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12689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晶器件、可聚合组合物、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器件的制造装置及液晶器件的用途。

背景技术:
LCD(LiquidCrystalDisplay)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画面:使向列型或近晶型液晶化合物沿一定方向取向,并通过施加电压来切换取向。LCD的制造工序是需要复杂工序的高成本工序,需要大型生产线及设备。已知一种通过使液晶分散于聚合物基质内而得到的所谓的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在本说明书中术语PDLC表示包括所谓的PNLC(聚合物网络液晶(PolymerNetworkLiquidCrystal))或PSLC(聚合物稳定液晶(PolymerStabilizedLiquidCrystal))等的上位概念)器件。PDLC可通过涂覆液晶溶液来制造,因此相比现有LCD可通过简单的工序制造。如专利文献1等所述,常规的液晶化合物在PDLC中以无取向的状态存在。因此,PDLC在不施加电压时呈浑浊的不透明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所谓的散射模式。若对PDLC施加电压,则液晶化合物随之排序并呈透明状态,利用该特征可在透明模式和散射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1993-0013794号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本申请涉及一种液晶器件、可聚合组合物、液晶器件的制造方法、液晶器件的制造装置以及液晶器件的用途。技术方案示意性的液晶器件(liquidcrystaldevice)的液晶层可包括取向型聚合物网络和液晶化合物。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液晶化合物能够以与所述取向型聚合物网络相分离的状态分散在所述液晶层中。本申请中的术语取向型聚合物网络是指能够使液晶化合物取向的聚合物网络。能够使液晶化合物取向的聚合物网络以如下方法形成:以分散于取向型聚合物网络中的方式存在的液晶化合物可具有通过所述取向型聚合物网络等的作用沿一定方向排序的状态。另外,如上所述,处于沿一定方向排序的状态下的液晶化合物可由外部作用改变其排序方向。本申请中的术语外部作用是指为改变液晶化合物的排序而实施的所有类型的作用,代表性的实例为施加电压。本申请中的术语初始取向或常规取向是指未实施所述外部作用状态下的所述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或排序方向,或者由所述液晶化合物形成的液晶层的光轴。另外,本申请中的术语初始状态或常规状态是指未实施所述外部作用的所述液晶器件的状态。在所述液晶器件中,就液晶化合物而言,所述初始取向状态下的液晶化合物的排序方向可由外部作用改变,若外部作用消失,则液晶化合物重新恢复到初始取向状态。液晶器件可进一步包括取向膜。取向膜例如能够与液晶层相邻地配置。取向膜与液晶层相邻地配置是指取向膜配置在可对液晶层的取向产生影响的位置,在一个示例中,可指取向膜以与液晶层接触的方式形成,但取向膜只要位于可对液晶层的取向产生影响的位置即可,则并非必须以两者接触的方式配置。图1示意性地示出液晶器件,示意性的器件的结构包括取向膜101及在所述取向膜101的一面上形成的液晶层102,所述液晶层102包括聚合物网络1021及液晶区域1022。图1中,取向膜101只位于液晶层102的一面上,但取向膜位于液晶层的两面也可。在本申请中,液晶区域是指聚合物网络中存在液晶化合物的区域,例如,作为包括液晶化合物的区域,是指在所述网络中以与所述聚合物网络相分离的状态分散有液晶化合物的区域。在图1中,液晶区域1022中的液晶化合物用箭头表示。液晶器件可包括配置在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或两侧的偏振层。作为偏振层,可无特别限制地使用由例如用于现有LCD等的常规材料如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形成的偏振膜,或通过涂覆方式形成的偏振层如包括溶致液晶(LLC:LyotropicLiquidCystal)、反应性液晶元(RM:ReactiveMesogen)、及二向色性染料(dichroicdye)的偏振涂覆层。在本说明书中,如上所述采用涂覆方式形成的偏振层可称为偏振涂覆层。在偏振涂覆层包括溶致液晶的情况下,所述涂覆层可进一步包括用于保护所述溶致液晶层的保护层。溶致液晶可无限制地使用已知的液晶,例如,可使用能够形成二向色性比(dichroicratio)为30至40的溶致液晶层的溶致液晶。并且,在偏振涂覆层包括反应性液晶元(RM:ReactiveMesogen)和二向色性染料(dichroicdye)的情况下,可使用线性染料或盘形染料(discoticdye)作为所述二向色性染料。当存在偏振层时,光吸收轴的配置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考虑液晶层的常规取向等和器件的类型来进行选择。例如,为了形成常规透明模式(normallytransparentmode)的器件,在液晶层的两侧配置两个偏振层,且所述偏振层各自的光吸收轴可以以互相成80度至10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的方式,例如互相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例如,为形成常规黑暗模式(normallyblackmode),在液晶层的两侧配置两个偏振层,且所述偏振层各自的光吸收轴可以以互相成-10度至10度的范围内的任一角度的方式,例如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在该状态下,液晶层的常规取向可以以与所述两个偏振层的光吸收轴互相成40度至5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如约45度的方式配置而实现。液晶器件可包括一个或至少两个基底层。通常,液晶层可配置在对置配置的两个基底层之间。在该结构中,可在基底层的内侧,例如在液晶层与基底层之间配置所述取向膜。例如,液晶器件可进一步包括彼此对置配置的基底层,所述液晶层可置于彼此对置的所述基底层之间。根据情况,取向层也可置于所述液晶层与基底层之间。图2示意性地示出液晶器件,该液晶器件位于互相分隔规定间隔且对置配置的基底层201A和201B之间,并具有取向膜101和液晶层102。在具有基底层的情况下,上述偏振层一般可位于基底层的外侧,但根据需要,偏振层也可位于基底层的内侧,即液晶层与基底层之间。在该情况下,可优选使用上述偏振涂覆层作为偏振层。基底层可无限制地使用已知的材料。例如,可使用无机膜,如玻璃膜、结晶硅膜或非结晶硅膜、石英膜或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膜等;或塑料膜等。作为基底层,可使用光学各向同性基底层、光学各向异性基底层如相位差层、偏振板或彩色滤光基板等。例如,当偏振层置于基底层的内侧,即,置于液晶层与基底层之间时,即使使用各向异性基底层作为基底层也能够形成具有合适性能的器件。作为塑料基底层,可使用包含如下物质的基底层,如三乙酰基纤维素(triacetylcellulose)、环烯烃共聚物(cycloolefincopolymer)如降冰片烯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二乙酰基纤维素(diacetylcellulose)、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聚苯砜(polyphenylsulfone)、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maphthat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alate)、聚酰亚胺(polyimide)、聚砜(polysulfone)、聚芳酯(polyarylate)或非晶含氟树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需要,在基底层中,可存在金、银、或硅化合物二氧化硅或一氧化硅的涂覆层,或涂覆层如抗反射层。基底层的表面,例如,基底层的液晶层侧的表面(例如,图2中与取向膜101或液晶层102接触的基底层201A或201B的表面)可包含电极层。电极层可通过沉积例如导电聚合物、导电金属、导电纳米线或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等金属氧化物等而形成。电极层可形成为具有透明度。在该技术领域中,已知能够形成透明电极层的各种材料及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均适用于本申请。根据需要,在基底层的表面形成的电极层可适当地形成有图案。在液晶层中,液晶化合物能够以常规状态存在,例如在无外部作用如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以一定方向排序的状态存在,这种排序方向可通过外部作用如施加外部电压而发生改变。因此,本申请中可形成能够在透明模式(whitemode)与黑暗模式(blackmode)之间相互转换的器件。例如,本申请的器件是在没有外部作用的状态(即,初始状态或常规状态)下为透明模式,在外部作用下转换为黑暗模式的,若解除外部作用则重新转换成透明模式的器件(方便起见,将这种器件称为常规透明模式的器件);或者相反地,在没有外部作用的状态(即,初始状态或常规状态)下为黑暗模式,在外部作用下转换为透明模式,若解除外部作用则重新转换成黑暗模式的器件(方便起见,将这种器件称为常规黑暗模式的器件)。例如,如上所述,在光吸收轴互相成80度至10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例如互相垂直地配置的两个偏振层之间,以液晶层的常规取向为与所述偏振层的光吸收轴成40度至5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例如45度的方式放置液晶层的情况下,可形成常规透明模式(normallytransparentmode)的器件。在另一示例中,如上所述,在光吸收轴互相成-10度至1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例如平行地配置的两个偏振层之间,以液晶层的常规取向为与所述偏振层的光吸收轴成40度至50度范围内的任一角度例如45度的方式放置液晶层的情况下,可形成常规黑暗模式(normallyblackmode)的器件。在上述状态下,通过施加电压将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转换为例如垂直取向状态,从而可形成黑暗模式。本申请中的术语黑暗模式(blackmode)是指与常规PDLC中的所谓的散射模式不同的概念,例如,黑暗模式下的雾度是10%以下、8%以下、6%以下或5%以下。另外,本申请的器件的透明模式下的雾度也是10%以下、8%以下、6%以下或5%以下。所述雾度是散射光的透光率相对于穿透测量对象的全部透射光的透光率的百分比。所述雾度可使用雾度计(hazemeter,NDH-5000SP)来评估。雾度可通过使用所述雾度计以如下方式进行评估。即,使光透过测量对象,入射到积分球中。在该过程中,光被测量对象分为散射光(DT)和平行光(PT),这些光在积分球中被反射后聚集到光接收器件中,通过所聚集的光可测量所述雾度。即,通过上述过程获得的全部透射光(TT)是所述散射光(DT)和平行光(PT)之和(DT+PT),雾度可定义为散射光与全部透射光的百分比(雾度(%)=100×DT/TT)。另外,本申请的液晶器件可在透明模式下具有优异的透明度。例如,当液晶器件处于常规透明模式时,在常规取向状态即没有外部作用如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具有80%以上、85%以上、90%以上或95%以上的透光率。另外,当处于常规黑暗模式时,在存在外部作用如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可具有上述透光率。所述透光率可以是对于可见光区域,例如,约400nm至700nm范围内的任一波长的透光率。液晶器件可具有高对比度。本申请的术语对比度是指所述透明模式下的亮度(T)与黑暗模式下的亮度(B)之比(T/B)。在一个示例中,液晶器件包括液晶层、及配置在所述液晶层的两侧的两个偏振层,即第一偏振层和第二偏振层。所述对比度的最大值可以是200以上、250以上、300以上或350以上。对比度越高,表示器件的性能越优异,因此所述对比度的上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对比度可以是600以下、550以下、500以下、450以下或400以下。如上所述,这种对比度可通过使用上述取向型聚合物网络和偏振层等形成器件来实现。液晶器件可通过低能耗,例如,通过低驱动电压来驱动。例如,液晶器件为实现10%的透光率或90%的透光率的所需电压可以是30V以下、25V以下或20V以下。即,在常规透明模式(normallytransparentmode)的器件的情况下,可通过施加电压来改变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从而实现黑暗模式,该过程中使透光率为10%的所需电压可以在上述范围内。相反地,在常规黑暗模式(normallyblackmode)的器件的情况下,通过施加电压来改变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从而实现透明模式,该过程中使透光率为90%的所需电压可以在上述范围内。所需电压越低,表示器件的性能越优异,因此,所述所需电压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所需电压可以是5V以上。如上所述,这种低驱动电压可通过使用上述取向型聚合物网络和偏振层等形成器件来实现。液晶器件的液晶层包括聚合物网络和分散于所述聚合物网络中的液晶化合物,因此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例如,液晶层在70℃下保持200小时的热处理前后满足下述式A。[式A]┃100×(X2-X1/X1)┃≤10%在式A中,X1表示热处理前的液晶层的相位差,X2表示所述热处理之后的液晶层的相位差。即,就液晶器件的液晶层而言,热处理前后的相位差的变化率的绝对值为10%以下。该变化率的绝对值越小,表示液晶层具有越优异的热稳定性,因此其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聚合物网络可以是包括例如可聚合化合物的前驱体的网络。因此,聚合物网络可包括聚合状态的可聚合化合物。作为可聚合化合物,可使用不具有液晶性的非液晶化合物。根据需要,作为可聚合化合物,可使用液晶化合物,但在该情况下需考虑到下述聚合物网络的双折射。为使聚合物网络显示取向性,可控制用于形成聚合物网络的可聚合化合物的组分。例如,聚合物网络或所述前驱体可包括双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如三官能以上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及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聚合物网络可包括交联状态或聚合状态的所述化合物。本申请的术语丙烯酸酯化合物是指包含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包含一个所述官能团的化合物为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包含至少两个所述官能团的化合物为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为便于区分,下面将包含两个官能团的化合物称为双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将三官能以上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简称为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可包括例如3个至8个、3个至7个、3个至6个、3个至5个或3个至4个官能团。为实现适当的取向型聚合物网络,所述聚合物网络或其前驱体能够以满足下述式1至3的方式包括双官能、多官能及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式1]A≥1.3×B[式2]A≥C[式3]A≥0.6×(B+C)在式1至3中,A、B及C分别是通过将前驱体或聚合物网络中所具有的双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及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的重量总和换算成100而算出的各化合物之间的重量比。例如,若前驱体或聚合物网络中只具有双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则式1至3中,A是100,B及C分别是0。在另一示例中,若前驱体或聚合物网络中只具有双官能及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则在式1至3中,A及C分别是50,B是0。为确保适当的取向性,例如,在式1中,A减去1.3×B的值(A-1.3B)可约为0.5至100、或约1至100。另外,为确保适当的取向性,例如,在式2中,A减去C的值(A-C)可以是0至100。另外,为确保适当的取向性,在式3中,A减去0.6×(B+C)的值(A-0.6(B+C))可以是2至100、3至100或4至100。为确保适当的取向性,所述聚合物网络或其前驱体能够以满足下述式4至6的方式包括双官能、多官能及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式4]A≥40[式5]B≤30[式6]C≤50在式4至6中,A、B及C分别如式1至3所定义。在上述范围内,可确保聚合物网络的适当的取向性。聚合物网络或其前驱体所包含的丙烯酸酯化合物的类型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若能够在满足上述式的范围内显示出取向性,则可使用任意类型。例如,作为双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可使用由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化学式1]在化学式1中,R各自独立地是氢或碳原子数为1至4的烷基,X是碳原子数为1至20的亚烷基(alkylenegroup)或亚烷基(alkylidenegroup)。另外,例如,作为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可使用由下述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化学式2]在化学式2中,n是3以上的数值,m是0至5的数值,R各自独立地是氢或碳原子数为1至4的烷基,X是(m+n)价的基团,Y是氢或烷基。另外,例如,作为单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可使用由下述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化学式3]在化学式3中,R是氢或碳原子数为1至4的烷基,X是碳原子数为1至20的烷基。在化学式1至3中,可存在于R或Y中的烷基例如有甲基或乙基。在化学式1中,X可以是如下亚烷基(alkylenegroup)或亚烷基(alkylidenegroup):例如,碳原子数为1至16、碳原子数为1至12、碳原子数为1至10、碳原子数为1至8、碳原子数为2至8或碳原子数为4至8的亚烷基(alkylenegroup)或亚烷基(alkylidenegroup)。所述亚烷基(alkylenegroup)或亚烷基(alkylidenegroup)例如可以是直链型、支链型或环型。在化学式2中,n可以是3以上、3至8、3至7、3至6、3至5或3至4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另外,在化学式2中,m可以是0至5、0至4、0至3、0至2或0至1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在化学式2中,X是(m+n)价的基团,例如,可以是碳原子数为2至20、碳原子数为2至16、碳原子数为2至12、碳原子数为2至8或碳原子数2至6的烃基,例如,可以是由直链或支链的烷烃引发的(m+n)价基团。另一方面,在化学式3中,X可以是例如,碳原子数为1至20、碳原子数为1至16、碳原子数为1至12、碳原子数为4至12、碳原子数为6至12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在化学式1至3中定义的取代基,例如,烷基、亚烷基(alkylenegroup)或亚烷基(alkylidenegroup)或(m+n)价基团等可根据需要被至少一个取代基取代,此时取代基例如包括:烷基、烷氧基、环氧基、氧代基团、氧杂环丁烷基、巯基、氰基、羧基或芳基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就聚合物网络或其前驱体而言,当上述化合物中进一步需要其他物质时,可进一步包括溶剂、能够引发可聚合液晶化合物的聚合作用的自由基引发剂或阳离子引发剂、碱性物质、可形成网络的其他反应性化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聚合物网络或其前驱体可包括液晶化合物例如反应性液晶化合物。在该情况下,所述液晶化合物的比例优选被控制在小数值。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聚合物网络的双折射可以是30nm以下或20nm以下。即,所述聚合物网络可以是各向同性聚合物网络,或双折射在所述范围内的网络。因此,在包含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聚合物网络优选在可具有上述双折射的范围内。所述双折射例如可指用下述式6计算的面内相位差、或用下述式7计算的厚度方向相位差,其下限值可以是0nm。[式6]Rin=d×(nx-ny)[式7]Rth=d×(nz-ny)在式6及7中,Rin是面内相位差,Rth是厚度方向相位差,d是聚合物网络的厚度,nx是聚合物网络的表面上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是聚合物网络的表面上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z是聚合物网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聚合物网络与液晶区域的液晶化合物能够满足下述式B。[式B](1–a)×{(2no2+ne)2/3}0.5≤np≤(1+a)×ne在式B中,a是0至0.5范围内的任一数值,no是液晶化合物的寻常折射率(ordinaryrefractiveindex),ne是液晶化合物的非寻常折射率(extraordinaryrefractiveindex),np是聚合物网络的折射率。本说明书的术语折射率、相位差或双折射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是相对于550nm波长的光所测得的折射率、相位差或双折射。另外,在聚合物网络的寻常折射率和非寻常折射率不同的情况下,术语聚合物网络的折射率是指所述网络的寻常折射率。选择满足所述式B的聚合物网络和液晶化合物,能够提供在透明模式下具有优异透明度且高对比度得到确保的器件。在式B中,a例如可以是小于0.4、小于0.3、小于0.2或小于0.1的数值,或者为0。聚合物网络可具有3以上、3.5以上或4以上的介电各向异性(dielectricanisotropy)。在该介电各向异性的范围内,可优异地保持液晶器件的驱动电压特性。所述介电各向异性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是约20以下、约15以下或约10以下的值。分散于聚合物网络中的液晶区域包括液晶化合物。作为液晶化合物,只要是所述液晶化合物在聚合物网络中相分离且通过聚合物网络以取向的状态存在,则可使用所有种类的化合物。例如,作为液晶化合物,可使用近晶型(smectic)液晶化合物、向列型(nematic)液晶化合物、胆甾型(cholesteric)液晶化合物等。液晶化合物是相分离的,不与聚合物网络结合,在从外部施加的外部作用如外部电压的作用下可改变取向。为此,例如,液晶化合物可以是不具有可聚合基团或交联基团的化合物。在一个示例中,可使用向列型液晶化合物作为液晶化合物。作为所述化合物,例如满足下述式C的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使用向列型液晶化合物。[式C](ne+no)/2-b≤{(2no2+ne2)/3}0.5≤(ne+no)/2+b在式C中,ne为液晶化合物的非寻常折射率,no为液晶化合物的寻常折射率,b为0.1至1范围内的任一数值。通过选择满足式B的液晶化合物,能够提供在透明模式下具有优异透明度且高对比度得到确保的器件。在式2中,在另一示例中,b可以是0.1至0.9、0.1至0.7、0.1至0.5或0.1至0.3的数值。在液晶化合物中,非寻常介电各向异性(εe,extraordinarydielectricanisotropy,长轴方向的介电各向异性)和寻常介电各向异性(εo,ordinarydielectricanisotropy,短轴方向的介电各向异性)之差可以是4以上、6以上、8以上或10以上。若具有这种介电各向异性,则能够提供驱动电压特性优异的器件。介电各向异性的差值越大,器件越能表现出适当的特性,其上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使用非寻常介电各向异性(εe,extraordinarydielectricanisotropy,长轴方向的介电各向异性)是约6至50且寻常介电各向异性(εo,ordinarydielectricanisotropy,短轴方向的介电各向异性)是约2.5至7的化合物作为液晶化合物。液晶层或下述的可聚合组合物可包括:5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50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在另一示例中,液晶层或下述的可聚合组合物可包括:5重量份至45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55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5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60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5重量份至35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65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5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70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5重量份至25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75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20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80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或者5重量份至15重量份的聚合物网络(或下述的聚合物网络前驱体)及85重量份至95重量份的液晶化合物。本申请中术语重量份是指各组分间的重量比。在该重量比的范围内,聚合物网络的取向性可被适当地保持。液晶层的相位差Rc取决于所要实现的器件的模式或结构,且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液晶层相对于550nm波长,可具有约240nm至310nm、约245nm至305nm、约250nm至300nm的相位差。该范围内的相位差例如适用于在两个偏振层之间实现常规透明模式的器件。液晶层例如可满足下述式D。[式D]247nm≤{d×(ne-no)}×A≤302nm在式D中,d是液晶层的厚度(单位:nm),ne是液晶化合物的非寻常折射率,no是液晶化合物的寻常折射率,A是液晶化合物的重量(L)与聚合物网络和液晶化合物的总重量(T)之比(L/T)、或液晶化合物的体积(VL)与液晶层的总体积(TV)之比(VL/TV)。在式D中,通过{d×(ne-no)}×A计算的数值是液晶层的理论相位差。液晶层的理论相位差越接近上述液晶层的相位差(实测相位差)越好。例如,在式D中,通过{d×(ne-no)}×A计算的数值与液晶层的实测相位差之差的绝对值可以为约15nm以下、约10nm以下、约8nm以下或约5nm以下。满足式D的液晶层适用于例如在两个偏振层之间实现常规透明模式的器件。在式D中,(ne-no)例如可以是0.05至0.20。在另一示例中,上述(ne-no)可以是0.07以上。在又一示例中,上述(ne-no)可以是0.18以下或0.15以下。在式D中,A是液晶化合物的重量(L)与聚合物网络和液晶化合物的总重量(T)之比(L/T)、或液晶化合物的体积(VL)与液晶层的总体积(TV)之比(VL/TV),例如,可以是0.5至0.98的范围内的值。在另一示例中,所述比例(L/T或VL/TV)可以是0.6以上或0.7以上。液晶层的厚度只要满足上述内容,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约1μ晶至10μ0范围内的值。在液晶器件包括取向膜的情况下,作为取向膜,例如可使用包含光取向化合物的取向膜。本申请的术语光取向化合物是指借助光照射而以规定方向排序(orientationallyordered)且在排序的状态下通过如各向异性相互作用(anisotropicinteraction)等相互作用能够使邻近的液晶化合物以规定方向取向的化合物。在取向膜中,光取向化合物可处于具有方向性的排序的状态。光取向化合物可以是单分子化合物、单体化合物、低聚化合物或聚合化合物。光取向化合物可以是包含感光残基(photosensitivemoiety)的化合物。已知多种可用于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的光取向化合物。作为光取向化合物,例如可使用:由顺-反光异构化(trans-cisphotoisomerization)而排序的化合物;由光分解(photo-destruction)如断链(chainscission)或光氧化(photo-oxidation)等而排序的化合物;由光交联或光聚合如[2+2]环加成([2+2]cycloaddition)、[4+4]环加成或光二聚(photodimerization)等而排序的化合物;由光弗赖斯重排(photo-Friesrearrangement)而排序的化合物;或由开环/闭环(ringopening/closure)反应而排序的化合物等。作为由顺-反光异构化而排序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偶氮类化合物如磺化重氮染料(sulfonateddiazodye)或偶氮类聚合物(azopolymer)等、或芪类化合物(stilbenes)等;作为由光分解而排序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环丁烷-1,2,3,4-四羧酸二酐(cyclobutane-1,2,3,4-tetracarboxylicdianhydride)、芳香族聚硅烷或聚酯、聚苯乙烯或聚酰亚胺等。另外,由光交联或光聚合而排序的化合物,例如可使用肉桂酸酯(cinnamate)类化合物、香豆素类(coumarin)化合物、肉桂酰胺(cinnamamide)类化合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