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617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会在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中设置相应的结构来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通过设置触控结构来实现触控功能等,以给使用者带来应用上的便利。目前,为了减小显示面板的厚度并实现触控功能,通常将触控结构集成在显示面板中。在使用电容式触控结构时,可以将电容式触控结构中的触控电极直接与显示结构制作在同一基板上。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00,设置有多行像素单元。像素单元沿图示第一方向X延伸的扫描线110和第二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120交叉形成。每个像素单元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30和像素电极150。在阵列基板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扫描线110通过扫描引线112连接至扫描驱动电路111,数据线120通过数据引线122连接至数据驱动电路121,公共电极140通过公共电极引线142连接至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通常为了减小公共电极140的电路,在公共电极上还设置有金属引线160,金属引线160和公共电极140电连接,用以降低公共电极140在信号传输方向上的电阻。彩膜基板包括第二透明基板200,在第二透明基板200面向阵列基板的表面上,设置有黑矩阵210,在黑矩阵210的开口中设置有多种颜色的色阻220。并且在彩膜基板的面向阵列基板的表面上,还设置有间隔子230。间隔子230用来保持由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和封框胶400围成的容置空间的高度,保证置于其间的液晶层300的厚度,保证显示过程中光程的统一。用于采用条形公共电极140来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以和位于彩膜基板外侧表面的触控检测电极240形成触摸感应电容来进行触摸位置检测。因此,公共电极140被分割成条形,相比与常规显示面板中的面状公共电极,条形公共电极140由于分割的原因,会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形成沟槽,因此位于此处的液晶盒厚较大,在该位置的间隔子230无法起到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无法保证均匀的盒厚,引起显示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相对设置,并通过封框胶对位贴合,在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封框胶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设置有液晶层;所述彩膜基板面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黑矩阵和多个间隔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面向所述彩膜基板一侧表面上的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相邻的两条所述扫描线和两条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一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内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面向所述彩膜基板一侧表面上的多个条形公共电极,各所述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所述多个条形公共电极在触控阶段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一辅助电极,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条形公共电极之间,与所述条形公共电极同层设置;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多个所述间隔子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辅助电极至少部分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之一:本实用新型在相邻的条形公共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并且由于第一辅助电极与公共电极同层设置,不需要额外的工序,不增加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M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沿图4中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N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又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P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沿图9中DD’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请参考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其中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相对设置,并且通过封框胶40对位贴合,封框胶40位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的边缘处。阵列基板10、彩膜基板20和封框胶40形成了一个容置空间,在该彩膜基板20、阵列基板10和封框胶40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设置有液晶层30。通常,阵列基板10会设置有超出彩膜基板20的台阶面,在台阶面上设置有各种驱动集成芯片(IntegratedChip,IC),该驱动芯片上集成了多种驱动电路,例如驱动数据线运行的数据驱动电路、驱动扫描线运行的扫描驱动电路、驱动公共电极的公共电极驱动电路等。这些驱动电路可以集成在一颗IC中,也可以在不同的IC中,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请参考图4至图6,图4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M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沿图4中BB’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00,其中,第一透明基板100可以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石英基板。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110和多条数据线120。本实施例中,扫描线1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数据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扫描线和数据线还可以是其他的延伸方向,例如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夹角为小于90度大于60度的夹角,在此不作限定。相邻的两条扫描线110和相邻的两条数据线120交叉限定一个像素单元。多条扫描线110和多条数据线120交叉限定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像素单元。在每个像素单元内,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50和像素电极160。其中,薄膜晶体管150设置在扫描线110和数据线120的交叉点附近,并且,薄膜晶体管150包括栅极、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其中,栅极对应和一条扫描线110连接,以控制薄膜晶体管150的开启和关闭,源极对应和一条数据线120连接,用来向像素单元输入数据信号,漏极和像素电极160连接,以向像素电极160输入显示信号。并且,各条扫描线110通过扫描引线112连接至扫描驱动电路111,数据线120通过数据引线122连接至数据驱动电路121。本实施例中,像素电极130包括多个条形电极。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本实施例提供的是集成触控显示面板,需要复用公共电极140,在触控阶段作为触控驱动电极,以和触控检测电极之间形成触摸静电容,来检测触摸位置。因此,需要将公共电极分割为多个互相绝缘的条形公共电极140,公共电极140通过公共电极引线142连接至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在显示阶段,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同时向各个条形公共电极140输出公共电压,此时在公共电极140和像素电极150之间形成电场,驱动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旋转。在触控阶段,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依次向各个条形公共电极140输出触控驱动信号,通过检测位于彩膜基板20外侧的触控检测电极240上的电容变化量,计算具体的触摸位置。本实施例中,多个条形公共电极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通常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设置在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一侧边缘上,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公共电极140连接到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上,仅需要位于与公共电极驱动电路141同一侧的公共电极引线142即可实现,该公共电极引线142走线较短,因此电阻较小,可以降低信号的损耗。现有技术中,存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公共电极,此时就需要采用引线从两侧绕至公共电极驱动电路,电极引线布线较长,不利于信号传输。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条形公共电极140也可以是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彩膜基板20包括第二透明基板200。同样的,第二透明基板200可以是玻璃基板,也可以是石英基板,还可以是其他透明基板。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面所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黑矩阵210。黑矩阵210呈网格状(图中未示出),在该黑矩阵210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列的开口,在这些开口中设置有色阻220。色阻220可以包括多种颜色,例如红色、绿色、蓝色,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并且在彩膜基板20的面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间隔子230,该多个间隔子23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色阻间,并且该间隔子230可以和这两个相邻的间隔子部分重叠,也可以不重叠,本实用新型对此也不作限定。间隔子230在第二透明基板200上的投影落在黑矩阵210在第二透明基板200上的投影范围内。请参考图6,在图6中,在平行于第二基板200平面的平面上,黑矩阵210的宽度大于间隔子230的宽度,黑矩阵210可以对间隔子230有效阻挡,不被观看显示屏的观众看到,不影响显示效果。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远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该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即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的延伸方向与条形公共电极140的延伸方向垂直。在触控阶段,通过检测条形公共电极140与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交叉出的电容变化,计算出具体的触摸位置。请继续参考图3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在阵列基板10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170,该第一辅助电极17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具体地,该多个第一辅助电极170的设置位置于彩膜基板20上的对应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多个间隔子230的位置对应,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对应是指当对位贴合阵列基板10与彩膜基板20后,这些间隔子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设置第一辅助电极170的位置,使得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多个间隔子230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与第一辅助电极170至少部分重合。本实施例中,这些间隔子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落在第一辅助电极170的范围内,第一辅助电极170可以作为这些间隔子的衬垫,对间隔子进行支撑。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当对位贴合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后,第一辅助电极170与部分间隔子230相对应,可以减小这些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位置处的液晶盒厚,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条形公共电极140同层设置,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工序,不增加生产成本。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在阵列基板上10上还设置有多条金属引线160,该多条金属引线160与公共电极140层叠设置。本实施例中,金属引线160位于公共电极140的更远离第一透明基板100的一侧表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设置在公共电极140的更靠近第一透明基板100的一侧表面上。每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与至少一条金属引线16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由于篇幅原因,在附图中每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与一条金属引线160连接,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限于此。并且金属引线160设置在相邻的两列像素单元之间,其在第一透明基板100上的投影与数据线120在第一透明基板100上的投影重合,并且金属引线160的宽度不大于数据线120的宽度。不影响面板的整体透过率。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常公共电极140由电阻率较高的透明金属氧化物制成,由于电阻率较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有损耗,会降低触摸检测精度以及显示均一性。金属引线160的设置,可以降低在条形公共电极140延伸方向上的传输电阻,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显示效果。当设置金属引线160时,可以在第一辅助电极170上设置第二辅助电极171,该第二辅助电极171和多条金属引线160同层设置,并且和第一辅助电极170层叠设置,其层叠顺序和公共电极140与金属引线160的层叠顺序相同。在对位贴合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时,为了避免扫描线110、数据线120和薄膜晶体管130等不能显示的区域对显示效果的影响,会采用网格状的黑矩阵210对这些区域进行遮盖。由于间隔子230对应黑矩阵210设置,因此间隔子230在阵列基板10上的对应位置通常是走线区域。本实施例中,间隔子230对应金属引线160设置的区域,由于金属引线160的存在,会将这些区域的盒厚降低,第二辅助电极171,可以进一步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并且由于第二辅助电极171与金属引线160同层设置,不需要额外的工序,不增加生产成本。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辅助电极171在彩膜基板10上的投影落在黑矩阵210的范围内。即第二辅助电极171也被黑矩阵210遮盖。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第一辅助电极170与第二辅助电极17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对显示的贡献不大,不能提供使液晶分子旋转的电场,而第二辅助电极171由金属制成,金属材料会反射光线,对其进行遮蔽可以使其不影响显示效果。更进一步地,第一辅助电极170在彩膜基板20上的投影落在黑矩阵210的范围的。同样的,这也是因为第一辅助电极170与第二辅助电极17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对显示的贡献不大,不能提供使液晶分子旋转的电场,在第一辅助电极周围可能存在显示紊乱现象,对其进行遮蔽可以使其不影响显示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辅助电极171在第一透明基板100上的投影落在第一辅助电极170在第一透明电极100的投影内。即第二辅助电极171的面积小于第一辅助电极170的面积,并且第二辅助电极171与第一辅助电极170完全重合。这是因为本实施例中第二辅助电极171在第一辅助电极170之后形成,采用不同的掩模版,在掩模版对位过程中,会出现对位偏差,如果第二辅助电极171的图案大于第一辅助电极170的图案,在对位偏差的情况的,可能会将相邻的两个公共电极140连接,形成短路,影响触摸检测。请进一步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公共电极140绝缘设置,即第一辅助电极170与相邻的两个公共电极140都绝缘,这样设置的好处时,由于第一辅助电极170浮置设置,不施加电压,不形成干扰电场,干扰液晶分子旋转。由于第二辅助电极171形成在第一辅助电极170上,且投影位于第一辅助电极170内,因此第二辅助电极171也与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绝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第二辅助电极171均为圆形,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方形、长条形、菱形、不规则形,对比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请参考图7和图8,图7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N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中沿CC’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与图6相同,可参考图6。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与图4至图6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相似,其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作赘述,请参考图4至图6的相关描述,在此,仅就其不同部分作详细描述。请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中,像素电极130包括的条形电极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即本实施例为伪双畴结构。这样结构的好处是,当进行显示时,向像素电极130施加像素电压,由于相邻两行像素单元的像素电极130的倾斜方向不同,因此在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中,会形成方向不同的电场,液晶分子在两个像素单元中,会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因此可以从两个方向对视角进行补偿,进而实现广视角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双畴结构或者多畴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10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00。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110和多条数据线120,扫描线1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数据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相邻的两条扫描线110和相邻的两条数据线120交叉限定一个像素单元。在每个像素单元内,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50和像素电极160。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各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相互绝缘,且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在触控阶段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多个条形公共电极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彩膜基板20包括第二透明基板200,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面所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黑矩阵210。黑矩阵210呈网格状,在该黑矩阵210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列的开口,在这些开口中设置有色阻220。并且在彩膜基板20的面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间隔子230,该多个间隔子23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色阻间。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远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该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在触控阶段,通过检测条形公共电极140与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交叉出的电容变化,计算出具体的触摸位置。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在阵列基板10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170,该第一辅助电极17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使得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多个间隔子230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与第一辅助电极170至少部分重合。第一辅助电极170可以作为这些间隔子的衬垫,对间隔子进行支撑。当对位贴合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后,第一辅助电极170与部分间隔子230相对应,可以减小这些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位置处的液晶盒厚,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与图4至图6提供的实施例相同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条形公共电极140同层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阵列基板上10上还设置有多条金属引线160,该多条金属引线160与公共电极140层叠设置。并且,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辅助电极170上设置有第二辅助电极171,该第二辅助电极171和多条金属引线160同层设置,并且和第一辅助电极170层叠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第二辅助电极171与相邻的公共电极绝缘。请参考图9至图11,图9是图3中阵列基板10的又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P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集成触控显示面板沿图9中DD’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与图7和图8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相似,其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作赘述,请参考图7和图8的相关描述,在此,仅就其不同部分作详细描述。在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10包括第一透明基板100。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条扫描线110和多条数据线120,扫描线1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数据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相邻的两条扫描线110和相邻的两条数据线120交叉限定一个像素单元。在每个像素单元内,设置有薄膜晶体管150和像素电极160。在第一透明基板100的面向彩膜基板2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各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相互绝缘,且多个条形公共电极140在触控阶段复用为触控驱动电极。多个条形公共电极沿第二方向Y延伸,沿第一方向排列。彩膜基板20包括第二透明基板200,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面所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黑矩阵210。黑矩阵210呈网格状,在该黑矩阵210上设置有呈矩阵排列的开口,在这些开口中设置有色阻220。并且在彩膜基板20的面向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间隔子230,该多个间隔子23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色阻间。在第二透明基板200的远离阵列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该多个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在触控阶段,通过检测条形公共电极140与条形触控检测电极240交叉出的电容变化,计算出具体的触摸位置。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中,在阵列基板10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170,该第一辅助电极17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使得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多个间隔子230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与第一辅助电极170至少部分重合。第一辅助电极170可以作为这些间隔子的衬垫,对间隔子进行支撑。当对位贴合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后,第一辅助电极170与部分间隔子230相对应,可以减小这些对应设置在相邻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之间的位置处的液晶盒厚,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与图7至图8提供的实施例相同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条形公共电极140同层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阵列基板上10上还设置有多条金属引线160,该多条金属引线160与公共电极140层叠设置。并且,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辅助电极170上设置有第二辅助电极171,该第二辅助电极171和多条金属引线160同层设置,并且和第一辅助电极170层叠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相邻的两个条形公共电极140中的一个电连接,与另一个绝缘设置。参考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170与一侧的公共电极140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设置的好处时,在显示阶段,第一辅助电极170被施加公共电压,可以对位于第一辅助电极170所述的扫描线110和数据线120上的信号进行屏蔽,并且形成使得液晶分子旋转的电场,使得该区域的液晶分子旋转,减小该区域的电场紊乱。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相类似的,同样可以通过黑矩阵210对第一辅助电极170进行遮蔽,减小该区域显示不良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辅助电极170与其中一个公共电极140电连接,而第二辅助电极171与第一辅助电极170层叠设置,因此第二辅助电极171也与相同的一个公共电极14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辅助电极170和第二辅助电极171为圆形,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和第二辅助电极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与像素电极反向倾斜的V字形。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在相邻的条形公共电极之间,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和第二辅助电极,使得在条形公共电极之间的阵列基板到彩膜基板的距离与其他区域的距离相等,起到对间隔子的支撑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不会因为沟槽的存在造成塌陷,保证了液晶盒厚的均一性,提高了显示效果。并且由于第一辅助电极与公共电极同层设置,不需要额外的工序,不增加生产成本。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