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挤压铸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铝合金成型的挤 压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压力铸造工艺的诸多特点,使其在提高有色金属合金铸件的精度 水平、生产效率、表面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优势。随着汽车、摩 托车等工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压铸件质量、节省能耗、降低污染等设 计要求的实现,有色金属合金压铸件、特别是铝合金压铸件的应用范 围在快速扩张,压铸已成为铝合金成形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之一。 现有的铝合金挤压铸造是将一定的液态或半固态的铝液注入金属模 腔,然后施以机械静压力,使其在压力下结晶、凝固和成形的工艺。 现行的间接挤压铸造生产存在如下明显的不足在定模和动模打开状 态下进行浇注,增加了液态金属在料筒中的停留时间,金属液的氧化 和吸气导致气孔率居高不下,使铸件特别是薄壁铸件的表面质量下 降,制造对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要求较高、在较高温度下使用的压铸件 时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孔率大大降低,铸件的致密 性、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得到提升的挤压铸造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包括动模和定模,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定模上设置有浇口套,
所述动模的腔室与所述供氧装置的输出端连通。
所述的供氧装置包括氧气瓶、气管、阀门和控制箱。 所述的定模上还设置有气室,该气室的内腔与定模的腔室连通,
气室的内腔设置有活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动模和定模闭合后,供氧装置给膜 腔内充氧气,膜腔内原有的空气'从浇口套处被挤出,注料压铸时铝液 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颗粒,呈弥散状分布在铸件中,从而消 除了压铸件的气孔,铸件表面的质量得到提升。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l, 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包括动模4和定模5,动模4可 相对定模5移动,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的供氧装置包括氧气瓶l、 连接在氧气瓶1上的气管8、设置在气管8上的阀门以及对前述部件 进行控制的控制箱,该控制箱与定动镇的主控系统连接,所述的阀门 包括节流阀2和三通阀3,所述定模5上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动模4 的腔室与所述供氧装置的输出端及气管8连通,动模4上还设置有连 接头7,通过连接头7,气管8将氧气输入动模4的腔室连接。
实标生产中,先移动动模4至定模5处进行合模,然后控制箱工作控制阀门开通,氧气瓶l对膜腔内充氧,模腔内原有的空气从浇口
套处被挤出,充氧时间为5秒,然后,开始进行注料压铸,铝液进入
膜腔后急剧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充入的铝液与氧气反应在其表层 形成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取代其他气体存在于铸件中,同时,又由于 金属液的飞溅与流动而破裂出现新的活性表面时,氧化反应继续进 行,如此铝液与氧气不断的发生反应,当氧化反应进行得较为充夯时, 型腔内的压力大为降低甚至形成部分真空,使金属液充填凹深模威变 得更为容易,从而消除了压铸件的气孔,铸件表面的质量得到提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定模5上还设置有气室6, 该气室6的内腔与定模5的腔室连通,气室6的内腔设置有活塞9, 拉动活塞9可降低气室6内的气压,气室6在注料压铸时使用,可以 增加整个膜腔内的气密性,提高铸件特别是薄壁铸件的表面质量。
本实用新型挤压铸造加工的锅等薄壁产品,在进行热处理加工 (合金锅通常工作在高温状态下,因此在喷涂加工前都会进行热处理 加工)时,可将不良品率由48%降低至6%,成本大大降低。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但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与本实用新型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当在本发明 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包括动模(4)和定模(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定模(5)上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动模(4)的腔室与所述供氧装置的输出端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供氧装置包括氧气瓶(1)、气管(8)、阀门和控制箱。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定模(5)上还设置有气室(6),该气室(6)的内腔与定模(5) 的腔室连通,气室(6)的内腔设置有活塞(9)。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动模(4)上设置有连接头(7),该连接头(7)与气管(8)的 端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挤压铸造装置,包括动模和定模,还包括供氧装置,所述定模上设置有浇口套,所述动模的腔室与所述供氧装置的输出端连通;当动模和定模闭合后,供氧装置给膜腔内充氧气,膜腔内原有的空气从浇口套处被挤出,注料压铸时铝液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颗粒,呈弥散状分布在铸件中,从而消除了压铸件的气孔,铸件表面的质量得到提升。
文档编号B22D17/10GK201275611SQ20082013224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8日
发明者林伟鸿 申请人:林伟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