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监控装置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5801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信监控和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由红外玻璃和电镀锌钢板制成的室外监控装置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室外监控装置目前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是在一些高端或环境比较严苛的场所,对于监控装置的玻璃和外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监控装置的透视玻璃均为高透玻璃或纯粹的透红外玻璃,并没有专门为室外监控设计的透视玻璃。同样的由于室外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也没有专门对于其使用环境的保护部件。因此亟需发明出一种专门针对室外监控装置而设计的上述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室外监控装置的制备方法。

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室外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的透射玻璃采用铝酸钙玻璃,所述监控装置的外壳采用电镀锌钢板制成;

所述铝酸钙玻璃按氧化物组分的重量百分比计含有:氧化铝:26~42%,氧化钙:36~51,氧化钡:4~18%,氧化钠:1~2.5%,氧化钾:2.2~3.1%,氧化镁:3~6%;氧化锑:2~6%;

所述电镀锌钢板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含量计为:C:0.018~0.06%,Si:0.15~0.6%,Mn:0.5~0.9%,Ti:0.06~0.12%,Nb:0.05~0.09%,Als:0.06~0.08%,RE:0.06~0.08%,P<0.015%,S<0.010%,N<0.02%,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作为优选,所述铝酸钙玻璃按照原料比例熔化浇注成形后,进行淬火后回火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铝酸钙玻璃在回火之后在-80~-120℃进行深冷处理,然后再次顺序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电镀锌钢板的制备步骤包括:

1)按照权利要求1电镀锌钢板的成分进行冶炼并铸造成型;

2)热轧,初轧温度为1080~1120℃,终轧温度为860~940℃;

3)水冷并卷取,卷取温度为700~720℃;

4)冷轧,冷轧分为6~8道次轧制,每道次的压下率为15~30;

5)退火,在退火炉内将冷轧后半成品加热至860~920℃,然后炉冷到600~620℃,然后出炉空冷到室温;

6)表面处理,表面处理为碱洗-酸洗-脱脂-漂洗;

7)电镀锌,电镀液中硫酸锌的浓度为98~120g/L,电镀液温度为50~60℃;

8)成型,将电镀锌板通过冷加工方式成型为监控装置的外壳;

9)均匀化淬火处理,将成型之后的外壳加热到980~1020℃,保温20~35min后,置入淬火油中进行急冷处理,终冷温度为室温;

10)将步骤9)处理后的外壳置入回火炉中,加热到180~220℃,保温30~50min后,出炉空冷到室温,得到监控装置的外壳。

作为优选,所述电镀锌钢板与锌层接触部分表面的碳化物浓度低于钢板中心处的浓度。

作为优选,所述电镀锌钢板与锌层接触部分表面的碳化物浓度为钢板中心处碳化物浓度的62~80%。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

1,通过对透红外玻璃具体选择为铝酸钙玻璃,通过对组分的改进,使得其在成本得到适当控制的情况下,透红外性能更加优越,所述玻璃在2.9µm处的红外透过率为92%以上。

2,通过对透红外玻璃的热处理进行了改进,尤其作为优选的采用淬火-回火-深冷-淬火-回火这样的流程,使得在保证透红外性能的情况下,大大的提高了其强度,使得其完全满足室外或在特殊环境下对于监控装置镜头的各种要求。

3,通过对监控装置外壳具体材质的选择,使得其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耐腐蚀性。

4,通过对电镀锌钢板外壳热处理方法的改进,使得其锌层粘合性大大提高,并且使得钢板组织细密,从而提高了其强度。

5,通过对监控装置镜头和外壳进行改进,使得该室外监控装置的适用场所大大拓展,使得其可以在非常严苛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其极佳的监控性能,同时提高了耐用性和耐久度,并且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良好的监控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室外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的透射玻璃采用铝酸钙玻璃,所述监控装置的外壳采用电镀锌钢板制成;

所述铝酸钙玻璃按氧化物组分的重量百分比计含有:氧化铝:39%,氧化钙:39,氧化钡:11%,氧化钠:1.1%,氧化钾:2.3%,氧化镁:3.2%;氧化锑:4.3%,杂质0.1%;

所述电镀锌钢板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含量计为:C:0.026%,Si:0.33%,Mn:0.65%,Ti:0.09%,Nb:0.06%,Als:0.068%,RE:0.069%,P:0.005%,S:0.002%,N:0.002%,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实施例2

采用实施例1组分的所述铝酸钙玻璃熔化浇注成形后,进行淬火后回火处理,所述铝酸钙玻璃在回火之后在-96℃进行深冷处理,然后再次顺序进行淬火和回火处理。

实施例3

采用实施例1组分含量的电镀锌钢板的制备步骤包括:

1)按照实施例1电镀锌钢板的成分进行冶炼并铸造成型。

2)热轧,初轧温度为1090℃,终轧温度为880℃。

3)水冷并卷取,卷取温度为710℃。

4)冷轧,冷轧分为8道次轧制,每道次的压下率为20。

5)退火,在退火炉内将冷轧后半成品加热至890℃,然后炉冷到610℃,然后出炉空冷到室温。

6)表面处理,表面处理为碱洗-酸洗-脱脂-漂洗。

7)电镀锌,电镀液中硫酸锌的浓度为108g/L,电镀液温度为58℃。

8)成型,将电镀锌板通过冷加工方式成型为监控装置的外壳。

9)均匀化淬火处理,将成型之后的外壳加热到990℃,保温31min后,置入淬火油中进行急冷处理,终冷温度为室温。

10)将步骤9)处理后的外壳置入回火炉中,加热到190℃,保温39min后,出炉空冷到室温,得到监控装置的外壳。

11)在步骤10)之后进行补锌步骤,对经过成型和热处理过程中掉落和变薄的锌层进行局部电镀补锌。

所述电镀锌钢板与锌层接触部分表面的碳化物浓度为钢板中心处碳化物浓度的7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