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803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行业炼钢连铸中间包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对钢水洁净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中间包作为钢水进入 连铸结晶器的最后一个容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钢包开浇时,钢水注流对中间包内耐火 材料工作衬冲损严重,注流附近钢水翻滚强烈,一方面会将中间包钢水表面覆盖剂卷入钢 水,引入新的杂质;另一方面使钢液暴露于空气中被二次氧化。另外,钢包中的钢水从长水 口流出进入中间包后,还未来得及与中间包中存留的钢液混合均勻就直接沿中间包底部流 向出口,不能有效去除钢水中非金属夹杂。在中间包入口钢水注流正下方砌筑抑湍器能减 弱钢水湍动翻滚,改变钢水在中间包内的流动路径,延长钢水在中间包内停留时间,促进非 金属夹杂物去除。经检索中国专利200720064151. 9公开的是一种矩形内腔,底部小,开口 大的抑湍器。这种抑湍器能使钢水向液面流动,使得钢水中非金属夹杂为表面覆盖剂所捕 获,但在减弱注流附近钢水翻滚方面效果不佳。中国专利200620089416. 6公开的是一种内 腔有凹槽,底面为波浪面的抑湍器。这种抑湍器能有效减弱钢液湍动翻滚,但在促进钢水向 液面上流,缩短夹杂物上浮去除时间方面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使其既能抑制钢水湍动翻滚, 又能改善钢水在中间包内的流动路径,促进非金属夹杂上浮去除;从而克服现有连铸中间 包抑湍器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完成其发明任务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所述 中间包抑湍器的主体为一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具有圆形空腔,所述空腔为由底部至上端开 口逐渐缩径再逐渐扩径的结构,空腔的扩径段与缩径段的高度比为1. 5 2. 5,所述空腔上 部壁面倾角α为45° 75°,空腔下部壁面倾角β为45° 75°。所述连铸中间包抑湍器由耐火材料制成,砌筑在中间包内长水口正下方,保证冲 击点在抑湍器中心,用于控制钢水流动,减少卷渣,促进非金属夹杂去除。本实用新型依据流体力学和冶金原理的知识,通过合理设计抑湍器内腔结构,改 善了炼钢薄板坯连铸中间包内钢水的流动状态,钢水流动平稳,新旧钢水混合均勻。减弱了 因注流冲击造成的液面湍动翻滚,卷渣现象明显减少。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整体采用圆形 设计,既节约材料,又能满足所要求的功能,加工简单,经济效益显著。实验室水力学模型数据表明应用本实用新型抑湍器,中间包内死区体积分数小 于13%,注流区附近液面翻腾现象消失;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粒径大于50μπι非金属夹杂去 除率大于70%,能有效去除非金属夹杂,提高钢水洁净度。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剖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进一步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实施实例1 本实用新型结构,如图1、2所示,其主体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外部直 径为180mm,总高度为250mm;内部为有底的圆形空腔,所述空腔为由底部至上端开口逐渐 缩径再逐渐扩径的结构,即空腔截面底部大,中间小,开口大,空腔的扩径段与缩径段的高 度比为1. 5,即空腔上下两部分高度比H1/H2为1. 5,空腔上部壁面倾角为45°,空腔下部壁 面倾角为75°,空腔上部开口直径为300mm。实施实例2 实施例2的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该实施例中,空腔的扩径段与 缩径段的高度比为2. 5,即空腔上下两部分高度比H1/H2为2. 5,空腔上部壁面倾角为75°, 空腔下部壁面倾角为45°。实施实例3 实施例3的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该实施例中,空腔的扩径段与 缩径段的高度比为2,即空腔上下两部分高度比H1/H2为2,空腔上部壁面倾角为60°,空腔 下部壁面倾角为60°。
权利要求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包抑湍器的主体为一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具有圆形空腔,所述空腔为由底部至上端开口逐渐缩径再逐渐扩径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扩径段与缩 径段的高度比为1.5 2. 5,所述空腔上部壁面倾角α为45° 75°,空腔下部壁面倾角 β 为 45° 7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行业炼钢连铸中间包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连铸中间包抑湍器。所述中间包抑湍器的主体为一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具有圆形空腔,所述空腔为由底部至上端开口逐渐缩径再逐渐扩径的结构。所述空腔的扩径段与缩径段的高度比为1.5~2.5,所述空腔上部壁面倾角α为45°~75°,空腔下部壁面倾角β为45°~7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铸中间包抑湍器既能抑制钢水湍动翻滚,又能改善钢水在中间包内的流动路径,促进非金属夹杂上浮去除。
文档编号B22D41/00GK201693166SQ20102023787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8日
发明者于建宾, 刘国齐, 李红霞, 杨彬, 杨文刚, 闫广周, 马天飞, 黄辉 申请人: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