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尤其是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的电子产品中,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多媒体装置、笔记型电脑、液晶电视及液晶屏幕等等。
现有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含一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以及一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两者相对设置。液晶显示面板包含一彩色滤光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基板以及一夹设于两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彩色滤光基板及薄膜晶体管基板与液晶层可形成多数个阵列配置的次像素。背光模组可发出光线穿过液晶显示面板,并经由液晶显示面板的各次像素显示色彩而形成一影像。
现有一种边缘电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改善液晶反应时间,亦即降低液晶分子的转动切换时间,现有技术会在彩色滤光基板与次像素对应的位置上加上一整面的电极,并且给予一短时间的高电压于该电极,以提供液晶分子一个短时间且很强的垂直电场来强制液晶分子转动,藉此加速液晶的反应时间。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在正常的画面显示时,该整面电极会使面板的整体穿透率下降;再者,为了避免显示区的第一列次像素与最后一列次像素的反应时间差异太大,彩色滤光基板上的该电极也必须采用分区结构来制作,但是采用分区结构除了布局(layout)较困难外,电信号的给予也是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相较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较快的液晶反应时间。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以及至少一像素。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次像素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具有一第一电极、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电极、一第二绝缘层及一第三电极,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具有多个条状电极,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电极上,第三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且具有多个条状电极;其中,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或通过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次像素还具有一数据线,第三电极与数据线电连接而作为一像素电极,第一电极作为一共同电极,且次像素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是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液晶回复区间是介于该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电极的所述条状电极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的所述条状电极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且第一电极是整面性形成于次像素区域中。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实质平行于次像素的液晶配向方向,第二方向与次像素的液晶配向方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实质垂直于次像素的液晶配向方向,第二方向与次像素的液晶配向方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负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以及至少一像素。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次像素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具有一第一电极、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电极、一第二绝缘层及一第三电极,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电极,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电极上,第三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且包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条状电极;其中,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次像素还具有一数据线,第二电极与数据线电连接而作为一像素电极,第一电极作为一共同电极且是整面性形成于次像素区域中,且次像素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是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液晶回复区间是介于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电极的两条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的所述条状电极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且所述条状电极对应位于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以及至少一像素。液晶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次像素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具有一第一电极、一第一绝缘层、一第二电极、一第二绝缘层及一第三电极,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且包含多个条状电极,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电极上,第三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且包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两条条状电极,所述条状电极对应位于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其中,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次像素还具有一数据线,第一电极与数据线电连接而作为一像素电极且第一电极是整面性形成于次像素区域中,次像素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是通过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液晶回复区间是介于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第二电极作为一共同电极,第二电极的所述条状电极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承上所述,因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次像素的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而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电极上,且第三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另外,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或通过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或者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或者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藉此,相较于现有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降低转动切换时间而具有较快的液晶反应时间。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一次像素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B及图1C分别为图1A的次像素中,沿直线A-A与直线B-B的剖视示意图。
图1D及图1E分别为第二电极的条状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液晶配向方向的示意图。
图1F为图1A的次像素中,沿直线C-C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一次像素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的次像素中,沿直线D-D及直线E-E的剖视示意图。
图4A及图4B分别为不同实施态样的多个次像素与第三电极的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1A至图1C所示,其中,图1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1的一次像素P1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而图1B及图1C分别为图1A的次像素P1中,沿直线A-A与直线B-B的剖视示意图。先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施例特点,图1A只显示次像素P1的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6及第三电极18、扫描线S、数据线D、黑色矩阵BM及薄膜晶体管T,并未显示液晶显示装置1或像素P1的其他元件。另外,图1B除了显示次像素P1的电极结构之外,还显示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例如但不限于为一边缘电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液晶显示装置,或为其他水平驱动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B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一第一基板11、一第二基板12以及一液晶层13。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相对而设,而液晶层13则夹置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其中,第一基板11及第二基板12为透光材质所制成,并例如为一玻璃基板、一石英基板或一塑胶基板,并不限定。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1还包括一个次像素阵列(未显示),次像素阵列可由一彩色滤光阵列及一薄膜晶体管阵列(未显示)配合形成。基本上,次像素阵列配置于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之间,并包含呈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次像素(sub-pixel)。于此,图1A是显示一个次像素P1为例。另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还可包括多个扫描线S与多个数据线D,所述扫描线S与所述数据线D为交错设置而定义出所述次像素P1的区域。其中,薄膜晶体管阵列对应于所述次像素P1而具有多个薄膜晶体管T,每一薄膜晶体管T的栅极与该次像素P1对应的扫描线S电连接,其源/ 漏极与该次像素P1对应的数据线D电连接,且其漏/源极通过例如绝缘层的一通孔与次像素P1的像素电极电连接。
次像素P1设置于第一基板11之上且具有一第一电极14、一第一绝缘层15、一第二电极16、一第二绝缘层17及一第三电极18。另外,次像素P1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的一第三绝缘层19及一数据线D。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第三绝缘层19、第一电极14、第一绝缘层15、第二电极16、第二绝缘层17及第三电极18是由下而上依序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另外,数据线D亦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而第三绝缘层19设置并覆盖于数据线D与第一基板11。其中,第一电极14于次像素P1中为整面的电极,也就是说第一电极14是整面性形成于次像素P1区域中,并设置且覆盖于第三绝缘层19上,使得第三绝缘层19夹置于数据线D与第一电极14之间,避免第一电极14与数据线D短路。
要注意的是,实施例所举的各层关系主要是要说明上下顺序,因此层别之间可能会依制造工艺、产品结构而包括其他层别或构造。
另外,第一绝缘层15设置并覆盖在第一电极14上,且第二电极16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5上,使得第一绝缘层15夹置于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避免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短路。此外,第二绝缘层17设置并覆盖在第二电极16上,且第三电极18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7上,并夹置于第二绝缘层17与液晶层13之间,第二绝缘层17可避免第三电极18与第二电极16短路。于此,第一绝缘层15的厚度d1可小于或等于第二绝缘层17的厚度d2,且第一绝缘层15与第二绝缘层17的厚度比值可大于或等于1/10且小于或等于1(即1/10≦(d1/d2)≦1)。
第一绝缘层15、第二绝缘层17与第三绝缘层19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为高分子材料、氧化硅(SiOx)或氮化硅(SiNx),或其他绝缘材质。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6及第二电极18分别为一透明导电极,其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 oxide,IZO),并不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18为一像素电极(pixel electrode),并与数据线D电连接(图未显示),而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正常画面显示时分别为一共同电极(common electrode),并被施予一共同电压(common voltage)。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4为一整面的电极,但第三电极18包含沿一第一方向D1延伸的多个条状电极181,第二电极16包含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条状电极 161,而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不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若液晶层13包含正型液晶分子,则第一方向D1实质上是平行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且如图1D所示,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液晶配向方向以第一方向D1表示)的夹角是介于θ1与θ2之间。于此,θ1可为80度,且θ2可为120度。其中,由于液晶层13会受到配向层的影响而朝配向方向排列,故液晶层13的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即为配向(Rubbing)制造工艺中的液晶配向方向。
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液晶层13包含负型液晶分子,第一方向D1实质上垂直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且如图1E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液晶配向方向以方向D3表示)之间的夹角是介于θ3与θ4之间。于此,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方向D3)的夹角可大于或等于-10度(θ3)且小于或等于30度(θ4)。
另外,请再参照图1B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还可包括一黑色矩阵BM及一滤光层(图未显示),黑色矩阵BM设置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上,并与数据线D对应设置。黑色矩阵BM为不透光材质,例如为金属或树脂,而金属例如可为铬、氧化铬或氮氧铬化合物。在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BM设置于第二基板12面对第一基板11的一侧,并位于数据线D的上方,故俯视液晶显示装置1时,黑色矩阵BM可覆盖数据线D(及扫描线S)。另外,滤光层(图未显示)设置于第二基板12及黑色矩阵BM面对第一基板11的一侧上,或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由于黑色矩阵BM为不透光材质,因此于第二基板12上可形成不透光的区域,进而界定出可透光的区域。本实施例的黑色矩阵BM与滤光层分别设置于第二基板12上,不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黑色矩阵BM或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使其成为一BOA(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COA(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并不限制。
液晶显示装置1还可包括一保护层(例如为over-coating,图未显示),保护层可覆盖黑色矩阵BM及滤光层。其中,保护层的材质可为光阻材料、树脂材料或是无机材料(例如SiOx/SiNx)等,用以保护黑色矩阵BM及滤光层不受后续制造工艺的影响而被破坏。此外,液晶显示装置1还可包括两配向层(图未显示),一配向层设置并覆盖于第三电极18上,且另一配向层设置于黑色矩阵BM及滤光层面向第一基板11的一侧上。
承上,当液晶显示装置1的所述扫描线S接收一扫描信号时可分别使各扫描线S 对应的各次像素P1对应的薄膜晶体管T导通,并将对应每一行次像素P1的一数据信号藉由所述数据线D传送至对应的所述次像素P1的像素电极,使液晶显示装置1可显示画面。其中,液晶显示装置1的所述次像素P1于一图框区间内(即正常画面显示时)的灰阶调整是通过第一电极14与第三电极18或通过第二电极16与第三电极18的压差来控制液晶层13的液晶转动,以显示影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所述次像素P1于一个图框区间内的灰阶电压可由各数据线D传送至各次像素P1的第三电极18(像素电极),使第三电极18与第二电极16(共同电极)之间形成一电场,以驱使液晶层13的液晶分子旋转,进而可调制光线而使液晶显示装置1显示影像。另外,如图1C所示,所述次像素P1于一个图框区间内的灰阶电压也由各数据线D传送至各次像素P1的第三电极18(像素电极),使第三电极18与第一电极14(共同电极)之间形成一电场,以驱使液晶层13的液晶分子旋转,进而可调制光线而使液晶显示装置1显示影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绝缘层15的厚度d1很薄,故图1B的第三电极18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电场,与图1C的第三电极18与第一电极14之间的电场差异并不大。此外,第一绝缘层15的厚度d1例如为500埃
另外,请参照图1F所示,其为图1A的次像素P1中,沿直线C-C的剖视示意图。
所述次像素P1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液晶回复区间是介于一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是通过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的压差来控制液晶层13的液晶转动(转换画面的切换)。换言之,如图1F所示,当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完一个图框画面后要切换至下一个图框画面之前(即于液晶回复区间内),第三电极18(像素电极)为浮接(floating),而第二电极16(共同电极)仍维持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但是为了加快液晶分子的反应时间,第一电极14则给予一较高电压(例如10V或20V)的脉冲(pulse)信号(至少一个脉冲,也可为多个脉冲)。在一实施例中,次像素P1的第二电极16的多个条状电极16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正型液晶)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在另一实施例中,次像素P1的第二电极16的多个条状电极16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1的液晶配向方向(负型液晶)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负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因此,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所产生的较强电场方向,将与液晶配向方向一致(或夹一较小角度),使得液晶分子可以快速被该较强电 场拉回暗态的排列,藉此,相较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可降低液晶分子的切换时间而降低falling time。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为了达到降低液晶分子的切换时间,其驱动方式也可与上述不同。其中,当液晶显示装置1的显示完一个图框画面后要切换至下一个图框画面之前,第三电极18仍为浮接,但第一电极14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且所述条状电极161依序给予正极性与负极性交错的较高电压的脉冲信号(将正极性、负极性、正极性、负极性…的脉冲信号依序提供给所述条状电极161),除了可使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所产生的较强电场方向与液晶配向方向一致(或夹一较小的角度)而降低液晶分子的切换时间之外,还可改善上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之间因信号耦合问题所造成的次像素P1跨压不正确的现象(即正极性与负极性的信号耦合可相互抵消)。
另外,请参照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示意图。
于此,曲线a为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曲线b、c分别为上述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其中,曲线b为第三电极18浮接,第二电极16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且第一电极14给予一个脉冲信号(20V/3毫秒),而曲线c为第三电极18浮接,第二电极16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且第一电极14给予二个脉冲信号(30V/1毫秒、20V/1毫秒)。
由图2可知,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falling time(亮度由90%下降至10%的时间)约为12ms,但曲线b的falling time约为7.5ms,且曲线b的falling time约为7ms。因此,相较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较快液晶反应时间。
另外,请参照图3A至图3C所示,其中,图3A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2的一次像素P2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而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的次像素P2中,沿直线D-D及直线E-E的剖视示意图。先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施例特点,图3A只显示次像素P2的第一电极24、第二电极26及第三电极28,并未显示液晶显示装置2或次像素P2的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为一边缘电场切换(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液晶显示装置,或为其他水平驱动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2包括一第一基板21、一第二基板22以及一液晶层23。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 板22相对而设,而液晶层23则夹置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其中,第一基板21及第二基板22为透光材质所制成,并例如为一玻璃基板、一石英基板或一塑胶基板,并不限定。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2还包括一个次像素阵列(未显示),次像素阵列可由一彩色滤光阵列及一薄膜晶体管阵列(未显示)配合所形成。基本上,次像素阵列配置于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并包含呈矩阵状配置的多个次像素(sub-pixel)。于此,图3A是显示一个次像素P2为例。另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还可包括多个扫描线(图3A未显示)与多个数据线(图3A未显示),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数据线为交错设置而定义出所述次像素P2的区域。其中,薄膜晶体管阵列对应于所述次像素P2而且有多个薄膜晶体管(未显示),每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对应的扫描线电连接,其源/漏极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且其汲/源极通过例如绝缘层的一通孔与次像素P2的像素电极电连接。
次像素P2设置于第一基板21之上且具有一第一电极24、一第一绝缘层25、一第二电极26、一第二绝缘层27及一第三电极28。另外,次像素P2还具有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的一第三绝缘层29及一数据线。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A及图3B所示,第三绝缘层29、第一电极24(及数据线)、第一绝缘层25、第二电极26、第二绝缘层27及第三电极28是由下而上依序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其中,第三绝缘层29设置于第一基板11上,而第一电极24于次像素P2内为整面电极,并设置于第三绝缘层29上,且数据线亦设置于第三绝缘层29上。第一绝缘层25设置并覆盖在第一电极24与数据线上,且第二电极26设置于第一绝缘层25上,使得第一绝缘层25夹置于数据线、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6之间,避免数据线、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6短路。第二绝缘层27设置并覆盖在第二电极26上,且第三电极28包含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两条条状电极281、282,而且,俯视次像素P2时,所述条状电极281、282对应位于第二电极26的相对两侧(例如左、右两侧),并夹置于液晶层23与第二绝缘层27之间,第二绝缘层27可避免第三电极28与第二电极26短路。不过,在不同的实施态样中,所述条状电极281、282亦可对应位于第二电极26的上、下两侧,本发明并不限定。
第一绝缘层25、第二绝缘层27与第三绝缘层29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为高分子材料、氧化硅(SiOx)或氮化硅(SiNx),或其他绝缘材质。另外,第一电极24、 第二电极26及第二电极28分别为一透明导电极,其材料例如但不限于为铟锡氧化物(indium-tin 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 oxide,IZO),并不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4为一像素电极(pixel electrode),并与数据线电连接(图未显示),而第二电极26在液晶显示装置2的正常画面显示时为一共同电极(common electrode),并被施予一共同电压,此即为上共同电极(top common)的态样。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4于次像素P2内为一整面的电极,但第二电极26包含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多个条状电极261,且第三电极28的所述条状电极281、28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对应位于第二电极26的相对两侧(左、右两侧),而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不相同。在一实施例中,若液晶层23包含正型液晶分子,则第一方向D1实质上是平行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且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的夹角可大于或等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若液晶层23包含负型液晶分子,第一方向D1实质上垂直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且两者的夹角可大于或等于负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可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2还可包括一黑色矩阵及一滤光层(图未显示),黑色矩阵设置于第一基板21或第二基板22上,并与数据线对应设置。黑色矩阵为不透光材质,例如为金属或树脂,而金属例如可为铬、氧化铬或氮氧铬化合物。在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设置于第二基板22面对第一基板21的一侧,并位于数据线的上方,故俯视液晶显示装置2时,黑色矩阵可覆盖数据线。另外,滤光层(图未显示)设置于第二基板22及黑色矩阵面对第一基板21的一侧上,或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由于黑色矩阵为不透光材质,因此于第二基板22上可形成不透光的区域,进而界定出可透光的区域。本实施例的黑色矩阵与滤光层分别设置于第二基板22上,不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黑色矩阵或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板21上,使其成为一BOA(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COA(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并不限制。
液晶显示装置2还可包括一保护层(例如为over-coating,图未显示),保护层可覆盖黑色矩阵及滤光层。其中,保护层的材质可为光阻材料、树脂材料或是无机材料(例如SiOx/SiNx)等,用以保护黑色矩阵及滤光层不受后续制造工艺的影响而被破坏。此外,液晶显示装置2还可包括两配向层(图未显示),一配向层设置并覆盖于第三电极28上,且另一配向层设置于黑色矩阵及滤光层面向第一基板21的一侧上。
承上,当液晶显示装置2的所述扫描线接收一扫描信号时可分别使各扫描线对应的各次像素P2的薄膜晶体管导通,并将对应每一行次像素P2的一数据信号藉由所述数据线传送至对应的所述次像素P2的像素电极,使液晶显示装置2可显示画面。其中,液晶显示装置2的所述次像素P2于一图框区间内(即正常画面显示时)的灰阶调整是通过第一电极24与第二电极26的压差来控制液晶层23的液晶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所述次像素P2于一图框区间内的灰阶电压可由各数据线传送至各次像素P2的第一电极24,使第一电极24(像素电极)与第二电极26(共同电极)之间形成一电场,以驱使液晶层23的液晶分子旋转,进而可调制光线而使液晶显示装置2显示影像。
另外,所述次像素P2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液晶回复区间是介于一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的切换(转换画面的切换)是通过第二电极26与第三电极28的压差来达成。换言之,如图3C所示,当液晶显示装置2的显示完一图框画面后要切换至下一图框画面之前(即次像素P2由亮态转至暗态的切换瞬间),第一电极24为浮接,而第二电极26仍维持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但是为了加快液晶分子的反应时间,第三电极28则给予一较高电压(例如10V或20V)的脉冲信号(至少一个脉冲,也可为多个脉冲)。在一实施例中,次像素P2的第三电极28的两条条状电极281、28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位于第二电极26的相对两侧,第一方向D1实质平行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且第二电极26的所述条状电极261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正型液晶)的夹角是大于或等于80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在另一实施例中,次像素P2的第三电极28的两条条状电极281、281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位于第二电极26的相对两侧,第一方向D1实质垂直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且第二电极26的所述条状电极261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方向D2与次像素P2的液晶配向方向(负型液晶)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负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10与30度之间),因此,第二电极26与第三电极28之间所产生的较强电场方向,将与液晶配向方向一致(或夹一小角度),使得液晶分子可以快速被该较强电场拉回暗态的排列,藉此,相较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具有较快液晶反应时间。
另外,请参照图4A及图4B所示,其分别为不同实施态样的多个次像素P11~P22与第三电极28的配置示意图。
在图4A的实施态样中,每一个次像素P11~P22的左右两侧都具有对应的两条条状电极281、282,因此,次像素P11与次像素P12之间、次像素P21与次像素P22之间都分别包含一条状电极281与另一条状电极282。另外,在图4B的实施态样中,次像素P11与次像素P12之间、次像素P21与次像素P22之间则分别共用一条状电极281(282),本发明并不限定是图4A或图4B的态样。
此外,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2中,第一电极24为像素电极,且第二电极26在液晶显示装置2的正常画面显示时为一共同电极(即上共同电极态样)。不过,在另一实施例中(图未显示),次像素的第二电极26也可为像素电极,并与数据线电连接,且第一电极24在液晶显示装置2的正常画面显示时为一共同电极,并被施予一共同电压,亦即上像素电极(top pixel)态样。在上像素电极态样中,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内的灰阶调整一样是通过第一电极24(共同电极)与第二电极26(像素电极)的压差来控制液晶层23的液晶转动,但是次像素于一液晶回复区间是(图框区间与下一图框区间之间)的切换则是通过第一电极24与第三电极28的压差来控制液晶层23的液晶转动。
换言之,在上像素电极的态样中,当液晶显示装置显示完一图框画面后要切换至下一图框画面之前,第二电极26(像素电极)为浮接,而第一电极24仍维持给予共同电压信号,但是为了加快液晶分子的反应时间,第三电极28则给予一较高电压(例如10V或20V)的脉冲信号。因此,第一电极24与第三电极28之间所产生的较强电场方向,将与液晶配向方向一致(或夹一小角度),使得液晶分子可以快速被该较强电场拉回暗态的排列,藉此,相较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而言,亦可降低液晶分子的切换时间而降低falling time。
此外,上像素电极态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他技术特征可参照上述液晶显示装置2的说明,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因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次像素的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基板,第一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上,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而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二电极上,且第三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另外,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三电极或通过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或者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或者次像素于一图框区间通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压差控制液晶层的液晶转动。藉此,相较于现 有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降低转动切换时间而具有较快的液晶反应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所附的权利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