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针对用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各种需求日益增加,最近,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LED)之类的各种显示装置正在被使用。
这些显示装置之中的LCD包括显示面板、驱动单元、背光单元(BLU)等。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上基板和液晶材料层。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是用于控制每个像素区域的开和关的开关元件。上基板包括滤色器、黑矩阵等。液晶材料层形成于阵列基板与上基板之间。驱动单元用于控制薄膜晶体管。BLU给显示面板提供光。LCD是这样的装置,其中根据施加至像素区域中的像素(PXL)电极和公共电极(Vcom)的电场控制液晶层的排列状态,从而控制光的透射率。
在LCD的情形中,从外部提供光的背光装置是必需的。BLU可包括诸如光源、导光板和反射板之类的子单元。LCD包括作为用来支撑子单元的支撑结构的至少一个框架或底架(chassis)。所述框架可包括支撑BLU的最后面部分的底盖、支撑BLU的侧表面的引导板等。
此外,除上述底盖和引导板之外,LCD还包括用于改善装置的美感和可见外观的附加部件。因此,部件的数量增加并且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由于LCD的各个部件通过双面胶带等被贴合,因此产品的强度和可靠性降低,并且制造成本增加。
同时,当LCD与外部支撑构件结合时,LCD与外部支撑构件的结合强度较弱,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在该背景下,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具有数量减少的部件、提高的产品强度和可靠性、降低的制造成本、减小的总厚度和减少的漏光的液晶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发射光;中间框架,所述中间框架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并设置在所述背光单元的侧面上;和底盖,所述底盖与所述背光单元的下表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框架包括接触部和突出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底盖的一部分上表面接触,所述突出部邻接所述底盖的侧表面并且从所述接触部朝向所述底盖的底表面突出。
所述中间框架的所述接触部包括具有内部锯齿的槽,配置穿过所述底盖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中间框架的所述接触部中的所述槽对准,并且配置螺钉形结合构件,所述螺钉形结合构件通过穿入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槽和所述底盖中的所述第一孔而将所述中间框架固定至所述底盖。
所述中间框架包括额外突出部,所述额外突出部从所述接触部朝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突出并远离所述底盖。
所述底盖的角部与所述中间框架通过裕度空间在空间上分开,所述裕度空间设置在所述中间框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突出部交叉处的一部分中间框架附近。
所述底盖的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由表层形成,并且所述底盖包括置于所述表层之间的芯层。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结合构件,所述第一结合构件附接到所述底盖,所述第一结合构件包括:圆筒状突出部,所述圆筒状突出部从所述底盖朝向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相反的方向突出,并且所述圆筒状突出部包括具有内部锯齿的内部槽、和圆筒状接触部,所述圆筒状接触部形成于所述圆筒状突出部和所述底盖的所述底表面之间,所述圆筒状接触部与所述底盖的所述底 表面的外侧接触并且具有比所述圆筒状突出部的剖面面积大的剖面面积;和第二结合构件,所述第二结合构件附接到所述底盖,所述第二结合构件包括: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贯穿所述底盖的所述底表面中的第二孔,插入到所述圆筒状突出部的所述内部槽中,并与设置在所述内部槽上的所述内部锯齿进行螺纹结合、和头部,所述头部具有比所述螺纹部的剖面面积大的剖面面积,并且所述头部与所述底盖的所述底表面的内侧接触。
所述第二结合构件贯穿穿过所述底盖的大部分厚度而形成的槽,所述槽与所述底盖的所述底表面中的所述第二孔轴向对准。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显示器支架,所述显示器支架接收所述第一结合构件的所述圆筒状突出部,其中当所述第一结合构件的所述圆筒状突出部被所述显示器支架接收时,所述第一结合构件的所述圆筒状突出部将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所述底盖安装到所述显示器支架上。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背光单元之间。
所述中间框架进一步包括悬挂部,所述悬挂部朝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突出并通过贯穿形成于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的外周边附近的第三孔而将所述中间框架固定至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片固定垫,所述片固定垫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之间,所述片固定垫位于被所述第三孔打穿的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的区域上方,所述片固定垫覆盖所述第三孔。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数量减少的部件、提高的强度和可靠性、降低的制造成本、减小的厚度和减少的漏光。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图解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2图解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图解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4图解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图解了根据又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6图解了根据再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7图解了放大图6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8图解了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与显示器支架的结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尽管显示在不同的附图中,但相同的部件仍将由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此外,当描述本发明的组件时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这样的术语。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区分一个结构元件与另一个结构元件,相应结构的特性、顺序或次序不受这些术语限制。应当注意,如果说明书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耦接”或“接合”,则尽管第一组件可与第二组件直接连接、耦接或接合,但第三组件可“连接”、“耦接”或“接合”在第一和第二组件之间。同样,当描述一特定元件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应当理解该特定元件可直接形成在该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通过其他元件间接形成在该另一元件上或下。
下文中,参照附图具体描述各个实施方式。
图1图解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面图。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00可包括液晶显示面板160和背光单元130,背光单元130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60的后侧并给液晶显示面板160提供光。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背光单元130可包括反射板、导光板(导光面板)等。
此外,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可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60和背光单元130的外侧且作为用来支撑面板等的支撑框架的至少一个框架或底架。
具体地说,引导板120包括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160的台阶部120’,且引导板120接收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60下方的背光单元130。
同时,底盖112与引导板120的台阶部120’结合,且底盖112覆盖背光单元130的侧表面和后表面。底盖112包括悬挂部(hang portion)112’,悬挂部112’穿过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60与背光单元130之间的至少一个光学片140的槽142,以便固定光学片140。
液晶显示面板160可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60的两个表面上的偏光板 158。液晶显示面板160通过支撑垫148贴附并固定至引导板120的台阶部120’。
同时,液晶显示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底盖110和中间机壳(middle cabinet)122,用于保护内部部件并用于为诸如TV之类的产品提供美学外观和可见外貌。
中间机壳122支撑和接收液晶显示面板160和引导板120的侧表面,中间机壳122包括与底盖112接触的突出部122’。底盖110可与底盖112间隔开,底盖110的边缘可支撑中间机壳122的突出部122’。
该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以下问题:由于诸如中间机壳122和底盖110之类的外观部件导致部件的数量增加,制造成本增加,并且由于这些附加的可见支撑部件导致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厚度增加。
此外,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的每个部件和各个框架110、112、120和122是通过诸如双面胶带之类的粘合剂贴合的,因此产品的强度下降,可靠性降低,并且由于胶带的成本导致制造成本增加。此外,由于为了贴附胶带,应当确保用于贴附胶带的高度和面积,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厚度会变得较厚,并且会增加不必要的空间。
相比之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缓解上述问题的结构。
图2图解了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性剖面图。
参照图2,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60、给液晶显示面板260发射光的背光单元240、设置在背光单元240的侧表面处的中间框架220、以及支撑背光单元240的下表面的底盖210。
在此,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中间框架220包括接触部(未示出)和突出部(未示出),所述接触部与底盖2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接触,所述突出部支撑底盖210的侧表面。
液晶显示面板260可包括阵列基板、上基板和液晶材料层。阵列基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界定在栅极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区域中的像素、以及作为用于控制每个像素的光透射率的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上基板包括滤色器、黑矩阵等。液晶材料层形成于阵列基板与上基板之间。
同时,适用于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并不限于液晶显示面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应用于利用背光源向显示面板提供光的所有类型的显示装置。
此外,除阵列基板之外,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还包括给液晶显示面板260提供光的背光单元(BLU)240、和驱动电路单元(未示出)。驱动电路单元(未示出)包括时序控制器(T-con)、数据驱动器(D-IC)、栅极驱动器(G-IC)、背光驱动单元、以及给这些驱动电路提供驱动功率的功率单元。此外,驱动电路单元的全部或一部分可按照玻璃上芯片(Chip On Glass,COG)模式、柔性印刷电路上芯片模式(Chip 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膜上芯片(Chip On Film,COF)模式形成在液晶面板上,在此省略对驱动电路单元的更详细的描述。
同时,BLU 240是用于给液晶显示面板260提供光的装置。BLU 240包括诸如光源(未示出)、用于将光扩散至面板的整个区域的导光板(未示出)或扩散板、以及用于将光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反射的反射板(未示出)之类的子单元。
光源可包括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条带等,但不限于此。能够给显示面板提供所需光的所有类型的光源都可被用作光源。
导光板(未示出)通常可由通过模切(die cutting)一塑料片、或挤出成型或注塑成型而获得的矩形透明塑料片形成。来自诸如发光二极管阵列之类的光源的光发射到导光板(未示出)的边缘,在导光板中被全反射,并且被扩散,同时穿过液晶显示面板260的后表面。通过导光板(未示出)的平坦上表面发出的光用作液晶显示面板260的背光源。
同时,可在导光板(未示出)上设置用于提高亮度、使光扩散并保护光的至少一个光学片250。
至少一个框架(或底架)可用作用来接收并支撑光源(未示出)、反射板(未示出)、导光板(未示出)、BLU 240等的支撑结构。
具体地说,中间框架220可具有框架形式。中间框架220支撑并接收BLU240的侧表面和液晶显示面板260。中间框架220支撑底盖210的一部分,所述底盖210从BLU 240的后部支撑BLU 240。
图3了图解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参照图3,液晶显示装置200可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60、给液晶显示面板260发射光的背光单元240、中间框架220、以及支撑背光单元240的下表面的底盖210,所述中间框架220支撑液晶显示面板260的边缘并且设置在背光 单元240的侧表面处。
在此,中间框架220可包括接触部222和突出部224,所述接触部222与底盖2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接触,所述突出部224支撑底盖210的侧表面。
具体地说,液晶显示面板260包括上基板和下基板,用于控制光透射率的液晶层插入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
液晶显示面板260的下基板包括多条栅极线和多条数据线。栅极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区域界定出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包括存储电容器和作为开关元件的晶体管。
液晶显示面板260的上基板可包括滤色器(R、G和B)和黑矩阵。滤色器(R、G和B)用于将通过液晶层入射的光转换为具体的彩色光。黑矩阵用于防止所述彩色光的混合。
同时,在液晶显示面板260上方设置有上偏光板262a,在液晶显示面板260下方设置有下偏光板262b。
下偏光板262b贴附到液晶显示面板260的下基板的后表面,使从背光单元240入射的光偏振并使光向下基板发射。上偏光板262a贴附到液晶显示面板260的上基板的上表面,使通过上基板入射的光偏振并使光向外部发射。
液晶显示装置200的背光单元240可包括光源(未示出)、导光板(未示出)和反射板(未示出)。光源(未示出)产生提供至液晶显示面板260的光。导光板(未示出)将来自光源的光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引导。反射板(未示出)设置在导光板下方并反射光。
在此,光源可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CFL)、外电极荧光灯(EEFL)和发光二极管(LED)中的一个光源或至少两个光源的组合。
导光板包括入射光的光入射表面、以及改变光的路径的主体。导光板具有平板形式。导光板改变从光源入射的光的路径,并使光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发射。
反射板设置在导光板的后表面处,并将入射光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反射。
同时,至少一个光学片250可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60与背光单元240之间。光学片250用于提高发射到液晶显示面板260的光的效率。光学片250使从导光板入射的光扩散和集中,并将所述光提供至液晶显示面板260。为此, 光学片250可包括扩散片、棱镜片、反射偏光膜和类似者。
背光单元240被接收在由底盖210和中间框架220布置成的空间中。
底盖210是用于从背光单元240的后部方向固定背光单元240的支撑件。底盖210可被定义为由诸如金属之类的材料形成的框架或板结构。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是触摸驱动电路等可设置在底盖210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处。
例如,底盖210可包括电镀锌铁、其中碳纤维或碳硅纤维(carbon silicon fiber)与诸如环氧树脂或聚酰亚胺之类的耐热树脂结合的高等复合材料(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ACM),但不限于此,底盖210可包括各种金属或塑料类的材料。
同时,中间框架220为具有框架形式的四边形框架式结构,并与底盖210连接。中间框架220用来将包括光源、反射板、导光板等的背光单元240接收在其中。
具体地说,中间框架220包括接触部222和突出部224,所述接触部222与底盖210的上表面的边缘接触,所述突出部224支撑底盖210的侧表面。此外,中间框架220包括槽228和设置在槽228中的内部锯齿229,所述槽228设置在接触部222中,以便接收将底盖210与中间框架220结合的结合构件。
在此,将底盖210与中间框架220结合的结合构件可以是螺钉212。螺钉212穿过形成于底盖210的边缘的一部分中的孔211,以与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中的槽的内部锯齿229进行螺纹结合。因此,中间框架220与底盖210结合并固定。
换句话说,在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中,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包括具有内部锯齿229的槽228。穿过底盖210的孔211配置成与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中的槽228对准,并且螺钉形结合构件212配置成通过穿入底盖210中的孔211和接触部222的槽228而将中间框架220固定至底盖210。
液晶显示面板260通过具有粘合材料的支撑垫258支撑在中间框架220中的接触部222的上表面上。
中间框架220可包括高分子塑料类,但是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其可包括各种材料。
槽228形成于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的下表面处。未形成槽228的区域与底盖210的上表面接触。槽228包括内部锯齿229,所述内部锯齿229具 有要与螺钉212的螺纹部216中的螺纹进行螺纹结合(或齿结合)的形状。内部锯齿229可设置在槽228的侧表面处。槽的平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但不限于此。
同时,中间框架220的突出部224的表面与底盖210的侧表面接触并支撑底盖210。
底盖210与中间框架220通过螺钉212的螺纹部216与中间框架220的内部锯齿229之间的螺纹结合而结合并固定,背光单元240和光学片250设置在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内部空间中。
头部214具有比螺钉212的螺纹部216的尺寸(或直径)大的尺寸(或直径),头部214的剖面可以是其面积向着底盖210的下表面变大的锥形形状(即,埋头螺钉)。头部214对应于形成在底盖210的边缘中的孔211的形状。此外,螺钉212的头部214相对于底盖210的下表面不具有台阶,并且头部214具有与底盖210的厚度对应的厚度。也就是说,螺钉212没有暴露到底盖210的外部,底盖210的后表面具有平坦表面。
同时,在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与突出部224之间的边界处存在用于中间框架220与底盖210的接触的裕度空间(margin space)217。裕度空间217是指当中间框架220或底盖210由于热或机械力而膨胀、收缩或变化时,维持中间框架220与底盖210的接触的裕度区域。换句话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盖210的角部与中间框架220通过裕度空间217在空间上分开,裕度空间217设置在中间框架220的接触部222与突出部224交叉处的一部分中间框架220附近。
同时,中间框架220的一侧可朝向显示面板弯曲。具体地说,中间框架220的一侧(下文中,被称为面板保护部)226,即形成在与图3中所示的中间框架220的突出部22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部分(下文中,被称为面板保护部)226,具有从突出部224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即,在附图中为向上)弯曲的形状。换句话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框架220包括从接触部222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60突出并远离底盖210的额外突出部226。然而,该形状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220并不限于此,其可包括具有各种形状的面板保护部226。
这种形状防止了液晶显示面板260在左右方向上摇动,保护液晶显示面板 260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并且形成液晶显示面板260的可见外观部分。
与图1中的普通液晶显示装置100相比,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底盖112和引导板120,所述底盖112从背光单元130的后部支撑背光单元130,所述引导板120支撑液晶显示面板160并设置在底盖112的侧表面处。此外,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形成装置100的可见外观部分的中间机壳122和底盖110。
相比之下,根据所披露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底盖210和中间框架220,所述底盖210和中间框架220保护内部的背光单元240和液晶显示面板260并同时形成装置的外观或外部可见表面。
也就是说,中间框架220同时起到了普通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引导板120和中间机壳122的功能,底盖210同时起到了普通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底盖112和底盖110的功能。因此,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由于两个部件被结合成一个部件,因此能够减小产品的厚度。
同时,由于液晶显示装置100中的每个部件和各个框架110、112、120和122是通过诸如双面胶带之类的粘合剂贴合的,因此产品的强度下降,可靠性降低,并且由于胶带的成本导致制造成本增加。此外,由于为了贴附胶带,应当确保用于贴附胶带的高度和面积,因此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厚度会变得较厚,并且会增加不必要的空间。
相比之下,在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情形中,由于底盖210和中间框架220通过螺纹结合而牢固地结合,因此液晶显示装置200的装配变得简单,强度和可靠性提高,并且制造成本降低。此外,由于螺钉是可连接和可拆卸的,因此能够提高诸如修理或检查之类的工艺中的操作便利性。
图4图解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在下文中,省略对与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同的那些元件的描述。
参照图4,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中间框架220的一侧可朝向液晶显示面板弯曲。
也就是说,作为图3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中间框架220的变形,形成在与底盖210的侧表面接触的突出部224相反的方向上的面板保护部226的形状可以是从接触部222垂直弯曲的形状。
这种形状防止了液晶显示面板260在左右方向上摇动,保护液晶显示面板 260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并完善了产品的设计。
然而,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的一个例子,根据各个实施方式的中间框架可包括具有各种形状的面板保护部226。
图5图解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参照图5,液晶显示装置200可包括位于液晶显示面板260与背光单元240之间的至少一个光学片250。
在此,在光学片250的边缘区域(或部分)中设置孔252。中间框架220可包括悬挂部232,所述悬挂部232穿过位于光学片250的边缘区域中的孔252并固定光学片250。换句话说,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中间框架220进一步包括悬挂部232,所述悬挂部232朝向显示面板突出并且通过贯穿形成于光学片250的外周边附近的孔252而将中间框架固定至光学片。可在液晶显示面板260与光学片250之间设置片固定垫262,片固定垫262位于被孔252打穿的光学片250的区域上方,片固定垫262覆盖孔252。
也就是说,液晶显示装置200具有如下结构,其中设置在接触部222的端部处的悬挂部232插入光学片250的孔252中,从而将中间框架220与光学片250结合。
同时,液晶显示装置200可进一步包括片固定垫262,所述片固定垫262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60与光学片250之间并覆盖光学片250的边缘区域中的孔252。
片固定垫262可具有框架形状,以便覆盖光学片250的整个边缘,并且片固定垫262可对应于孔252形成的区域。
此外,片固定垫262的下表面可与中间框架的穿过光学片250中的孔252的悬挂部232接触或重叠,片固定垫262的上表面可与液晶显示面板260或下偏光板262b接触。
此时,片固定垫262可包括能够防止背光单元240发出的光被泄露的漏光现象的柔性软材料。由于液晶显示面板260不能自主发光,因此液晶显示面板260通过控制从背光单元24入射的光的透射率来显示图像。片固定垫262防止除液晶显示面板260以外的其他区域中的漏光,因而液晶显示装置200能够显示具有优异质量的图像。
此外,片固定垫262控制光学片250的垂直(图5中为上下方向)移动, 并且在运输光学片250的情况下防止光学片的脱离。
此外,与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相比,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由于底盖112和悬挂部112’的组合结构而相对较厚。相比之下,当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片固定垫262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200时,液晶显示装置200可变得相对纤薄。此外,片固定垫262的厚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厚度也是可以控制的。
图6图解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7图解了放大图6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8图解了图6的液晶显示装置与显示器支架的结合。
参照图6至图8,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底盖210可包括芯层210b以及贴附到芯层210b两侧的表层210a和210c。因此,底盖210的上表面和底表面可由表层210a和210c形成,底盖210可包括设置于表层210a和210c之间的芯层210b。
相比于单层结构,通过包括芯层210b以及表层210a和210c的多层结构,底盖210可确保强度、可靠性和机械柔韧性的相对提高。
同时,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结合构件280和第二结合构件270。附接到底盖210的第一结合构件280包括圆筒状突出部284和圆筒状接触部282,所述圆筒状接触部282具有比圆筒状突出部284的剖面面积A2大的剖面面积A4,并且圆筒状接触部282与底盖210的外表面接触。第一结合构件280具有设置在槽286的内表面处的内部锯齿288,所述槽286是从圆筒状接触部282的中央在轴方向上下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圆筒状突出部284从底盖210朝向与显示面板260相反的方向突出,且圆筒状突出部284包括具有内部锯齿288的内部槽286。圆筒状接触部282可形成于圆筒状突出部284与底盖210的底表面之间,圆筒状接触部282可与底盖210的底表面的外侧接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结合构件270附接到底盖210并包括螺纹部274和头部272。螺纹部274贯穿底盖210的底表面中的孔,插入到圆筒状突出部284的内部槽286中,并与设置在内部槽286上的内部锯齿288进行螺纹结合。头部272具有比螺纹部274的剖面面积A1大的剖面面积A3,并且头部272与底盖210的底表面的内侧接触。第二结合构件270贯穿穿过底盖210的大部分厚度而形成的槽,所述槽与底盖210的底表面中的孔 219轴向对准。
在此,底盖210中的孔219设置在底盖210中的槽218的内表面处,使得在底盖210与背光单元240之间布置了中空空间。
具体地说,可在底盖210中设置多个槽218。槽218是用于与液晶显示装置200外部的支撑构件结合的结构。槽218是通过去除设置在底盖210的预定区域的内侧处的表层210a和芯层210b而形成的。因此,孔219形成在设置于被部分暴露出来的底盖210的表层210c的一部分中。孔219用作第一结合构件280与第二结合构件270相结合的路径。
同时,第一结合构件280包括圆筒状突出部284、圆筒状接触部282和设置在槽286内侧中的内部锯齿288。在此,举例而言,第一结合构件280可以是压铆螺母(pem nut),但不限于此。
圆筒状突出部284的形状可以是要与第二结合构件270的螺纹部274螺纹结合(或齿结合)的形状。
在此,圆筒状接触部282的剖面的剖面面积A4大于圆筒状突出部284的剖面的剖面面积A2。因此,圆筒状接触部282与底盖210的外表面接触的面积可变得更大,第一结合构件280、第二结合构件270和底盖的结合可变得更牢固,可确保优异的强度,并且可提高针对外力的可靠性。
同时,第二结合构件270包括螺纹部274和头部272。在此,举例而言,第二结合构件270可以是螺钉,但不限于此。
螺纹部274的形状可具有各种类型,以便与内部锯齿288进行螺纹结合。
在此,头部272的剖面面积A3大于螺纹部274的剖面面积A1。因此,头部272与底盖210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可变得更大,第一结合构件280、第二结合构件270和底盖的结合可变得更牢固,可确保优异的强度,并且可提高针对外力的可靠性。
第一结合构件280与第二结合构件270彼此结合,并由外部支撑构件支撑。例如,液晶显示装置200可以是壁挂TV,第一结合构件280和第二结合构件270与诸如固定至外壁292的显示器支架294之类的支撑构件结合,以将液晶显示装置200固定至外壁292(参见图8)。换句话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显示器支架294接收第一结合构件280的圆筒状突出部284。当第一结合构件280的圆筒状突出部284被显示器支架294接收时,第一结合构件280的圆筒 状突出部284将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底盖210安装到显示器支架294上。
在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情形中,使用了其中将一体的压铆螺母嵌入底盖110的表层(未示出)的固定方法,但此时,由于表层(未示出)较薄,不能确保足够的强度。
相比之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情形中,增大了第一结合构件280与底盖210的表层210c的外表面接触的面积以及第二结合构件270与底盖210的表层210c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强度和可靠性。
总之,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将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引导板120和中间机壳122集成为中间框架220,并将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底盖112和底盖110集成为底盖21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并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去除了双面胶带,而是采用螺钉21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200能够提高产品的强度和可靠性,降低制造成本,减小总厚度并去除不必要的空间。
同时,在中间框架中包括用于固定光学片250的悬挂部232,且所述悬挂部覆盖片固定垫262。因此,能够防止光学片250的垂直移动,能够防止漏光现象,片固定垫262的厚度能够变薄,因而液晶显示装置200的厚度能够变得纤薄。
最后,在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增大了第一结合构件280与底盖210的表层210c的外表面接触的面积以及第二结合构件270与底盖210的表层210c的内表面接触的面积,因而液晶显示装置200能够实现优异的强度和可靠性。
虽然至此已参照附图描述了各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此外,因为除非具体描述了相反含义,否则诸如“包括”、“包含”和“具有”之类的术语意味着可存在一个或多个相应组件,所以应当解释为能够包括一个或多个其他组件。除非有相反定义,否则所有技术术语、科技术语或其他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一致。字典中找到的常用术语应当按照相关技术记载的上下文进行解释。
尽管为了举例说明的目的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修改、增加和替换是可能的。因 此,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精神而不是对其构成限制。此外,本发明的技术精神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方式限制。应当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以下述方式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即包含在与权利要求等同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均属于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