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139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行业,具体是一种将精轧轧出的带钢输送至卷取区域的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



背景技术:

精轧输出辊道是将精轧轧出的带钢输送至卷取区域的重要质量设备。精轧机出口的输出辊道由30根辊道组成且全部采取内部冷却形式的辊道结构(因此辊道区域上方安装有多功能检测装置),其中有三组辊道尤为重要。这三组辊道正好安装在检测装置的正下方,因其安装位置的限制全部采取联体结构。由于空间狭小又加上是整组辊道一起吊装,更换作业需要4个人花费6小时才能完成,一旦在正常生产期间出现辊道故障将会造成重大设备事故,因此我们必须消除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可单独更换、安装拆卸方便、结构简单的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传动侧底座和操作侧底座,所述传动侧底座和操作侧底座的上方跨设有三根并排布置的辊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组件的两端通过可拆卸固定结构与传动侧底座和操作侧底座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可拆卸固定结构包括压块、固定螺栓和固定键,所述固定键固定在两外侧辊子组件的底部,固定键的边缘朝向中间辊子组件延伸并突出于两外侧辊子组件的边缘,所述压块有两块,两块压块分别设于相邻两个辊子组件之间,所述固定键的边缘位于压块的下方,所述固定螺栓穿设于压块内,固定螺栓的下端设于传动侧底座或操作侧底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侧底座和操作侧底座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螺栓的头部设于安装槽内,固定螺栓竖向穿设于压块内,固定螺栓的尾部伸出压块的顶部,固定螺栓的尾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固定螺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改造后辊道结构为分体式结构,3根辊子每根的轴承座和底座都是分开的,需要更换任何一个跟只需单独更换某一根,不需要连其他两根一起更换,更不需要吊出底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中:压块1、固定螺栓2、固定键3、辊子组件4、传动侧底座5、底板6、操作侧底座7、固定螺母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的一种分体式精轧输出辊道,包括底板6,所述底板6的两端分别设有传动侧底座5和操作侧底座7,所述传动侧底座5和操作侧底座7的上方跨设有三根并排布置的辊子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组件4的两端通过可拆卸固定结构与传动侧底座5和操作侧底座7相连。

所述可拆卸固定结构包括压块1、固定螺栓2和固定键3,所述固定键3固定在两外侧辊子组件4的底部,固定键3的边缘朝向中间辊子组件4延伸并突出于两外侧辊子组件4的边缘,所述压块1有两块,两块压块1分别设于相邻两个辊子组件4之间,所述固定键3的边缘位于压块1的下方,所述固定螺栓2穿设于压块1内,固定螺栓2的下端设于传动侧底座5或操作侧底座7内。

所述传动侧底座5和操作侧底座7内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螺栓2的头部设于安装槽内,固定螺栓2竖向穿设于压块1内,固定螺栓2的尾部伸出压块1的顶部,固定螺栓2的尾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固定螺母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

1、拆除需要更换的辊子组件的固定螺栓2、固定螺母8和压块1(操作侧和传动侧同时拆除);

2、拆除辊子组件4两侧干油润滑油管;

3、用导链和钢丝绳将需要的辊子组件4两头挂起;

4、将辊子组件4慢慢移出狭小空间;

5、用天车将辊子组件4吊出;

6、回装步骤按拆除步骤相反顺序执行。

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将压块1、固定螺栓2和固定螺母8拆卸掉便可将辊子组件4逐一吊出,不用再像以前要整体吊出整组辊道,省时省力,更换简单,消除了长时间更换辊道所带来的停机隐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