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421807阅读:来源:国知局

[0046]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胶带上设有多个非线性断口100,在对具有这种结构的背光模组中的膜材进行高温高湿等可靠性测试时,胶带I上的非线性断口 100为背光模组中的膜材排气提供了通道,使背光模组中的膜材实现有效排气;而且,由于多个非线性断口 100将胶带I分隔成对应的多个胶带单体,因此,每个胶带单体能够随着背光模组因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延展或收缩,对应发生延展或收缩,而不会影响到其他胶带单体,从而保证了胶带I的遮光效果,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
[004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胶带I与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边缘轮廓相匹,以进一步对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之间的漏光进行遮挡。
[0048]值得注意的是,非线性断口100可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或胶带I的拐角处,且每个非线性断口 100由两个胶带单体的断面形成;图1?图6给出了非线性断口 100可以选择的三种形状,分别为L型、Z型或S型,但不仅限于此,只要能够阻挡背光模组发出的光漏出的非线性断口 100均可。
[0049]下面结合图1?图6说明在框型结构中,非线性断口100与胶带单体的具体对应位置。以矩形框为例:
[0050]—、如图1和图2所示的非线性断口 100的形状为L型,需要说明的是,胶带通常具有一定的厚度,相应的断口是由断面(垂直于胶带的粘合面)构成,具体的,参考性的可以理解为垂直于纸面。本实施例中,非线性断口 100由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构成,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定义为第一平面,而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定义为由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构成的L型结构,第一平面位于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所形成的区域内。
[0051]如图1所示,当非线性断口的形状为L型,且非线性断口100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时,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形成作为光线出口的竖直间隔,第三平面与第二胶带单体12的的长边所在侧面形成作为光线入口的水平间隔,竖直间隔和水平间隔形成L型的非线性断口 100。而由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对,第一平面沿第一胶带单体11的宽度方向形成,第二平面沿第二胶带单体12的长度方向开设,因此,第一胶带单体11的宽度受到第二胶带单体12的长度制约,而无法受到第二胶带单体的宽度制约,而为了减少制作胶带I的复杂度,可以使用一条宽度相同的胶带裁剪成第一胶带单体11和第二胶带单体12,这样方便了第一胶带单体11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制作。
[0052]另外,当非线性断口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处时,光线(图1中所示箭头方向)沿着L型的非线性断口 100中的水平间隔向外漏出,会被第二胶带单体12中的第二平面所阻挡,而无法沿直线传播,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漏光问题的发生,而减少漏光或避免漏光是由光线射到第二平面的入射角有关,理想状态下,当光线射到第二平面的入射角为0°时,其能够被完全返回,此时可完全避免漏光。为了避免漏光,可尽量减小第一胶带单体11的侧边和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以调整光线射到第二平面的入射角,使其尽量接近0°。
[0053]如图2所示,当非线性断口的形状为L型,且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上。此时第二平面与第一胶带单体11的长边所在侧面形成作为光线出口的竖直间隔,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形成作为光线入口的水平间隔,水平间隔和竖直间隔形成L型的非线性断口 100。而由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相对,第一平面沿第一胶带单体11的宽度方向形成,第三平面沿第二胶带单体12的宽度方向形成,因此,第一胶带单体11的宽度受到第二胶带单体12的宽度制约;换句话说,第一胶带单体11的宽度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宽度不同,在制作胶带I时,裁剪第一胶带单体11和第二胶带单体12时,需要在不同宽度的胶带上裁剪,增加了制作胶带I的复杂度。
[0054]另外,当非线性断口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时,光线(图2中所示箭头方向)沿着非线性断口 100向外漏出,会被第二胶带单体12的中的第二平面所阻挡,而无法沿直线传播,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漏光问题的发生,而减少漏光或避免漏光是由光线射到第二平面的入射角有关;理想状态下当光线射到第二平面的入射角为0°时,其能够被完全返回,此时可完全避免漏光。为了避免漏光,可尽量减小第三平面和第一平面的距离,以调整光线射到L型平面的入射角,使其尽量接近0°。
[0055]二、如图3和图4所示的非线性断口 100的形状为Z型,可以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或侧边上;该非线性断口 100由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构成,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定义为,依次相连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构成的Z字型结构;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定义为依次相连的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构成的Z字型结构。
[0056]如图3所示,当非线性断口100的形状为Z型,且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的状态,此时第一平面和第四平面形成作为光线出口的第一竖直间隔,第二平面与第五平面形成第一水平间隔,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形成第二竖直间隔,第一竖直间隔、第一水平间隔和第二竖直间隔依次连通成Z型的非线性断口。
[0057]当非线性断口100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处,光线(图3中所示箭头方向)沿着非线性断口 100向外漏出,会被第二胶带单体12的中的第六平面所阻挡,而无法沿直线传播,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漏光问题的发生,而减少漏光或避免漏光是由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有关;理想状态下当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为0°时,其能够被完全返回,此时可完全避免漏光。而为了调整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为0°,可以在第六平面上再连接第七平面,第七平面与第一胶带单体11的长边所在侧面形成作为光线入口的第二水平间隔;然后调整第七平面与第一胶带单体的长边之间的距离,以调整该水平间隔的宽度,借此可以调整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使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尽量接近0°,以减小漏光。
[0058]如图4所示,当非线性断口100的形状为Z型,且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时,此时第一平面和第四平面形成作为光线出口的第一水平间隔,第二平面与第五平面形成竖直间隔,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形成作为光线入口的第二水平间隔,第一水平间隔、竖直间隔、第二水平间隔依次连通形成Z型的非线性断口。
[0059]当非线性断口100开设在胶带I的侧边时,光线(图4中所示箭头方向)沿着非线性断口 100向外漏出,会被第二胶带单体12的中的第六平面所阻挡,而无法沿直线传播,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漏光问题的发生,而减少漏光或避免漏光是由光线射到第五平面的入射角有关;理想状态下当光线射到第五平面的入射角为0°时,其能够被完全返回,此时可完全避免漏光。为了避免漏光,可尽量减小第六平面和第三平面的距离,以减小第二水平间隔的宽度,从而调整光线射到第六平面的入射角,使其尽量接近0°。
[0060]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非线性断口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处时,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可以设定第二胶带单体的宽度大于第一胶带单体的宽度。
[0061]三、如图5和图6所示的非线性断口100的形状为S型,可以开设在胶带I的拐角或侧边上;且该非线性断口 100由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构成,第一胶带单体11的端面定义为第一 S曲面,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定义为第二 S曲面,第一 S曲面和第二S曲面相对且具有间隔,以形成S型的非线性断口。
[0062]而通过图5和图6所示的非线性断口100的结构可知,光线(图5和中所示箭头方向图6中所示箭头方向)沿着非线性断口 100向外漏出,会被第二胶带单体12上的第一S曲面或第二胶带单体上的第二S曲面所阻挡,而无法沿直线传播,从而减少甚至避免漏光问题的发生,而减少漏光或避免漏光是由光线射到第一 S曲面或第二 S曲面的入射角有关;理想状态下当光线射到第一S曲面或第二S曲面的入射角为0°时,其能够被完全返回,此时可完全避免漏光。而为了调整光线射到第一 S曲面或第二 S曲面的入射角为0°,可以通过改变第一 S曲面或第二 S曲面的曲率,以调整第一 S曲面或第二 S曲面,使光线射到第一 S曲面或第二 S曲面的入射角尽量接近0°,以减小漏光。
[0063]需要说明的是,胶带I为各种各样的结构,只要其能够阻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从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缝隙向外漏出即可。如需要遮光的部分是异形,那么相应的胶带单体可以与胶带单体之间的断口组成适应于需要遮光部分的各种形状,如圆形,梯形或者其它异形结构。另外,上述图1-6中所示的第一胶带单体11的断面和第二胶带单体12的断面垂直于纸面。
[0064]而且,组成胶带I的胶带单体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其一般决定于胶带的整体结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线性胶带单体或非线性胶带单体;而且非线性胶带单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