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抛丸机装置。
背景技术:
抛丸机是圆钢后部精整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作用是清除圆钢表面的氧化铁皮等杂物,使圆钢获得良好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光洁度。抛丸机通常包括储丸仓03、抛丸室02、用于连通抛丸室02和储丸舱03的丸粒管道(图1中未画出)、设置于所述丸粒管道中的放丸阀(图1中未画出)、分别与抛丸室02的圆钢进口和圆钢出口连通的两个密封箱01、两个密封箱01内均设置有成组的环形链和橡胶片,密封箱01用于防止内部丸粒、灰尘的泄漏,还包括与抛丸室、密封箱连通的丸粒收集器。
来料时,放丸阀打开,丸粒从储丸舱03经丸粒管道流入抛丸室02中,抛丸室02内的抛丸器的高速旋转的叶片产生离心力,将丸粒抛射到圆钢表面,从而达到清理圆钢表面的目的。待圆钢驶出抛丸室后,放丸阀关闭,丸粒停止流动。位于抛丸室内的丸粒会汇集到丸粒收集器中,最终被提升装置提升至储丸仓内。
现有的密封箱的密封效果不佳,另外,在抛丸的过程中,经圆钢折射后的丸粒经常会撞伤密封箱内的环形链和橡胶片,这就需要更换新的环形链和橡胶片。
因此,如何提高密封箱的密封性能,保护密封箱内的环形链和橡胶片不被损伤,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抛丸机装置,该抛丸机装置的密封箱内能够形成密封帘幕,该密封帘幕用于防止灰尘和丸粒的泄漏,另外,密封帘幕阻止迸射的丸粒损伤环形链和橡胶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抛丸机装置,包括储丸仓、抛丸室、密封箱、用于连通所述储丸仓和所述抛丸室的丸粒主管道,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密封箱上方的帘幕箱;
用于连通所述帘幕箱和所述储丸仓的丸粒侧管道;
用于控制所述丸粒侧管道导通或截止的放丸阀;
所述帘幕箱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高端的边和低端的边与圆钢的运输方向的夹角均大于零度,所述导向板的高端用于承接来自于所述丸粒侧管道的丸粒,所述丸粒沿着所述导向板的倾斜面下滑,同时沿着导向板的宽度方向展开;
所述帘幕箱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密封箱连通,承接来自于所述导向板的所述丸粒的条状通道,所述条状通道与所述圆钢的运输方向的夹角大于零度,且所述条状通道相较于所述密封箱内的环形链和橡胶片靠近所述抛丸室。
优选地,所述导向板的高端的边和低端的边均与圆钢的运输方向垂直;所述条状通道与所述导向板的低端的边平行。
优选地,所述帘幕箱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条状缝隙,所述密封箱的顶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条状缝隙对齐的第二条状缝隙,所述第一条状缝隙和所述第二条状缝隙形成所述条状通道。
优选地,所述条状通道的面积与所述放丸阀的最大开口度的面积之比为0.8-1.0。
优选地,所述导向板的高端相对于低端远离所述抛丸室。
优选地,所述导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60°。
优选地,所述帘幕箱的顶部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丸粒侧管道的一端插入所述安装孔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直径比所述丸粒侧管道的直径大5mm-15mm。
优选地,所述帘幕箱、所述丸粒侧管道、所述放丸阀、所述导向板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板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帘幕箱内,两个所述帘幕箱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密封箱上,两个所述放丸阀分别用于控制两个所述丸粒侧管道的导通或截止,一个所述丸粒侧管道用于连通所述储丸仓和一个所述帘幕箱。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检测圆钢的机前传感器和机后传感器;
与所述机前传感器、所述机后传感器、驱动抛丸器的电机、以及所述放丸阀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接受到所述电机的运转信号以及所述机前传感器的来料信号后,控制所述放丸阀打开,所述控制器在接受到所述机后传感器的去料信号后,控制所述放丸阀关闭。
优选地,还包括与驱动抛丸器的电机和所述放丸阀电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接受到所述电机的运行信号后,控制所述放丸阀打开,所述控制器在接受到所述电机的停止信号后,控制所述放丸阀关闭。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放丸阀开启后,丸粒通过丸粒侧管道流入帘幕箱内,之后沿着导向板的倾斜面下滑,同时沿着导向板的宽度方向展开,之后丸粒通过条状通道落入密封箱内,形成动态的密封帘幕。该密封帘幕能够阻止灰尘和丸粒的泄漏。另外,由于密封帘幕相较于环形链和橡胶片靠近抛丸室,因此,密封帘幕还能够阻止迸射的丸粒损伤环形链和橡胶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抛丸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抛丸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帘幕箱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帘幕箱的俯视图。
其中,01为密封箱、02为抛丸室、03为储丸仓、1为密封箱、2为抛丸室、3为储丸仓、4为帘幕箱、41为第一条状缝隙、42为安装孔、5为丸粒侧管道、6为放丸阀、7为机前传感器、8为机后传感器、9为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抛丸机装置,该抛丸机装置的密封箱内能够形成密封帘幕,该密封帘幕用于防止灰尘和丸粒的泄漏,另外,密封帘幕阻止迸射的丸粒损伤环形链和橡胶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附图2-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抛丸机装置包括储丸仓3、抛丸室2、密封箱1、丸粒主管道、帘幕箱4、丸粒侧管道5、放丸阀6、导向板9。
其中丸粒主管道用于连通储丸仓3和抛丸室2,丸粒侧管道5用于连通储丸仓3和帘幕箱4,放丸阀6用于控制丸粒侧管道5的导通和截止。帘幕箱4设置于密封箱1的上方。导向板9设置于帘幕箱4内,且导向板9为倾斜布置,导向板9的高端的边和低端的边与圆钢的运输方向所成的夹角均大于零度,且导向板9的高端用于承接来自于丸粒侧管道5的丸粒。帘幕箱4通过条状通道与密封箱1连通,该条状通道与圆钢的运输方向的夹角大于零度,用于承接来自于导向板9的丸粒,且条状通道相较于环形链和橡胶片靠近抛丸室2。
在抛丸室2内的抛丸器开始工作后,打开放丸阀6,使丸粒侧管道5导通,储丸仓3内的丸粒通过丸粒侧管道5流入帘幕箱4内,之后沿着导向板9的倾斜面下滑,同时多个丸粒沿着导向板9的宽度方向展开,或者说横向展开。丸粒脱离导向板9后进而进入条状通道内,最后在密封箱1内形成动态的密封帘幕。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帘幕可以和圆钢的运输方向垂直,当然密封帘幕还可以为斜帘幕,即密封帘幕与圆钢的运输方向所成的夹角为零度到九十度之间的任意角度。该密封帘幕能够阻止灰尘和丸粒的泄漏。另外,由于密封帘幕相较于环形链和橡胶片靠近抛丸室2,因此,密封帘幕还能够阻止迸射的丸粒损伤环形链和橡胶片。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优先限定导向板9的高端的边和低端的边均与圆钢的运输方向垂直;条状通道与所述导向板9的低端的边平行。这样,在密封箱内形成的密封帘幕与圆钢的运输方向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中的条状通道的具体结构如下:在帘幕箱4的底壁上开设了第一条状缝隙41,在密封箱1的顶壁上开设了第二条状缝隙,且第二条状缝隙与第一条状缝隙41对齐。这样,第一条状缝隙41和第二条状缝隙就形成了条状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限定条状通道的面积与放丸阀6的最大开口度的面积之比为0.8-1.0,这样既能保障密封帘幕的连续性,同时能够确保丸粒流通的顺畅性。
为了优化整个抛丸机装置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限定导向板9的高端相对于低端远离抛丸室2。这样可以将帘幕箱4设计为和密封箱1同样大小。
为了确保丸粒滚落的流畅性,以及沿导向板9的宽度方向展开的均匀性,将导向板9与水平面的夹角设定为15°~60°。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在帘幕箱4的顶部开设了安装孔42,丸粒侧管道5的一端插入该安装孔42内。进一步地,该安装孔42的直径比丸粒侧管道5的直径大5mm-15mm,这样既方便丸粒侧管道5的插入,同时避免过大的缝隙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中的帘幕箱4、丸粒侧管道5、放丸阀6以及导向板9均包括两个。两个帘幕箱4分别设置于两个密封箱1的上方,两个导向板9分别设置于两个帘幕箱4内,两个放丸阀6分别用于控制两个丸粒侧管道5的导通或截止。一个丸粒侧管道5用于连通储丸仓3和一个帘幕箱4。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密封箱1内均形成了密封帘幕,分别用于密封抛丸室2的圆钢进口和圆钢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机前传感器7、机后传感器8、控制器。机前传感器7检测圆钢,发出是否来料(是否有圆钢进来)的信号,机后传感器8检测圆钢,发出是否去料(是否有圆钢离开)的信号。控制器与机前传感器7、机后传感器8、驱动抛丸器的电机以及放丸阀6电连接。控制器在接受到电机的运行信号,且接受到机前传感器7的来料信号后,控制放丸阀6开启。待控制器接受到机后传感器8的去料信号后,控制放丸阀6关闭。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帘幕为间歇式的,在第一根圆钢离开后,第二根圆钢到来前,放丸阀6是关闭的,因此,减少了丸粒与丸粒侧管道5、导向板9、密封箱1的撞击,延长了丸粒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与驱动抛丸器的电机以及放丸阀6电连接。控制器在接受到电机的运行信号后,控制放丸阀6打开。控制器在接受到电机的停止信号后,控制放丸阀6关闭。相较于上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放丸阀6不必频繁地开闭,从而保护了放丸阀6。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