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933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精密仪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精密仪器对抛光程度要求高,而仪器初抛光而成的内孔往往留下螺旋刀纹,光洁度很差,用绗磨消除刀纹是很困难的,镗孔受制于孔深度和孔径,所以对于细长孔用传统的机械抛光办法很难把孔壁磨削抛光,抛光细长孔需要用到细长的抛光刀,这类抛光刀刚度差,容易折断,且抛光强度不够,达不到抛光质量的要求,传统的抛光设备都是仪器在下通过工作台固定,而抛光刀在上由第一动力装置驱动,抛光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多的碎屑,而且细长的抛光刀在打磨时易晃动,这就会导致抛光效果差,无法满足现有对仪器精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的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包括机座、立杆、支板、工架、运动装置、旋动第一动力装置、仪器固定装置和抛光刀,所述立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座上表面的左侧处,所述立杆包括前后设置的侧板,所述支板固定在所述立杆的上端,在所述侧板内侧设置有上下方向延展的滑轨凸出条,所述工架的左侧部分设置在前后设置的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运动装置包括上下运动装置和丝杠,所述上下运动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板的上方,所述上下运动装置的传导轴贯穿所述支板与所述丝杠固定连接以带动所述工架作上下运动,所述工架包括上工架和下工架,所述上工架和下工架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一与所述滑轨凸出条形成可运动配合的滑轨槽,所述上工架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下工架的右侧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圆孔轴线相同的固定孔,所述下工架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所述上工架的左侧设置有一与第二圆孔轴线相同的第五圆孔,所述下工架的底部设置有一窄槽,所述仪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活塞缸,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活塞缸固定在所述上工架上表面上,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一圆孔与抵触套连接,所述固定组件的下部还设置有一从动轮,所述旋动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动力装置和带动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定在所述下工架左侧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的传导轴贯穿所述第三圆孔与所述带动轮固定连接,所述带动轮与从动轮之间连接有链条,机座底部设置有锥形座脚,所述锥形座脚下底面面积是上底面面积的两倍,所述锥形座脚底部设置有用以减震和防滑的橡胶脚垫。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均与所述窄槽贯通,所述带动轮与从动轮均处于所述窄槽中。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丝杠包括丝杠和螺丝帽,所述螺丝帽固定在所述第二圆孔内,所述丝杠贯穿所述第五圆孔并与所述螺丝帽螺形纹配合连接,所述丝杠上端与所述上下运动装置的传导轴动力连接,所述丝杠下端与所述立杆的底部可旋动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夹、旋杆、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旋杆中部设置有第四圆孔,所述固定夹固定在所述旋杆的上端面上,所述旋杆的外部从下往上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抛光刀固定在所述机座上,并与所述固定组件轴线相同,所述抛光刀包括刀尖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连接零件与所述机座固定连接,所述刀尖由所述固定部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抛光刀固定在机座上,而固定仪器的固定组件始终位于抛光刀的上方且与抛光刀轴线相同,这种采用仪器在上方,抛光刀在下方的设置结构,使得仪器在抛光内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掉落排出,大大地改善了仪器在内孔抛光时的工作状态,便于仪器的快速抛光;

2.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带动从动轮旋动而使得所述固定组件旋动,固定在固定组件上的仪器也随之旋动,通过控制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带动丝杠旋动,丝杠驱动工架做作上下运动,由于所述仪器固定装置设置在工架上,所以工架做作上下运动的同时,仪器也在做上下运动,通过采用这种仪器既上下运动又旋动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内孔与外圆面的轴线相同;

3.通过所述固定组件的固定夹固定在仪器的下端,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的抵触套压在仪器的上端面上,不仅使得仪器装夹速度快,还增加了仪器装夹固定后的稳定性,以保证仪器在内孔抛光时不会出现偏移的现象,使得内孔抛光精度高。

4.由于采用了工架与框架结构的立杆相互运动配合,使得本发明整体结构紧凑,生产成本低,使用安全可靠,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精密仪器抛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工架的上工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工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精密仪器抛光设备,包括机座1、立杆2、支板3、工架4、运动装置、旋动第一动力装置、仪器固定装置和抛光刀11,所述立杆2固定设置在所述机座1上表面的左侧处,所述立杆2包括前后设置的侧板21,所述支板3固定在所述立杆2的上端,在所述侧板21内侧设置有上下方向延展的滑轨凸出条22,所述工架4的左侧部分设置在前后设置的所述侧板21之间,所述运动装置包括上下运动装置51和丝杠5,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固定在所述支板3的上方,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的传导轴贯穿所述支板3与所述丝杠5固定连接以带动所述工架4作上下运动,所述工架4包括上工架41和下工架42,所述上工架41和下工架42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一与所述滑轨凸出条22形成可运动配合的滑轨槽43,所述上工架4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圆孔44,所述下工架42的右侧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圆孔44轴线相同的固定孔45,所述下工架42的左侧设置有第二圆孔46和第三圆孔47,所述上工架41的左侧设置有一与第二圆孔46轴线相同的第五圆孔461,所述下工架42的底部设置有一窄槽48,所述仪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8和活塞缸9,所述固定组件8设置在所述固定孔45内,所述活塞缸9固定在所述上工架41上表面上,所述活塞缸9的活塞杆贯穿所述第一圆孔44与抵触套连接,所述固定组件8的下部还设置有一从动轮10,所述旋动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动力装置6和带动轮7,所述第一动力装置6固定在所述下工架42左侧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动力装置6的传导轴贯穿所述第三圆孔47与所述带动轮7固定连接,所述带动轮7与从动轮10之间连接有链条,机座1底部设置有锥形座脚111,所述锥形座脚111下底面面积是上底面面积的两倍,所述锥形座脚111底部设置有用以减震和防滑的橡胶脚垫112。

其中,所述第一圆孔44、第二圆孔46和第三圆孔47均与所述窄槽48贯通,所述带动轮7与从动轮10均处于所述窄槽48中,从而使得结构紧凑,简单,减少空间的使用。

其中,所述丝杠5包括丝杠和螺丝帽,所述螺丝帽固定在所述第二圆孔46内,所述丝杠贯穿所述第五圆孔461并与所述螺丝帽螺形纹配合连接,所述丝杠上端与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的传导轴动力连接,所述丝杠下端与所述立杆2的底部可旋动配合连接,从而便于所述丝杠贯穿所述第五圆孔461并做旋动运动。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8包括固定夹12、旋杆13、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所述旋杆13中部设置有第四圆孔16,所述固定夹12固定在所述旋杆13的上端面上,所述旋杆13的外部从下往上设置所述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通过所述第一轴承14和第二轴承15以便于固定夹12固定住仪器并可旋动。

其中,所述抛光刀11固定在所述机座1上,并与所述固定组件8轴线相同,所述抛光刀11包括刀尖101和固定部102,所述固定部102通过连接零件与所述机座1固定连接,所述刀尖101由所述固定部102固定,所述刀尖101用以贯穿第四圆孔16后方便对固定在固定夹12上的仪器进行内孔抛光。

本装置在使用时,所述抛光刀11与所述机座1固定且在所述仪器固定装置下方,首先通过所述仪器固定装置将仪器固定,所述固定组件8的固定夹12固定在仪器的下端,所述活塞缸9的活塞杆上的抵触套压在仪器的上端面上,从而增加了仪器固定的稳定性,而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6带动所述固定组件8旋动,从而使得固定在固定组件8上的仪器也随之旋动,与此同时通过控制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带动丝杠旋动,使得工架4做作上下运动,由于所述仪器固定装置设置在工架4上,所以工架4做作上下运动的同时,仪器也在做上下运动,最后,抛光刀11固定不动,通过仪器既上下运动又旋动的工作方式对仪器进行内孔抛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抛光刀固定在机座上,而固定仪器的固定组件始终位于抛光刀的上方且与抛光刀轴线相同,这种采用仪器在上方,抛光刀在下方的设置结构,使得仪器在抛光内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掉落排出,大大地改善了仪器在内孔抛光时的工作状态,便于仪器的快速抛光;

2.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带动从动轮旋动而使得所述固定组件旋动,固定在固定组件上的仪器也随之旋动,通过控制所述上下运动装置51带动丝杠旋动,丝杠驱动工架做作上下运动,由于所述仪器固定装置设置在工架上,所以工架做作上下运动的同时,仪器也在做上下运动,通过采用这种仪器既上下运动又旋动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内孔与外圆面的轴线相同;

3.通过所述固定组件的固定夹固定在仪器的下端,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上的抵触套压在仪器的上端面上,不仅使得仪器装夹速度快,还增加了仪器装夹固定后的稳定性,以保证仪器在内孔抛光时不会出现偏移的现象,使得内孔抛光精度高。

4.由于采用了工架与框架结构的立杆相互运动配合,使得本发明整体结构紧凑,生产成本低,使用安全可靠,运行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