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659发布日期:2018-09-18 22: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触控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多媒体电子产品中,特别是随身的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由于操作的直接性,触控技术已成为极受欢迎的人机介面与多媒体互动方式。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1-A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在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和彩膜基板2,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多条触控走线4,阵列基板1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非显示区12内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13,栅极驱动电路13产生的扫描信号以及栅极驱动电路13中传输的时钟信号等会以噪音的形式,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进而影响触控位置检测结果。此外,继续参见图2,手指在接触触控显示面板边缘时,也会以噪音的形式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进而影响触控位置检测结果。这些均会使得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以实现有效的屏蔽噪音,抑制噪音对触控显示面板的干扰,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内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

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对置;

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多个触控电极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和/或所述彩膜基板上;

多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与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至少部分所述触控走线在所述阵列基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在所述阵列基板的垂直投影内;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触控走线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均电绝缘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和/或第二屏蔽层;

沿垂直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之间;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为自容式触控电极;

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呈阵列排布;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距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的垂直距离小于任一所述触控走线距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的垂直距离;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各所述触控走线与各所述触控电极位于同一膜层。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电极为互容式触控电极;

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绝缘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

多个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

所述第二导电层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在膜层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在膜层的垂直距离;

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和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均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

所述第二触控走线通过所述过孔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或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三导电层;

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均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距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导电层距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的垂直距离;

若所述屏蔽层包括所述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三导电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三屏蔽层,所述第三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背离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一侧,所述第三屏蔽层覆盖各所述触控走线以及相邻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层的材料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或金属。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方案中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增设与所述触控走线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均电绝缘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和/或第二屏蔽层;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之间,以屏蔽栅极驱动电路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或者,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以屏蔽手指在接触触控显示面板边缘时手指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解决了现有的触控面板中因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扫描信号、栅极驱动电路中传输的时钟信号以及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边缘等产生的噪音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进而影响触控位置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问题,实现了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1-A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沿图7中B1-B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沿图9中C1-C2的剖面结构示意;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和彩膜基板2。阵列基板1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非显示区12内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13。彩膜基板2与阵列基板1对置;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电极3和多条触控走线4。多个触控电极3和多条触控走线4设置在彩膜基板2上;触控走线4与与其对应的触控电极3电连接,至少部分触控走线4在阵列基板1的垂直投影位于栅极驱动电路13在阵列基板1的垂直投影内。

继续参见图3,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触控走线4和栅极驱动电路13均电绝缘的屏蔽层10,示例性地,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沿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100上,第一屏蔽层10-1位于触控走线4与栅极驱动电路13之间;沿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延伸方向200上,第二屏蔽层10-2位于触控走线4与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

通过将第一屏蔽层10-1设置于触控走线4与栅极驱动电路13之间,根据静电屏蔽原理,第一屏蔽层10-1会对栅极驱动电路13产生的扫描信号以及栅极驱动电路13中传输的时钟信号等进行屏蔽,进而抑制扫描信号或时钟信号等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提高触控位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

通过将第二屏蔽层10-2设置于触控走线4与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的区域内,根据静电屏蔽原理,第二屏蔽层10-2会对因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边缘形成的噪音进行屏蔽,进而提高触控位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

可选地,第一屏蔽层10-1位于沿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100上,最靠近栅极驱动电路13的触控走线4所在膜层与栅极驱动电路13之间,以提高第一屏蔽层10-1的屏蔽效果。

可选地,第二屏蔽层10-2位于沿触控显示面板出光面的延伸方向200上,最邻近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的触控走线4与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以提高第二屏蔽层10-2的屏蔽效果。

在图3中,该触控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了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这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在实际设置时,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第一屏蔽层10-1,或仅设置第二屏蔽层10-2。示例性地,若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边缘形成的噪音相对较弱,可选地,仅设置第一屏蔽层10-1。若栅极驱动电路13对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相对较弱,可选地,仅设置第二屏蔽层10-2。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触控电极3位于彩膜基板2上,这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可选地,触控电极3还可以位于阵列基板1上,或者,一部分触控电极3位于阵列基板1,另一部分触控电极3位于彩膜基板2上。

为了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避免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穿透率以及闪烁增强等现象发生,进一步地,屏蔽层10在阵列基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非显示区12内。

在实际设置时,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的设计方案有多种。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种第一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屏蔽层10-1仅覆盖设置有触控走线4的区域,或者如图5和图6,第一屏蔽层10-1除覆盖设置有触控走线4的区域外,还覆盖未设置有触控走线4的部分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屏蔽层10-2也可以仅设置在触控走线4与显示面板边缘之间的区域,也可以设置其还覆盖未设置触控走线4的部分区域。

为了使得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可选地,屏蔽层10的材料可以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或金属,例如ITO。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触控电极3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电极,也可以为互容式触控电极。

实施例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该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3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3呈阵列排布。

图8是沿图7中B1-B2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该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第一屏蔽层10-1距栅极驱动电路13的垂直距离小于任一触控走线4距栅极驱动电路13的垂直距离。第二屏蔽层10-2、各触控走线4与各触控电极3位于同一膜层。

这样利用第一屏蔽层10-1可以屏蔽栅极驱动电路13产生的扫描信号以及栅极驱动电路13中传输的时钟信号等,进而抑制扫描信号或时钟信号等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利用第二屏蔽层10-2可以屏蔽因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边缘形成的噪音,进而提高触控位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屏蔽层10仅包括第一屏蔽层10-1,或者仅包括第二屏蔽层10-2,也可以设置屏蔽层10同时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8,还可以设置第二屏蔽层10-2与触控走线4材料相同,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制作形成。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第二屏蔽层10-2与触控走线4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或者,第二屏蔽层10-2与触控电极3材料相同,在同一制作工艺中制作形成。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只需一次刻蚀工艺,无需对第二屏蔽层10-2与触控电极3分别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继续参见图7,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每一个触控电极3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坐标位置,并且这些触控电极3分别与地构成电容。当手指触摸该显示面板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其触摸的触控电极3上,使其所触摸的触控电极3对地的电容发生变化。由于各触控电极3的信号的变化反应触控电极3对地电容的变化。通过检测各个触控电极3的信号变化情况,确定具体哪个触控电极3的信号发生变化,进而可以根据信号发生变化的触控电极3对应的坐标值,确定手指的触摸位置。

继续参见图8,示例性地,把触控电极3设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可选地,还可以设置触控电极3位于彩膜基板2背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或者触控电极3位于阵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

实施例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中的一个具体示例。参见图9,该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3为互容式触控电极,多个触控电极3包括第一触控电极31和与第一触控电极31绝缘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32;多个触控走线4包括第一触控走线41和第二触控走线42,第一触控走线41与与其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31电连接,第二触控走线42与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电极32电连接。

图10是沿图9中C1-C2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参见图10,彩膜基板2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层7、第二导电层8以及设置于第一导电层7和第二导电层8之间的绝缘层9;第二导电层8所在膜层到栅极驱动电路13所在膜层的垂直距离d2小于第一导电层7所在膜层到栅极驱动电路13所在膜层的垂直距离d1;各第一触控电极31、各第一触控走线41和各第二触控走线42均位于第一导电层7中,各第二触控电极32均位于第二导电层8中。

继续参见图10,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第一屏蔽层10-1位于第二导电层8中。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不会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且可以对栅极驱动电路13产生噪音信号进行屏蔽,提高触控位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屏蔽层10-2位于第一导电层7中。即各第一触控电极31、各第一触控走线41、各第二触控走线42以及第二屏蔽层10-2均位于同一膜层中。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不会增加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且可以屏蔽手指在接触触控显示面板边缘时手指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

进一步地,在实际使用时,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31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2为触控感测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31为触控感测电极,第二触控电极32为触控驱动电极。参见图9,触控阶段时,依次向各触控驱动电极输入触控驱动信号,同时检测各触控感测电极输出的检测信号,各触控驱动电极与各触控感测电极之间耦合,从而改变各触控驱动电极和各触控感测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触控点位置的方法为对各触控驱动电极依次输入触控驱动信号,同时在各触控感测电极接收输出的检测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测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根据触控显示面板的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可以计算出触摸点的坐标。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二触控走线42与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电极32电连接,可选地,绝缘层9上可以设置有过孔(图9和图10中均未示出),第二触控走线42通过过孔与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电极32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屏蔽层10同时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也可以设置屏蔽层10仅包括第一屏蔽层10-1,或者仅包括第二屏蔽层10-2。

在图10中,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均设置于彩膜基板2背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可选地,还可以设置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均位于彩膜基板2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或者,第一触控电极31和第二触控电极32均位于阵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或者,第一触控电极31位于阵列基板1上,第二触控电极32位于彩膜基板2上;或者,第二触控电极32位于阵列基板1上,第一触控电极31位于彩膜基板2上。

实施例四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中的一个具体示例。参见图11,该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3为互容式触控电极,示例性地,彩膜基板2包括第三导电层6;各第一触控电极31、各第一触控走线41、各第二触控电极32和各第二触控走线41均位于第三导电层6;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第一屏蔽层10-1距栅极驱动电路13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三导电层6距栅极驱动电路13的垂直距离,以屏蔽栅极驱动电路13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第二屏蔽层10-2位于第三导电层6中,以屏蔽手指在接触触控显示面板边缘时手指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屏蔽层10同时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二屏蔽层10-2,也可以设置屏蔽层10仅包括第一屏蔽层10-1,或者仅包括第二屏蔽层10-2。

在图11中,把第三导电层6设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阵列基板1的一侧,仅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可选地,还可以设置第三导电层6位于彩膜基板2背离阵列基板1的一侧,或者,第三导电层6可以位于阵列基板1上,如设置第三导电层6位于阵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一侧。

实施例五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中的一个具体示例。参见图12,该触控显示面板中,屏蔽层10包括第三屏蔽层10-3,第三屏蔽层10-3位于触控走线4背离栅极驱动电路(图12中未示出)一侧,第三屏蔽层10-3覆盖各触控走线4以及相邻触控走线4之间的区域。

考虑若不设置第三屏蔽层10-3,由于触控走线4和相邻触控走线4之间的区域对外界光的反射效率不同,用户在观察显示面板时,会感知到触控走线4和相邻触控走线4之间的区域视觉效果不均一,用户体验差。通过在触控显示面板增设第三屏蔽层10-3使得设置有触控走线4的区域整体视觉效果均一。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二屏蔽层10-2与第三屏蔽层10-3相接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屏蔽层10还包括第一屏蔽层(图12中未示出)。该第一屏蔽层位于触控走线4与栅极驱动电路(图12未示出)之间,以屏蔽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扫描信号以及栅极驱动电路中传输的时钟信号等,进而抑制扫描信号或时钟信号等对触控走线4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

可选地,屏蔽层10(包括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10-2与第三屏蔽层10-3)在阵列基板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阵列基板1的非显示区12内。这样设置的好处对从显示面板出射的用于图像显示的光线透过率无影响。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电极,也可以为互容式触控电极。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屏蔽层10同时包括第一屏蔽层10-1、第二屏蔽层10-2以及第三屏蔽层10-3,也可以设置屏蔽层10仅包括第一屏蔽层10-1和第三屏蔽层10-3,或者仅包括第二屏蔽层10-2和第三屏蔽层10-3。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增设与所述触控走线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均电绝缘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括第一屏蔽层和/或第二屏蔽层;第一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之间,以屏蔽栅极驱动电路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或者,第二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走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以屏蔽手指在接触触控显示面板边缘时手指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的干扰,解决了现有的触控面板中因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的扫描信号、栅极驱动电路中传输的时钟信号以及手指触摸触控显示面板边缘等产生的噪音对触控走线上传输的触控信号造成干扰,进而影响触控位置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问题,实现了提高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性能的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