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口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6540阅读:1876来源:国知局
浇口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件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浇口棒。



背景技术:

熔模铸造又称“失蜡铸造”。熔模铸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裹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的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由于模样广泛采用蜡质材料来制造,故常将熔模铸造成为“失蜡铸造”。

目前,公告号为CN20448671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拨叉类铸件生产的六角浇口棒,包括浇口杯以及位于浇口杯下方的直浇管,所述浇口杯垂直连接在直浇管的顶面上,所述直浇管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直浇管的侧面至上而下连接有多个内浇道,位于最顶端的内浇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内浇道连接,另一端与浇口杯连接,这一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铸件蜡模即内浇道在挂砂结壳脱落,提升熔模铸造的成品率,但是这种浇口棒在使用的时候,浇注液会顺着浇口杯进入到直浇管的底部,只有当直浇管内部的浇注液的高度到达内浇道高度的时候,浇筑液才会从内浇道进入到产品模具内部,对产品模具进行填充,若需要将直浇管侧壁上的产品模具全部注满,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产品模具的上腔壁相对于直浇管底部的距离大于内浇道相对于直浇管底部的距离,这样在浇注的时候,浇注液不易将产品模具的型腔完全填满,使得浇注出来的产品成型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浇口棒,其成型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浇口棒,包括浇口杯以及与浇口杯端部相连的直浇管,所述浇口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浇道,所述直浇管内部设置有横浇道,且横浇道的轴心线方向与浇口杯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浇道与横浇道内部相连通,所述直浇管背离浇口杯的管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产品模具的内浇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直浇管设置在浇口杯的下方,直浇管内的横浇道与浇口杯内的第一浇道相连通,且横浇道的轴心线方向与浇口杯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在将浇注液注入到浇口杯的时候,浇注液顺着浇口杯内部的第一浇道流入到直浇管内部的横浇道中,当浇注液与横浇道的内侧壁接触的时候,浇注液向着横浇道的两侧扩散,在浇注液扩散的过程中,浇注液顺着内浇道流入到产品模具中直至将产品模具内的型腔完全填满,这样保证了浇注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成型率。

优选的,所述浇口杯与直浇管之间的连接点位于直浇管的中部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浇口杯与直浇管之间的连接点位于直浇管的中部位置,这样第一浇道到横浇道两端的距离相等,保证了浇注液流至横浇道两端所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在使用的时候直浇管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产品模具,将直浇管的中部与浇口杯相连,使得位于第一浇道两侧的直浇管上连接的产品模具数目相等,这样浇注液将直浇管上产品模具填充完毕所需要的时间较为一致,保证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直浇管包括第一浇管以及与第一浇管平行的第二浇管,所述第一浇管与第二浇管对称位于浇口杯两侧且均与浇口杯侧壁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直浇管包括第一浇管以及第二浇管,这样在浇口棒使用的时候,浇口棒上能够连接较多的产品模具,可以一次浇注出多个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一浇管和第二浇管之间呈平行设置,这样浇注液流至第一浇管所需要的时间和浇注液流至第二浇管所需要的时间近似相等,使得位于第一浇管和第二浇管上的产品能够近似同时完成,这样就不易出现因某个产品未浇注完成而导致所有的产品均无法取下的情况,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浇管的端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浇管上相对端部连接的第一辅助浇管,且第一辅助浇管的长度方向分别与第一浇管、第二浇管的长度方向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用第一辅助浇管连通第一浇管和第二浇管,这样浇注液可以通过第一辅助浇管在第一浇管以及第二浇管内部流动,使得第一浇管和第二浇管内的浇注液的量较为均匀,这样浇注液注入产品模具的过程较为均匀,使得直浇管上的每个产品浇注所需要的时间相近,保证了浇口棒的生产效率,而第一辅助浇管的长度方向分别与第一浇管、第二浇管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设置的第一辅助浇管的长度较短,使得浇注液在第一辅助浇管内流动所需要的时间较短,保证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所述浇口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辅助浇管,第二辅助浇管用于连通浇口杯与第一辅助浇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辅助浇管来连通浇口杯与第一辅助浇管,这样在将浇注液注入到浇口杯内的时候,部分浇注液会顺着第二辅助浇管流至第一辅助浇管内,使得浇注液能够更快速地流至第一辅助浇管处,减少了浇注液扩散至第一浇管端部以及第二浇管端部处所需的时间,这样距离第一浇道较远的产品模具内也能较快地注入浇注液,减少了产品成型所需的时间,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这样设置的第二辅助浇管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使得在使用浇口棒的时候,由于第二辅助浇管的连接作用,使得直浇管不易与浇口杯分离,保证了产品的成型率。

优选的,所述浇口杯内部卡接有用于过滤浇注液的滤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浇口杯内部设置有滤网,这样在浇注液进入浇口杯的时候,滤网能够将浇注液内部的杂质过滤掉,使得浇注液内杂质不易进入到产品模具内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成型率,而且滤网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在浇口杯内部,这样在滤网的过滤效果减弱或者滤网损坏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取出滤网并进行更换,减少了更换所需的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选的,所述滤网为圆锥形,且滤网的尖端朝向背离直浇管的方向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滤网为圆锥形,且滤网的尖端朝向背离直浇管的方向设置,这样被滤网过滤出来的杂质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从滤网的尖端滚至滤网的侧壁处,而滤网的侧壁与浇口杯形成的空间能够容纳较多的杂质,这样滤网不易出现因杂质的堆积而导致过滤效果减弱甚至丧失的情况,保证了滤网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滤网的侧壁处设置有环形的收集架,所述收集架上设置有用于过滤浇注液杂质的滤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滤网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收集杂质的收集架,这样在滤网将浇注液内的杂质过滤出来的时候,杂质会顺着滤网滚至收集架内,收集架具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收集较多的杂质,这样滤网不易被杂质堵塞,提高了滤网的使用寿命,而收集架的侧壁上设置有滤孔,这样在收集架内部具有一定杂质的时候,收集架仍然能够具有一定的过滤功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辅助流道背离浇口杯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产品模具的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通过螺钉连接在第一辅助浇管的侧壁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浇口棒生产产品的时候,会将产品的模具连接到直浇管上,模具的注入口与浇口棒的内浇道相连,不过由于模具与直浇管的接触面积较小,可能会出现产品模具从直浇管上脱落的情况,由此在第一辅助流道背离浇口杯的端面上设置有支撑架,且支撑架能够与产品模具相抵,这样支撑架能够对产品模具起到支撑的作用,使得产品模具不易从直浇管上脱落,保证了产品的成型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用于展示浇口棒各个组件的分布情况;

图2为实施例的正视剖视图,主要是用于展示滤网以及横浇道的分布情况;

图3为实施例的俯视图,主要是用于展示滤网在浇口杯内的安装情况。

附图标记:1、浇口杯;2、直浇管;3、第一浇道;4、横浇道;5、内浇道;6、第一浇管;7、第二浇管;8、第一辅助浇管;9、第二辅助浇管;10、滤网;11、收集架;12、支撑架;13、滤孔;1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浇口棒,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浇口杯1和设置在浇口杯1下方的直浇管2,浇口杯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浇道3,第一浇道3的轴心线方向与浇口杯1的轴心线方向相同,且第一浇道3背离直浇管2的道口直径大于第一浇道3靠近直浇管2的道口直径,浇口杯1内部的第一浇道3上卡接有环状的收集架11,收集架11向着直浇管2的方向凹陷,且收集架11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滤孔13,收集架11上连接有圆锥形的滤网10,且滤网10的尖端朝向背离直浇管2的一侧,浇口杯1的靠近直浇管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浇管6,第一浇管6的中部与浇口杯1相通,且第一浇管6的轴心线方向垂直于浇口杯1的轴心线方向,浇口杯1侧壁与第一浇管6相对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浇管7,且第二浇管7的轴心线方向与第一浇管6的轴心线方向相同,第二浇管7与浇口杯1内部相通,第一浇管6的两个端部上均设置有第一辅助浇管8,第一辅助浇管8朝向第二浇管7设置且与第二浇管7的端部相连通,第一辅助浇管8的轴心线方向与第一浇管6的轴心线方向垂直;浇口棒上设置有两根第二辅助浇管9,第二辅助浇管9的一端与浇口杯1的侧壁相连通,第二辅助浇管9的另一端与第一辅助浇管8的中部相连通;第一辅助流道背离浇口杯1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架12,且所述支撑架12通过螺钉14连接在第一辅助浇管8的侧壁处。

浇注液在浇口棒内部的流动路径如下:当浇注液注入到浇口杯1的时候,部分浇注液顺着浇口杯1的侧壁流入到浇口杯1的底部,当浇注液位于浇口杯1的底部时,浇注液向着第一浇管6方向以及第二浇管7的方向扩散,当浇注液与第一浇管6的内管壁接触时,浇注液开始向着第一浇管6的两端进行扩散,且在扩散的过程中部分浇注液从内浇道5流入到产品模具之中,当浇注液与第一浇管6的端部接触时,浇注液进入到第一辅助浇管8中且向着第二浇管7进行扩散;当浇注液与第二浇管7的内管壁接触时,浇注液开始向着第二浇管7的两端扩散,且在扩散的过程中部分浇注液从内浇道5进入到产品模具中,当浇注液与第二浇管7的端部接触时,浇注液进入到第一辅助浇管8中且向着第一浇管6扩散;部分浇注液在顺着浇口杯1的内杯壁流动的时候,从第二辅助浇管9流至第一辅助浇管8的内部,当浇注液与第一辅助浇管8的内管壁接触的时候,浇注液向着第一浇管6以及第二浇管7扩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