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509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淬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淬火就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恒温一段时间,随即快速浸入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表面及芯部硬度、耐磨性,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上,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由于工件的种类很多,有些工件需要先在较弱冷却能力介质中冷却到600℃左右,再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冷却,如先油淬后水淬,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马氏体转变的内应力,减小工件变形开裂的倾向;目前对金属工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为,金属工件在淬火加热炉中加热后,由传送带输送到冷却油槽中冷却,在油槽冷却结束后再将其输送到冷却水槽中冷却,这样在金属工件传递过程中会将油槽中的油带入水槽中,影响金属工件性能。

专利公开号CN 105063297A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淬火槽装置,该装置公开了油槽、水槽和移动平台,其中移动平台带动长方形盒体内的落料口移动,当落料口对准油槽时,工件会通过落料口落入油槽内,当落料口对准水槽时,工件通过落料口落入水槽内,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去取加工件,避免人工取加工件时容易被烫伤的危险,但是该装置在油槽冷却结束后直接将工件移动到水槽冷却,这样工件上会残留油槽中的油,导致工件冷却效果不好,影响工件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油槽和水槽替换过程中工件上残留的油会影响工件冷却效果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包括电机、淬火槽、冷却装置和喷淋装置,电机固定安装在喷淋装置中心,喷淋装置上设有带喷嘴的喷淋管,淬火槽外侧设有循环管,循环管一端固定安装在淬火槽上端且与喷淋管相通,循环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淬火槽下端,循环管上设有循环泵,冷却装置设置为三层,依次为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靠近循环管的一侧均设有通液管,该通液管均与循环管相通且设有阀门,淬火槽下端设有出液口。

在本方案中,冷却装置设置为三层,依次为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靠近循环管的一侧均设有带阀门的通液管,该通液管均与循环管相通,这样在对淬火槽中的加工件分别进行油冷却和水冷却时,可以通过调节阀门来实现;当对加工件进行油冷时,开启储油池一侧的阀门,关闭另外两个阀门,油冷结束后,关闭储油池一侧的阀门,开启储丙酮池一侧的阀门,对加工件上油分进行溶解清洗,当最后对加工件进行水冷时,关闭储油池和储丙酮池一侧阀门,开启储水池阀门,对加工件进行水冷。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在对淬火槽中的加工件进行冷却的作业时,首先将待加工件置于淬火槽中,关闭储水池和储丙酮池一侧阀门,开启储油池阀门,同时开启循环泵,冷却塔中的油会通过储油池一侧的通液管进入循环管中,在循环泵的抽动下进入喷淋装置的喷淋管中,电机带动喷淋装置上的喷嘴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油冷却,再通过淬火槽下的出液口收集冷却后的残留油;然后关闭储油池和储水池一侧阀门,开启储丙酮池阀门,冷却塔中的丙酮通过储丙酮池一侧的通液管进入循环管中,在循环泵的抽动下进入喷淋装置的喷淋管中,通过喷淋管上的喷嘴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丙酮进而溶解掉工件表面的残留油,再通过淬火槽下的出液口收集淬火槽中残留的丙酮;最后关闭储油池和储丙酮池一侧阀门,开启储水池阀门,冷却塔中的水通过储水池一侧的通液管进入循环管中,在循环泵的抽动下进入喷淋装置的喷淋管中,通过喷淋管上的喷嘴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水冷却,水冷结束后通过淬火槽下的出液口收集淬火槽中残留的水。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冷却装置依次分为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且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靠近循环管的一侧均设有带阀门的通液管,这样在对待加工件油冷结束后,可以关闭储水池和储油池一侧的阀门,同时开启储丙酮池一侧的阀门,喷嘴中喷出的丙酮可以对加工件上残留的油进行溶解,对加工件表面的油溶解后再进行水冷,这样不需要移动加工件,仅通过调节储水池、储丙酮池和储油池一侧通液管上的阀门,就能实现两种冷却方式的切换,并且通过丙酮将油冷后的加工件进行溶解去油,再进行水冷,解决了油槽和水槽替换过程中工件上残留的油会影响工件冷却效果的问题。

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喷淋管为环形管,喷淋管上设有多组从喷淋装置中心发出的喷淋支管,喷淋支管上设有多个喷嘴。有益效果:这样喷淋管中的冷却液可以分别流入各个喷淋支管中,通过喷淋支管上的喷嘴对待加工件进行充分冷却。

方案三:此为方案二的优选,喷淋支管上的喷嘴均匀分布。有益效果:这样在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喷淋支管上的喷嘴均匀分布,可以将淬火槽中的各个位置进行喷洒,如果喷淋支管很密集,喷嘴分布也比较密集的话,整个冷却过程基本做到无死角。

方案四:此为方案三的优选,循环管上下两端均设有过滤器。有益效果:循环管上端设有过滤器可以在循环管中冷却液进入喷水器喷嘴时对冷却液进行过滤,这样在冷却液流入喷水器中的喷嘴时,不会堵塞喷嘴;循环管下端的过滤器可以将喷水器喷嘴对加工件冷却结束后的冷却液回收过程中进行过滤,防止将残屑等污染物带入冷却装置中。

方案五:此为方案四的优选,淬火槽上设有排气扇。有益效果:淬火槽上的排气扇可以将油冷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排走。

方案六:此为方案五的优选,淬火槽底端呈倾斜设置,淬火槽下端的出液口下设有集液槽。有益效果:淬火槽底端呈倾斜设置,这样每次冷却结束后残留液体可以随着槽底的坡度流向出液口,淬火槽下端出液口下设置集液槽可以用来收集淬火槽中的残留液,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上喷淋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电机10、搅拌轴11、喷淋装置12、排气扇13、淬火槽14、循环泵15、过滤器16、储水池17、储丙酮池18、储油池19、阀门20、循环管21、出液口22、喷淋管23、喷淋支管24、喷嘴25、集液槽26、通液管27。

如图1所示的多功能淬火冷却装置,包括电机10、淬火槽14、冷却装置和喷淋装置12,电机10固定安装在喷淋装置12中心,如图2所示喷淋装置12上的喷淋管23为环形管,喷淋管23上设有多组从喷淋装置12中心发出的喷淋支管24,喷淋支管24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喷嘴25,淬火槽14外侧设有循环管21,循环管21一端固定安装在淬火槽14上端且与喷淋管23相通,循环管21的另一端固定在淬火槽14下端,循环管21上设有循环泵15,循环管21上下两端均设有过滤器16,冷却装置设置为三层,依次为储水池17、储丙酮池18和储油池19,储水池17、储丙酮池18和储油池19靠近循环管21的一侧均设有带阀门20的通液管27,且均与循环管21相通,淬火槽14上设有排气扇13,淬火槽14底端呈倾斜设置,淬火槽14下端的出液口22下设有集液槽26。

在对淬火槽中的加工件进行冷却的作业时,首先将待加工件置于淬火槽14中,关闭储水池17和储丙酮池18一侧阀门20,开启储油池19一侧阀门20,同时开启循环泵15、过滤器16和电机10,冷却塔中的油会通过储油池19一侧的通液管27进入循环管21中,在循环泵15的抽吸和过滤器16的过滤下进入喷水器中的喷淋管23中,电机10带动喷淋管23上的喷嘴25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油冷却,开启排气扇13,通过排气扇13将油冷产生的烟气排走,由于淬火槽14底端呈倾斜设置,且淬火槽14下端的出液口22下设有集液槽26,淬火槽14中残留的油会通过出液口22进入集液槽26中;然后关闭储油池19和储水池17一侧阀门20,开启储丙酮池18一侧阀门20,冷却塔中的丙酮通过储丙酮池18一侧的通液管27进入循环管21中,在循环泵15的抽吸和过滤器16的过滤下进入喷水器中的喷淋管23中,电机10带动喷淋管23上的喷嘴25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丙酮进而溶解掉工件表面的残留油,再通过出液口22收集淬火槽14中残留的丙酮;最后关闭储油池19和储丙酮池18一侧阀门20,开启储水池17一侧阀门20,冷却塔中的水通过储水池17一侧的通液管27进入循环管21中,通过循环泵15和过滤器16进入喷水器中的喷淋管23中,电机10带动喷淋管23上的喷嘴25对待冷却的加工件进行喷水冷却,水冷结束后通过出液口22收集淬火槽14中残留的水,关闭电机10和循环泵15。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