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5571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



背景技术:

换向器俗称整流子,是直流永磁串激电动机上为了能够让电动机持续转动下去的部件。其通常包括绝缘套筒以及套设在绝缘套筒外周的换向片,在换向器加工时,需要在换向片固定在绝缘套筒外周后,对换向片上延伸出的触脚进行弯折,基于现有换向器的自身特性和现有成型技术,在对触脚进行弯折时,需要采用多步弯折成型加工的方式以对换向器进行二次加工。

如图1所示,现有的换向器自动弯折加工装置为双直排自动弯折装置,其包括传送板1′、上模具2′、下模具3′和气缸顶杆4′,其中,传送板1′上设置有多个传送模11′,并且多个传送模11′以两条平行直线排列的方式分布在传送板1′上,上模具2′和下模具3′分别对应于传送模11′以双直排的方式在传送板1′上方和下方,上模具2′和下模具3′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当未加工物料阵列到达指定位置后,气缸顶杆4′将物料顶起放置到传送模11′内,传送板1′移动以将传送模11′内的物料送到指定的上模具2′和下模具3′位置;接着气缸顶杆4′将传送模11′内的物料顶起,传送板1′移开,物料落入下模具3′内;然后弯折上模具2′下移开始对物料进行弯折;完成后气缸顶杆4′将已弯折的物料顶起并落入到传送模11′内以传送到下一弯折工步。

但是,由于在每一弯折工步中都需要对物料进行出模处理,进而额外的增加了加工步骤,从而降低产品的加工效率。因此,如何简化自动弯折加工装置的结构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成为了现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自动弯折装置因结构复杂,进而易造成加工效率低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效率高的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包括:转盘,至少有两个;模具组,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转盘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下模具,转盘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模具,下模具与上模具轴向对应设置;转料装置,设置在相邻转盘之间,以实现物料在相邻转盘之间的传递。

作为优选,还包括顶料气缸,顶料气缸设置在转盘和转料装置的下方,以将下模具和转料装置中的物料顶起。

作为优选,转料装置包括安装板、旋转电机和夹持机构,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下方,旋转电机的输出轴活动穿过安装板,并固定在夹持机构上,旋转电机驱动夹持机构在相邻转盘的出料位和进料位之间来回旋转,以对出料位和进料位的物料进行装夹和卸料。

作为优选,每一转盘上的下模具多于转盘上方的上模具。

作为优选,转盘的底部设置有驱动转盘做间歇旋转的驱动电机。

作为优选,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置在转盘的外围,并对指定工位的物料进行检测。

作为优选,还包括将物料传递到下一工站的出料装置,出料装置可以为机械手,或者为转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将下模具沿轴向分布设置在转盘上,可以通过转盘的转动实现下模具在不同弯折工步之间的传递,进而不需要对物料进行重复的出模,即可实现与对应工步位置的上模具配合的分布弯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弯折的效率;除此之外,采用多个转盘的方式,并在相邻转盘之间设置传递物料的转料装置,进而可以通过优化每一转盘上的弯折工步数量,合理设置上模具之间的距离,使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为敞开结构,从而便于对模具安装、维护和更换以及对放置在下模具内的物料进行检测。

2.由于还包括顶料气缸,顶料气缸设置在转盘和转料装置的下方,以将下模具和转料装置中的物料顶起,进而实现了将下模具中物料出模以传递给转料装置,以及将转料装置中的物料传递给下一转盘上的下模具,从而实现了物料在相邻转盘之间的传递。

3.由于转料装置包括安装板、旋转电机和夹持机构,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下方,旋转电机的输出轴活动穿过安装板,并固定在夹持机构上,进而通过驱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即可实现固定在输出轴上的夹持机构的转动,从而实现了夹持机构在相邻转盘的出料位和进料位之间来回旋转,保证了转料装置功能的实现。

4.由于每一转盘上的下模具多于转盘上方的上模具,进而增加了物料在转盘上的非弯折加工步骤,增大了未对应有上模具的下模具的可视空间,方便了对该位置处的物料进行检测,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自动弯折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传送板;11′-传送模;2′-上模具;3′-下模具;

4′-气缸顶杆;1-转盘;11-第一转盘;12-第二转盘;

21-上模具;22-下模具;3-转料装置;31-安装板;

32-夹持机构;4-顶料气缸;5-驱动电机;6-出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安装,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的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

转盘1,至少有两个;

模具组,包括上模具21和下模具22,转盘1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下模具22,转盘1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上模具21,下模具22与上模具21轴向对应设置;

转料装置3,设置在相邻转盘1之间,以实现物料在相邻转盘1之间的传递。

上述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通过将下模具22沿轴向分布设置在转盘1上,进而可以通过转盘1的转动实现下模具22在不同弯折工步之间的传递,进而不需要对物料进行重复的出模,即可实现与对应工步位置的上模具21配合的分布弯折,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弯折的效率;除此之外,采用多个转盘1的方式,并在相邻转盘1之间设置传递物料的转料装置3,进而可以通过优化每一转盘1上的弯折工步数量,合理设置上模具21之间的距离,使上模具21和下模具22之间为敞开结构,从而便于对模具安装、维护和更换以及对放置在下模具22内的物料进行检测。

具体的,转盘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转盘1做间歇旋转的驱动电机5;转料装置3包括安装板31、旋转电机(图中未标示)和夹持机构32,旋转电机固定安装在安装板31的下方,旋转电机的输出轴活动穿过安装板31,并固定在夹持机构32上,旋转电机驱动夹持机构32在相邻转盘1的出料位和进料位之间来回旋转,以对出料位和进料位的物料进行装夹和卸料。进而通过驱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即可实现固定在输出轴上的夹持机构32的转动,从而实现了夹持机构32在相邻转盘1的出料位和进料位之间来回旋转,保证了转料装置3功能的实现。

除此之外,该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还包括顶料气缸4,顶料气缸4设置在转盘1和转料装置3的下方,以将下模具22和转料装置3中的物料顶起,进而实现了将下模具22中物料出模以传递给转料装置3,以及将转料装置3中的物料传递给下一转盘1上的下模具22,实现了物料在相邻转盘1之间的传递。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该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还包括检测装置(图未示),检测装置设置在转盘1的外围,并对指定工位的物料进行检测;同时,每一转盘1上的下模具22多于转盘1上方的上模具21,以增加物料在转盘1上的非弯折加工步骤,增大了未对应有上模具21的下模具22的可视空间,方便了对该位置处的物料进行检测,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

具体的,转盘1包括第一转盘11和第二转盘12,转料装置3设置在第一转盘11和第二转盘12之间,并且转料装置3的安装板31与第一转盘11和第二转盘12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该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工作时,首先将物料放置在第一转盘11上的初始下模具22位置,驱动电机5驱动第一转盘11做间歇式旋转,当装载有物料的下模具22旋转到设定有上模具21的工步时,上模具21向下移动以对下模具22上的物料进行弯折加工;加工完成后,上模具21上移,下模具22通过第一转盘11的转动旋转到下一工步;当装载有物料的下模具22旋转到第一转盘11的出料位时,顶料气缸4将该出料位的物料顶起,转料装置3的夹持机构32装载该物料并旋转至第二转盘12的进料位,经由顶料气缸4将物料接住落入第二转盘12进料位的下模具22;第二转盘12通过驱动电机5驱动做间歇式旋转,从而完成在第二转盘12上的弯折加工。

当弯折工步为6步时,第一转盘11上设置有4个上模具21,第二转盘12上设置有2个上模具21,同时每一转盘1上的上模具21分布顺序根据转盘1的旋转方向依次设定。检测装置设置在转盘1的外围,并且位于未对应有上模具21的下模具22的外围位置,以对弯折后的中间物料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转盘1可以有多个,每一转盘1的下模具22和上模具21的数量可以根据转盘1的空间以及模具的大小来设定。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该转盘式自动弯折装置还包括将物料传递到下一工站的出料装置6,出料装置6可以为机械手,或者为转料装置3,以实现将弯折加工完成后的物料传递到后续工站进行相应的操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