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5574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淬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淬火系统中的淬火方式(如对冷轧辊的淬火方式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盐浴炉整体淬火该方法是将被淬火工件整体放置于盛满工业盐的盐炉中,通 过电极将工业盐溶化来加热,在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再将被加热工件吊起送入冷却槽(油 或水)中进行淬火。该方法是较落后的淬火方式,虽然可以对小工件淬透,但整个操作过程 中,从盐浴炉吊出来到冷却槽进行淬火冷却,工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对于大工件(如冷轧 辊等)造成表面较大温降,淬火效果差,使得被淬火工件晶粒粗大,硬度不均匀,组织性能 差;工业盐也对环境具有腐蚀性,造成污染。 2、井式炉整体淬火该方法是将被淬火工件垂直放置于井式炉中,通电加热辐射 传播使被加热工件达到淬火温度,在加热到淬火温度后,再将被加热工件吊起送入冷却槽 中进行淬火。该方法由于也是从井式炉吊出来到冷却槽进行淬火冷却,工序之间的时间间 隔长,对于大工件(如冷轧辊等)造成表面较大温降,淬火效果差,使得被淬火工件晶粒粗 大,硬度不均匀,组织性能差;但相比盐浴炉,无大污染,改善了环境。 3、感应线圈淬火该方法的加热装置为中频(或中频+工频)感应线圈。工作时, 将被淬火工件从自上而下吊入感应线圈的圈心加热,被加热工件从感应线圈的圈心穿过并 下行,被加热工件逐次进入感应线圈,加热达到淬火温度后,继续下行出了感应线圈加热装 置后,被加热工件进入冷却装置的喷水环,被加热工件通过喷水冷却淬火。该方法摒弃了盐 浴炉、井式炉及真空炉的缺点。现有感应线圈淬火方式的缺陷在于冷却装置为喷水环,喷 水冷却的急冷效果差,缺乏足够过冷度,无法解决整体淬透,导致淬透层有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淬火系统,该系统能保证足够过冷 度,为提高淬透深度创造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淬火系统,它包括感应线圈和冷却装置,冷却装置设置在感应线圈的下方;冷 却装置为水池。 上述方案中,淬火系统还包括淬火机床,淬火机床设置在水池的上方,淬火机床包 括顶梁、起吊装置;顶梁设置在感应线圈的上方;起吊装置的上端与顶梁连接,起吊装置的 下端设有用于夹持被加热工件上端的夹具; 水池内设有导轨,导轨上设有下连杆,导轨的上部延伸至感应线圈的外侧;下连杆 为"L"型,下连杆的上端用于与被加热工件的下端连接,下连杆的另一端设置在导轨上。 上述方案中,水池壁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 上述方案中,进水口设置在水池的下部,出水口设置在水池的上部。[0013] 上述方案中,起吊装置包括上连杆、液压缸;液压缸的上端与顶梁连接,液压缸的 下端与上连杆上端连接;上连杆下端与夹具连接。 上述方案中,淬火机床还包括用于控制液压缸和感应线圈的工控机。 上述方案中,淬火机床还包括指向感应线圈圈心的光电高温计,光电高温计的输
出端与工控机的输入端连接。 与现有淬火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水池代替喷水环,冷却效果好,能保证足够过冷度,为提高淬透深度创造了 条件。 2、淬火系统还包括淬火机床,淬火机床包括顶梁、起吊装置;顶梁设置在感应线圈 的上方;起吊装置的上端与顶梁连接,起吊装置的下端设有用于夹持被加热工件上端的夹 具;工作时,起吊装置可方便地将被加热工件吊入感应线圈组的圈心。 3、水池内设有导轨,导轨上设有下连杆,下连杆可为被加热工件下行导向,使被加 热工件下行平稳。 4、水池壁上设有进水口 、出水口 ,冷水从进水口进入水池,热水从出水口排出,保 证了水池中冷却水的温度。 5、进水口设置在水池的下部,出水口设置在水池的上部,有利于水池中的水循环。 6、起吊装置包括上连杆、液压缸;液压缸可将被加热工件快速下压入水池,为淬火 系统提高淬透深度创造了条件。 7、淬火机床还包括用于控制液压缸和感应线圈的工控机,控制液压缸工作,控制 各感应线圈的供电。 8、淬火机床还包括指向感应线圈圈心的光电高温计,光电高温计的输出端与工控 机的输入端连接,可实现淬火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本实用新型不但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且劳动强度低,还具有 节能、环保等优点。

图1为具有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淬火系统结构示意图 1-淬火机床、2-液压缸、3、上连杆、4-夹具、5_被加热工件、6-感应线圈、7-水冷 管、8_导轨、9_进水口 、 10-下连杆、11-冷却装置、12-通道、13-工控机、14-横梁、15-光电 高温计、16-出水口、17-顶梁。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淬火系统实施例,它包括淬火机床1、感应线圈6和冷却 装置,冷却装置设置在感应线圈6的下方;冷却装置为水池11。 感应线圈6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各感应线圈6纵向排列,各感应线圈6的圈心对 接,感应线圈的圈心的总长度大于被加热工件5的长度。感应线圈6的外侧壁上设有水冷 管7。相邻感应线圈6之间的距离为20-50mm。 淬火机床1包括横梁14、顶梁17、起吊装置、导轨8、下连杆10、用于控制液压缸2 和各感应线圈6的工控机13、指向感应线圈6圈心的光电高温计15 ;横梁14设置在淬火机床1的底部,横梁14上开有供被加热工件5穿过的通道12 ;顶梁17设置在感应线圈组9的 上方;起吊装置的上端与顶梁17连接,起吊装置的下端设有用于夹持被加热工件上端的夹 具4。 起吊装置包括上连杆3、液压缸2 ;液压缸2的上端与顶梁14连接,液压缸2的下 端与上连杆3上端连接;上连杆3下端与夹具4连接。 水池11内设有导轨8,导轨8上设有下连杆10,导轨8的上部延伸至感应线圈6 的外侧;下连杆10为"L"型,下连杆10的上端用于与被加热工件5的下端连接,下连杆10 的另一端设置在导轨8上。 水池壁上设有进水口 9、出水口 16。进水口 9设置在水池11的下部,出水口 16设 置在水池11的上部。冷水从进水口 9进入水池ll,热水从出水口 16排出,排出的热水经冷 却后再从进水口 9进入水池ll,有利于冷却水的循环再利用。 光电高温计15的输出端与工控机13的输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将上连杆3通过夹具4与被加热工件5的上端连接,被加热工件5为冷轧辊,将被 加热工件5垂直送入感应线圈6内,下连杆10在导轨8引导下上升,下连杆10的上端连接 在被加热工件5的下端。根据该冷轧辊的大小、材质及淬火要求,工控机PLC选择相对应控 制方式控制各感应线圈6的供电,加热被加热工件5,同时水冷管进行通水冷却各感应线圈 6。光电高温计15开始进行对冷轧辊加热温度的实时测控,并向PLC发出反馈信号,以确保 完成该控制方式下的快速加热;在光电高温计15测得冷轧辊的温度达到预设在PLC内的淬 火温度后,向PLC发出反馈信号,停止向各感应线圈6供电,并控制液压缸2向下输送被加 热工件5,通过通道12至水池ll,使冷轧辊快速的整体淬透。 本实用新型淬火系统可保证冷轧辊在整体穿透加热达到淬火温度后,在其具备有 加热快速、穿透性好、均匀性及组织细化的条件下,淬火后具有了优异的综合性能,组织性 能好,强韧性好,淬硬层可达500mm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属 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淬火系统,它包括感应线圈(6)和冷却装置,冷却装置设置在感应线圈(6)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冷却装置为水池(11);所述的淬火系统还包括淬火机床(1),淬火机床(1)设置在水池(11)的上方,淬火机床(1)包括顶梁(17)、起吊装置;顶梁(17)设置在感应线圈(6)的上方;起吊装置的上端与顶梁(17)连接,起吊装置的下端设有用于夹持被加热工件上端的夹具(4);水池(11)内设有导轨(8),导轨(8)上设有下连杆(10),导轨(8)的上部延伸至感应线圈(6)的外侧;下连杆(10)为“L”型,下连杆(10)的上端用于与被加热工件(5)的下端连接,下连杆(10)的另一端设置在导轨(8)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水池壁上设有进水口 (9)、出水口 (16)。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进水口 (9)设置在水池(11)的下部, 出水口 (16)设置在水池(11)的上部。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淬火系统,其特征在于起吊装置包括上连杆(3)、液压缸(2);液压缸(2)的上端与顶梁(17)连接,液压缸(2)的下端与上连杆(3)上端连接;上连杆(3) 下端与夹具(4)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淬火机床(1)还包括用于控制液压缸 (2)和感应线圈(6)的工控机(13)。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淬火机床(1)还包括指向感应线圈(6) 圈心的光电高温计(15),光电高温计(15)的输出端与工控机(13)的输入端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淬火系统,它包括感应线圈(6)和冷却装置,冷却装置设置在感应线圈(6)的下方;冷却装置为水池(11)。与现有淬火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水池代替喷水环,冷却效果好,能保证足够过冷度,为提高淬透深度创造了条件。
文档编号C21D1/42GK201534866SQ20092008603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6日
发明者付志云, 卢涛, 卢绍海, 吴国荣, 徐健, 徐越寒, 毛一民, 王崇涛, 王罕, 王雄奎, 石生德, 陆康, 韩漓 申请人:武汉昊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