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5372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避免由现有的亚像素结构和排列形成的显示区域边缘出现锯齿状的问题。一种显示基板,包括:多条栅线,其中,每条栅线均是闭合线,所述多条栅线由内向外依次环绕,且多条栅线互不接触;多条栅线引线,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一一对应地连接;多条数据线,与所述栅线交叉限定出多个亚像素区域,且每条所述数据线与每条所述栅线具有一个交点,其中,所述多条数据线互不接触;多个亚像素结构,所述亚像素结构位于所述亚像素区域内,且由所述栅线和所述数据线驱动。应用于异形显示屏。
【专利说明】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智能穿戴,车载显示的快速发展,异形显示屏特别是圆形显示屏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0003]现有的异形显示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矩形像素,如图1所示,以圆形显示屏为例,矩形的亚像素11被应用于圆形显示屏时,在显示区域的边缘出现锯齿状,导致显示时有很强的颗粒感,不能达到很好的显示效果,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避免由现有的亚像素结构和排列形成的显示区域边缘出现锯齿状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0007]多条栅线,其中,每条栅线均是闭合线,所述多条栅线由内向外依次环绕,且多条栅线互不接触;
[0008]多条栅线引线,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一一对应地连接;
[0009]多条数据线,与所述栅线交叉限定出多个亚像素区域,且每条所述数据线与每条所述栅线具有一个交点,其中,所述多条数据线互不接触;
[0010]多个亚像素结构,所述亚像素结构位于所述亚像素区域内,且由所述栅线和所述数据线驱动。
[0011]可选的,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一亚像素组,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二亚像素组;
[0012]属于同一所述第一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或者,
[0013]属于同一所述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或者,
[0014]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
[0015]可选的,在属于同一所述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面积相等,或,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的情况下;
[0016]所述多条栅线中相邻两条栅线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
[0017]可选的,多条所述栅线为同心圆。
[0018]可选的,多条所述数据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线的夹角相等。
[0019]可选的,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之间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通过所述过孔连接。
[00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膜基板,包括:
[0021]多条第一遮光条,其中,每条第一遮光条闭合、且互不接触,所述多条第一遮光条由内向外依次环绕;
[0022]多条第二遮光条,与所述第一遮光条交叉限定出多个透光区域;
[0023]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0024]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以及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的封装基板。
[0025]可选的,所述封装基板为权利要求7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
[0026]所述彩膜基板上的第一遮光条与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栅线位置对应,所述彩膜基板上的第二遮光条与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数据线位置对应。
[0027]可选的,所述显示基板上的一个亚像素结构和所述彩膜基板上对应的透光区域形成一个亚像素;
[0028]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和/或,
[0029]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
[003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00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由多个亚像素区域组成,而栅线的形状基本上相当于显示区域的形状,而栅线和数据线交叉形成多个亚像素区域,则相对于图1所示的显示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形成的显示周边与内部显示效果完全一样,不会造成周边锯齿等不佳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为现有的圆形显不屏不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示意图;
[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基板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基板示意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显示基板示意图;
[003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膜基板示意图;
[00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彩膜基板示意图;
[00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彩膜基板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
[0042]1-栅线;2-数据线;3-栅线引线;4-亚像素结构;10-像素;11_亚像素;21-第一遮光条;22-第二遮光条;23-彩色滤光层;24-第二周边区域;41-薄膜晶体管;42-像素电极;43-第一周边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如图2所示,包括:
[0045]多条栅线I,其中,每条栅线I均是闭合线,多条栅线I由内向外依次环绕,且多条栅线I互不接触。如图2所示,以栅线I为圆形为例,其中图2中以显示基板包括5条栅线为例,5条圆形的栅线依次向外环绕排开,5条栅线互不接触。
[0046]多条栅线引线3,栅线引线3与栅线I一一对应地连接,即一条栅线引线3连接一条栅线I连接、而与其他栅线不相连。图2中以栅线引线3包括sl_s5为例,其中,Si与最里面的栅线I连接,依次向外,每条栅线引线与对应的一条栅线连接,则s 5与最外面的栅线I连接。
[0047]多条数据线2,与栅线I交叉限定出多个亚像素区域,且每条数据线2与每条栅线I具有一个交点,其中,多条数据线2互不接触。图2中以数据线2包括Dl-DlO为例。需要说明的是,每条数据线2与每条栅线I具有一个交点,则数据线2的一端与最里面的栅线I连接,另一端伸出于最外面的栅线I。此外,栅线I和数据线2交叉形成的亚像素区域可以是如图2所示位于栅线I的内侧,当然还可以是位于栅线的外侧。
[0048]多个亚像素结构4,亚像素结构4位于亚像素区域内,且由栅线I和数据线2驱动。图2中以亚像素结构4包括薄膜晶体管41和像素电极42为例,其中薄膜晶体管41的栅极和栅线I连接,源极和数据线2连接,漏极和像素电极42连接,则当栅线I和数据线2同时加载信号时,薄膜晶体管41打开,向像素电极42充电。与现有的栅线和数据线相同,不同的数据线信号大小不同控制不同亚像素的透过率,以实现不同的显示效果。
[004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栅线的形状基本上相当于显示区域的形状,以在显示基板上实现最大显示面积。则栅线为圆形可以实现圆形显示,栅线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椭圆或正六边形等,则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可以为椭圆形或正六边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仅以栅线为圆形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00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由多个亚像素区域组成,而栅线的形状基本上相当于显示区域的形状,而栅线和数据线交叉形成多个亚像素区域,则相对于图1所示的显示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形成的显示区域周边与内部显示效果完全一样,不会造成周边锯齿等不佳显示效果。
[0051]由于栅线引线一般由金属形成,栅线引线不透光,则若栅线引线位于同一区域容易导致该区域显示亮度低于其他区域。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如图3所示,栅线引线3在显示基板上分散分布,以使得显示基板上的亮度均匀。
[0052]优选的,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一亚像素组,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二亚像素组。
[0053]则属于同一第一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示例的,如图2所示,由最外面的一条栅线I驱动的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一亚像素组,第一亚像素组包括亚像素区域al-alO,则亚像素区域al-alO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即位于同一圆周上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而位于同一圆周上的各亚像素区域中相邻的亚像素区域可以是分别用于显示不同颜色,更有利于基色的混合,实现精准显示。
[0054]或者,属于同一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示例的,如图2所示,数据线Dl驱动的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二亚像素组,第二亚像素组包括亚像素区域bl-b5,则亚像素区域bl-b5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同理,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各亚像素结构对应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而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各亚像素区域相邻的亚像素区域可以是分别用于显示不同颜色,更有利于基色光的混合,实现精准显不O
[0055]或者,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则显示基板上各亚像素区域分布均匀。
[0056]优选的,在属于同一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面积相等,或,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多条栅线I中相邻两条栅线I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由于越向外,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距离越大,则为了使得在属于同一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面积相等,或,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相邻两条栅线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如图4所示,相邻两条栅线I的间距内向外为L1-L5,则L1-L5依次减小,S卩L1>L2>L3>L4>L5。优选的,如图2-图4所示,栅线I为圆形。则显示基板可以用于圆形显示屏,例如可以用于电子手表。且进一步优选的,如图2-图4所示,多条栅线I为同心圆。
[0057]优选的,如图2-图4所示,多条数据线2中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线2的夹角相等。即多条数据线2为圆周阵列。栅线为同心圆,数据线为圆周阵列,则形成的亚像素区域圆周阵列,亚像素结构圆周阵列,更方便制作。
[0058]优选的,栅线引线与栅线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栅线引线与栅线通过过孔连接。由于一条栅线仅与对应的一条栅线连接,而不与其他栅线连接,则栅线引线需要与除对应的栅线之外的其他栅线绝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栅线引线与栅线位于不同层,栅,栅线引线与栅线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栅线引线与对应的栅线通过过孔连接。
[0059]优选的,显示基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一显示区域相接且包围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周边区域;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包括多个亚像素区域,第一周边区域设置有遮光层。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域可以是最外侧的栅线包围的区域,第一周边区域43为最外侧的栅线之外的区域。在第一周边区域43设置有遮光层,可以防止第一显示区域在第一周边区域43漏光,影响显示效果。
[006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还包括:
[0061]栅极驱动器,在第一周边区域与栅线引线连接,以通过各栅线引线向每天栅线添加扫描信号,以驱动显示基板。
[0062]源极驱动器,在第一周边区域与数据线连接,以向各数据线添加数据信号,以驱动显示基板。
[006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膜基板,如图6-图8所示,包括:
[0064]多条第一遮光条21,其中,每条第一遮光条21闭合、且互不接触,多条第一遮光条21由内向外依次环绕。
[0065]多条第二遮光条22,与第一遮光条21交叉限定出多个透光区域;
[0066]彩色滤光层23,位于透光区域内。
[0067]需要说明的是,彩膜基板用于与阵列基板对盒以形成显示面板,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彩膜基板可以用于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对盒以形成显示面板。由于彩膜基板中的彩色滤光层主要用于使得通过该滤光层的光显示该滤光层的颜色,则彩色滤光层以是包括至少红绿蓝三种基色的彩色膜层,其位于的透光区域与显示基板上的亚像素区域对应。第一遮光条和第二遮光条主要用于方式漏光,则第一遮光条和第二遮光条可以是设置在对应显示基板亚像素区域之外的区域,具体的,第一遮光条至少可以是对应栅线,第二遮光条至少可以是对应数据线。
[0068]优选的,如图6-图8所示,彩膜基板包括第二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相接且包围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周边区域24;其中,第二显示区域包括多个透光区域,第二周边区域24设置有遮光层。
[0069]同理,彩膜基板和显示基板对盒后,彩膜基板的第二显示区域与显示基板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彩膜基板的第二周边区域与显示基板的第一周边区域对应,为了防止对盒后的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外漏光,进一步在彩膜基板第二周边区域设置遮光层。
[0070]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以及与显示基板对盒的封装基板。
[0071]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显示面板,则每个亚像素区域包括一个发光器件,每个亚像素结构可以发出特定颜色的光。或者,该显示面板还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则显示基板和封装基板之间还填充有液晶。
[0072]优选的,为了实现彩色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封装基板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彩膜基板,其中,
[0073]彩膜基板上的第一遮光条与显示基板上的栅线位置对应,彩膜基板上的第二遮光条与显示基板上的数据线位置对应。
[0074]优选的,显示基板上的一个亚像素结构和彩膜基板上对应的透光区域形成一个亚像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以三个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其中三个亚像素分别显示红(R)、绿(G)、蓝(B)三种基色为例进行说明。当然,还可以是四个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其中四个亚像素分别显示红、绿、蓝、白或者分别显示红、绿、蓝、黄四种基色。
[0075]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如图6所示,以彩膜基板上的彩色滤光层的显示颜色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栅线与第一遮光条位置对应,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即可以是如图6所示,位于同一圆周上的各亚像素中,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分别显示红、绿、蓝三种基色,显示该三种基色的亚像素为一个像素10,即沿圆周方向,任意相邻的三个亚像素分别显示不同的颜色。
[0076]或者,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如图7所示,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中,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10,即在沿数据线的方向,任意相邻的三个亚像素分别显示不同的颜色。
[0077]或者,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如图8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亚像素显示不同的颜色,沿圆周方向任意相邻的三个亚像素分别显示不同颜色以形成一个像素,沿数据线方向任意相邻的三个亚像素分别显示不同颜色以形成一个像素,从而使得显示面板上各亚像素的混色更为均匀。
[007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电子纸、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1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显示器件以及包括这些显示器件的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007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栅线,其中,每条栅线均是闭合线,所述多条栅线由内向外依次环绕,且多条栅线互不接触; 多条栅线引线,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一一对应地连接; 多条数据线,与所述栅线交叉限定出多个亚像素区域,且每条所述数据线与每条所述栅线具有一个交点,其中,所述多条数据线互不接触; 多个亚像素结构,所述亚像素结构位于所述亚像素区域内,且由所述栅线和所述数据线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一亚像素组,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形成第二亚像素组; 属于同一所述第一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或者, 属于同一所述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或者, 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显示基板上的各亚像区域的面积和/或开口率相等的情况下; 所述多条栅线中相邻两条栅线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在属于同一所述第二亚像素组的各亚像素区域面积相等; 所述多条栅线中相邻两条栅线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栅线为同心圆。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数据线中任意相邻的两条数据线的夹角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之间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过孔,所述栅线引线与所述栅线通过所述过孔连接。8.—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以及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的封装基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基板为彩膜基板,包括: 多条第一遮光条,其中,每条第一遮光条闭合、且互不接触,所述多条第一遮光条由内向外依次环绕; 多条第二遮光条,与所述第一遮光条交叉限定出多个透光区域; 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 其中, 所述彩膜基板上的第一遮光条与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栅线位置对应,所述彩膜基板上的第二遮光条与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数据线位置对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上的一个亚像素结构和所述彩膜基板上对应的透光区域形成一个亚像素; 由同一条栅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和/或, 由同一条数据线驱动的多个亚像素结构对应的多个亚像素中,至少三个相邻的亚像素形成一个像素。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文档编号】G02F1/1362GK205539855SQ201620009295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6日
【发明人】刘庭良, 冯远明, 高山, 王杨, 龙跃
【申请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