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581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以其机身轻薄、节省空间、省电、低辐射、画面柔和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

通常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设置有间隔柱,起到支撑显示面板的作用。并且由于显示面板需要利用源漏极金属层传递数据信号,因此需要通过导通孔将源漏极与像素电极连接在一起,这就需要在像素电极上制作导通孔。由于工艺原因,制作过程中,导通孔的边缘坡度可能很平缓,由于平坦层较厚,当坡度平缓时,导通孔上边缘的直径较大,从而使得导通孔边缘到间隔柱之间的距离较小。而且,当像素尺寸较小时,导通孔边缘到间隔柱之间距离设计值也较小。当工艺波动时,孔上边缘外扩,当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装配不佳时或显示面板受到外力作用时,间隔柱靠近阵列基板的一端可能滑动到孔边缘。由于间隔柱稳定性差,在显示面板薄化及运输过程中易于滑动,当与配向膜接触时可能会对配向膜造成划伤,划伤处的液晶配向与其他区域不同,在显示过程中会出现碎亮点问题,大大降低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间隔柱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从而增大了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连接过孔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减小工艺波动时,显示面板发生碎亮点问题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间隔柱;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m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信号线、若干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栅极线,以及n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信号线,其中m>n,m和n均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由相邻的两条所述栅极线和相邻的两条所述数据信号线交叉限定形成,每一列所述子像素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各所述触控信号线分别与一条所述数据信号线相邻设置,且相邻设置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位于相邻的两列所述子像素之间,相邻设置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

可选地,其中:

所述触控信号线和所述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

可选地,其中: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还设置有像素电极层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所述像素电极层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电极,各所述像素电极分别通过连接过孔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过孔相邻,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连接过孔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d≥6um。

可选地,其中: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两个所述连接过孔相邻,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过孔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第一基底,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半导体有源层,所述数据信号线设置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远离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

所述触控信号线靠近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一有源层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同层设置且彼此绝缘;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有源层和所述半导体有源层在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

可选地,其中: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还包括栅极金属层,所述栅极金属层位于所述半导体有源层靠近所述第一基底的一侧;

所述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在所述第一基底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可选地,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若干第一电极;

在显示阶段,所述第一电极接收公共电压信号;

在触控阶段,所述第一电极复用为触控电极,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触控信号线接收触控驱动信号并发送触控感应信号。

可选地,其中:

相邻设置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至少间隔一列所述像素单元;所述间隔柱包括主间隔柱。

可选地,其中:

相邻设置的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间隔一列或两列所述子像素;

所述间隔柱包括主间隔柱和辅间隔柱,所述主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辅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距离,所述主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的面积大于所述辅间隔柱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的面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间隔柱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相当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大了间隔柱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连接过孔之间的距离,即使间隔柱由于外界因素而发生滑动时,也不会滑到连接过孔的边缘位置,因此避免了间隔柱滑动到连接过孔边缘位置而损伤配向膜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减小工艺波动时,显示面板发生碎亮点问题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电路构成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图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多个间隔柱103;

参见图2,第一基板101上设置有m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信号线10、若干条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栅极线12,以及n条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触控信号线11,其中m>n,m和n均为正整数;

第一基板101上设置有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20,每个像素单元20包括多个子像素,子像素由相邻的两条栅极线12和相邻的两条数据信号线10交叉限定形成,每一列子像素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

参见图1、图2和图3,各触控信号线11分别与一条数据信号线10相邻设置,且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位于相邻的两列子像素之间,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

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

具体地,请参见图1,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第一基板101可具体体现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02可具体体现为彩膜基板,在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设置有多个间隔柱103。参见图2,在阵列基板上设置有若干栅极线12、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其中栅极线12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布,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沿第一方向排布并沿第二方向延伸,触控信号线11的数量小于数据信号线10的数量,且各触控信号线11分别与一条数据信号线10相邻设置,且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位于相邻的两列子像素之间,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交叠。图2中,显示面板100包括呈阵列排布的若干像素单元20,每个像素单元20包括三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由相邻两条栅极线12和相邻两条数据信号线10交叉限定形成,每一列子像素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图3示出了触控信号线11、数据信号线10以及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的投影位置关系图,从图3可看出,触控信号线11与一条数据信号线10相邻设置,此处所说的相邻设置指的是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位于相邻的两列子像素之间,且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无交叠,特别是,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间隔柱103的此种位置设计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时,增加了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连接过孔107之间的距离,保证了间隔柱103即使由于外界因素而发生滑动时,也不会滑到连接过孔107的边缘位置,因此避免了间隔柱103滑动到连接过孔107边缘位置而损伤配向膜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减小工艺波动时,显示面板100发生碎亮点问题的风险,因此本申请改变间隔柱103的位置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同层设置。

具体地,图4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图4是在图3的基础上,分别沿虚线a、虚线b和虚线c方向的一种截面图,从图4可看出,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同层设置,在触摸显示面板100中,为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将触控信号线11设置在数据信号线10所在层时,无需单独增加新的膜层设置触控信号线11,在制作数据信号线10的同时即可完成触控信号线11的制作,此种方式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还不会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厚度。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3、图4,在第一基板101上还设置有像素电极层和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40,像素电极层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像素电极108,各像素电极108分别通过连接过孔107与薄膜晶体管40的漏极15电连接;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连接过孔107相邻,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和与其相邻的连接过孔107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d≥6um。

具体地,图5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种电路构成图,从图5可看出第一基板101上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若干像素电极108,这些像素电极108均位于像素电极层,每个像素电极108分别通过连接过孔107与薄膜晶体管40的漏极15电连接;从图5可看出,显示面板100包括若干呈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40,同一行薄膜晶体管40的栅极17连接同一条栅极线12,同一列薄膜晶体管40的源极16连接同一条数据信号线10,各薄膜晶体管40的漏极15分别连接到像素电极108。请参见图3和图4,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一个连接过孔107相邻,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六边形,该六边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和与其相邻的连接过孔107之间的最短距离d≥6um。本申请将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和与其相邻的连接过孔107之间的最短距离设计的大于等于6um,当间隔柱103由于外界因素发生滑动时,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滑动到连接过孔107的边缘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与连接过孔107的边缘接触而损伤配向膜80的问题,降低了显示面板100发生碎亮点问题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除可体现为六边形外,还可为圆形、方形等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两个连接过孔107相邻,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连接过孔107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具体地,图6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该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设置在两个连接过孔107之间,与两个连接过孔107相邻,在此种情况下,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围轮廓线与两个连接过孔107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需将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中心点设置在两个连接过孔107的连线的中线上,并保证该正投影与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均交叠即可,通过此种方式设定间隔柱103的位置,无需单独测量间隔柱103与两个连接过孔107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基板101还包括第一基底7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在第一基底70朝向第二基板102的一侧,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半导体有源层41,数据信号线10设置于半导体有源层41远离第一基底70的一侧;

触控信号线11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体有源层42;第一体有源层42与半导体有源层41同层设置且彼此绝缘;

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体有源层42和半导体有源层41在第一基底7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

具体地,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截面图,具体地,图7是在图3的基础上,分别沿虚线a、虚线b和虚线c方向的另一种截面图,图7中,第一基板101还包括第一基底70,该第一基底70设置在第一基板101远离第二基板102的一侧。数据信号线10设置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中半导体有源层41远离第一基底70的一侧,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绝缘且同层设置,在触控信号线11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有源层42,该第一有源层42和位于数据信号线10靠近第一基底70一侧的半导体有源层41同层设置且彼此绝缘。特别是,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上述半导体有源层41和第一有源层42均有交叠,考虑到数据信号线10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设置有半导体有源层41,现有技术中触控信号线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并未设置相关膜层,因此在以第一基底70为参照的情况下,数据信号线10相对触控信号线11较高,而本申请在触控信号线11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设置第一有源层42,使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相对于第一基底70的高度相同,当间隔柱103由于外力作用而与第一基板101接触时,高度相同的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能够为间隔柱103提供较为均匀的受力,因此有利于提高间隔柱103在外力作用时与第一基板101接触时的站位稳定性,有效避免间隔柱103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侧偏而损坏配向膜80,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出现碎亮点不良的问题,同样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还包括栅极金属层43,栅极金属层43位于半导体有源层41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底7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栅极金属层43在第一基底7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具体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图8示出了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栅极金属层43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相对位置关系图。从图7可看出,本申请中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中在有源层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设置有栅极金属层43。结合图7和图8,间隔柱103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底7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栅极金属层43在第一基底7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范围内,在间隔柱103由于外力作用而与第一基板101发生接触时,该栅极金属层43能够为间隔柱103提供更加均匀的受力,同样有利于提高间隔柱103在外力作用时与第一基板101接触时的站位稳定性,更加有效避免间隔柱103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侧偏而损坏配向膜80,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出现碎亮点不良的问题,同样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第一基板101还包括公共电极层50,公共电极层50包括若干第一电极;在显示阶段,第一电极接收公共电压信号;在触控阶段,第一电极复用为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11与触控电极电连接,触控电极通过触控信号线11接收触控驱动信号并发送触控感应信号。

具体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图,具体地,图9是在图3的基础上,分别沿虚线a、虚线b和虚线c方向的再一种截面图,图10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结合图9和图10,在第一基板101中的像素电极108靠近第一基底70的一侧的还包括公共电极层50,该公共电极层50包括若干第一电极52,该第一电极52呈阵列排布于第一基板101上。在显示阶段,第一电极52发挥公共电极的作用,用于接收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所需的公共电极信号,以确保显示面板100能够正常显示。在触控阶段,各第一电极52复用为触控电极,每个第一电极52通过过孔51与触控信号线11电连接,触控电极体现为自电容式电极,通过触控信号线11接收控制芯片90发送的触控驱动信号,并通过触控信号线11将触控感应信号发送至控制芯片90,控制芯片90通过接收到的触控感应信号可判断哪个或哪几个触控电极的电容值,发生了变化,以此来确定显示面板100的触摸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无触摸的情况下,各触控电极的电容值保持恒定,当发生触摸时,手指与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会产生一个新的电容值,从而使得对应的触控电极处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各触控电极向控制芯片90反馈的触控感应信号中即包含了电容值的变化情况。本申请在触控阶段,将公共电极复用为触控电极,无需为显示面板100单独增加触控电极的膜层,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将第一电极52通过过孔51与触控信号线11电连接,在生成过孔51的工艺过程中,会造成过孔51附近出现段差,因此在该过孔51靠近第二基板102的一侧的对应位置通常不放置间隔柱或仅放置高度较小的辅间隔柱104,以避免放置高度较大的主间隔柱时主间隔柱105(参考图12)由于外界因素影响滑动到该过孔51处而损伤配向膜80。当然,若在不设置过孔51位置处设置间隔柱103的话,可以如图7所示,设置间隔柱103(即图12中的主间隔柱105)。

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之间至少间隔一列像素单元20;间隔柱103包括主间隔柱105。

具体地,图11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俯视图,该实施例中,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之间间隔至少一列像素单元20,该实施例中的间隔柱103体现为主间隔柱105,也就是说主间隔柱105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本实施例中,主间隔柱105设置在相邻的两列像素单元20之间,本申请中,主间隔柱105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时,增加了主间隔柱105与连接过孔107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各主间隔柱105即使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发生侧滑时也不会滑动到连接过孔107的边缘位置,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出现碎亮点问题,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之间间隔一列或两列子像素;

间隔柱103包括主间隔柱105和辅间隔柱104,主间隔柱105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大于辅间隔柱104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主间隔柱105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的面积大于辅间隔柱104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的面积。

与图11所示实施例不同,在图12所示的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中,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11之间仅间隔一列子像素,也就是说每个子像素旁边都放置有一条触控信号线11,在此种情况下,触控信号线11的密度较大,主间隔柱105和辅间隔柱104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触控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0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即使有外力对显示面板100进行挤压,使部分主间隔柱105或部分辅间隔柱104与第一基板101接触并发生滑动,主间隔柱105和辅间隔柱104也不会滑动到连接过孔107的边缘位置或滑动到连接过孔107中,有效避免了配向膜80被辅间隔柱104损坏的风险,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出现的碎亮点问题。需要说明的是,除图12所示实施例外,本申请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还可间隔两列子像素,若辅间隔柱104设置在相邻的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对应位置时,为避免显示面板在显示过程中出现碎亮点问题,辅间隔柱104的放置位置应满足辅间隔柱104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同时覆盖数据信号线10和触控信号线11在第一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主间隔柱105和辅间隔柱104都可以实现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支撑隔开作用,以保证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保持预设的间距。由于主间隔柱105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大于辅间隔柱104靠近第一基板101的一端与第二基板102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主间隔柱105的相对于第二基板102的高度大于辅间隔柱104相对于第二基板102的高度,当显示面板受到按压时,该主间隔柱105首先承担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的按压力,如果对液晶显示面板继续按压使主间隔柱105的变形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辅间隔柱104将与第一基板101接触从而承担以及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按压力。

此外,本申请中的第二基板102包括网格状的黑矩阵,以及设置于黑矩阵开口内的阵列排布的多个色阻,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白色色阻。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之间还设置有液晶分子,通过第一基板101上像素电极108和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可达到显示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3所示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间隔柱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相邻设置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均交叠,相当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大了间隔柱靠近第一基板的一端在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连接过孔之间的距离,即使间隔柱由于外界因素而发生滑动时,也不会滑到连接过孔的边缘位置,因此避免了间隔柱滑动到连接过孔边缘位置而损伤配向膜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减小工艺波动时,显示面板发生碎亮点问题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