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3321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抛丸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表面强化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抛丸机。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一种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的铸造设备,其中,网带式抛丸机是一种清理碟状、片状、铸件、机体、结构件的功能抛丸清理设备。它能对原始状态的钢材及铸件表面施以强力抛丸,除掉其上的锈层、焊渣及氧化皮,使之获得均匀一致的金属光泽,以提高钢材的涂饰质量与防腐效果。

目前,申请号为2012220573302.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抛丸机丸粒清扫装置,它包括抛丸机,抛丸机的两侧分别设有入口和出口,在出口和入口外均设置有辊道,钢板从入口一侧的辊道上进入抛丸机,从出口一侧的辊道上出来。

这种抛丸机丸粒清扫装置虽然能通过设在进入口和出口上的胶条减少丸粒从抛丸机内飞出,但钢板从出口处出来时会带动胶条向上倾斜,使胶条之间出现缝隙,从而使丸粒从胶条的缝隙中漏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丸粒漏出量的抛丸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抛丸机,包括抛丸室,所述抛丸室的两端设有供物料出入的输物通道,所述输物通道开口处设有若干阻隔板,若干所述阻隔板的上端铰接于输物通道开口的上边缘,相邻两个所述阻隔板之间设有阻挡膜,所述阻挡膜的宽度大于相邻两个阻隔板之间的间距,所述阻挡膜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阻隔板的侧边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抛丸室通电运行,当工件整体都在抛丸室内时,铰接在输物通道开口上的阻隔板不与工件接触而不会发生翘起,抛丸室内的一些飞向输物通道开口的丸粒打击在阻隔板上,不会飞出抛丸室,当工件经过输物通道的开口时,工件与阻隔板的下端抵触,使阻隔板的下端向上翘起,相邻阻隔板之间的间隙被展开的阻挡膜遮盖住,防止丸粒从阻隔板的间隙处飞出,进而减少丸粒从抛丸室内飞出的数量。

优选的,所述阻挡膜上设有若干折痕,所述阻挡膜通过折叠方式收纳于相邻两个阻隔板之间,所述阻挡膜折叠的折痕方向与阻隔板的高度方向相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阻隔板被翘起时,阻挡膜被展开,折叠收起的阻挡膜占有空间小,能方便收纳于相邻阻隔板之间,而在阻隔板翘起时,阻挡膜展开,具有更大的展开面积,使阻隔板翘起的角度偏大时仍具有良好的阻挡作用,同时阻挡膜被丸粒撞击时,折叠设置使阻挡膜能通过展开来抵消丸粒的撞击力,使阻挡膜不容易破碎。

优选的,所述阻挡膜的下端包裹有加固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每当工件进出抛丸室时,阻隔板都会被翘起,同时阻挡膜也随着阻隔板的翘起而进行一定的展开,阻挡膜的反复展开和收起使其边缘处容易出现破损,一旦阻挡膜的边缘出现破损,容易导致阻挡膜整体被撕裂开来,包裹在阻挡膜下端的加固条能防止阻挡膜动作时其边缘处发生破损,延伸阻挡膜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阻挡膜的下端设有配重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阻挡膜本身的重量偏轻,当工件通过进口或出口时,阻挡膜进行一定展开,若抛丸室内飞出丸粒的速度较大,丸粒撞击在阻挡膜上会使其发生飘动,从而使阻挡膜的下端与工件之间的间隙变大,导致飞出的丸粒增多,在阻挡膜的下端装上配重件后,使阻挡膜不会被丸粒撞击发生飘动,使阻挡膜的下端自由下垂,减小阻挡膜与工件之间的间隙,减少丸粒飞出。

优选的,所述阻隔板与靠近阻挡膜的侧面上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的下端部为开口设置,所述阻挡膜两侧侧边上设有插接在燕尾槽中的插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阻挡膜在使用过程会遭到丸粒的撞击,一些破损后的阻挡膜需要进行更换,而更换操作较为繁琐,在阻挡膜两侧设置插块,将插块从设在阻隔板侧面上的燕尾槽底部插入,进而使阻挡膜安装在相邻两个的阻隔板之间,这种随插随拔的安装方式使阻挡膜损坏后能及时进行更换,且更换操作简单。

优选的,所述阻隔板的下端设有晃动板,所述晃动板的一端铰接于阻隔板的下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抛丸机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工件时,由于不同工件的高度也有所不同,当要处理的工件高度较低时,工件进出抛丸室只与晃动板发生抵触,使晃动板发生转动,而阻隔板保持不动,进而减小阻挡膜随工件进出而展开的程度,缩小工件与阻挡膜之间产生的间,进一步减少丸粒飞出。

优选的,所述晃动板朝向抛丸室内一侧的表面上设有清刷工件表面的刷毛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件在抛丸室内进行抛丸处理后,工件的表面会残留有丸粒和丸粒撞击产生的灰尘,当工件经过出口时,工件使晃动板发生转动,使晃动板设有刷毛器的一侧表面朝向工件,进而使刷毛器与工件表面接触进行刷除残留的丸粒和灰尘,保持工件表面洁净。

优选的,所述刷毛器包括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所述第一刷毛的长度长于第二刷毛的长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件经过抛丸处理后,工件的表面会出现凹陷,相刷毛器在刷除工件表面残留物质时,不能有效的对凹陷中的粉尘进行刷除,刷毛器上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具有不同的长度,在刷除时,第一刷毛能深入到丸粒撞击形成的凹陷内,第二刷毛能抵触在工件表面上,使刷毛器能对工件进行高效的清洁处理。

优选的,所述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交替排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长短不同的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交替排布使刷毛器上各部分均存在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提高刷毛器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D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抛丸室;2、折痕;3、输物通道;4、阻隔板;5、阻挡膜;6、加固条;7、配重件;8、燕尾槽;9、插块;10、晃动板;11、刷毛器;12、输送台;13、刷板;14、工件;15、铰接轴;16、铰接座;17、第一刷毛;18、第二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抛丸机,包括抛丸室1,抛丸室1上开设有输物通道3,输物通道3两端分别位于抛丸室1的左右两侧,在抛丸室1上还设有长方形的输送台12,输送台12的两端从输物通道3的开口处穿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输物通道3的开口处连接有若干的阻隔板4,若干阻隔板4并排排布,且相邻阻隔板4之间存在一定间距,阻隔板4为长方形的硬质板,阻隔板4的上端铰接在输物通道3开口上端的内壁上,阻隔板4的下端与输送台12表面存在一定距离,使阻隔板4的下端不与输送台12上表面接触,每个相邻的阻隔板4之间设置有长方形的阻挡膜5。

如图2所示,阻挡膜5的上端抵触在输物通道3开口的表面,且阻挡膜5的下端刚接触到输送台12的上表面,阻挡膜5的表面在一个方向上进行多次折叠,正面的折叠和反面的折叠交替进行,折叠使阻挡膜5形成多个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表面,具有收起和拉伸效果,阻挡膜5上折叠产生的折痕2方向与阻隔板4的高度方向一致,在阻挡膜5的下端端部上包裹有横向的加固条6,加固条6将阻挡膜5下端的正反两面都包裹在内,在加固条6的上方设置有多个配重件7,贴合在阻挡膜5表面的配重件7为长条形的金属块,配重件7的下端与横向加固条6的上端相抵触,阻挡膜5每一个折叠产生的平面上均贴合有一块配重件7。

如图2和图4所示,阻隔板4的侧面上设置有燕尾槽8,燕尾槽8的长度方向与阻隔板4的高度方向一致,燕尾槽8朝向输送台12的一端端部呈开口设置,在阻挡膜5与靠近阻隔板4的侧边上设置有与燕尾槽8插接配合的插块9,插块9从燕尾槽8的底部插入,插块9和燕尾槽8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当插块9完全插入燕尾槽8中后,阻挡膜5加上插块9本身的重量使插块9不会从燕尾槽8中向下掉出。

如图2和图3所示,阻隔板4的下端铰接有晃动板10,晃动板10的两侧侧边上延伸出铰接轴15,在阻隔板4下端端面上设置有两个铰接座16,两个铰接座16分别位于阻隔板4端面的两侧,铰接轴15插入铰接座16中。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晃动板10被工件14带动时,晃动板10与工件14接触的一侧上设置有刷毛器11,刷毛器11包括被固定在晃动板10上的刷板13,刷板13上安装有长短不一的第一刷毛17和第二刷毛18,第一刷毛17和第二刷毛18交替排列在刷板上13。

工作过程:输送台12上没有工件14经过输物通道3的开口处时,阻隔板4、晃动板10和阻挡膜5受重力作用均处于垂直地面的静止状态,当工件14从输物通道3的开口进入抛丸室1时,工件14时晃动板10朝抛丸室1内的方向转动,同时阻挡膜5展开尽量贴合在工件14的表面;工件14在抛丸室1内进行抛丸处理后,工件14从输物通道3的开口处出来时,工件14抵触晃动板10,使晃动板10朝工件14的行进方向发生转动,同时刷毛器11上的第一刷毛17和第二刷毛18对工件14表面进行清理;当一些工件14的高度要高于晃动板10上端时,阻隔板4会发生转动,进而带动阻挡膜5展开,阻挡膜5下端的配重件7使阻挡膜5能尽量贴合在工件14表面上,防止抛丸室1内的丸粒飞出。

工件14整个从输物通道3中出来后,阻隔板4、晃动板10和阻挡膜5恢复原状,等待下一个工件14的进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