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7982发布日期:2021-03-23 11:1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可避免残影或是慢格问题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平面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各种领域,尤其是液晶显示装置,因具有体型轻薄、低功率消耗及无辐射等优越特性,已经渐渐地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应用至许多种类之电子产品中,例如移动电话、可携式多媒体装置、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及液晶屏幕等等。

相较于室温或温暖环境来说,液晶显示装置在低温环境(例如摄氏零度以下)的液晶分子会产生迟滞现象,使得液晶分子的响应时间(responsetime)会比正常温度时慢好几倍,进而造成残影或是慢格等问题,不利于应用于寒带地区或极地地区,特别是低温环境下的户外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可解决低温环境所造成的液晶迟滞现象,进而避免发生残影或是慢格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模组、一功能层以及一加热模组。显示模组具有一显示面。功能层设置于显示模组面向显示面的一侧或一面。加热模组设置于显示模组。

在一实施例中,功能层为防眩膜、防刮膜、防指纹膜、防水防污膜或防爆膜。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模组包括一基板与一加热层,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加热层设置于基板的第一表面及/或第二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层的面阻值大于0、小于或等于每单位面积30欧姆(30ohm/sq.)。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层的材料包括奈米银线、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金属网格、奈米碳管、石墨烯或导电金属薄膜。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模组更包括两电极,两电极设置于基板的两相对侧,并与加热层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模组设置于功能层与显示模组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触控面板,其设置于功能层与加热模组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保护盖板,其设置于功能层与触控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第一黏着层及一第二黏着层,第一黏着层设置于触控面板与加热模组之间,第二黏着层设置于加热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触控图案层,加热模组包括一基板与一加热层,基板具有相对的两个表面,触控图案层设置于基板的该两个表面的其中之一,加热层设置于基板的该两个表面的其中另一。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保护盖板,其设置于功能层与触控图案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一显示面板及一背光单元,加热模组设置于显示面板与背光单元之间;或者加热模组设置于背光单元背向显示面板的一侧或一面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更包括一触控面板,其设置于功能层与显示面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模组设置于显示模组背向显示面的一侧或一面。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低温环境下,加热模组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热能并传导至显示模组(或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从而使显示模组(或显示面板)在短时间内可以升温至正常操作温度(例如25或30℃,或以上),因此可以避免低温时的液晶迟滞现象,进而避免发生残影或是慢格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之液晶显示装置的加热模组沿a-a割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2、图3a、图4及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之液晶显示装置的加热模组沿b-b割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元件符号:

1,1a,1b,1c,1d:液晶显示装置

11:显示模组

111:显示面板

112:背光单元

12:功能层

13:加热模组

131:基板

132:加热层

14:触控面板

15:保护盖板

16a:第一黏着层

16b:第二黏着层

17:触控图案层

a-a,b-b:割面线

d:显示面

e1,e2:电极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但不限于为边缘电场切换(fringefieldswitching,ffs)型、水平切换型(inplaneswitching,ips)、扭转向列型(twistednematic,tn)、或垂直配向型(verticalalignment,va)型液晶显示装置,或其他型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不限制。

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之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而图1b为图1a之液晶显示装置的加热模组沿a-a割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请先参照图1a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一显示模组(displaymodule)11、一功能层(functionallayer)12以及一加热模组(heatingmodule)13。另外,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更可包括一触控面板14、一保护盖板15、一第一黏着层16a及一第二黏着层16b。

显示模组11具有一显示面d,而功能层12则设置于显示模组11面向显示面d的一侧或一面。于此,显示面d可用以显示影像,而功能层12位于显示模组11之上,并与显示面d相对而设。显示模组11为液晶显示模组(lcm),其包括有液晶分子,而功能层12为透光的膜层,例如但不限于为防眩膜(anti-glarefilm)、防刮膜(anti-scratchfilm)、防指纹膜(anti-fingerprintingfilm)、防水防污膜或防爆膜(anti-spatterfilm),并不限定。

加热模组13设置于显示模组11。加热模组13用以加热显示模组11,使显示模组11(的液晶分子)可升温。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13设置于功能层12与显示模组11之间。如图1b所示,加热模组13可包括一基板131与一加热层132,基板131具有一第一表面s1及与第一表面s1相对的一第二表面s2,加热层132可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一表面s1及/或第二表面s2。于此,第一表面s1面向功能层12,而第二表面s2面向显示模组11。本实施例的加热层132是以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一表面s1为例。基板131为透光绝缘基板,例如但不限于为玻璃基板或聚亚酰胺(polyimide,pi)基板。加热层132具有透光性,并包括有电阻材料,通电后会产生热能。电阻材料可包括奈米银线(nanosilverwire,snw)、铟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oxide,izo)、金属网格(metalmesh)、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或导电金属薄膜(conductivemetalthinfilm)、或其他电阻材料,或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层132的面阻值(sheetsresistance)可大于0、小于或等于每单位面积30欧姆(即0<面阻值≤30ohm/sq.),例如但不限于5.2、8、10、17、20、22、28.5ohm/sq.。特别一提的是,在上述的电阻材料中,导电金属薄膜因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耐热及耐用性,可制作成较低阻值的加热层132,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更适合作为加热层132的材料。

另外,本实施例的加热模组13更可包括两个电极e1、e2,电极e1、e2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一表面s1,并位于第一表面s1的两相对侧,且与加热层132电性连接。于此,电极e1、e2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为铜或银、或其组合。电极e1、e2可利用例如涂布、印刷(包括凹凸印刷)、盖章、或移印等方式形成于基板131上,且分别位于加热层132的两相对侧边。因此,当以一电压差施加于两电极e1、e2时,可使加热层132的电阻材料产生热能,此热能可传导至显示模组11,以加热显示模组11的液晶分子,使其可以在短时间(例如2~5分钟)内升温至正常操作温度,避免低温时的液晶分子迟滞现象。

请再参照图1a所示,触控面板14设置于功能层12与加热模组13之间。于此,触控面板14设置于显示模组11之上,并位于功能层12与加热模组1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4可具有基板及触控图案层,触控图案层设置于基板上。触控图案层可构成触控感测电路(即驱动电极tx与感测电极rx),触控图案层可用以感测用户的碰触位置,使液晶显示装置1为外挂式(out-cell)触控显示装置。

保护盖板15可为透光保护玻璃,例如但不限于透光玻璃,并设置于功能层12与触控面板14之间。于此,功能层12设置于保护盖板15远离触控面板14的表面。保护盖板15可保护触控面板14、加热模组13及显示模组11免于异物或水气的入侵。

第一黏着层16a设置于触控面板14与加热模组13之间,以将触控面板14与加热模组13黏合在一起,第二黏着层16b设置于加热模组13与显示模组11之间,以将加热模组13与显示模组11黏合在一起。第一黏着层16a或第二黏着层16b可例如但不限于为光学胶(opticalclearadhesive,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clearresin,ocr),或包括其他的透光胶材。

承上,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功能层12设置于显示模组11面向显示面d的一侧或一面,而加热模组13则设置于显示模组11与功能层12之间。因此,在低温环境下,可以利用电压差施加在加热模组13的两电极e1、e2,使加热模组13的加热层132可以产生热能并传导至显示模组11,从而使显示模组11可以在短时间内升温至正常操作温度(例如25或30℃,或以上),因此可以避免低温时的液晶分子迟滞现象,进而避免发生残影或是慢格等问题。

在一个10.25英吋(l257*w105mm)以下的加热模组13的实验例中,加热层132的材料例如为snw,其面阻值例如为20ohm/sq.为例,当施加的电压差例如为19v时,经15秒后温度即可上升9.4℃,经3分钟后温度可上升36.4℃,经10分钟后温度可上升36.1℃。在另一个10.25英吋(l257*w105mm)加热模组13的加热测试中,加热层132的材料例如为金属网格,其面电阻为10ohm/sq.为例,当输入的电压差例如为7v时,经210秒后温度可上升30℃;当输入的电压差为12v时,经210秒后温度可上升50℃,因此可证明本实用新型之加热模组13的加热层132确实可快速地产生热能,从而加热显示模组11,使液晶分子在短时间内升温至可正常操作的温度而可避免低温时的液晶迟滞现象。

图2、图3a、图4及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之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而图3b为图3a之液晶显示装置的加热模组沿b-b割面线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a与前述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其元件组成及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a中并不设置保护盖板15,而是将触控面板14(的基板)当成保护盖板来使用,使得液晶显示装置1a为单片式玻璃(oneglasssolution,ogs)的触控显示装置。因此,本实施例的功能层12可设置于触控面板14远离加热模组13的表面,而触控面板14的触控图案层可面向加热模组13。

另外,如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b与前述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其元件组成及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b中不具有触控面板14,而是包括一触控图案层17。如图3b所示,加热模组13包括基板131与加热层132,基板13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面向保护基板15,第二表面s2面向显示模组11,触控图案层17则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一表面s1,使得保护盖板15可位于功能层12与触控图案层17之间,而加热层132及电极e1、e2则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s2。在不同的实施例中,触控图案层17也可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二表面s2,并且加热层132及电极e1、e2则设置于基板131的第一表面s1,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c与前述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其元件组成及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c不包括第一黏着层16a及第二黏着层16b,加热模组13也不设置在功能层12与显示模组11之间,而是设置于显示模组11的内部为例。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1可包括一显示面板111及一背光单元112,背光单元112可发出光线射向显示面板111,使显示面板111可显示影像。另外,触控面板14设置于功能层12(保护盖板15)与显示面板111之间,而保护盖板15设置于功能层12与触控面板14之间,并且加热模组13设置于显示面板111与背光单元112之间。利用加热模组13设置于显示面板111与背光单元112之间,同样可以加热显示面板111的液晶分子,避免低温时的液晶迟滞现象。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d与前述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c其元件组成及各元件的连接关系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d中不设置保护盖板15,而是将触控面板14(的基板)当成保护盖板来使用,使得液晶显示装置1a为单片式玻璃(ogs)的触控显示装置。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1a~1d的其他技术特征可参照液晶显示装置1的相同元件,在此不再多作说明。

另外,相对于加热模组13设置于显示模组11内部的情况,加热模组13也可以设置于背光单元112背对显示面板的一侧或一面,也能起到加热显示面板111的液晶分子的作用,图示就不做绘制。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功能层设置于显示模组面向显示面的一侧或一面,而加热模组设置于显示模组,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组可设置在功能层与显示模组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组可设置在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与背光单元之间。因此,在低温环境下,可利用加热模组在短时间内产生热能并传导至显示模组(或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从而使显示模组(或显示面板)在短时间内可以升温至正常操作温度(例如25或30℃,或以上),因此可以避免低温时的液晶迟滞现象,进而避免发生残影或是慢格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