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线陆地切割作业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6357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割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底管线陆地切割作业的冷却装置。属于海洋石油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在海底管线双层管和水泥配重管的陆地切割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钻石线切割机,使用该钻石线切割机能快速完成管线的冷切割作业。在管线切割冷却过程中,多用水管进行固定点冷却。但是,此种冷却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钻石线切割机切割时产生较大的热量,若冷却不及时,将会对钻石线切割机的部件,如:钻石线锯条、橡胶张紧轮以及驱动轮的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

2.在切割过程中,由于钻石线锯条的高速运动,如施工人员用水管对钻石线锯条以及橡胶轮进行多点冷却时,则施工人员处于不安全的环境当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在施工场地进行切割作业时,由于不停的用水冷却,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污水溢流也会给施工场地管理带来不便;

4.由于被切割的管径尺寸不同,钻石线切割机的安装高度也不同,因此,其冷却点高度也会发生改变,使得水管冷却固定点不停地变换高度,导致其高度调节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海底管线陆地切割作业的冷却装置,其不仅能够对钻石线切割机进行冷却,解决了对钻石线切割机多个部件多点同时冷却的问题;而且,避免了施工人员停留在钻石线切割机附近,从源头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防止了污水外流给施工作业环境带来的污染,保持了作业环境的清洁;另外,还能够使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作业现场的用水量;由于高度能够可调,即方便了对不同管径切割,还提高了钻石线切割机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海底管线陆地切割作业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液收集的集水槽、安装在集水槽一侧的动力泵、与动力泵相连的第一快接出水管,其中,集水槽上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支撑柱;快接出水管与出水管连通,出水管上安装有数根万向冷却管,数根万向冷却管分别与钻石线切割机相对应,用以对钻石线切割机陆地管线切割时的数个待冷却点同时进行冷却防护。

所述集水槽内安装有用来过滤冷却液循环水中杂质的滤网。

所述动力泵上安装有防护罩,动力泵上还安装有进水口及过滤器。

所述第一快接出水管的两端安装有快接接头,快接接头上设有防止漏水的密封。

所述出水管为V形结构,数根万向冷却管安装在出水管的V形部位处;且出水管固定在可上下移动的支撑柱上,用以防止在冷却水喷射时,出水管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不仅能够对钻石线切割机进行冷却,解决了对钻石线切割机多个部件,如:钻石线锯条、橡胶张紧轮以及驱动轮多点同时冷却的问题;而且,避免了施工人员停留在钻石线切割机附近,从源头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防止了污水外流给施工作业环境带来的污染,保持了作业环境的清洁;另外,还能够使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作业现场的用水量;由于高度能够可调,即方便了对不同管径切割,还提高了钻石线切割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集水槽;2.滤网;3.进水口及过滤器;4.动力泵;5.防护罩;6.第一快接出水管;7.支撑柱;8.出水管;9.快接接头;10.第二快接出水管;11.万向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冷却液收集的集水槽1、安装在集水槽1一侧的动力泵4、与动力泵4相连的第一快接出水管6,其中,集水槽1上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支撑柱7;快接出水管6与出水管8连通,出水管8上安装有数根万向冷却管11(本实施例为6根),数根万向冷却管11分别与钻石线切割机相对应,用以对钻石线切割机陆地管线切割时的数个待冷却点同时进行冷却防护。

上述集水槽1内安装有用来过滤冷却液循环水中杂质的滤网2。

上述动力泵4上安装有防护罩5,动力泵4上还安装有进水口及过滤器3。

上述第一快接出水管6的两端安装有快接接头9,快接接头9上设有防止漏水的密封。

上述出水管8为V形结构,数根万向冷却管11安装在出水管8的V形部位处;且出水管8固定在7可上下移动的支撑柱7上,用以防止在冷却水喷射时,出水管8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与冷却泵电源相连,即可启动本实用新型进行冷却作业。本实用新型利用数根万向冷却管11对钻石线切割机的数个待冷却点进行冷却,以达到切割作业时的最佳冷却效果。装置不同的第二快接冷却管10,用以代替第一快接出水管6,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增加了不同施工现场装置的适应性。带滤网集水槽的使用,使冷却水循环使用,并保持了施工现场的整洁,节约了用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