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式铝转镍激光焊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7360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极耳加工领域,尤指一种盘式铝转镍激光焊接机。



背景技术:

极耳,是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产品的一种原材料。例如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手机电池,蓝牙电池,笔记本电池等都需要用到极耳。电池是分正负极的,极耳就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通俗的说电池正负两极的耳朵是在进行充放电时的接触点。这个接触点并不是我们看到的电池外表的那个铜片,而是电池内部的一种连接。极耳分为三种材料,电池的正极使用铝(Al)材料,负极使用镍(Ni)材料,负极也有铜镀镍(Ni—Cu)材料,它们都是由胶片和金属带两部分复合而成。

铝转镍是指将制做好的铝带极耳上焊接一条长15MM左右的镍带上去,目的是为了电池在高速充电情况下铝带极耳融掉,焊接一条镍带上去保护电池;就目前市场上铝转镍工艺上都是采用人工手工制作完成,要2-3人才能完成,很难实现产品的定位精准问题,还有漏焊.虚焊等问题,效率低且不良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盘式铝转镍激光焊接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盘式铝转镍激光焊接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设有铝带送料机构、镍带送料机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激光焊接机构、收料机构,所述的铝 带送料机构、镍带送料机构平行设置于机台上,所述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设于镍带送料机构末端,所述的激光焊接机构设于铝带送料机构末端,所述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在送料机构末端和激光焊接机构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的收料机构与铝带送料机构对称设于激光焊接机构一侧。

优选地,所述铝带送料机构包括铝带检测感应装置、铝带气缸、压紧导向块、铝带滑轨、铝带切断装置、铝带定位装置,所述的铝带气缸设于铝带滑轨首端一侧,所述的铝带检测感应装置设于铝带滑轨首端,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铝带气缸连接并在铝带气缸驱动下沿铝带滑轨左右移动,所述的铝带切断装置设于铝带滑轨末端,所述的激光焊接机构设于铝带滑轨末端一侧,所述的铝带定位装置设于铝带切断装置一侧。

优选地,所述镍带送料机构包括镍带放料装置、镍带气缸、压紧导向块、镍带滑轨、镍带切断装置,所述的镍带放料装置设于镍带滑轨首端一侧,所述的镍带气缸设于镍带放料装置下方,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镍带气缸连接并在镍带气缸驱动下沿镍带滑轨左右移动,所述的镍带切断装置设于镍带滑轨末端,所述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设于镍带切断装置一侧并在镍带滑轨末端和激光焊接机构之间来回移动。

优选地,所述的收料机构包括收料气缸、压紧导向块、收料轨道和收料装置,所述的收料装置设于收料轨道末端,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收料气缸连接并在收料气缸驱动下沿收料轨道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铝带送料机构采用气缸压紧导向块伺服送料,从而能保证铝带与镍带的对齐精度±0.01MM,镍带送料机构采用气缸压紧导向块伺服送料,从而能保证镍带与铝带的对齐精度0.01MM,镍带横向拉料装置采用气缸压紧导向块伺服拉料,从而能保证铝带与镍带激光焊接的对齐精度±0.01MM。本实用新型没有漏焊.虚焊.移位等不良现象;替代了传统人工操作,提升了产 品的质量和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产品焊接时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和焊接不到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标注说明:1.铝带送料机构;2.镍带送料机构;3.镍带横向拉料装置;4.激光焊接机构;5.收料机构;6.机台。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盘式铝转镍激光焊接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设有铝带送料机构、镍带送料机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激光焊接机构、收料机构,所述的铝带送料机构、镍带送料机构平行设置于机台上,所述铝带送料机构包括铝带检测感应装置、铝带气缸、压紧导向块、铝带滑轨、铝带切断装置、铝带定位装置,所述的铝带气缸设于铝带滑轨首端一侧,所述的铝带检测感应装置设于铝带滑轨首端,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铝带气缸连接并在铝带气缸驱动下沿铝带滑轨左右移动,所述的铝带切断装置设于铝带滑轨末端,所述的激光焊接机构设于铝带滑轨末端一侧,所述的铝带定位装置设于铝带切断装置一侧,所述镍带送料机构包括镍带放料装置、镍带气缸、压紧导向块、镍带滑轨、镍带切断装置,所述的镍带放料装置设于镍带滑轨首端一侧,所述的镍带气缸设于镍带放料装置下方,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镍带气缸连接并在镍带气缸驱动下沿镍带滑轨左右移动,所述的镍带切断装置设于镍带滑轨末端,所述的镍带横向拉料装置设于镍带切断装置一侧并在镍带滑轨末端和激光焊接机构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的收料机构设于激光焊接机构一侧。

优选地,所述的收料机构包括收料气缸、压紧导向块、收料轨道和收料装置,所述的收料装置设于收料轨道末端,所述的压紧导向块与收料气缸连接并在收料气缸驱动下沿收料轨道左右移动。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