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

文档序号:271237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该转印装置包括转印部,其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DC电压施加部,其将DC电压施加于转印部;及AC电压施加部,其将AC电压施加于转印部。
【专利说明】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文献2006-317633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利用电子照相法形成包括金色图像在内的图像。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显影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体上的金色和其他颜色在内的所有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被层叠在中间转印体上,该层叠的全色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并定影在图像承载体上。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扁平颜料颗粒不规则地取向。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转印部,其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DC电压施加部,其将DC电压施加于转印部^AC电压施加部,其将AC电压施加于转印部。
[000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其还包括切换部,当在转印部中将使用含有所述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在重叠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切换DC电压施加部和AC电压施加部,其中,在所述重叠模式下,DC电压施加部和AC电压施加部都进行工作,在所述直流模式下,DC电压施加部进行工作,但AC电压施加部不进行工作。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部,其将在第一图像部中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上;及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由一次转印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根据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二图像部,其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部,其将在第二图像部中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及控制器,使由一次转印部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低于由二次转印部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第二图像部,其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在第一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和在第二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中的至少一个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及控制器,以通过所述转印装置将由第二图像部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的方式控制第一图像部、第二图像部及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其中,由所述第一图像部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已经通过所述转印装置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转印方法,其中,在通过转印部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施加于该转印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与只将DC电压施加于转印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不规则。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与没有切换重叠模式和直流模式的切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不规则的状态与扁平颜料颗粒的扁平面平行于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不具备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不规则的输出图像。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将相同的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部及二次转印部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控制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
[0014]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将由第一图像部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经转印有由第二图像部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彩色显影性能的下降而得到增加了金属光泽感或光辉感(闪亮感)的图像。
[0015]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转印方法,与在通过转印部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只将DC电压施加于该转印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不规则的图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0017]图1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和其周边部的侧视图。
[0018]图2是表示施加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棍的电压的图表。
[0019]图3A及图3B是表示由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的剖视图。
[0020]图4A及图4B是表示由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转印装置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颗粒的取向的俯视图。
[0021 ] 图5A及图5B分别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色调剂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颗粒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0022]图6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
[0023]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介质返回单元的结构图。
[0026]图10是表示施加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使用的二次转印辊的电压的变形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第一实施方式
[0028]参照图1?8,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附图中,箭头H表示装置的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的宽度方向即水平方向。
[0029]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0030]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使用电子照相系统将图像形成于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的图像形成部12、输送片材部件P的介质输送装置50、及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执行后处理等的后处理部60。
[0031]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上述的各部和后述的电源单元80的控制器70、及将电力供给到包括控制器70在内的上述的各部的电源单元80。
[0032]另外,图像形成部12包括形成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将由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装置30、及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片材部件P上的定影装置40。
[0033]介质输送装置50包括将片材部件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12的介质供给部52、及排出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介质排出部54。此外,介质输送装置50还包括在片材部件P的两侧形成图像时所使用的介质返回部56及后述的中间输送部58。
[0034]后处理部60包括对在图像形成部12中被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的介质冷却单元62、将卷曲的片材部件P拉直的矫直装置64、及检查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的图像的图像检查部66。后处理部60的构成要素位于介质输送装置50的介质排出部54内部。
[0035]构成介质排出部54的排出介质接收部541以外的介质输送装置50的构成要素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壳体90内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壳体90由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的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构成。因此,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使图像形成装置10的输送单元小型化。
[0036]第一壳体91容纳定影装置40以外的图像形成部12的主要部分及介质供给部52。第二壳体92容纳构成图像形成部12的定影装置40、排出介质接收部541以外的介质排出部54、介质冷却单兀62、图像检查部66、介质返回部56、控制器70及电源单兀80。第一壳体91及第二壳体92利用螺栓及螺母之类的固定部件(省略图示)连接。在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之间形成有:连通口 90C1,将片材部件P通过该连通口 90C1从图像形成部12的后述的转印咬合部NT输送到定影咬合部NF ;及连通路径90C2,将片材部件P通过该连通路径90C2从介质返回部56输送到介质供给部52。
[0037]图像形成部
[0038]如上所述,图像形成部12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转印装置30及定影装置40。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第一特殊色(V)、第二特殊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⑷对应的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图7的字母(V)、(W)、⑴、(M)、(C)及⑷表示上述各种颜色。转印装置30在转印咬合部NT将包括以重叠方式一次转印的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内的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详细说明后述)。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特殊色(V)例如是银色,其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齐U,以对图像赋予金属光泽感或光辉感(闪亮感)。第二特殊色(W)是比其他颜色更常用的使用者特定的企业颜色。关于银色色调剂和在使用银色色调剂形成图像时控制器70对各部实施的控制将后述。
[0040]色调剂图像形成部
[0041]除所使用的色调剂以外,各颜色用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因此,关于各颜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14将不加以区分,如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的图像形成单元14分别包括作为图像承载体的例子的感光鼓21、充电器22、曝光装置23、作为显影单元的例子的显影装置24、清洁装置25及静电消除装置26。
[0042]感光鼓
[0043]感光鼓21为圆筒形、接地,通过驱动装置(省略图示)围绕其中心轴进行旋转。感光鼓21的表面例如形成有带负电荷的感光层。如图7所示,各颜色用的感光鼓21从正面观察时沿装置宽度方向以直线状排列。
[0044]充电器
[0045]如图6所不,充电器22对感光鼓21的表面(感光层)进行负电荷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充电器22为电晕放电型(非接触充电型)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器。
[0046]曝光装置
[0047]曝光装置23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更具体而言,曝光装置23将按照从构成控制器70的图像信号处理部71 (参照图8)接收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曝光光L照射到利用充电器22充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由于通过曝光装置23照射曝光光L,因此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0048]显影装置
[0049]显影装置24使用含有色调剂的显影剂G显影形成于感光鼓21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从而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色调剂图像。显影装置24从容纳色调剂的色调剂盒27 (参照图8)被供给色调剂。
[0050]清洁装置
[0051]清洁装置25呈刮刀形,用于从感光鼓21的表面刮除在向转印装置30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表面的色调剂。
[0052]静电消除装置
[0053]静电消除装置26对转印图像后的感光鼓21照射光以去除静电。由此,感光鼓21表面的充电历史被删除。
[0054]转印装置
[0055]转印装置30以重叠的方式将形成于各颜色用的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1之后,将该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详细说明后述。
[0056]转印带
[0057]如图7所示,转印带31为环状带,其卷绕于多个辊32的周围并以一定的取向性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带31从正面观察时为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倒钝角三角形的形状。在多个辊32中,图7所示的辊32D发挥驱动辊的作用,其利用从马达(省略图示)供给的电力使转印带31沿箭头A方向进行旋转。
[0058]另外,在多个辊32中,图7所示的辊32T发挥将张力施加于转印带31的张力辊的作用。在多个辊32中,图7所示的辊32B发挥后述的二次转印辊34的对置辊的作用。如上所述,具有倒钝角三角形的形状的转印带31的下侧前端部卷绕于辊32B的周围。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上述的取向性延伸的转印带31的上缘从下方与各颜色用的感光鼓21接触。
[0059]一次转印辊
[0060]如图6所示,在转印带31的内部设置有转印部的一例即一次转印辊33,其将形成于各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各一次转印辊33夹着转印带31以与对应的感光鼓21对置的方式配置。
[0061]另外,在一次转印辊33上设有施加转印电压的施加部102。施加部102将具有与色调剂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由于所述转印电压的施加,形成于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0062]关于通过施加部102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的转印电压的详细说明后述。
[0063]二次转印辊
[0064]另外,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30包括将转印带31的色调剂图像(即重叠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二次转印辊34。转印装置30为转印部的一例。二次转印辊34以与接地的辊32B对置且在其间夹着转印带31的方式配置,从而在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辊34之间形成转印咬合部NT。片材部件P在适当的定时从介质供给部52供给到该转印咬合部NT。
[0065]另外,设有将转印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施加部104。施加部104将具有与色调剂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由于所述转印电压的施加,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到通过转印咬合部NT的片材部件P上。
[0066]关于通过施加部104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转印电压的详细说明后述。
[0067]清洁装置
[0068]如图7所示,转印装置30包括在二次转印之后清洁转印带31的清洁装置35。清洁装置35在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已执行二次转印的部分(即转印咬合部NT)更靠下游侧且比已执行一次转印的部分更靠上游侧。清洁装置35具有刮除残留在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的刮板351。
[0069]定影装置
[0070]定影装置40将在转印装置30中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片材部件P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40在由卷绕于多个辊413的周围的定影带411和加压辊42形成的定影咬合部NF,对色调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辊413H为在内部安装有加热器的加热辊,并通过从马达(省略图示)传送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由此,定影带411沿箭头R的方向进行旋转。
[0071]另外,加压辊42也是通过从马达(省略图示)传送的驱动力,以与定影带411相同的周速进行旋转。
[0072]介质输送装置
[0073]如图8所示,介质输送装置50包括介质供给部52、介质排出部54、介质返回部56及中间输送部58。
[0074]介质供给部
[0075]介质供给部52包括容纳堆叠的片材部件P的容器5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容器521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在转印装置30的下侧。
[0076]从各容器521向转印咬合部NT ( 二次转印位置)延伸的介质供给路径52P由多个输送辊对522和引导件(省略图示)等形成。各介质供给路径52P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在两个折返部52P1和52P2折回,并朝向转印咬合部NT向上延伸,由此形成大致S字形。
[0077]供给辊523设置于容器521的上侧,在容纳于容器521中的堆叠片材的顶部供给片材部件P。在多个输送棍对522中,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最上游侧的输送棍对522S发挥分离辊的作用,其将通过供给辊523从容器521堆叠供给的多个片材部件P分离成独立的片材部件P。另外,在多个输送辊对522中,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紧接转印咬合部NT的上游侧的输送辊对522R起到使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移动定时与片材部件P的输送定时一致的作用。
[0078]另外,介质供给部52还包括辅助输送路径52Pr。辅助输送路径52Pr从设置于远离第二壳体92的第一壳体91的壁上的开口部91W延伸而与介质供给路径52P的折返部52P2相连。辅助输送路径52Pr发挥输送路径的作用,其将从与第一壳体91的开口部91W相邻而设置的可选记录介质供给装置(省略图示)供给的片材部件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12。
[0079]中间输送部
[0080]如图7所示,中间输送部58位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部NT与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之间,且包括分别由卷绕于辊周围的环状输送带形成的多个输送部581。
[0081]输送部581在从输送部581内部吸入空气(负压吸入)而使片材部件P附着于输送带的表面上的同时,利用输送带输送片材部件P。
[0082]介质排出单元
[0083]如图8所示,介质排出部54将通过图像形成部12的定影装置40而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从设置于远离第一壳体91的第二壳体92的壁上的排出口 92W向壳体90的外部排出。
[0084]介质排出部54包括接收从排出口 92W排出的片材部件P的排出介质接收部541。
[0085]介质排出部54包括从定影装置40 (定影咬合部NF)向排出口 92W输送片材部件P的介质排出路径54P。介质排出路径54P由带输送部543、多个辊对542及引导件(省略图示)等形成。在多个辊对542中,在片材排出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辊对542E发挥将片材部件P排出到排出介质接收部541上的排出辊的作用。
[0086]介质返回单元
[0087]介质返回部56包括多个辊对561。多个辊对561形成反转路径56P,在于片材部件P的两侧形成图像时,通过图像检查部66的片材部件P被供给到所述反转路径56P。反转路径56P包括分支路径56P1、输送路径56P2及反转路径56P3。分支路径56P1从介质排出路径54P分支。输送路径56P2将从分支路径56P1接收的片材部件P向介质供给路径52P传送。反转路径56P3设置于输送路径56P2的中途。将输送片材部件P的方向沿着输送路径56P2反转(即切换输送方向),由此反转路径56P3将片材部件P反转。
[0088]后处理部
[0089]构成后处理部60的介质冷却单元62、矫直装置64及图像检查部66在片材排出方向上位于比介质排出部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的分支路径56P1的分支部更靠上游侧,从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以上述的顺序配置。
[0090]介质冷却单元
[0091]介质冷却单元62包括吸收片材部件P的热的热吸收装置621、及将片材部件P按压到热吸收装置621上的按压装置622。热吸收装置621设于介质排出路径54P的上侧,按压装置622设于介质排出路径54P的下侧。
[0092]热吸收装置621包括环状热吸收带6211、支承热吸收带6211的多个辊6212、设于热吸收带6211的内侧的散热片6213,及用于冷却散热片6213的风扇6214。
[0093]热吸收带6211的外周面与片材部件P接触以便能够换热。在多个辊6212中,辊6212D发挥将驱动力传递到热吸收带6211的驱动辊的作用。散热片6213的表面沿着介质排出路径54P,在预定的区域与热吸收带621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0094]按压装置622包括环状按压带6221、及支承按压带6221的多个辊6222。按压带6221卷绕于多个辊6222上。按压装置622将片材部件P按压在热吸收带6211 (散热片6213)上,由此与热吸收带6211协同作用来输送片材部件P。
[0095]矫直装置
[0096]在介质排出部54的介质冷却单元62的下游侧设有矫直装置64。矫直装置64将从介质冷却单元62接收的卷曲的片材部件P拉直。
[0097]图像检查部
[0098]在介质排出部54的矫直装置64的下游侧设有构成图像检查部66的主要部分的在线传感器661。在线传感器661根据被照射到片材部件P并被反射的光,检测在定影的色调剂图像上是否存在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及图像位置缺陷等及其程度。
[0099]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作业(动作)
[0100]接着,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对片材部件P实施的图像形成处理和其后进行的后处理工序的概要进行说明。
[0101]如图8所示,接收到图像形成指令的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转印装置30及定影装置40进行工作。其结果,如图6所示,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4的感光鼓21和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242被旋转,并且转印带31被旋转。另外,加压辊42被旋转,并且定影带411被旋转。进而,控制器70使介质输送装置50等与各部的作业同步地进行工作。
[0102]其结果,各颜色用的感光鼓21在旋转期间通过充电器22充电。另外,控制器70将在图像信号处理部中处理的图像数据发送到各曝光装置23。各曝光装置23将充电的感光鼓21暴光在按照图像数据调制的曝光光L中。其结果,静电潜像形成于各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于各感光鼓21的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装置24提供的显影剂显影。由此,第一特殊色(V)、第二特殊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对应的各感光鼓21。
[0103]由于转印电压的施加,形成于各感光鼓21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各一次转印辊33依次转印到旋转的转印带31上。由此,重叠有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重叠色调剂图像形成于转印带31上。该重叠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带31的旋转而输送到转印咬合部NT0
[0104]如图8所示,根据重叠色调剂图像的输送定时,片材部件P通过介质供给部52的输送辊对522R供给到转印咬合部NT。当将转印电压施加于转印咬合部NT时,重叠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31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0105]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通过中间输送部58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部NT输送到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定影装置40对通过定影咬合部NF的片材部件P施加热和压力。由此,进行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定影。
[0106]从定影装置40排出的片材部件P通过介质排出部54输送到装置外部的排出介质接收部541,同时通过后处理部60进行处理。在定影处理中被加热的片材部件P首先通过介质冷却单元62进行冷却。其后,片材部件P通过矫直装置64被拉直。接着,对于定影在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由图像检查部66检测是否存在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及图像位置缺陷等及其程度。最后,片材部件P被排出到介质排出部54。
[0107]另一方面,当将图像形成于片材部件P的图像未形成面(无图像的表面)时(即当实施双面打印时),控制器70将通过图像检查部66后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从介质排出部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切换到介质返回部56的分支路径56P1。其结果,片材部件P通过反转路径56P而反转,并被传送到介质供给路径52P。在片材部件P的背面上,经过与对其正面执行的处理相同的图像形成处理而形成(定影)图像。该片材部件P经过与对其正面执行的处理相同的图像形成之后的处理而由介质排出部54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介质接收部541。
[0108]相关要素的结构
[0109]接着,对用作第一特殊色(V)的银色色调剂进行说明。
[0110]色调剂
[0111]如图3A所示,用作第一特殊色(V)的银色色调剂(以下称为“银色色调剂”)含有扁平颜料的一例即颜料颗粒110和粘结剂树脂111。通过使用银色色调剂,能够得到带光辉感(闪亮感)或金属光泽感的图像。
[0112]颜料颗粒110例如由铝构成。如图5B所示,当从侧面观察置于平面上的颜料颗粒110时,颜料颗粒110在左右方向(Y方向)上大于上下方向(X方向)。颜料颗粒I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与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尺寸比例大于其他颜色的色调剂的颜料颗粒的该尺寸比例。
[0113]另外,在俯视图(图5A)中观察时的颜料颗粒110的宽度大于在侧视图(图5B)中观察时的宽度。颜料颗粒110在置于平面上时(参照图5B)具有朝上下的一对反射面I1A (扁平表面的一例)。颜料颗粒110为扁平颗粒。
[0114]如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作为第一图像部的一例发挥作用,所述第一图像部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0115]另一方面,在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Y、20M、20C及20K(以下表示为20W?20K)中使用的第二特殊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K)的色调剂未含有扁平颜料,而是含有粘结剂树脂和扁平颜料以外的颜料(例如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与颜料颗粒110相比,这些颜料形状接近球形。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将第二特殊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K)统称为“其他颜色”,将其他颜色的色调剂称为“其他颜色色调剂”。
[0116]如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作为第二图像部的一例发挥作用,所述第二图像部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0117]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单色模式,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银色色调剂图像,但不形成其他颜色色调剂图像;其他颜色模式,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其他颜色色调剂图像中的至少一个,但不形成银色色调剂图像;及混合颜色模式,在片材部件P上形成银色色调剂图像和其他颜色色调剂图像中的至少一个。在混合颜色模式下,银色色调剂图像和其他颜色色调剂图像以重叠方式或并排方式中的一种模式形成。
[0118]进一步地,单色模式包括增加光辉感(闪亮感)的单色光辉感模式和增加金属光泽感的单色光泽感模式。同样地,混合颜色模式也具有增加光辉感(闪亮感)的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和增加金属光泽感的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
[0119]施加部
[0120]如图6所示,控制器70控制通过施加部102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的作为转印电压的DC电压。
[0121]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将转印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施加部104包括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DC电压施加部104A(DC电压施加部的一例)和将A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AC电压施加部104B(AC电压施加部的一例)。控制器70控制通过施加部104施加的转印电压。
[0122]控制器
[0123]其他颜色模式
[0124]其他颜色模式通过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以外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在执行其他颜色模式时,如图1所示,控制器70使AC电压施加部104B以外的DC电压施加部104A进行工作来只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0125]另外,在其他颜色模式下,控制器70使施加部102进行工作来将相同的DC电压施加于各颜色用的一次转印棍33 (参照图6)。
[0126]单色光辉感模式
[0127]单色光辉感模式通过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以外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在单色光辉感模式下,如图1所示,控制器70使DC电压施加部104A和AC电压施加部104B进行工作,从而将DC电压与AC电压彼此叠加的重叠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重叠模式)。
[0128]图2是施加于二次转印棍34的重叠电压的图表,纵轴表不电压[V],横轴表不时间
[S]。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的重叠电压是通过将由AC电压施加部104B生成的AC电压(图2中由正弦波表示的电压E)叠加于由DC电压施加部104A生成的DC电压(图2中直线波D)而得到。由AC电压施加部104B施加的AC电压被控制成随着由DC电压施加部104A生成的DC电压而发生变化。DC电压施加部104A生成具有使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极性的DC电压。在图2中,由于使用带负电荷的色调剂,因此DC电压施加部104A生成DC正电压。
[0129]另外,在单色光辉感模式下,控制器70使施加部102进行工作来将预定的DC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棍33 (参照图6)。
[0130]单色光泽感模式
[0131]单色光泽感模式通过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以外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在单色光泽感模式下,如图1所示,控制器70使AC电压施加部104B以外的DC电压施加部104A进行工作来只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直流模式)。如此,控制器70作为切换部的一例发挥作用,所述切换部在重叠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切换DC电压施加部104A和AC电压施加部104B。
[0132]另外,在单色光泽感模式下,控制器70使施加部102进行工作来将预定的DC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棍33 (参照图6)。
[0133]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
[0134]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通过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中的至少一个和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在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下,与单色光辉感模式同样地,控制器70使DC电压施加部104A和AC电压施加部104B进行工作来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重叠模式)。
[0135]另外,在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下,控制器70使施加部102进行工作来将DC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 (参照图6)。在此,控制器70独立地控制施加部102,以使由一次转印辊33V(—次转印部的一例)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低于由一次转印辊33W?33K(二次转印部的一例)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
[0136]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
[0137]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通过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且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在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与单色光泽感模式同样地,控制器70使AC电压施加部104B以外的DC电压施加部104A进行工作来只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直流模式)。
[0138]另外,在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控制器70通过使施加部102进行工作来将DC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 (参照图6)。在此,与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同样地,控制器70独立地控制施加部102,以使由一次转印辊33V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低于由一次转印辊33W?33K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
[0139]相关结构的动作
[0140]接着,对相关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0141]在单色光辉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下,如图1所示,控制器70使DC电压施加部104A和AC电压施加部104B进行工作来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如此,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方法中,在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34转印到片材部件P时,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转印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0142]当施加作为转印电压的重叠电压时,由铝构成的颜料颗粒110由于交流电场而在转印带31与片材部件P之间往返飞行(振动)后向片材部件P移动。
[0143]由于颜料颗粒110在转印带31与片材部件P之间往返飞行后向片材部件P移动,所以如图3A及图4A所示,颜料颗粒110的取向变得不规则(随机)。由于颜料颗粒110的反射面IlOA的取向不规则,所以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方向也同样变得不规则。
[0144]其结果,与颜料颗粒110的反射面IlOA沿相同方向取向的情况相比(参照图3B及图4B),漫反射光增加,从而光辉感(闪亮感)增加。另外,通过使用例如株式会社东洋精机制作所(株式会社東洋精機製作所、Toyo Seiki Seisaku-Sho, Ltd.)制作的BYKiac (多角度色差仪),能够客观评价光辉感。
[0145]另一方面,在单色光泽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如图1所示,控制器70使AC电压施加部104B以外的DC电压施加部104A进行工作来只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
[0146]当作为转印电压只施加DC电压时,颜料颗粒110不在转印带31与片材部件P之间往返飞行就向片材部件P移动。
[0147]如此,由于颜料颗粒110不在转印带31与片材部件P之间往返飞行就向片材部件P移动,所以如图3B及图4B所示,颜料颗粒110以扁平面IlOA与片材部件P的表面平行的方式被取向。即,颜料颗粒110有规则地排列,因此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方向也变得有规则。
[0148]更具体而言,如图3B所示,颜料颗粒110的反射面IlOA沿与片材部件P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图3B中的X方向)取向。另外,颜料颗粒110沿与片材部件P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图3B中的Y方向)排列。如图4B所示,具有沿与片材表面正交的方向取向的反射面IlOA的颜料颗粒110排列在片材部件上。因此,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方向接近与片材部件P的表面正交的方向。
[0149]其结果,根据ASTM E2194测定的表示金属光泽感的指数即动态指数(FI)增加(金属光泽感增加)。
[0150]另一方面,在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控制器70独立地控制施加部102,从而使与通过一次转印辊33W?33K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的情况相比,通过一次转印辊33V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施加更低的转印电压。
[0151]其结果,在将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1时,与将相同的转印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V和一次转印辊33W?33K的情况相比,因电荷注入而产生的颜料颗粒110的电荷量减少。因此,在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时,能够容易地控制颜料颗粒110的取向。
[0152]总结
[0153]如上所述,在单色光辉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下,控制器70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其结果,得到颜料颗粒110的反射面IlOA的取向不规则的图像。
[0154]另外,在颜料颗粒110的反射面IlOA的取向不规则的图像中,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方向也变得不规则。因此,与颜料颗粒I1的反射面IlOA的取向一致的情况相比,光辉感(闪亮感)和漫反射光增加。
[0155]另外,在单色光泽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控制器70只将DC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34。其结果,颜料颗粒110沿与片材部件P的表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排列。即,颜料颗粒110有规则地排列,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方向也变得有规则。因此,与颜料颗粒110的取向不规则的情况相比,上述的动态指数增加(金属光泽感增加)。
[0156]如此,通过控制器70使各部进行工作,由此能够切换使图像的金属光泽感增加的单色光泽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与使图像的光辉感(闪亮感)增加的单色光辉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
[0157]另外,在混合颜色光辉感模式或混合颜色光泽感模式下,控制器70以由一次转印辊33V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施加的转印电压低于由一次转印辊33W?33K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时所施加的转印电压的方式进行控制。其结果,与将相同的转印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33V和一次转印辊33W?33K的情况相比,因一次转印中的电荷注入而在颜料颗粒110中产生的电荷量减少。因此,在将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时,能够容易地控制颜料颗粒110的取向。
[0158]第二实施方式
[0159]以下,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上的不同点,参照图9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60]结构
[0161]如图9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介质返回单元120的反转路径56P包括输送路径56P2和反转路径56P3。此外,介质返回单元120还包括直接路径122,其不将沿着输送路径56P2输送的片材部件P供给到反转路径56P3供给,而是供给到介质供给路径52P。未供给到反转路径56P3而是经由直接路径122供给到介质供给路径52P的片材部件P不被反转。
[0162]另外,设有引导部124,其将沿着输送路径56P2输送的片材部件P向反转路径56P3引导或者经由直接路径122向介质供给路径52P引导。控制器70控制引导部124引导片材部件P的方向。
[0163]动作
[0164]接着,对在附加打印模式下控制器70对各部实施的控制进行说明。在附加打印模式下,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将色调剂图像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将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叠置于其上。
[0165]在附加打印模式下,控制器70首先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进行工作来只形成在图像数据中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形成的色调剂图像。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咬合部NT被转印到输送至该咬合部的片材部件P的表面上(参照图7)。
[0166]接着,控制器70控制介质输送装置50而将转印、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引导至介质返回单元120,而不是向排出介质接收部541排出。进而,控制器70将通过控制引导部124而引导至介质返回单元120的片材部件P经由直接路径122引导至介质供给路径52P(参照图9)。
[0167]接着,控制器70使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进行工作来只形成在图像数据中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
[0168]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咬合部NT经由直接路径122转印到引导至介质供给路径52P的片材部件P的表面上。接着,片材部件P通过介质输送装置50向排出介质接收部541排出(参照图8)。
[0169]总结
[0170]在附加打印模式下,将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将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叠置于其上。
[0171]通过改变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的排列顺序,能够将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和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这样的顺序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但是在该情况下,需将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设置在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上比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W?20K更靠下游侧。在所述结构中,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于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经受设于下游侧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的转印历史,因此再转印到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量增加。其结果,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彩色显影性能下降。
[0172]即,将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并将该片材部件P再次供给到转印咬合部NT,在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之上叠置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由此能够抑制使用其他颜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彩色显影性能的下降而得到增加了金属光泽感或光辉感(闪亮感)的图像。
[0173]关于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的上述的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局限于在此公开的确切形式,能够实施各种变形例或改良例。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未说明,但在将使用含有颜料颗粒110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时,也可以通过始终选择重叠模式来增加光辉感(闪亮感)。
[0174]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正弦波电压作为AC电压,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使用矩形波电压。
[0175]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P未被反转就经由直接路径122再次供给到转印咬合部NT。但是,也可以将转印有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向排出介质接收部541排出,并将所排出的片材部件P再次存储在容器521中,通过介质供给部52输送该片材部件P而将其再次供到给转印咬合部NT。
[017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上述的说明是以附图及说明书的制作为目的,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或局限于特定的公开方式。能够实现各种变形例或改良例,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为最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而选择、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应该能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实现适于特定目的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上述权利要求书中定义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部,其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DC电压施加部,其将DC电压施加于所述转印部;及 AC电压施加部,其将AC电压施加于所述转印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切换部,当在所述转印部中将使用含有所述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时,在重叠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切换所述DC电压施加部和所述AC电压施加部,其中,在所述重叠模式下,所述DC电压施加部和所述AC电压施加部都进行工作;在所述直流模式下,所述DC电压施加部进行工作,但所述AC电压施加部不进行工作。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一次转印部,其将在所述第一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上;及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由所述一次转印部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部,其将在所述第二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及 控制器,其使由所述一次转印部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低于由所述二次转印部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时所使用的转印电压。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未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色调剂图像;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装置,将在所述第一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和在所述第二图像部中形成的所述色调剂中的至少一个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及 控制器,其以通过所述转印装置将由所述第二图像部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图像部、所述第二图像部及输送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部,其中,由所述第一图像部形成的所述色调剂图像已经通过所述转印装置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6.一种转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转印部将使用含有扁平颜料颗粒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将AC电压叠加于DC电压而得到的重叠电压施加于所述转印部。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4281033SQ201410189679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1日
【发明者】重崎聪, 渡边翔, 吉冈智章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