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0845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由手轮、传动轴和钢丝绳组成,其中手轮安装在传动轴的一端,钢丝绳缠绕在传动轴的另一端,且钢丝绳与磨床的拖板固定连接。由于钢丝绳和拖板之间是滑动摩擦,摩擦力较大,·磨损严重,导致钢丝绳的使用寿命非常短,通常三个月左右就要更换,费工费时,工作效率低。同时该装置中的钢丝绳拉力较小,易打滑,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打滑,使用寿命长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包括固定在磨床上的拖板和沿工作台移动方向布置的同步带,工作台固定在同步带上,同步带的一端绕设在齿轮上,该齿轮固定在转动轴上,转动轴连接转动单元。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转动单元驱动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轮和同步带啮合,因此在齿轮转动的同时同步带实现平移,若转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同步带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工作台的往复直线运动,该机构是通过齿轮与同步带的啮合进行传递动力,稳定性较高,传动平稳,而且摩擦非常小,机构的使用寿命长。


图I为本发明安装在磨床中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去除拖板后的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4是去除拖板和支撑座后的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5是本发明安装在磨床中的另一结构示意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 图7是同步带与工作台的装配 图8是固定座的结构意 图9是连接板的结构示意 图10是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和2所示,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包括固定在磨床上的拖板10和沿工作台20移动方向布置的同步带30,工作台20固定在同步带30上,同步带30的一端绕设在齿轮41上,该齿轮41固定在转动轴42上,转动轴42连接转动单元50。转动单元50驱动转动轴42转动,从而带动齿轮41转动,由于齿轮41和同步带30相互啮合,因此在齿轮41转动的同时同步带30平动,若转动轴42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同步带30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工作台20的往复直线运动,该机构是通过齿轮41与同步带30的啮合进行传递动力,动力大,有效防 止打滑现象,稳定性较高,传动平稳,而且摩擦非常小,机构的使用寿命长。如图3和4,所述的转动轴42的旁侧设有轴线与之相平行的支撑轴43,支撑轴43上固设有张紧轮44,所述的支撑轴43和张紧轮44构成滚动配合,同步带30的一端依次绕设在张紧轮44和齿轮41上,且同步带30在张紧轮44上的绕设方向与同步带30在齿轮41上的绕设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同步带30在张紧轮44上的绕设方向为逆时针时在齿轮41上的绕设方向为顺时针,起到张紧同步带30的作用,防止同步带30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松弛现象,进一步的避免打滑现象的产生,提高机构的稳定性。如图5、6、7和8所示,所述的同步带30的两端均设有用于连接工作台20的固定座60,所述的固定座60为矩形板状,其中部开设有轴线沿竖直方向布置的通孔61,固定座6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通孔61相贯通且轴线相互垂直的固定孔63,所述的固定座60上还开设有齿形槽62,该齿形槽62位于水平面内且其开口端位于固定座60的一侧面上,所述的齿形槽62的齿形及槽宽尺寸均与同步带30吻合,同步带30的两个端头部分别卡设在对应侧的齿形槽62内,通孔61内设有轴承64,固定螺栓65穿过固定孔63后其端头抵靠在轴承64的周壁上,连接螺栓66穿过轴承64后固连工作台20。本发明中共设有三个固定孔63,这三个固定孔63沿着轴承64的外周面间隔布置,该结构实现可靠的固定轴承64,所述的轴承64使连接螺栓66可以在通孔61内发生转动,因此能够吸收同步带30上传递过来的转动力,有效防止同步带30的带面在长期使用后发生扭转现象,确保同步带30始终保持平整状态,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如图3和4,所述的转动单元50为固定在转动轴42 —端的转动手轮51,该转动手轮51轮缘处设有手柄511,操作工人握持手柄511旋转转动手轮51便可实现移动工作台20,该结构的转动单元50适应于工作台20移动行程较短时,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如图3和4,所述的转动单元50包括固定在转动轴42上的第一带轮52和第二带轮53,所述的第二带轮53固定在电动机54的输出轴上,第一带轮52和第二带轮53之间连接有传动带55,所述的电动机54为正反转电机。电动机54驱动第二带轮53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带55带动第一带轮52转动,继而驱动转动轴42。电动机54正转和反转交替进行,转动轴42跟随着正转或是反转,实现工作台20的往复直线运动,该结构的转动单元50效率高,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本发明中的转动单元50同时采用转动手轮51和电动机54驱动第一带轮52的方式,也就是说转动手轮51和第一带轮52间隔固定在转动轴42上。所述的支撑轴43的旁侧设有固定在拖板10上的支撑座45,所述的支撑座45上设有用于容纳支撑轴43的凹部,支撑轴43位于该凹部内,所述的支撑轴43和转动轴42之间的距离可调。本发明中的支撑座45上设有开口朝向转动轴42的凹部,凹部两侧的支腿上均设有开口朝上的U型槽,支撑轴43的两端分别为方形结构,且分别卡设在对应侧的U型槽,该U型槽的槽宽与支撑轴43端头处的尺寸和形状均吻合,也就是说支撑轴43的两端分别初步固定在凹槽内,凹部两侧的支腿上分别开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的轴线垂直于支撑轴43,紧固螺钉46穿过螺纹孔且其底部抵靠在支撑轴43上,实现支撑轴43的可靠固定,支撑轴43在U型槽的高度可调,从而实现支撑轴43和转动轴42轴线距离的可调,发现同步带30出现松弛时,只需调节支撑轴43和转动轴42之间的距离便可实现张紧同步带30的目的,进一步提闻机构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打滑现象的广生。所述的工作台20的旁侧设有两个位置传感器,这两个位置传感器分别位于工作台20的两个工作极限位置。工作台20移动到最左或是最右位置即为工作台的工作极限位置,传感器21采集到工作台20移动到极限位置时提醒电动机54反转,实现自动控制工作台20的移动,同时也可防止工作台20移动过量。如图5-10所述的同步带30的任意一端或者两端的固定座60和工作台20之间设有调节单元70,换句话说,同步带30的其中任意一端设有调节单元70,或者是同步带30的两端分别设有调节单元70,该调节单元70包括固定在工作台20侧面上的固定板71和固定在工作台20下方的连接板72,所述的固定板71上开设有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所设的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位于不同的高度且其轴线均水平布置;所述的连接板72上开设·有轴线相互垂直的中孔723和第三孔721,其中第三孔721的轴线与第二孔71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孔723位于连接板72的中部,中孔723与通孔61的尺寸吻合且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中孔723的两侧均设有腰形孔722,调节螺栓73穿过腰形孔722后与工作台20螺纹连接,所述的连接螺栓66与中孔723构成螺纹配合;第一螺栓74穿过第一孔711后与工作台20构成螺纹配合,第二螺栓75连接第二孔712和第三孔721。也就是说,固定板71的上端固定在工作台上,下端通过第二孔712与连接板72的侧面固定,固定座60固定在连接板72上,连接板72固定在工作台20上。由于调节螺栓73可以在腰形孔722内滑动,所以调节第二螺栓75时,连接板72向固定板71的一侧移动,从而带动固定座60向固定板71的一侧移动,继而两个固定座60之间的同步带30被拉紧,实现张紧同步带30的目的,防止同步带30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松弛现象,避免打滑现象的产生,提高机构的稳定性。该结构简单,调节方便,便于操作。本发明中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分别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孔711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二孔712位于同一直线上,提高固定的可靠性。本发明中轴承64和连接板72之间的连接螺栓64的上套设有垫片,进一步提高固定座60与连接板72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的电动机54采用伺服电机,该伺服电机的编码器记录电动机54的转动次数。编码器记录电动机54的转动次数也就是记录了转动轴42的转动次数,从而就可以得到工作台20的移动距离,便于控制电动机54及时切换转动方向,更好的保证磨床工作台正常连续的进给。
权利要求
1.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磨床上的拖板(10)和沿工作台(20)移动方向布置的同步带(30),工作台(20)固定在同步带(30)上,同步带(30)的一端绕设在齿轮(41)上,该齿轮(41)固定在转动轴(42 )上,转动轴(42 )连接转动单元(50 )。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轴(42)的旁侧设有轴线与之相平行的支撑轴(43 ),支撑轴(43 )上设有张紧轮(44),所述的支撑轴(43)和张紧轮(44)构成滚动配合,同步带(30)的一端依次绕设在张紧轮(44)和齿轮(41)上,且同步带(30)在张紧轮(44)上的绕设方向与同步带(30)在齿轮(41)上的绕设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带(30)的两端均设有用于连接工作台(20)的固定座(60),所述的固定座(60)为矩形板状,其中部开设有轴线沿竖直方向布置的通孔(61),固定座(60)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通孔(61)相贯通且轴线相互垂直的固定孔(63),所述的固定座(60)上还开设有齿形槽(62),该齿形槽(62)位于水平面内且其开口端位于固定座(60)的一侧面上,所述的齿形槽(62)的齿形及槽宽尺寸均与同步带(30)吻合,同步带(30)的两个端头部分别卡设在对应侧的齿形槽(62)内,通孔(61)内设有轴承(64),固定螺栓(65)穿过固定孔(63)后其端头抵靠在轴承(64)的周壁上,连接螺栓(66)穿过轴承(64)后固连工作台(20)。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单元(50 )为固定在转动轴(42 ) 一端的转动手轮(51),该转动手轮(51)轮缘处设有手柄(511)。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单元(50 )包括固定在转动轴(42 )上的第一带轮(52 )和第二带轮(53 ),所述的第二带轮(53 )固定在电动机(54)的输出轴上,第一带轮(52)和第二带轮(53)之间连接有传动带(55),所述的电动机(54)为正反转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轴(43)的旁侧设有固定在拖板(10)上的支撑座(45),所述的支撑座(45)上设有用于容纳支撑轴(43)的凹部,支撑轴(43)位于该凹部内,所述的支撑轴(43)和转动轴(42)之间的距离可调。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台(20)的旁侧设有两个位置传感器,这两个位置传感器分别位于工作台(20)的两个工作极限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带(30)的任意一端或者两端的固定座(60)和工作台(20)之间设有调节单元(70),该调节单元(70)包括固定在工作台(20)侧面上的固定板(71)和固定在工作台(20)下方的连接板(72),所述的固定板(71)上开设有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所设的第一孔(711)和第二孔(712)位于不同的高度且其轴线均水平布置;所述的连接板(72)上开设有轴线相互垂直的中孔(723)和第三孔(721),其中第三孔(721)的轴线与第二孔(712)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中孔(723)位于连接板(72)的中部,中孔(723)与通孔(61)的尺寸吻合且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中孔(723)的两侧均设有腰形孔(722),调节螺栓(73)穿过腰形孔(722)后与工作台(20)螺纹连接,所述的连接螺栓(66)与中孔(723)构成螺纹配合;第一螺栓(74)穿过第一孔(711)后与工作台(20)构成螺纹配合,第二螺栓(75)连接第二孔(712)和第三孔(72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机(54)采用伺服电机,该伺服电机的编码器记录电动机(54)的转动次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磨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磨床工作台的进给机构,包括固定在磨床上的拖板和沿工作台移动方向布置的同步带,工作台固定在同步带上,同步带的一端绕设在齿轮上,该齿轮固定在转动轴上,转动轴连接转动单元,从而带动齿轮转动,由于齿轮和同步带啮合,因此在齿轮转动的同时同步带实现平移,若转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时同步带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实现工作台的往复直线运动,该机构是通过齿轮与同步带的啮合进行传递动力,稳定性较高,传动平稳,而且摩擦非常小,机构的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B24B47/20GK102837258SQ20121032634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蓝梁章 申请人:谭徽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