102处输入基重的情况和在容纳记录材料的容纳部分处输入记录材料的基重的情况。基于关于在这些情况下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基重的信息,控制部分50确定分离辅助装置40的操作。(分离辅助辊的控制定时)(单个片材打印模式)将参照图6来描述在单个片材打印模式的情况下的分离辅助装置40的操作控制的流程图。当开始控制(SOl)时,由用户在用户操作部分102处设定的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被读取(S02)。判断基重是否大于60g/m2(S03)。在S03中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60g/m2 的情况下,在分离辅助辊保持在回缩位置处的同时传输记录材料,并且,接触结束(S09)。在由用户设定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为60g/m2或更小的情况下,为了使具有很小的刚度的记录材料与转印带24分离,需要执行用于通过借助分离辅助辊41来上推转印带24而形成局部突起的操作。在记录材料P的设定基重为60g/m2或更小的情况下,判断记录材料的前端是否到达预定的位置(S04)。预定的位置是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处于对齐辊8的下游并且处于二次转印辊9的上游的位置。通过从自记录材料通过对齐辊8起所经过的时间和记录材料的传输速度来检测记录材料的位置的方法或者通过设置用于检测记录材料的通过的检测部件来检测记录材料的位置的方法,判断记录材料的位置。在记录材料到达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沿Yl方向移动,并且被设置在上推转印带24的上推位置处(S05)。分离辅助辊41被设置在上推位置的定时被设定为在施加用于将来自中间转印带6 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二次转印偏压之前。然后,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二次转印偏压(S06)。这里,分离辅助辊41以上推信号作为触发信号而开始分离辅助辊41向着上推位置移动的操作。以这样的方式,事先设定发送上推信号的定时以上推信号作为触发信号而开始移动的分离辅助辊41到达上推位置,然后转印偏压被施加。在通过分离辅助辊 41而变形的转印带M上,记录材料P通过波纹来增大刚度强度,并由此与转印带M分离。 与转印带M分离的记录材料P的前端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并且,判断是否完成向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转印(S07)。当在记录材料P的前端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之前执行回缩分离辅助辊41的回缩操作时,存在转印带M和记录材料引导件四之间出现塞纸的可能性。因此,判断记录材料P的前端是否已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判断调色剂图像是否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原因是,当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期间执行回缩操作时,存在对转印带M施加冲击而干扰转印的可能性。在记录材料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的情况下,作出执行分离的判断,并且,分离辅助辊移动到回缩位置(S08),由此结束控制(S09)。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由用户输入的基重信息来实现控制,但是,也可通过在图像形成设备上或在图像形成设备中设置传感器并且使用该传感器来判断基重。当基于通过该传感器判断的基重来控制分离辅助装置40的操作时,即使在具有很小的基重的记录材料被错误地容纳于用于具有大的基重的记录材料的盒子中的情况下,也执行上推操作。即,即使当出现具有小的基重的记录材料被容纳的位置方面的错误时,也能够抑制具有小的基重的记录材料的不适当的分离的出现。作为传感器,在记录材料传输路径中设置用于检测所传输的记录材料的重量的重量传感器,然后可基于由重量传感器检测的重量和记录材料的尺寸信息(面积)来判断记录材料的基重。作为替代方案,在记录材料传输路径中设置用于检测光透过率的传输传感器,并且根据通过所传输的记录材料的光的透过率,也可判断记录材料的厚度。下面,将参照图7,描述在单个片材打印模式中控制分离辅助辊的定时。图7示出传输A3尺寸的记录材料的情况。这里,A3尺寸是在图像形成设备中被推荐传输的记录材料中的沿记录材料传输方向传输的记录材料的尺寸最大的那种。当图像形成信号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中时,开始各感光鼓、中间转印带和转印带的旋转(t0)。在从旋转开始起的预设间隔之后,关于中间转印带6移动的方向,调色剂图像从上游侧从感光鼓1Y、1M、1C和IK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各颜色调色剂图像重叠于中间转印带6上,使得形成彩色图像。从关于中间转印带6移动的方向位于最上游侧的感光鼓IY开始各颜色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6的转印(tl)。在从至少一个鼓向中间转印带6的初次转印的时段中,作为用于开始上推操作的触发信号的上推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分50 (t2),其中,所述上推操作用于通过分离辅助辊 41上推转印带M来使转印带M向上推位置移动。在完成用于通过分离辅助辊41来使转印带M向上推位置移动的上推操作(U)之后,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6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偏压(t4)。这里,上推操作的完成意味着分离辅助辊 41已到达上推位置。然后,完成从感光鼓IK向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伪)。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之后,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IK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这是由于,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用于最大尺寸的片材的调色剂图像花费时间。基于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图像的定时(tl)和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IY转印(形成)到中间转印带6上以到达二次转印辊9所需的时间tlO,确定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的定时(t4)。在从tl开始经过了所需时间tlO之后,开始二次转印。向二次转印辊9 施加转印偏压的定时(t4)被设为在从tl开始经过所需时间tlO之前的时间,使得在二次转印开始之前执行转印偏压施加。为了在时间t4之前完成上推操作,以定时(U)发送上推信号,以确保在t2和t4之间的预设时间段。通过在控制电路50中事先设定上推信号发送定时(^)和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的定时(t4),实现使得在完成上推操作之后施加转印偏压的控制。这里,将描述上推信号发送定时被设定为使得在转印偏压施加定时 (t4)之前完成上推操作的原因。转印偏压的电压值大(3 5kV)。出于这种原因,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期间,转印带M被中间转印带6强烈地静电吸引。另一方面,当在转印带M的旋转期间执行上推操作时,转印带M的张力由于上推操作而暂时波动,因此,转印带M的移动速度波动。这种移动速度的波动也影响到要将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M上的二次转印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拉伸转印带M的辊的一部分被弹性部件可移动地支撑,并被配置为适于张力的波动。但是,暂时的波动不能被完全去除。出于这种原因,出现上述现象。因此,当转印带M被中间转印带6强烈吸引时,在二次转印部分处出现的移动速度波动也影响中间转印带6。结果,在实现从感光鼓向中间转印带6的图像形成(初次转印)的情况下,存在出现图像劣化的可能性。此外,即使当在上推期间不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当上推操作和开始图像形成之间的间隔短时,图像也在移动速度不稳定的状态下形成,因此, 存在出现诸如关于彩色图像的颜色重合失调(misregistration)的图像劣化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上推信号发送定时被设定为使得在向二次转印辊9的转印偏压施加的开始的定时(t4)之前完成上推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构造中,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用于执行向记录材料的转印操作的转印偏压之前,施加预转印偏压,该预转印偏压是比转印偏压的绝对值小的电压。 这是由于,当向二次转印辊施加的电压的变化过大时,存在出现过冲(overshooting)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转印偏压经受恒定的电压控制。在转印操作期间,作为转印偏压施加 3kV左右的电压。结果,在转印操作期间流动30μΑ左右的电流。在预转印偏压的施加时段中,实现+500V的恒压控制。与3kV的转印偏压相比,预转印偏压是较小的+500V,因此,在向转印辊施加的电压小的情况下,静电吸引对于速度波动的影响小。在本实施例中,预转印偏压是不大于+1.5kV的电压的电压,在该+1.5kV的电压处,由于静电吸引而导致的中间转印带6的速度波动小。 当转印之后的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引导表面的端部71并且完成从中间转印带6向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转印时,二次转印辊9从转印偏压施加状态切换到电压关状态(t6)。然后,作为用于开始回缩操作的触发信号的回缩信号被发送到控制电路50(t7),所述回缩操作用于使分离辅助辊41向回缩位置移动。分离辅助辊41到达回缩位置(t8)。然后,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60并且图像形成操作结束,使得各感光鼓、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24的旋转结束(t9)。顺便说一句,在本实施例中,不是在转印操作期间而是在完成转印操作之后执行分离辅助辊的回缩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当完成转印操作时,在经过预设的间隔(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0.5秒)之后,关断转印偏压。顺便说一句,在关断转印偏压之后执行本实施例中的回缩操作。顺便说一句,在如单个片材打印模式的情况下那样,在回缩操作之后停止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的这种情况下,不连续实现图像形成,因此,即使在关断转印偏压的状态下回缩分离辅助辊的构造中也没有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之前完成上推操作。出于这种原因,能够抑制由于因上推操作导致的转印带24的速度波动而导致的中间转印带6的速度波动的干扰。顺便说一句,在本实施例中,在开始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图像的时间(tl)之后执行上推操作,但不限于此,而是只要在转印带24的旋转期间执行上推操作,就也可在时间 (tl)之前执行上推操作。在从tl到t4的时段期间,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的电压是具有比转印偏压小的电压值的预转印偏压,使得不像对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的情况那样施加强的静电吸引力。但是,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预转印偏压的情况下也同样,当中间转印带6在转印部分处接触转印带24时,对转印带24施加冲击,并且,存在向中间转印带6传送冲击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当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之前对转印带24施加了冲击时,也对于不干扰中间转印带6上的图像给予重视,并且,也可利用在开始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形成的时间(tl)之前执行上推操作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在施加转印偏压之前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预转印偏压,但不限于本实施例。在施加转印偏压之前,也可不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电压(关状态)。(连续打印模式)将参照图8来描述连续传输多张(η张)记录材料的情况下的分离辅助辊的操作控制的流程图。当开始控制(SOl)时,由用户在用户操作部分102处设定的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被读取(S02)。判断基重是否大于60g/m2(S03)。当在S03中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 60g/m2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被设置在回缩位置处(S07)。在由用户设定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为60g/m2或更小的情况下,判断第一张记录材料是否到达预定的位置(S04)。所述预定的位置是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处于对齐辊8的下游且处于二次转印辊9的上游的位置。通过从自记录材料通过对齐辊8起所经过的时间来检测记录材料的位置的方法或者通过借助设置用于检测记录材料的通过的检测部件来检测记录材料的位置的方法,判断记录材料的位置。在记录材料到达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沿Yl方向移动,并且被设置在上推转印带24的上推位置处(S05)。分离辅助辊41被设置在上推位置处的定时被设定为在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6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二次转印偏压之前。 然后,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二次转印偏压(S06)。在被分离辅助辊41变形的转印带24上, 第一张记录材料通过波纹而增大刚度强度,并由此与转印带24分离。然后,最后一张(第 η张)记录材料的前端位置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并且,判断是否完成向第η 张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转印(S07)。在S07中,分离辅助辊41保持在上推位置处,直到第 η张记录材料的前端位置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并且向第η张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被判断为完成。当第η张记录材料的前端位置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并且向第η张记录材料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被判断为完成时,分离辅助辊41向着回缩位置移动(S08),并且控制结束(S09)。下面,将参照图9来描述连续通过多张超薄纸的情况下的分离辅助辊的接触的定时。在这种情况下,传输A3尺寸的记录材料作为在被推荐传输的记录材料的片材中关于传输方向的最大尺寸的片材。在本实施例中,上推分离辅助辊的定时与上述的不连续传输记录材料的片材(不连续的片材通过)的情况相同。即,当发送图像形成信号并且开始转印偏压的旋转时(t0),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 IY转印(形成)到中间转印带6上(tl)。发送分离辅助辊上推信号(t2),使得分离辅助辊 41开始移动。当分离辅助辊41到达上推位置时(t3),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t4)。 然后,在用于执行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操作的步骤期间,在相继的图像形成操作之间的时段中,将分离辅助辊41保持在上推位置处。在最后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当停止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时(t5),发送用于回缩分离辅助辊41 的回缩信号(t6)。当分离辅助辊41到达回缩位置时(t7),转印带M的旋转停止并且图像形成结束(t8)。在本实施例中,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片材间隔)是50mm,该值小是出于执行这样的操作的目的使得在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中被上推的分离辅助辊回缩并然后在记录材料之间的同一间隔中再次被上推,由此在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中继续分离辅助辊的上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记录材料的波纹在定影装置60中充分地松驰的间隔,从突起峰位置起的定影装置60的定位位置被设为200mm。这里,“记录材料的波纹充分地松驰”意味着记录材料的波纹关于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与分离辅助辊对应的部分和不与分离辅助辊对应的部分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Imm或更小的情况下充分地松驰。(实施例2)连续打印模式中按照片材间隔执行的上推的开关控制与实施例1中的部分重复的部分与实施例1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它们的描述。将参照图10来描述实施例2中的分离辅助辊控制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当连续实现转印带M的旋转时,在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比预定的间隔长的情况下执行升降操作。这种情况的例子可包含减小单位时间的图像形成作业的数量的情况和在输入多个图像形成作业时接连地进行一个作业和随后的作业的情况。在通过超薄纸的情况下, 本实施例中的构造也适用于可在正常模式下操作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利用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比预定的间隔长的构造。当开始控制(SOl)时,由用户在用户操作部分102处设定的记录材料的基重信息被读取(S02)。判断基重是否大于60g/m2(S03)。当在S03中记录材料的基重大于60g/m2 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保持在回缩位置处,并且接触结束(SlO)。在记录材料的基重为60g/ m2或更小的情况下,判断记录材料是否到达预定的位置(S04)。预定的位置是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处于对齐辊8的下游且处于二次转印辊9的上游的位置。在记录材料到达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分离辅助辊41沿Yl方向移动,并且被设置在上推转印带M的上推位置处(S05)。当完成上推操作时,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二次转印偏压(S06)。在通过分离辅助辊41而被变形的转印带24上,记录材料P通过波纹而增大刚度强度,并由此在转印带24 到达转印带24与分离拉伸辊26接触的区域之前与转印带24分离。记录材料P的前端位置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并且判断是否完成向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转印 (S07)。在记录材料到达记录材料引导件29的引导表面的情况下,记录材料被判断为分离, 并且分离辅助辊移动到回缩位置(S08)。判断要被传输的多张记录材料是否被传输(S09)。在判断多张(η张)记录材料没有被传输的情况下,过程返回S04。在判断多张(η张)记录材料被传输的情况下,控制结束 (SlO)。将参照图11来描述连续地传输A3尺寸的片材的情况,其中所述A3尺寸是比定影装置60和突起峰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的尺寸。基于图像形成信号,开始转印带24的旋转 (t0),然后,开始从感光鼓IY向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形成)(tl)。当上推信号被发送到控制电路50 (t2)并然后完成上推操作(t3)时,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 (t4)。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之前完成上推操作并因此不干扰向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形成。然后,完成从感光鼓IK向中间转印带6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形成)(t5)。在记录材料上的相继图像形成操作之间的时段中,在第一张A3尺寸的纸的前端通过分离位置(t6)之后并且在停止转印偏压施加之后(t7),向控制电路50发送用于执行回缩操作的回缩信号,所述回缩操作用于使分离辅助辊41向着回缩位置移动。这是由于, 确保来自转印带24的第一张记录材料的分离性能并且抑制起因于由回缩操作导致的转印带24的瞬时速度波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速度波动的出现。顺便说一句,当在分离辅助辊41位于上推位置的状态中实现在A3尺寸的纸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时,存在A3尺寸的纸停住(cease)的可能性。因此,设定发送回缩信号的定时(t8),使得在第一张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60的压合部的入口(t9)之前完成回缩操作。为了分离连续传输的记录材料,需要再次执行上推操作。在第一张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tio)之后,上推信号被发送到控制电路50(tll)。在第一张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之后开始上推操作,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上推操作导致的在定影装置 60中第一张记录材料上的停住的出现。此外,设定上推信号发送定时,使得在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用于转印第二张记录材料的转印偏压(tl2)之前完成上推操作。在向二次转印辊 9施加用于转印第二张记录材料的转印偏压之前完成上推操作,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由上推操作导致的转印带24的速度波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速度波动的出现。顺便说一句,在本实施例中,在连续传输记录材料的情况下,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使得在第一张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t9)之后开始上推操作,并然后在完成该上推操作之后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在对于最后的记录材料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在停止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之后,向控制电路50发送用于向回缩位置移动分离辅助辊41的回缩信号,并然后停止转印带的旋转和结束图像形成。顺便说一句,在本实施例中,在最后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操作中的回缩信号发送定时是在停止转印偏压施加之后,但不限于此。回缩信号发送定时在完成最后的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之后和在停止转印偏压施加之前。
在本实施例中,在记录材料上的相继图像形成操作之间执行回缩操作和上推操作的情况下,在前一个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60之前执行回缩操作,并在前一个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突起峰位置之后执行上推操作。在通过重视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小型化而将定影装置60设置在突起形成部分附近并且在突起峰位置处在记录材料上设置的波纹在定影装置60中没有充分地松驰的情况下,这种控制是特别有效的。即,在通过重视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小型化而将定影装置60设置在突起形成部分附近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能够抑制起因于在记录材料上的相继图像形成操作之间执行的回缩和上推操作的定影装置60中的记录材料的停住的出现。(实施例3)具有吸引机构的传输带与实施例1中的部分重复的部分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它们的描述。 在实施例3中,如图12所示,通过拉伸部件55拉伸的下游侧传输带56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被设置在记录材料引导件四的下游。如图13所示,下游侧传输带56具有开口 57,并且,设置用于从开口 57向带内表面侧吸取空气的吸取(吸引)机构(未示出)。当记录材料到达下游侧传输带56时,记录材料在通过吸引机构被吸引到下游侧传输带56的外表面的同时被传输,使得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波纹松驰。因此,即使当记录材料在记录材料被分离辅助辊41上推的状态下被传输到定影装置60时,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波纹也松驰,因此,能够在定影装置60中抑制记录材料上的停住的出现。不需要增大突起峰位置和定影装置60之间的距离,由此有效地节省图像形成设备的空间。(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中的部分重复的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将省略它们的描述。在实施例4中,执行调整步骤,在该调整步骤中,施加用于设定转印偏压作为预转印偏压的调整电压。为了设定适当的转印偏压(约3kV),希望获得要向二次转印部分施加的电压和流过二次转印部分的电流之间的相关性。因此,通过施加2. 5kV、3kV和3. 5kV的电压作为调整电压,测量施加了相应电压的情况下的电流值。基于该测量结果,设定要向二次转印辊9 施加的转印偏压。将参照图14进行描述。当转印带开始旋转时(tl),执行上推操作(t2)。然后,当完成上推操作时(t3),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调整电压O. 5kV、3kV和3. 5kV) (t4)。然后,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约3kV) (t5)。BP,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调整电压施加步骤之前完成上推操作。将描述该原因。 希望在与转印期间的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执行调整步骤。但是,当执行上推操作时,二次转印部分处的中间转印带6和二次转印带M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使得存在二次转印部分的阻抗在上推操作前后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当向记录材料的转印是在分离辅助辊41上推转印带M的状态下进行的情况下,当调整步骤是在分离辅助辊41不上推转印带M的状态下执行的时,转印和调整步骤不能在相同条件下执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施加调整电压的步骤之前完成上推操作。在通过上推来执行记录材料的分离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即使当在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之前执行用于施加用于设定转印偏压的电压的调整步骤时,也能够抑制由上推导致的二次转印部分的变化对于调整步骤的影响。(实施例5)(厚纸一薄纸)将参照图15来描述传输作为比定影装置60和突起峰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的尺寸的 A3尺寸的纸的情况。接在具有70g/m2的基重的厚纸之后,传输具有50g/m2的基重的薄纸。 在不上推转印带24的情况下,通过分离拉伸辊来执行厚纸的分离。另一方面,通过上推转印带24来执行薄纸的分离。出于这种原因,需要在厚纸上的图像形成操作和薄纸上的图像形成操作之间执行上推操作。对于厚纸的转印偏压施加停止(tl),并且,厚纸的后端通过转印带24上的突起峰位置(t2),然后,向控制电路50发送上推信号(t3)。因此,能够抑制由用于薄纸分离的上推操作导致的在定影装置中的厚纸上的停住的出现。当完成上推操作时(t4),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转印偏压(t5),使得实现向薄纸的转印。在完成上推操作之后施加转印偏压,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起因于上推操作的转印带24的旋转速度的不均勻而导致的旋转驱动的干扰的程度。(薄纸一厚纸)将参照图16来描述传输作为比定影装置60和突起峰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的尺寸的 A3尺寸的纸的情况。接在具有50g/m2的基重的薄纸之后,传输具有70g/m2的基重的厚纸。 通过上推来执行薄纸的分离,并且,通过分离拉伸辊来执行厚纸的分离,因此,在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纸上的图像形成操作和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厚纸上的图像形成操作之间执行回缩操作。在停止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纸上的转印偏压施加之后(tl), 向控制电路50发送回缩信号(t2)。能够抑制起因于通过回缩操作导致的转印带24的速度波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速度波动的出现。当完成回缩操作时(t3),薄纸的前端到达定影装置60 (t4)。在薄纸前端到达定影装置之前完成回缩操作,使得能够在定影装置中抑制薄纸上的停住的出现。虽然已参照这里公开的结构说明了本发明,但它不限于阐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图在于覆盖出于改进目的而提出的修改或变化或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用于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通过多个拉伸部件拉伸的用于携带和传输记录材料的可旋转的带部件; 用于通过将所述带部件压靠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而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在所述带部件上携带的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件;用于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的偏压施加装置,所述转印偏压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用于在所述转印部件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下游侧位置处沿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从所述带部件的内表面侧局部地上推所述带部件的上推装置;以及用于执行在通过所述上推装置对于所述带部件的上推操作而使记录材料与所述带部件分离的模式中的操作的执行部分,其中,在所述模式中,在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之前,在所述带部件的旋转期间,执行所述上推装置的上推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继续所述带部件的旋转的同时实现向多张记录材料的转印的步骤期间,当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操作之间的时段中执行用于从上推位置回缩所述上推装置的回缩操作时,在停止转印偏压的施加之后执行回缩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当执行调整步骤时,在执行所述调整步骤之前执行所述上推装置的上推操作,在所述调整步骤中,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为了设定要向所述转印部件施加的转印偏压而事先设定的调整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的拉伸辊关于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置在所述上推装置的下游,以及其中,在所述上推装置不执行上推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拉伸辊使记录材料与所述带部件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包含感光鼓,以及其中,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是用于携带从感光鼓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带部件上的突起峰位置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下游的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部件,其中在所述突起峰位置中,通过所述上推部件而形成突起,以及其中,当接连地在第n(n ^ 1)张记录材料和第(n+1)张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在第 η张记录材料的后端通过所述带部件上的突起峰位置之后执行上推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设置在通过所述上推部件而形成突起的所述带部件上的突起峰位置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下游的用于在记录材料上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部件,以及其中,当接连地在第n(n ^ 1)张记录材料和第(n+1)张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在第 η张记录材料的前端到达所述定影部件之前执行回缩操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用于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分;通过多个拉伸部件拉伸的用于携带和传输记录材料的可旋转的带部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带部件上携带的记录材料上的转印部件;用于向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的偏压施加部分;用于在转印部件关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的下游侧位置处、沿与记录材料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从带部件的内表面侧局部地上推带部件的上推装置;和用于执行在通过上推装置对于带部件的上推操作而使记录材料与带部件分离的模式中的操作的执行部分。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2262382SQ20111014388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志田昌规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