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63948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空气净化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一般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到装置外的空气净化部件。 更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器中,产生臭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低分子硅氧 烷、粉尘(调色剂或者纸粉)的扩散物质。空气净化部件在流路上具备送风器(主要为风 扇)以及过滤器,通过驱动该送风器而吸入定影器附近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对吸入的空气 内的扩散物质进行收集后,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出到装置外。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 用于冷却显影器或纸张,设置有其他的送风器。该送风器生成的气流也经由空气净化部件 被排出到装置外。
[0003] 此外,近年,由于对空气质量的关心提高,还期望能够进行设置空间的空气净化的 图像形成装置。
[0004] 根据以上的背景,最近提出了能够对装置内外的空气进行净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即,机内用导管吸入装置内的空气,外 气用导管吸入装置的设置空间的空气(即,机外的空气)。这两股空气被合流后,在公共导 管中引导,通过配置在公共导管上的排气过滤器。其后,通过了排气过滤器的空气从配置在 公共导管的最下游的公共的排气口而排出到装置外。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32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可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将装置内外的空气从公共的排气口排出的情况下,由 于机内导管以及外气用导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容易产生逆流。其理由是,在机内导管的风量 变化时,两导管的合流部分的压力变化,该压力变化对外气用导管的风量产生影响。尤其 是,在装置内的空气中,还存在扩散物质残留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即使机内导管的风量变 动也避免向外气用导管的逆流。
[0009]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机内导管侧向外气用导管侧的空 气逆流的图像形成装置。
[0010]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机内用导管,具有朝向所述图像 形成装置内的第一吸气口;第一送风器,设置在所述机内用导管内;外气用导管,具有朝向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第二吸气口;公共导管,使所述机内用导管以及所述外气用导管合 流;第二送风器,设置在所述外气用导管以及所述公共导管的至少一个的内部;过滤器,设 置在所述公共导管内;以及控制部件,取得表示所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的信息,基于所取 得的信息使在所述第二送风器中产生的压力增加,以使所述外气用导管内的风量相对于所 述机内用导管内的风量增加而实质上成为一定。
[0011] 根据上述方面,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机内导管侧向外气用导管侧的空气逆流 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各图像形成装置的与ZX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0013] 图2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0014] 图3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框图。
[0015] 图4是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的压力、风量以及通风阻力的示意图。
[0016] 图5是表不相对于风量Ql的压力Pl、P2的图表。
[0017] 图6是图1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流程图。
[0018] 图7是图6的S005的细节的控制流程图。
[0019] 图8A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流程的前半的图。
[0020] 图8B是表示图8A的控制流程的后半的图。
[0021] 图9是图8A的S205的细节的控制流程图。
[0022] 图10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0023] 图11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0024] 图12是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净化部件的与yz平面平行的纵剖面图。
[0025] 图13是图12的空气净化部件的控制框图。
[0026] 图14是表示图12的主要部分的压力、风量以及通风阻力的示意图。
[0027] 图15是表不相对于风量Ql的压力PI、P2的图表。
[0028] 标号说明
[0029] 1A、1B、1C图像形成装置
[0030] 8A、8C空气净化部件
[0031] 81机内用导管
[0032] Tl 第一吸气口
[0033] 83第一送风器
[0034] 84外气用导管
[0035] T2 第二吸气口
[0036] 87公共导管
[0037] 88、812公共过滤器
[0038] 86、813 第二送风器
[0039] 7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0041] 《定义》
[0042] 首先,定义图中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互大致 垂直。此外,X方向表示图像形成装置IA~IC的从左向右的方向,y方向表示同装置IA~ IC的从前向后的方向,z方向表示同装置IA~IC的从下向上的方向。此外,-X方向、-y方 向以及-Z方向是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的反方向。
[0043]《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0044]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IA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或者传真机、或者具备这些功能 的复合机,例如将全彩图像印刷在片材Sh (例如,纸张或者OHP用薄膜)上。该图像形成装 置IA大致上具备:至少一个供纸装置2、定位辊对3、图像形成部4、定影器5、操作面板6、 控制部件7、以及空气净化部件8A。
[0045] 供纸装置2包含供纸托盘21和供纸辊对22。供纸托盘21中装载有未印刷的片材 Sh。供纸辊对22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力而旋转,从供纸托盘21将片材Sh -张一 张地送出到图中虚线所示的输送路径FP。
[0046] 定位辊对3在输送路径FP上,被设置在供纸辊对22的下游,形成捏合部。在定位 辊对3停止时,来自供纸装置的片材Sh每次碰触到捏合部时,暂时停止。其后,定位辊对3 通过来自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力而开始旋转,从而将片材Sh送出到后述的二次转印区域。
[0047] 图像形成部4例如是通过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方式以及串联方式来形成全彩的 调色剂图像的装置,其包含有:中间转印带41、驱动辊42、从动辊43、二次转印辊44。
[0048] 中间转印带41是张挂在驱动辊42以及从动辊43之间的环状带,按箭头p所示的 方向旋转,其中,所述驱动辊42是通过未图示的电机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的辊,所述从动 辊43是从动于驱动辊42的辊。该中间转印带41中,由图像形成部4生成的YMCK各色的 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在同一区域,生成全彩的合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41对被转印的合 成调色剂图像进行承载,并且输送到后述的二次转印区域。
[0049] 二次转印辊44夹着中间转印带41从右侧与驱动辊42相对,在输送路径FP上与 中间转印带41抵接,形成二次转印区域。如上述那样,片材Sh被送入至该二次转印区域。 在通过二次转印区域的片材Sh上被转印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图像。其后,片材Sh被 向输送路径FP的下游侧的定影器5进行输送。
[0050] 定影器5使调色剂图像在片材Sh上定影。从定影器5送出的片材Sh经由排出辊 对,被排出到输送路径FP的下游侧的排纸托盘中。
[0051] 操作面板6包含有:数字键、触摸面板等。用户对操作面板6进行操作,输入各种 信息。
[0052] 如图3所示那样,控制部件7包含CPU7UR0M72以及RAM73。CPU71将RAM用作工 作区域而执行在R0M72中保存的程序,从而控制图像形成装置IA的结构各部。
[0053] 空气净化部件8A将图像形成装置IA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并排气,并且,将图像形成 装置IA外的空气净化并排气。
[0054] 《空气净化部件的结构》
[0055] 下面,参照图2~图3,详细说明空气净化部件8A的结构。空气净化器8A设置在 图像形成装置IA的背面上部以及下部,大致上包含:机内用导管81、机内用过滤器82、第一 送风器83、外气用导管84、外气用过滤器85、第二送风器86、公共导管87、公共过滤器88、 电机Ml、电机M2。
[0056] 机内用导管81在图像形成装置IA的背面上沿着-Z方向设置,具有大致一定的截 面积。在机内用导管81的上端部分,形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