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5069发布日期:2019-04-20 06:4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热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冲压对象进行加热并冲压的热压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142852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9-285728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热压装置。这些热压装置由一台加热炉、一台冲压机、以及从加热炉向冲压机搬运冲压对象的搬运装置构成。由此,通过将由加热炉加热了的钢板向冲压机搬运而由冲压机进行冲压,由此实现热压(也称为热冲压)。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通过热压装置进行了热压的钢板,在确保了延展性以及韧性的基础上,被要求进一步的高强度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钢板的进一步的高强度化和延展性以及韧性的热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热压装置具备第一冲压机、第二冲压机、将上述第一冲压机以及上述第二冲压机相连的搬运装置、以及设置在该搬运装置的搬运范围内的加热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压装置,能够兼顾钢板的进一步的高强度化和延展性以及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3是从侧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搬运台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7是表示连续辊底加热炉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多层加热炉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汽车的碰撞对应部件,使用具有高强度特性的热压部件。该热压部件为了实现进一步的高强度化,而要求延展性、韧性的改善。

对于该要求,本发明人发现通过重复进行多次加热以及冷却循环能够得到高强度特性。

以往的热压装置由一台加热炉、具备对加工对象进行冷却的功能的一台冲压机、以及将冲压对象从加热炉向冲压机搬运的搬运装置构成。

与对高强度钢板进行冷成型的情况相比较,热压成型容易进行。因此,通过使用热压成型,能够通过一次冲压工序对高强度的成型品进行成型。由此,在以往的热压装置中并没有假定重复多次加热以及冷却循环的情况。

并且,在重复多次加热以及冷却循环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所需要的特性而需要加工中的温度管理。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研讨重复多次加热以及冷却循环的成型方法,因此也未研讨实现该成型方法的装置。因此,本发明人提出了以下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中,用箭头a表示进深侧,用箭头b表示上方,用箭头c表示横向。

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10的概略图,热压装置10具备冲压机12和冲压机14。在冲压机12以及冲压机14之间且在冲压机14的角部附近,设置有将两个冲压机12、14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一机械手16。

第一机械手16对由钢板构成的材料z进行搬运,相对于各冲压机12、14进行取出放入。因此,各冲压机12、14配置于第一机械手16的搬运范围。由此,两个冲压机12、14通过第一机械手16相连。

该第一机械手16也可以配置在加热炉18之上。不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加热炉取出放入的材料z进行处理的机械手也可以设置在加热炉之上。

在第一机械手16的搬运范围中设置有加热炉18。该加热炉18配置在第一冲压机12与第二冲压机14之间、且在两个冲压机12、14的进深侧a。由此,通过利用第一机械手16使材料z在加热炉18与各冲压机12、14之间移动,由此使该材料z在加热炉18与冲压机12之间、以及加热炉18与冲压机14之间移动。

加热炉18是对作为加热对象的材料z进行加热的装置,作为加热炉18,能够列举高频加热炉、电阻加热炉、气体加热炉、红外线加热炉。如图1以及图3所示那样,该加热炉18具备对出入口18d进行开闭的盖18e。该盖18e与成为对象的材料z的大小相匹配,使开放的出入口18d的开口高度可变。

此外,如图3所示那样,加热炉18具备对设置于内部的辊18f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18g。作为加热机构,也可以代替加热炉而使用通电加热装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冲压机12由用于通过高负载对材料z进行冲压成型的油压冲压机构成。冲压机12具备四个柱12a,通过各柱12a支撑顶棚部12b。如图2所示那样,该冲压机12在俯视中形成为长方形,从各长边侧取出放入材料z。冲压机12不仅为油压冲压机,例如也可以是伺服冲压等其他种类的冲压机。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机也同样。

如图1所示那样,在各柱12a的内侧设置于成对的上模具12c以及下模具12d。上模具12c由升降机构(图示省略)相对于下模具12d向上下方向驱动。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的一方为凸模具(冲头),另一方是与凸模具对应的凹模具(冲模)。

由此,通过上模具12c对配置于下模具12d的材料z进行冲压成型。材料z在被上模具12c以及下模具12d夹持的状态下冷却。上模具12c以及下模具12d具备制冷剂的流路。在对材料z进行冲压时夺取的热经由制冷剂释放。

冲压机14由高速成型用的伺服机构成,能够对伺服马达进行控制来调整冲压速度等。冲压机14具备四个柱14a,通过各柱14a支撑顶棚部14b。如图2所示那样,该冲压机14在俯视中形成为长方形,从各长边侧能够取出放入材料z。

在各柱14a的内侧设置于成对的上模具14c以及下模具14d,上模具14c由升降机构(图示省略)相对于下模具14d向上下方向驱动。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的一方为凸模具,另一方为与一方的凸模具对应的凹模具。

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除了模具形状不同这一点以外,具备与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相同的功能。

如图2所示那样,在两个冲压机12、14之间设置有搬运台20。材料z向冲压机12的装入口的一个例子即一方的出入口12fi,向搬运台20侧开口。此外,材料z向冲压机14的装入口的一个例子即一方的出入口14fi,向搬运台20侧开口。

如图3所示那样,搬运台20具备四个脚部20a,由脚部20a支撑的顶部20b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参照图1)。在该框内,在顶部20b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顶部20b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辊20c。各辊20c与驱动部20d连结,能够旋转驱动。

搬运台20的各辊20c配置于与设置在搬运台20的一端侧的加热炉18内的辊18f相同的高度。由此,搬运台20以及加热炉18在各辊20c、20f上移动,由此使材料z在加热炉18与搬运台20之间移动。

如图2所示那样,在搬运台2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材料台22。在该材料台22与冲压机14之间配置有第一机械手16。

第一机械手16具备旋转台16a、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旋转台16a的多关节的臂16b、以及能够交换地安装于臂16b的前端的保持工具16c。材料台22、搬运台20、冲压机12、冲压机14以及加热炉18设置在保持工具16c对材料z的移动范围内。保持工具16c具备对材料z进行吸附地保持的吸附式保持机构、以及钩挂地保持的钩挂式保持机构。此外,也可以代替钩挂式保持机构,而由把持地保持的把持式保持机构构成。

在第一机械手16连接有由工业用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器24。控制器24也与两个冲压机12、14、加热炉18以及搬运台20连接。由此,第一机械手16、两个冲压机12、14、加热炉18、搬运台20根据基于从控制器24输出的控制信号的指示进行动作。

在冲压机12的角部附近,设置有与第一机械手16同样的第二机械手26。在第二机械手26也连接有控制器24,第二机械手26根据基于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信号的指示进行动作。

第二机械手26将由冲压机12冲压后的材料z从另一方的出入口12fo排出而积载到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并通过直线搬运机将材料z高速地向下一个工序搬运。

此外,在冲压机14的角部附近设置有与第一机械手16同样的第三机械手28。在第三机械手28也连接有控制器24,第三机械手28也根据基于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信号的指示进行动作。

第三机械手28将由冲压机14冲压后的材料z从另一个出入口14fo排出而积载到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并能够通过直线搬运机将材料z高速地向下一个工序搬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而将第一机械手16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输送机构成搬运装置。此外,在通过多个机械手、输送机等构成搬运装置的情况下,只要多个机械手、直线搬运机、输送机的搬运路径重复或者连接,则视为一个搬运装置。另一方面,在多个机械手、直线搬运机、输送机的搬运路径不重复或者连接的情况下,视为另外的搬运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构成搬运范围的搬运路径为,在输送机的情况下,输送机构成搬运路径。此外,在机器人、机械手的情况下,将机器人手、机械手的保持工具16c的可动范围作为搬运路径。并且,在使用输送机和机械手的情况下,将输送机和机械手的保持工具16c的可动范围作为搬运路径。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在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对成型进行了两次热处理的成型品的工序进行说明。此外,控制器24通过根据内置的存储介质所存储的程序进行动作,由此向各机械手26、28、各冲压机12、14、加热炉18以及搬运台20输出控制信号。然后,各机械手26、28、各冲压机12、14、加热炉18以及搬运台20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

即,在从坯料形成成型品时,预先在材料台22上积载材料z(坯料)。当在该状态下控制器24根据所存储的程序开始动作,并向第一机械手16输出控制信号时,第一机械手16通过吸附式保持机构的保持工具16c对材料台22上所积载的材料z(坯料)进行保持而向搬运台20搬运。

然后,控制器24向加热炉18以及搬运台20输出控制信号。于是,加热炉18与作为加热对象的材料z(坯料)的大小相匹配地使盖18e进行开动作,使出入口18d开放并且进行开口高度调整。

此外,搬运台20的驱动部20d使辊20c旋转,并且加热炉18的驱动部18g使辊18f旋转。由此,搬运台20的驱动部20d以及加热炉18的辊18f通过辊驱动而将材料z(坯料)收容到加热炉18内。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搬运台20的材料z(坯料)通过搬运台20的辊20c和加热炉18的辊18f而收容到加热炉18。因此,搬运台20构成向加热炉18的收容装置,该搬运台20能够视为加热炉18的一部分。

加热炉18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信号,以设定温度(例如约1000℃)、以设定时间(例如4分钟期间)对材料z(坯料)进行加热。然后,通过搬运台20的辊20c和加热炉18的辊18f的辊驱动,将加热后的材料z(坯料)向搬运台20排出。

如此,搬运台20的辊20c和加热炉18的辊18f,构成在位于加热炉18内的第一配置位置18a与位于加热炉18外的搬运范围的第二配置位置20e之间将材料z向往复方向进行移动的搬运机构。

第一机械手16能够在冲压机12、14的至少一方与第二配置位置20e之间直接搬运材料z。由此,作为搬运装置的第一机械手16具备将材料z从冲压机12、14的至少一方向加热炉18搬运的搬运功能。在此,所谓直接搬运是指不进行绕道,绕道是指进行材料z的交接、转移、或者在搬运中途向其他场所停靠。

第一机械手16优选能够在各冲压机12、14的各自与第二配置位置20e之间直接搬运材料z。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机械手16在多个冲压机即冲压机12、14与第二配置位置20e之间直接搬运材料z。由此,能够在对加工对象的温度进行管理的同时,进行两次加热工序以及冲压工序的组合。

此外,关于材料z(坯料)相对于加热炉18的取出放入时间,在加热炉装入方向(以下称为装入方向)的长度为1.5m的材料z的情况,设为2秒以内(搬运速度未750mm/s以上)。

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通过被交换到由控制器24控制的第一机械手1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的保持工具16c保持而提升。然后,由控制器24控制的第一机械手16将提升后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向冲压机12搬运,并设置于冲压机12的下模具12d。

冲压机12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使上模具12c下降,通过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材料z(加热后坯料)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的热被上模具12c以及下模具12d迅速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由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一次热压成型。

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被从加热炉18排出起到由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机械手16将排出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设置于冲压机12,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20与冲压机12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在通过第一机械手16将从加热炉18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提升之后,通过直线搬运机以高速设置于冲压机12,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接下来,在通过冲压机12对材料z(加热后坯料)持续地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12c上升,使冲压机12开放。然后,冲压机12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使冲压后的材料z(中间品)从下模具12d提升而脱模。于是,接受到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的第一机械手16,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的保持工具16c将冲压后的材料z(中间品)向搬运台20搬运。由此,搬运到搬运台20的材料z(中间品),通过基于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的辊驱动而再次收容到加热炉18内。

加热炉18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对所收容的材料z(中间品)进行再次加热,在到达了再次加热温度(例如900℃)之后,在再次加热温度下将材料z(中间品)保持规定时间(例如2分钟)。然后,加热炉18通过所示的辊驱动将材料z(加热中间品)向搬运台20排出。

此时,关于材料z(加热中间品)相对于加热炉18的取出放入时间,在装入方向的长度为1.5m的材料的情况下,设为大约2秒以内(搬运速度为750mm/s以上)。

向搬运台20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通过由控制器24控制的第一机械手1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的保持工具16c保持。此时,控制器24考虑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膨胀量而运算钩挂式保持机构的钩挂位置,并向第一机械手16输出控制信号。然后,第一机械手16将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的保持工具16c保持而提升了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向冲压机14搬运,并设置于冲压机14的下模具14d。

冲压机14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使上模具14c下降,通过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材料z(加热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14c以及下模具14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通过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二次热压成型。

此时,材料z(加热中间品)从加热炉18排出起到通过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机械手16将排出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14,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20与冲压机14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在通过第一机械手16使从加热炉18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提升之后,通过直线搬运机以高速设置于冲压机14,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该冲压机14的模具为适合于考虑了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膨胀的最终制品尺寸的模具形状。在冲压机14对材料z(加热中间品)持续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5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14c上升,并使冲压机14开放。冲压后的材料z(成型品),通过冲压机14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14d提升而脱模。

然后,接受了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的第三机械手28,使从下模具14d脱模的材料z(成型品)提升而从冲压机14搬出,向下一个工序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时间在两次的加热时间与搬运时间为大约7分钟/部件。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10中,对作为冲压对象的材料z进行多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次)热压,由此能够进行热履历控制。由此,能够得到通过基于多次热压的淬火而韧性提高了的超高强度热压成型品。

即,在第一次热压中,使作为冲压对象的材料z在奥氏体化并实现了炭化物的完全固溶之后向硬质相进行相转变(马氏体转变或者贝氏体转变)。因此,与使作为冲压对象的材料z铁素体珍珠岩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形成在奥氏体颗粒直径较小的状态下冲压了的材料z(中间品)。

然后,在通过第二次热压对该冲压后的材料z(中间品)进行加热时,即使在炭化物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由于颗粒直径较细,因此也能够使炭化物在短时间内溶解。由此,能够消除残留炭化物。

并且,通过第二次热压的加热能够实现奥氏体颗粒直径的细粒化,然后,能够产生从微小的奥氏体颗粒直径的马氏体转变,能够得到高韧性的超高强度热压成型品。

此外,与将从加热炉向冲压机依次输送的热压设备串联地连接多个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热压装置10小型化,能够实现省空间化。

然后,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包围材料z被搬运的搬运区域的方式配置两台冲压机12、14和一台加热炉18,由此能够进行多次热处理。因此,在第一次热处理和第二次热处理中能够共用加热炉18,能够实现加热炉18的有效利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控制器24进行设定,由此能够分别独立地设定加热炉18中的第一次热处理的加热时间和第二次热处理的加热时间。由此,在第一次热处理时,能够将材料z以规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保持,而在第二次热处理时,即使是使加热后的材料z不保持地排出这样的工序,也能够对应。

此外,不仅是热压,也能够进行同时采用了冷压的多种冲压部件的制造。

并且,通过将使用同种类同厚度的钢板的其他部件用的模具设置于各冲压机12、14,对各部件用的钢板交替地进行加热并向各冲压机12、14分配而进行热压,由此能够通过相同生产线进行二个部件的制造。

此外,在实施冷压的情况下,通过依次使用冲压机12和冲压机14,由此能够进行从浅拉深成型到深拉深成型的两级冲压成型。由此,能够增加成型的自由度。此外,也能够从冲压成型起进行外周剪切的两级加工。由此,能够形成通过一次冲压无法实现的形状。

此时,冷压不需要加热时间,因此能够对应于大量生产。此外,也能够进行在冷成型后进行加热而进行热压的预成型法。

此外,加热炉18为一台,因此交替地进行第一次加热处理和第二次加热处理,但通过根据第一次加热时间与第二次加热时间之比,使炉内多层化,由此能够消除时间损失。即,在第一次加热处理时隔开一定时间地依次收容材料,由此只要在第一次加热后的搬出之后,在空层开始第二次加热,则能够使加热炉18连续运转。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并且,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即,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30取消了搬运台20。

另一方面,加热炉18具备能够形成配置于该加热炉18内部的储存状态18c、以及从出入口向加热炉18外延伸的排出状态18b的搬运机构32。该搬运机构32在排出状态18b下,配置于第一机械手16的搬运范围、且是冲压机12以及冲压机14的装入口的一个例子即出入口12fi、14fi的正面。

由此,搬运机构32使材料z在位于加热炉18内的第一配置位置32a、与在加热炉外且位于搬运范围的第二配置位置32b之间移动。

此外,控制器24向第一机械手16输出将冲压后的材料z从冲压机12取出而向排出状态18b的搬运机构32即第二配置位置32b搬运的指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机械手16将从冲压机12取出的材料z向排出状态18b的搬运机构32搬运,因此加热炉18使搬运机构32成为储存状态18c,由此能够对搬运机构32上的材料z迅速地机械能加热。

此外,在加热后,加热炉18使搬运机构32成为排出状态18b,由此能够将加热后的搬运机构32上的材料z迅速地配置于第一机械手16的搬运范围。由此,能够使材料z相对于加热炉18的交换简单化,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

然后,搬运机构32在排出状态18b下配置于冲压机12以及冲压机14的出入口12fi、14fi的正面。因此,能够将各冲压机12、14与搬运机构32之间以最短路径进行连结,能够缩短材料z的取出放入时间。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36的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并且,仅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36较大的不同点在于,除了加热炉1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加热炉18。)以外还具备第二加热炉38。

即,在搬运台20的一端侧设置有第一加热炉18,在另一端侧设置有第二加热炉38。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36中,加热炉为两个以上且为冲压机12、14的数量以下。

然后,在第二加热炉38的冲压机14侧的侧部配置有材料台22,第一机械手16配置在第一加热炉18与冲压机14之间。此外,各冲压机12、14、各加热炉18、38、各台20、22设置在第一机械手16的搬运范围内。

对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机械手16、26、28、各冲压机12、14、各加热炉18、38等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根据进行动作,关于来自控制器24的指示省略说明。

即,第一机械手16通过吸附式保持机构对积载于材料台22的材料z(坯料)进行保持而向搬运台20搬运。

搬运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坯料),通过上述的辊驱动收容于第一加热炉18。第一加热炉18以设定温度(例如大约900℃),对材料z(坯料)加热了设定时间(例如4分钟期间)之后,通过辊驱动将该材料z(坯料)向搬运台20排出。

排出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由第一机械手1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保持而提升,并设置于冲压机12的下模具12d。

冲压机12使上模具12c下降,通过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材料z(加热后坯料)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的热被上模具12c以及下模具12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材料z由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地保持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一次热压成型。

材料z(加热后坯料)从第一加热炉18排出起到由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机械手16将排出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设置于冲压机12,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20与冲压机12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第一加热炉18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12,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冲压机12在对材料z(加热后坯料)持续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12c上升,使冲压机12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中间品)通过冲压机12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12d提升而脱模。

第一机械手16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将所冲压的材料z(中间品)从下模具12d提升而向搬运台20搬运。然后,搬运到搬运台20的材料z(中间品)通过搬运台20的辊驱动而收容于第二加热炉38内。

第二加热炉38对所收容的材料z(中间品)进行再次加热,如果达到再次加热温度(例如400℃),则在将材料(中间品)以再次加热温度保持规定时间(例如60分)之后,通过上述的辊驱动将材料z(加热中间品)向搬运台20排出。

此时,关于材料z(加热中间品)相对于第二加热炉38的取出放入时间,在装入方向的长度为1.5m的材料的情况下,为大约2秒以内(搬运速度750mm/s以上)。

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由第一机械手1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保持。此时,控制器24考虑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膨胀量而运算钩挂式保持机构的钩挂位置,并向第一机械手16输出控制信号。然后,第一机械手16将提升后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14的下模具14d。

冲压机14使上模具14c下降,通过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材料z(加热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14c以及下模具14d迅速地夺取。通过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二次热压成型。

材料z(加热中间品)从第二加热炉38排出起到由上模具14c和下模具14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6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机械手16将排出到搬运台20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14,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20与冲压机14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第二加热炉38向搬运台20排出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14,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在该第二次热压成型的冷却中,不产生马氏体转变,因此将材料z(加热中间品)冷却时的收缩考虑在内,模具的凸模具(冲头)以及与凸模具对应的凹模具(冲模)比最终制品尺寸大。

通过冲压机14对材料z(加热中间品)持续地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5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14c上升,使冲压机14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成型品)通过冲压机14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14d提升而脱模。然后,第三机械手28将材料z(成型品)从下模具14d提升而搬出,向下一个工序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时间为两次的加热时间和搬运时间,每一个部件需要大约65分钟。

如此,即使是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36,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对由冲压机12冲压的材料z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炉18、以及对由冲压机14冲压的材料z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炉38,在第一次热压成型和第二次热压成型中能够通过专用炉对材料z进行加热。因此,在各热压成型中能够进行最佳的温度管理,容易进行成型品的品质管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加热时间长于第一次加热时间,而产生第一加热炉18的未使用时间。为了消除该未使用时间,也可以使第二加热炉38多层化或者环绕型。

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加热炉38中,能够实施与第二次和第一次加热时间之比相当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60分钟/4分钟而为15个)的材料z的加热,在第一次加热和第二次加热中,能够使加热时间同步而将未使用的时间抑制为最小限度。如此,在使加热炉的运转同步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使其加热炉层数或者环绕炉长度成为其n倍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在冲压机12、14设置其他部件用的模具,并且,将各部件用的不同种类、不同钢种的材料z(坯料)设置时间差地向第一以及第二加热炉18、38插入,而通过对应的冲压机12、14进行热压。由此,还能够通过同一生产线制造两个种类的部件。

然后,由于具备第一以及第二加热炉18、38,因此能够同时制造加热条件不同、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厚度的材料z的多个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40的图,在要加工的材料z的搬运方向上游侧设置有材料台42。在材料台42的下游侧,设置有加热炉的一个例子且是构成搬运装置的一部分的连续辊底加热炉44。在材料台42与连续辊底加热炉44之间,设置有将材料台42上的材料z向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装入口44a搬运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一机械手46。

如图7所示那样,连续辊底加热炉44具备将从装入口44a插入的材料z朝向排出口44d搬运的辊44f。连续辊底加热炉44通过该辊44f将材料z在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的同时进行加热。

由此,连续辊底加热炉44具有将材料z从装入口44a向排出口44d搬运的炉内搬运部44h。

如图6所示那样,在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下游侧设置有搬运台48,能够载放从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排出口44d排出的材料z。

在搬运台48的下游设置有多层加热炉50。如图8所示那样,多层加热炉50沿纵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加热室50a。各加热室50a为升降式,能够使各加热室50a的出入口与搬运台48相匹配地升降。由此,无论在哪个层都能够以相同的时间实施材料z的装入·排出操作。

此外,将多个材料z在各加热室50a中进行加热,并且对向加热室50a收容起到取出为止的时间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控制材料z的加热时间。

此外,如图8中虚线所示,该多层加热炉50为,通过使加热室50a在横向上扩张,由此能够将多个加热室50a纵横地配置。

如图6所示那样,在以搬运台48为分界的一侧部配置有冲压机52,在另一侧部配置有冲压机54。

此外,在冲压机54的搬运台48侧的角部附近,设置有将连续辊底加热炉44、搬运台48、冲压机52、冲压机54以及多层加热炉50相连的第二机械手56。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排出口44d、搬运台48、冲压机52、冲压机54以及多层加热炉50,配置在第二机械手56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各冲压机52、54、连续辊底加热炉44以及多层加热炉50以包围搬运台48的方式配置。冲压机52与冲压机54对置。连续辊底加热炉44与多层加热炉50对置。由此,通过第二机械手56能够使材料z在连续辊底加热炉44与冲压机52之间以及多层加热炉50与冲压机54之间移动。

然后,在冲压机54的与搬运台48相反侧的角部附近设置有第三机械手58,第三机械手58将由冲压机54冲压了的材料z进行排出。

此外,搬运台48、各冲压机52、54以及各机械手46、56、58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对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各机械手46、56、58、各冲压机52、54、各加热炉44、50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指示进行动作,关于来自控制器60的指示省略说明。

第一机械手46通过吸附式保持机构保持积载于材料台42的材料z(坯料),并按照一定时间向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装入口44a搬运。

该材料z(坯料)通过辊驱动在连续辊底加热炉44内移动的同时被加热,并且,在从达到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为1000℃)起经过规定时间(作为一个例子为4分钟)之后,从排出口44d向搬运台48排出。

排出到搬运台48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由第二机械手5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保持而提升,并设置于冲压机52的下模具52d。

冲压机52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52d夹持材料z(加热后坯料)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52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通过上模具52c和下模具52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一次热压。

材料z(加热后坯料)从连续辊底加热炉44排出起到由上模具12c和下模具12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机械手56将排出到搬运台48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设置于冲压机52,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48与冲压机52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连续辊底加热炉44向搬运台48排出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52,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冲压机52在将材料z(加热后坯料)持续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使冲压机52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中间品)通过冲压机52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52d提升而脱模。

于是,第二机械手56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将所冲压的材料z(中间品)从下模具52d提升而向搬运台48搬运。搬运到搬运台48的材料z(中间品)通过搬运台48的辊驱动而收容于多层加热炉50的所选择的加热室50a。此时,在将材料z(中间品)收容到无法通过搬运台48进行收容的加热室50a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机械手56进行收容操作。

在该加热室50a中,对所收容的材料z(中间品)进行再次加热,如果达到再次加热温度(例如900℃),则在以再次加热温度将材料z(中间品)保持了规定时间(例如2分钟)之后,通过上述的辊驱动将材料z(加热中间品)向搬运台48排出。此时,在无法通过搬运台48直接排出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机械手56进行排出操作。此外,关于材料z(加热中间品)相对于多层加热炉50的取出放入时间,在装入方向的长度为1.5m的材料的情况下,为大约2秒以内(搬运速度750mm/s以上)。

向搬运台48排出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由第二机械手56的钩挂式保持机构保持。此时,控制器60考虑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膨胀量而运算钩挂式保持机构的钩挂位置,并向第二机械手56输出控制信号。然后,第二机械手56将提升了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54的下模具54d。

冲压机54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54d夹持材料z(加热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54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54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二次热压成型。

此时,材料z(加热中间品)从多层加热炉50排出起到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54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6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机械手56将排出到搬运台48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54,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48与冲压机54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多层加热炉50向搬运台48排出的材料z(加热中间品)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54,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在通过冲压机54将材料z(加热中间品)持续地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5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使冲压机54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成型品)通过冲压机54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54d提升而脱模。然后,第三机械手58将材料z(成型品)从下模具54d提升而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传递。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40中,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第一次加热时间是基于多层加热炉50的第二次加热时间的2倍,因此为了使处理量同步,使连续辊底加热炉44的在炉个数成为多层加热炉50的大约2倍即可。

在该构成中,即使是在第一次加热时在材料z达到规定温度之后保持规定时间、而在第二次加热时在材料z达到规定温度之后不保持规定时间地排出的加热图案,也能够高效地执行,且适合于这样的生产。

此外,在通过以往方法的热压对成型品进行成型时,能够对不同的两个部件进行分配而同时进行生产。并且,虽然需要第二次热处理时间,但也能够进行回火的对应。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64的图。在要加工的材料z的搬运方向上游侧设置有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一机械手66,在第一机械手66的侧部设置有加热炉的一个例子、且是构成搬运装置的一部分的连续辊底加热炉68。

在连续辊底加热炉68的下游侧设置有冲压机70,冲压机70的装入口70a以与连续辊底加热炉68的排出口68b对置的方式配置。在连续辊底加热炉68的侧部且在连续辊底加热炉68与冲压机70之间,设置有将连续辊底加热炉68与冲压机70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二机械手72。连续辊底加热炉68的排出口68b以及冲压机70的装入口70a设置于第二机械手72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连续辊底加热炉68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对从装入口68a装入的材料z依次进行加热并且向排出口68b搬运。由此,连续辊底加热炉68为,从装入口68a向排出口68b搬运材料z的炉内搬运部68h由辊输送机构构成,并构成搬运路径的一部分。

在冲压机70的下游侧,设置有加热炉的一个例子且是构成搬运装置的一部分的辊底加热炉74,冲压机70的取出口70b与辊底加热炉74的装入口74a对置地配置。

该辊底加热炉74也与连续辊底加热炉68同样,对从装入口74a装入的材料z进行加热并且向排出口74b搬运。由此,辊底加热炉74为,从装入口74a向排出口74b搬运材料z的炉内搬运部74h由辊输送机构形成,并构成搬运路径的一部分。

在辊底加热炉74的侧部,设置有将冲压机70与辊底加热炉74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三机械手76。冲压机70的取出口70b以及辊底加热炉74的装入口74a设置于第三机械手76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在辊底加热炉74的下游侧设置有搬运台78,能够将从辊底加热炉74的排出口74b排出的材料z载放于搬运台78。

在搬运台78的下游侧设置有多层加热炉82。该多层加热炉82的构造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在以搬运台78为分界的一侧部设置有冲压机84,材料z向冲压机84的出入口84a设置于搬运台78侧。在以搬运台78为分界的另一侧部设置有冲压机86,材料z向冲压机86的出入口86a设置于搬运台78侧。

在冲压机86的搬运台78侧的角部附近,设置有将辊底加热炉74、搬运台78、冲压机84、冲压机86以及多层加热炉82相连的第四机械手88。辊底加热炉74的排出口74b、搬运台78、冲压机84、冲压机86以及多层加热炉82,配置在第四机械手88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各冲压机84、86以及各加热炉74、82以包围搬运台78的方式配置,冲压机84与冲压机86对置,辊底加热炉74与多层加热炉82对置。由此,通过第四机械手88能够使材料z在辊底加热炉74与冲压机84之间以及多层加热炉82与冲压机86之间移动。

然后,在冲压机86的角部附近设置有第五机械手90,能够将由冲压机86冲压后的材料z排出。

此外,搬运台78、各冲压机70、84、86以及各机械手66、72、76、88、9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对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机械手66、72、76、88、90、各冲压机70、84、86、以及各加热炉68、74、82等根据来自控制器92的指示进行动作,关于来自控制器92的指示省略说明。

第一机械手66通过吸附式保持机构保持例如积载于材料台的材料(坯料),并按照一定时间向连续辊底加热炉68的装入口68a搬运。

该材料z(坯料)通过辊驱动在连续辊底加热炉68内移动并且被加热。然后,材料z(坯料)在从达到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为1000℃)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作为一个例子为4分钟)之后,由第二机械手72从排出口68b向冲压机70搬运,并设置于下模具70d。

冲压机70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70d夹持材料z(加热后坯料)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70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由上模具和下模具70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一次热压成型。

材料z(加热后坯料)从连续辊底加热炉68排出起到由上模具和下模具70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在冲压机70中,在将材料z(加热后坯料)持续冲压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使冲压机70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第一中间品)通过冲压机70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70d提升而脱模。然后,第三机械手76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使所冲压的材料z(第一中间品)从下模具70d提升而向辊底加热炉74的装入口74a搬运。

该材料z(一次中间品)通过辊驱动在辊底加热炉74内花费2分钟期间进行移动并且被加热,在达到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为900℃)之后,从排出口74b向搬运台78排出。

向搬运台78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后1次中间品),通过第四机械手88的钩挂式把持机构保持而提升,并设置于冲压机84的下模具84d。

冲压机84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84d夹持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84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84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二次热压。

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从辊底加热炉74排出起到由上模具和下模具84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搬运台78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通过第四机械手88设置于冲压机84,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78与冲压机84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辊底加热炉74向搬运台78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84,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冲压机84在将材料z(加热后一次中间品)持续地冲压了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第四机械手88将由钩挂式保持机构冲压了的材料z(二次中间品)从下模具84d提升而脱模,并向搬运台78搬运。

搬运到搬运台78的材料z(二次中间品),通过搬运台78的辊驱动而收容到多层加热炉82的被选择的加热室。此时,在将材料z(二次中间品)收容到无法通过搬运台78进行收容的加热室的情况下,通过第四机械手88进行收容操作。

在该加热室中,对所收容的材料z(二次中间品)进行再次加热,如果达到再次加热温度(例如400℃),则在对材料z(二次中间品)加热了规定时间(例如60分钟)之后,通过上述的辊驱动将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向搬运台78排出。此时,在无法将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向搬运台78直接排出的情况下,通过第四机械手88进行排出操作。此时,关于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相对于多层加热炉82的取出放入时间,在装入方向的长度为1.5m的材料的情况下,为大约2秒以内(搬运速度750mm/s以上)。

向搬运台78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由第四机械手88的钩挂式保持机构保持。此时,控制器92考虑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的热膨胀量来运算钩挂式保持机构的钩挂位置,并向第四机械手88输出控制信号。然后,第四机械手88将提升了的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86的下模具86d。

冲压机86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86d夹持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86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由上模具和下模具86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三次热压成型。

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从多层加热炉82排出起到由上模具和下模具86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6秒。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四机械手88将向搬运台78排出了的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设置于冲压机86,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搬运台78与冲压机86之间设置直线搬运机(图示省略),通过直线搬运机将从多层加热炉82向搬运台78排出的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高速地设置于冲压机86,而实现高速化以及时间缩短。

在该第三次热压成型的冷却中不产生马氏体转变,因此将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的冷却时的收缩考虑在内,冲压机86的模具的凸模具(冲头)以及与凸模具对应的凹模具(冲模)比最终制品尺寸大。

冲压机86在将材料z(加热二次中间品)持续地冲压了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5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使冲压机86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成型品)通过冲压机86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86d提升而脱模。然后,第五机械手90使材料z(成型品)从下模具86d提升而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传递。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64中,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适合于将以往的热压设备的生产线扩展为多次热处理热压工序。

此时,能够对应于以往的热压设备的生产线中的通常热压与多次冷压的组合。此外,也能够进行将两次淬火与回火组合而成的三次热处理。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加需要处理时间的回火用的多层加热炉的层数,因此扩展性优良。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96的图。在要加工的材料z的搬运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加热炉98,在加热炉98的下游侧设置有冲压机100。在加热炉98的侧部,设置有将加热炉98与冲压机100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一机械手102,在第一机械手102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配置有加热炉98以及冲压机100。

在冲压机100的下游侧设置有加热炉的一个例子即辊底加热炉104,在辊底加热炉104的下游侧设置有冲压机106。冲压机100的取出口100b与辊底加热炉104的装入口104a对置,辊底加热炉104的排出口104b与冲压机106的装入口106a对置。

辊底加热炉104与第四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地构成,对从装入口104a装入的材料z进行加热并且向排出口104b搬运。由此,辊底加热炉104为,从装入口104a向排出口104b搬运材料z的炉内搬运部104h由辊输送机构形成,并构成搬运路径的一部分。

在冲压机100的侧部且是冲压机100与辊底加热炉104之间,设置有将冲压机100与辊底加热炉104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二机械手108。冲压机100的取出口100b和辊底加热炉104的装入口104a设置于第二机械手108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在辊底加热炉104的侧部且是辊底加热炉104与冲压机106之间,设置有将辊底加热炉104与冲压机106相连的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即第三机械手110。辊底加热炉104的排出口104b和冲压机106的装入口106a设置于第三机械手110对材料z的搬运范围内。

此外,各冲压机100、106以及各机械手102、108、11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对以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机械手102、108、110、各冲压机100、106、各加热炉98、104等根据来自控制器112的指示进行动作,关于来自控制器112的指示省略说明。

将在通过加热炉98而达到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为1000℃)之后加热了规定时间(作为一个例子为4分钟)的材料z(加热后坯料),通过第一机械手102取出并设置于冲压机100的下模具100d。

冲压机100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100d夹持材料z(加热后坯料)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坯料)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100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由上模具和下模具100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一次热压。

材料z(加热后坯料)从加热炉98排出起到由上模具和下模具100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冲压机100在将材料z(加热后坯料)持续冲压了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0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

第二机械手108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将冲压后的材料z(中间品)从下模具100d提升而向辊底加热炉104的装入口104a搬运。

该材料z(中间品)通过辊驱动在辊底加热炉104内花费2分钟期间进行移动并且被加热并在达到规定温度(作为一个例子为900℃)之后,从排出口104b排出。

第三机械手110通过钩挂式保持机构对从辊底加热炉104的排出口104b排出的材料z(加热后中间品)进行保持而提升,并从冲压机106的装入口106a设置于下模具106d。

冲压机106使上模具下降,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106d夹持材料z(加热后中间品)而进行冲压成型。此时,材料z(加热后中间品)的热被上模具以及下模具106d迅速地夺取。特别是,模具到达下止点、由上模具和下模具106d夹持地保持材料z的期间的散热量较大。这是第二次热压成型。

材料z(加热后中间品)从辊底加热炉104排出起到由上模具和下模具106d夹持地保持为止的时间被管理。该时间例如为大约8秒。

冲压机106在将材料z(加热后中间品)持续地冲压了规定的冲压时间(例如15秒)并进行了保持冷却之后,使上模具上升,使冲压机106开放。所冲压的材料z(成型品)通过冲压机106的提升机构(图示省略)从下模具106d提升而脱模。然后,第三机械手110将材料z(成型品)从下模具106d提升而搬出,并向下一个工序传递。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压装置96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炉98而使用了辊底加热炉104,因此能够通过该辊底加热炉104构成搬运装置的一部分。

然后,将冲压机100的取出口100b与辊底加热炉104的装入口104a对置地配置,将辊底加热炉104的排出口104b与冲压机106的装入口106a对置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搬运时的材料z的温度降低。

在以下记载符号的说明。

10热压装置

12冲压机

14冲压机

16第一机械手

18加热炉

18b排出状态

18c储存状态

20搬运台

24控制器

30热压装置

32搬运机构

36热压装置

38第二加热炉

40热压装置

44连续辊底加热炉

46第一机械手

50多层加热炉

52冲压机

54冲压机

56第二机械手

60控制器

64热压装置

68连续辊底加热炉

70冲压机

72第二机械手

74辊底加热炉

76第三机械手

78搬运台

82多层加热炉

84冲压机

86冲压机

88第四机械手

92控制器

96热压装置

98加热炉

100冲压机

100b取出口

102第一机械手

104辊底加热炉

104a装入口

104b排出口

106冲压机

106a装入口

108第二机械手

110第三机械手

112控制器

#

《附记》#

根据本说明书,概念化出以下的方式。

即,第一方式的热压装置具备:

第一冲压机;

第二冲压机;

将上述第一冲压机以及上述第二冲压机相连的搬运装置;以及

设置在该搬运装置的搬运范围内的加热炉。

第二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

上述搬运装置具备从上述第一冲压机或者上述第二冲压机向上述加热炉的搬运功能。

第三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中,

具备能够使材料在位于上述加热炉内的第一配置位置与位于上述搬运范围的第二配置位置之间移动的搬运机构。

第四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

上述搬运机构能够在上述第一配置位置与上述第二配置位置之间沿往复方向进行搬运。

第五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三或者第四方式中,

在上述第一冲压机以及上述第二冲压机的至少一方的装入口的正面设定有上述第二配置位置。

第六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三~第五方式的任一项中,

具备对上述搬运装置进行控制而使其从上述第一冲压机取出冲压后的材料并将该材料向上述第二配置位置搬运的控制器。

第七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一~第六方式的任一项中,

上述搬运装置具有从上述加热炉的装入口向排出口搬运材料的炉内搬运部。

第八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七方式中,

上述第一冲压机的取出口与上述加热炉的装入口对置,上述加热炉的排出口与上述第二冲压机的装入口对置。

第九方式的热压装置为,在第一~第七方式的任一项中,

在上述搬运装置的搬运范围内进一步具备其他加热炉。

2016年9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73990号的公开的整体通过参照而援用于本说明书。

此外,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为,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通过参照而援用的情况与具体地且分别记载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而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