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46878阅读:1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加热炉自动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步进式加热炉当装炉条件满足,自动开启装料炉门,由装钢机将其装入加热炉内的固定梁上。放进炉内的钢坯根据生产节奏的要求,通过炉内步进梁的正循环动作,板坯依次通过炉子各段。出钢时步进梁停止移送动作,电控系统同时测算等待出炉板坯的位置。在加热炉接到轧线要钢信号后再自动开启出料炉门,由板坯出钢机托出热板坯放置在炉外出料辊道上。

板坯由于高温在炉内弯曲(见图1),尤其是在轧线事故较长或者加热炉使用焦炉煤气时,板坯炉内弯曲较严重,形成较大悬臂,操作人员只能将步进梁手动上升到高位,避免出钢机在出钢过程中,板坯弯曲处碰撞炉墙,造成掉坯等事故。目前正常生产主要出现问题的板坯为长度为10500-10900mm,操作员每次在出钢过程中需要手动操作步进梁上升,下降。步进梁上升下降要求装出料炉门全在关闭状态,或装出钢机在下位或后位。所以需要操作员及时准确的判断,必须在出钢机启动前将步进梁手动上升到上位。一旦在出钢时没有抬高步进梁可能撞上板坯造成板坯大面积倾斜或者在出钢过程中撞到炉门挡火墙从而发生掉坯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实现按要求设定的板坯在出炉时,步进梁能自动升高,出钢完成时步进梁能正常循环的自动化控制,缩短出钢时间,减少事故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在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达出炉位置时,根据二级设定的板坯长度,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若在设定范围内步进梁自动高位出钢;具体步骤如下:

1)装炉,装钢机自动装钢;

2)步进梁按照板坯所需温度自动前进;

3)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位;

4)判定板坯长度是否在设定板坯长度值范围内;

5)若检测板坯长度在设定值范围内步进梁自动上升到上位,若检测板坯长度不在设定值范围内步进梁停止移送动作保持在出炉位原点,即后位和下位;

6)加热炉接到轧线要钢信号,出钢机自动出钢;

7)发出出钢完成信号;

8)若步进梁在上位则自动下降到下位后自动循环,重复步骤2;若步进梁在下位则直接自动循环,重复步骤2。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有效避免出钢机在出钢过程中,板坯弯曲处碰撞炉墙造成掉坯等事故。实施后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操作员手动操作时间,避免人工操作不及时造成事故的发生。

2、有效降低了能耗,稳定了温度场,降低烧损,有效提高了炉压的稳定性,避免由于炉门开启热量交换而出现的炉压急剧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板坯在炉内产生悬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流程图。

图中:1-板坯 2-步进梁 3-悬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板坯长度为10800mm,二级设定板坯长度为10500-10900mm时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

如图2所示,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在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达出炉位置时,与设定值10500-10900mm进行比较,若在10500-10900mm范围内步进梁自动高位出钢;具体步骤如下:

1)装炉,装钢机自动装钢;

2)步进梁按照板坯所需温度自动前进;

3)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位;

4)判定板坯长度是否在10500-10900mm范围内;

5)检测板坯长度为10800mm,在10500-10900mm范围内步进梁自动上升100mm到步进梁上位;

6)加热炉接到轧线要钢信号,出钢机自动出钢;

7)发出出钢完成信号;

8)步进梁自动下降到下位后自动循环,重复步骤2。

实施例2

板坯长度为10000mm,二级设定板坯长度为10500-10900mm时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

如图2所示,一种步进式加热炉高位出钢自动控制方法,在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达出炉位置时,与设定值10500-10900mm进行比较,若在10500-10900mm范围内步进梁自动高位出钢;具体步骤如下:

1)装炉,装钢机自动装钢;

2)步进梁按照板坯所需温度自动前进;

3)出料端激光检测器检测板坯到位;

4)判定板坯长度是否在10500-10900mm范围内;

5)检测板坯长度为10000mm,不在10500-10900mm范围内步进梁停止移送动作保持在出炉位原点,即后位和下位;

6)加热炉接到轧线要钢信号,出钢机自动出钢;

7)发出出钢完成信号;

8)步进梁自动循环,重复步骤2。

上面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对其进行等同变化和修饰,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方案的范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