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及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659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及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金炼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和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



背景技术:

钢包罐是钢水冶炼完成的转运容器,钢水冶炼完成后通常采用钢包罐将钢水转运至下一个工序,钢水运输装置是钢水转运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同样也是炼钢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炼钢炉出钢的过程中直接将钢水倒入或者注入钢包罐中。

钢水经电炉冶炼出钢后炉外精炼及连铸工艺对钢中氧、氮、氢及温度的控制非常严格。但是,炼钢炉在出钢至钢水转运装置过程中难以对钢水进行保护(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钢水的过程即为炼钢炉的出钢过程),即炼钢炉出钢过程中难以对钢水进行保护,出钢过程中钢水直接和空气接触,从而导致大量的氮氢等有害气体进入钢水,恶化了钢的性能,为后续炉外精炼和连铸带来压力,并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

氮是一般钢种中的有害元素,在出钢过程,裸露的钢水与空气直接接触,从而增加了钢水中的氮含量,一般增加10-20ppm。因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湿度,也会造成钢水增氢,氢在钢中容易产生白点,使钢产生氢致裂纹;降低了产品质量。急需针对现有钢水出钢工艺,开发出具有保护出钢功能的钢水转运装置,从而使得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钢水时对出钢过程中进行保护,避免钢水在出钢的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杂质。

对温度的影响非常大,这一过程大概持续4-6分钟,出钢过程中,钢水因热辐射、对流散热、脱氧合金化、钢包内衬吸热等引起钢水温度降低。为此,生产上采用合金加热、钢包烘烤及优化调度等,降低出钢过程中的温降。但是,对钢水与空气间产生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未采取任何措施,造成钢水散热严重,从而引起钢水温降难以有效控制。

经检索发现,在连铸过程中,已采用保护管对钢水进行保护,如: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复合式钢水保护套管(专利号:ZL99229239.5,申请日:1999-08-20)、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用于钢水浇注时的防增氮保护管(专利申请号:ZL201520734792.5,申请日:2015-09-22)。但是这种保护管却难以在出钢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保护。

此外,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防止转炉出钢过程中钢水增氮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010588760.0,申请日:2010-12-15),采取在转炉出钢前和出钢过程中,控制吹氩时间和氩气流量,分两段或连续不间断地向钢包内吹入氩气,直至出钢结束。从而使钢包内的空气被吹入的氩气排出,防止出钢至钢包内的钢水与空气接触,使钢包内的钢水始终处于氩气保护状态,既防止钢水与空气接触造成的增氮,同时使钢水中极易吸附在气泡表面的[N]能够随着氩气泡的上浮排出而被去除。该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钢水增氮,但是却难以实现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出钢钢水的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出钢的钢水过程中难以对钢水进行保护,提供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及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

其中提供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在钢包车上安装出钢保护管,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炼钢炉的钢水时,通过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相配合,可以对钢水进行保护,减小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进一步地,可以减少了钢水热损失,降低炼钢能耗。

其中提供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包括电炉本体和钢水转运装置,通过在钢水转运装置上安装出钢保护管,且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相配合,可以在出钢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保护,减小空气中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进一步地,可以减少了钢水热损失,降低炼钢能耗。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包括钢包车和出钢保护管,所述的钢包车包括保护管调控单元和钢包罐;上述的出钢保护管安装于保护管调控单元上,保护管调控单元用于调控出钢保护管在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的出钢保护管包括保护套管和连接套管,所述的连接套管用于与出钢口连接;所述的保护套管的套管入口端与连接套管相连,并构成贯通的出钢保护管,所述的保护套管的内径大于出钢口的直径,钢水流经保护套管时与保护套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的保护管调控单元包括竖直伸缩机构、水平伸缩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的竖直伸缩机构固定安装于钢包车上,水平伸缩机构通过旋转机构转动安装于竖直伸缩机构的上部。

优选地,保护套管为锥形管,且保护套管的套管入口端的内径小于套管出口端的内径,且套管入口端的内径大于出钢口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的保护套管的管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外壳、隔热层和耐火材料层。

优选地,连接套管内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套装在出钢口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的容纳腔的内径大于套管入口端的内径。

优选地,连接套管通过底部的连接底板与套管入口端相连,该连接底板上设置有容纳凹槽。

优选地,连接套管的顶部设置有装配构件,所述的装配构件包括引导段和竖直段,引导段用于引导连接套管与出钢口相配合,并使出钢口定位配合于竖直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包括电炉本体和钢水转运装置,所述的电炉本体上设置有出钢口,所述的钢水转运装置为上述的钢水转运装置,钢水转运装置用于将钢水转运至下一个工序。

优选地,电炉本体上设置有电炉出钢箱,电炉出钢箱的下部设置有出钢口,所述的出钢口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ε,ε为电炉出钢倾角。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在钢包车上安装出钢保护管,钢水转运装置在盛装炼钢炉的钢水时,通过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相配合,出钢保护管建立相对密闭式钢水通道,钢水由出钢口流入出钢保护管中,有效地限制了钢水表面的气体流动,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减小空气中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提高了钢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出钢保护管的保护套管的内径大于出钢口的直径,使钢水流经保护套管时与保护套管的内壁之间有间隙,在出钢的过程中,钢水与保护套管内壁的空隙形成良好的保温空隙层,对钢水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减小了钢水的热损失,而且避免了钢水对保护套管内壁的直接冲刷,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保护套管的管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外壳、隔热层和耐火材料层,隔热层的隔热材料可以有效地限制保护套管内钢水的热量向保护套管外部散热,减少了出钢过程中的温度损失,进而可以降低出钢温度,节约炼钢能耗;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外壳和隔热层之间设置有空隙层,空隙层改变了保护套管的传热条件,限制了保护套管内钢水向外部传热,减少了钢水出钢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降低炼钢能耗;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连接底板上设置有容纳凹槽,该容纳凹槽设置于连接底板的圆周边缘位置,出钢口填料在由出钢口管道中喷溅而出时,出钢口填料将喷射在连接底板的容纳凹槽中,减少了出钢口填料落入钢包罐中的质量,可以避免出钢口填料对钢水质量的影响,提高了钢液的冶炼质量;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连接套管的装配构件的下部设置有限位板,限制了气体在钢水表面发生对流,抑制了气体在保护套管中剧烈流动,进而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有效减少了钢水热损失,减小了出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水温降;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电炉本体上设置有出钢口,保护管调控单元调控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相配合,保护套管的内径大于出钢口的直径,使钢水流经保护套管时与保护套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出钢保护管建立相对密闭式钢水通道,钢水由出钢口流入出钢保护管中,有效地限制了钢水表面的气体流动,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大大减少了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提高了钢的质量;且有效减少了钢水热损失,减小了出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水温降;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出钢口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ε,出钢过程中电炉本体偏转至出钢出钢倾角ε,出钢保护管再与出钢口配合,使得出钢的过程中出钢保护管的保持竖直,钢水由出钢口流入出钢保护管后,钢水竖直的由出钢保护管流出,减小了钢水对保护套管内壁的冲刷,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出钢保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出钢保护管保护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容纳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装配构件的出钢保护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钢包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出钢过程中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保护套管;101、耐火材料层;102、隔热层;103、空隙层;104、外壳;110、套管入口端;120、套管出口端;

200、连接套管;210、容纳腔;220、连接底板;221、容纳凹槽;222、凹槽倾斜面;230、装配构件;231、引导段;232、竖直段;240、限位板;241、限位通孔;

300、钢包车;310、运输车底板;320、保护管调控单元;321、竖直伸缩机构;322、水平伸缩机构;3221、夹持部件;323、旋转机构;330、钢包罐;331、钢包盖;332、钢水导入口;333、入口封盖;334、铰链;

400、电炉本体;410、电炉出钢箱;411、出钢口;420、偏心炉底;430、倾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参考了附图,该附图形成描述的一部分,在该附图中作为示例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示例性实施例。尽管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可实现其他实施例且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变。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更详细的描述并不用于限制所要求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仅仅为了进行举例说明且不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特征的描述,以提出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足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和示例实施例可结合附图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和特征由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包括钢包车300和出钢保护管,所述的钢包车300包括运输车底板310、保护管调控单元320和钢包罐330(如图5所示);运输车底板310上安装有车轮,便于钢包车300的移动;所述的钢包罐330固定设置于运输车底板310上,钢包罐330开口向上;保护管调控单元320固定安装于运输车底板310上;保护管调控单元320包括竖直伸缩机构321、水平伸缩机构322和旋转机构323,所述的竖直伸缩机构321固定安装于钢包车300的运输车底板310上,水平伸缩机构322通过旋转机构323转动安装于竖直伸缩机构321的上部,在旋转机构323的作用下,水平伸缩机构322能以竖直伸缩机构321为中心转动,所述的水平伸缩机构322远离竖直伸缩机构321的端部设置有夹持部件3221,该夹持部件3221用于夹持出钢保护管。

本实施例的出钢保护管安装于保护管调控单元320上,竖直伸缩机构321通过伸缩可以调控出钢保护管的竖直高度,水平伸缩机构322通过伸缩可以调节出钢保护管的水平位置;并且配合旋转机构323的旋转,可以将出钢保护管调控至可控范围内的任意位置,从而使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相配合。从而实现保护管调控单元320调控出钢保护管在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移动。

结合图1所示,出钢保护管包括保护套管100和连接套管200,所述的保护套管10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使钢水流经保护套管100时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之间有间隙;连接套管200用于与出钢口411连接,且连接套管200内开设有容纳腔210,该容纳腔210用于套装在出钢口411的外部。而且,所述的容纳腔210为圆柱形空腔,圆柱形空腔的内径大于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

本实施例的保护套管100的套管入口端110与连接套管200相连,并构成贯通的出钢保护管,将连接套管200套装在出钢口411外部时,保护套管100与出钢口411保持同轴,即保护套管100的轴心与出钢口411的轴心在同一条直线上。打开出钢口411后,钢水在重力作用下,钢水由出钢口411经连接套管200流至保护套管100,保护套管10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使钢水流经保护套管100时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之间有间隙,使得钢水不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或者钢水不完全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从而减小了钢水对保护套管100内壁的冲刷,提高了使用寿命。

在现有技术惯性思维的引导下,现有技术人员往往定向思维的认为,在出钢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保护,即使关注了对出钢过程中的保护,也难以想象到采用出钢保护管对出钢过程中的钢水进行保护,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钢过程中的出钢保护管打破了现有技术的技术偏见,具有显著的进步。退一步说,即使有技术人员关注了对出钢过程中的钢水保护,那么为了提高出钢过程中的保护效果,防止钢水与空气接触,现有的技术人员往往是将保护套管100与出钢口411设置为等径的,从而避免保护套管100中的钢水与保护套管100内壁之间产生空隙,因为有空隙必然会使钢水与空气接触,为了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现有技术的技术人员必然将保护套管100与出钢口411设置为等径;但是,这样设计却大大降低了保护套管100的使用寿命,不仅达不到较好的保护效果,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本实施例的提出了保护套管10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使钢水流经保护套管100时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之间有间隙,在出钢的过程中,避免了钢水对保护套管100内壁的直接冲刷,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与此同时,钢水与保护套管100内壁的空隙形成良好的保温空隙,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减小了钢水的热损失。

保护套管100为锥形管,且保护套管100的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小于套管出口端120的内径(如图1所示),且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本实施例中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为1.5倍的出钢口411的直径;套管出口端120的内径为3.0倍的出钢口411的直径。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小于套管出口端120的内径有效地限制了空气对流,防止空气在保护套管100中剧烈流动,出钢保护管建立相对密闭式钢水通道,有效地限制了钢水表面的气体流动,从而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大大减少了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而且空气对流较小的情况下,仅仅是保护套管100内的空气并不会对钢水质量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炼钢在出钢过程由于钢水暴露在空气中,钢水因热辐射、对流散热使得钢水出钢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温度降,以电炉为例,电炉出钢的过程中钢水温降甚至达到50-80℃。本实施例中保护套管100的设计限制了空气在钢水表面的对流传热,减小了钢水在保护套管100的温度降。钢水在由出钢口411流出后,由于钢水自身压力的减小,使得钢水在流至钢包罐330中时会发生扩散,即流至钢包罐330中时钢水的直径大于出钢口411处钢流的直径,套管入口端110的内径小于套管出口端120的内径还可以同时保持钢水在流动至底部时仍然与保护套管100内壁保持空隙,从而即提高保护套管100的使用寿命,又形成具有良好保温效果的空隙保温层,因此具有显著的进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保护套管100的管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外壳104、隔热层102和耐火材料层101(如图2所示);所述的外壳104为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钢结构制成,所述的隔热层102由隔热材料制成,其中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石棉、岩棉或硅酸盐,或者上述的组合;隔热层102的隔热材料可以有效地限制保护套管100内钢水的热量向保护套管100外部散热,减少了出钢过程中的温度损失,进而可以降低出钢温度,节约炼钢能耗。所述的耐火材料层101设置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耐火材料层101有耐火材料制成,可以有效抵御钢水的冲刷和侵蚀。所述的隔热层102设置于外壳104和耐火材料层101之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外壳104和隔热层102之间还设置有空隙层103(如图2所示),即外壳104和隔热层102之间设置有空隙,并构成空隙层103,该空隙层103可以为真空条件,也可以将是充满任意气体的空隙层103,本实施例的空隙层103中充有空气。外壳104和隔热层102之间的空隙层103改变了保护套管100的传热条件,从而限制了保护套管100内钢水向外部传热,减少了钢水出钢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套管200通过底部的连接底板220与套管入口端110相连,连接底板220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套管入口端110对应设置,连接套管200的容纳腔210通过上述通孔与保护套管100贯通,使得钢水可由出钢口411经容纳腔210流至保护套管100中,并对钢水实现保护作用。连接底板220上设置有容纳凹槽221,该容纳凹槽221设置于连接底板220的圆周边缘位置(如图3所示)。

电炉在出钢之前,为防止钢液直接流动至托板上侵蚀托板,通常在托板上部的出钢口411管内部填充填料,这些填料介于托板与钢水之间,但是在从出钢口411的管道上抽出托板,打开出钢口411后在钢水重力作用下,钢水会将填料由出钢口411挤压喷溅而出,喷溅而出的填料最终落入钢包罐330中,而后熔化在高温钢水中。但是,由于填料中含有大量的杂质,熔入高温钢水的填料将导致有害元素进入钢水中,恶化了钢的性能,为后续炉外精炼带来压力;因此,针对电炉的的炼钢过程,设计了电炉炼钢出钢用的出钢保护管,其连接底板220上设置有容纳凹槽221,该容纳凹槽221设置于连接底板220的圆周边缘位置,填料在由出钢口411管道中喷溅而出时,其喷射状态为放射状,填料将喷射在连接底板220的容纳凹槽221中,使得部分填料不会落入钢包罐330中,减小了填料对钢水质量的影响,提高了钢液的冶炼质量,降低了冶炼成本,具有显著的进步。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容纳凹槽221的内侧面为凹槽倾斜面222,该凹槽倾斜面222的倾斜角度为45°,凹槽倾斜面222使得在填料在沿着放射状喷射而出时,填料更易落入容纳凹槽221中,进一步的减少了填料落入钢包中,进而提高了钢液的冶炼质量,降低了冶炼成本。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套管200的顶部设置有装配构件230,所述的装配构件230包括引导段231和竖直段232(如图4所示),引导段231具有一定的锥度,即引导段231顶部的内径大于引导段231底部的内径,引导段231顶部内径较大,使得连接套管200的顶部更容易与出钢口411配合,当引导段231顶部与出钢口411配合后,继续上移出钢保护管,出钢口411在引导段231的作用下可装配于竖直段232中;因此引导段231用于引导连接套管200与出钢口411相配合,并使出钢口411定位配合于竖直段232。所述的竖直段232下部设置有限位板240,限位板240中心设置有限位通孔241,该限位通孔241的内径介于出钢口411的内径与外径之间,即出钢口411的内径<限位通孔241的内径<出钢口411的外径;从而使得限位板240可以限制出钢口411的下移极限,又能保证正常出钢。

出钢口411与限位板240中心的限位通孔241相配合,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出,钢水经限位板240中心的流入保护套管100;该限位板240用于出钢口411下移限度,避免在装配的过程中出钢口411装入连接套管200的深度过深,提高装配效率的同时,避免了连接套管200与出钢口411碰撞损坏。

与此同时,在钢水出钢的过程中,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动至保护套管100,由于钢水与保护套管100和连接套管200内的容纳腔210之间具有间隙,钢水表面会带动空气体流动,并使得气体在钢水表面发生对流。该限位板240在限位的同时对连接套管200内的容纳腔210空间进行分割,将容纳腔210空间分割为2个独立的空间,限制了气体在钢水表面发生对流,抑制了气体在保护套管100中剧烈流动,进而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与此同时,还限制了空气在钢水表面的对流传热,减小了钢水在保护套管100的温度降,降低了出钢过程中的温降。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钢包罐330上设置有钢包盖331,该钢包盖331上设置有钢水导入口332,该钢水导入口332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入口封盖333(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钢水导入口332与出钢保护管相配合。出钢的过程中,先打开入口封盖333,再将出钢保护管插入钢包罐330中,实现钢水再由出钢口411流至钢包罐330时全程进行保护,避免钢水在钢包罐330中与空气接触,进而减小了钢水中的杂质。而且避免了出钢过程中,钢水向外散热,减小了出钢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入口封盖333用于在出钢结束后,关闭钢水导入口332,从而防止钢水由钢水导入口332向外散热,上述的入口封盖333通过铰链334与钢包盖331转动连接,入口封盖333可以铰链334为轴心转动。

实施例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电炉炼钢系统,包括电炉本体400和钢水转运装置(如图8所示),所述的电炉本体400上设置有出钢口411,所述的钢水转运装置为上述的钢水转运装置,钢水转运装置用于将钢水转运至下一个工序。

电炉本体400包括电炉出钢箱410、偏心炉底420和倾动机构430,所述的电炉出钢箱410上设置有出钢口411,出钢的过程中驱动倾动机构430,电炉本体400在偏心炉底420的作用下进行倾斜,并同时带动电炉出钢箱410进行倾斜,使得钢水由电炉本体400流至电炉出钢箱410中,而后保护管调控单元320调控出钢保护管的位置,使得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对中,再驱动竖直伸缩机构321,使得出钢保护管的连接套管200与出钢口411相配合;而后打开出钢口411的托板,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动至出钢保护管中,并在出钢保护管的保护作用下进行出钢。通过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相配合,出钢保护管建立相对密闭式钢水通道,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入出钢保护管中,有效地限制了钢水表面的气体流动,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减小空气中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提高了钢的质量;并减少了钢水的热量损失。在此基础上,提高电炉生产效率,缩短冶炼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由于降低出钢温度,从而减少了钢水对电炉的侵蚀程度,延长了电炉系统设备使用寿命。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的基本内容同实施例8,不同之处在于:电炉本体400上设置有电炉出钢箱410,电炉出钢箱410的下部设置有出钢口411,所述的出钢口4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ε(如图9所示),ε为电炉出钢倾角,ε为正常出钢过程中的出钢角度,ε的范围为10-15°,本实施例优选12°。

上述的夹持部件3221通过转轴安装于水平伸缩机构322的末端,夹持部件3221能相对于水平伸缩机构322在竖直方向上小角度的偏移或者偏转,从而使得夹持部件3221带动出钢保护管在竖直方向上适应性的偏移或者偏转。适应性的偏移使得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配合后,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同轴,即出钢保护管的轴线与出钢口411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出钢的过程中,出钢的过程中驱动倾动机构430,电炉本体400在偏心炉底420的作用下进行倾斜,并同时带动电炉出钢箱410进行倾斜,使得钢水由电炉本体400流至电炉出钢箱410中,当电炉本体400的倾角达到ε=12°时。保护管调控单元320调控出钢保护管的位置,出钢保护管的保持竖直(如图10所示),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入出钢保护管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竖直的由出钢保护管流出。且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同轴,出钢保护管的保护套管10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钢水竖直流经出钢保护管时,钢水不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或者钢水不完全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从而减小了钢水对保护套管100内壁的冲刷。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的钢水装入方法,电炉在出钢前将钢水转运装置移动至出钢口411下部,通过保护管调控单元320调控出钢保护管的位置,并使得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相配合,在出钢的过程中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入出钢保护管中,并经过出钢保护管流入至钢包罐330中。出钢保护管在出钢的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保护,出钢保护管的保护套管100的内径大于出钢口411的直径,钢水流经保护套管100时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钢水不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或者钢水不完全与保护套管100的内壁接触,减小了钢水对保护套管100内壁的冲刷,提高了使用寿命。而且出钢保护管建立相对密闭式钢水通道,有效地限制了钢水表面的气体流动,从而限制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向钢水中扩散,大大减少了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提高了钢的质量。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保护出钢的钢水转运装置的钢水装入方法,具体的步骤如下:

S1、钢包罐330烘烤完毕,并在钢包罐330上盖上钢包盖331,电炉冶炼完成之前2min,将钢水转运装置移动至出钢口411下部;

S2、钢水冶炼完成时再驱动倾动机构430,电炉本体400在偏心炉底420的作用下发生倾斜,当倾斜角达到出钢倾斜角ε=12°时,通过保护管调控单元320调控出钢保护管的位置,使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的中心线对齐,再驱动竖直伸缩机构321使得出钢保护管上部的连接套管200与出钢口411相配合,且出钢保护管与出钢口411同轴,出钢保护管保持竖直状态;

S3、打开出钢口411的托板开始出钢,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动至出钢保护管,在出钢保护管内钢水经连接套管200的容纳腔210流至保护套管100内,在由保护套管100流动至钢包罐330中,钢水持续的由出钢口411经出钢保护管流动至钢包罐330;并保持电炉本体400的倾角直至出钢完成;

S4、当钢水出钢96%时,关闭出钢口411的托板,电炉本体400以3°/s回倾至水平位置,以避免或减少炉渣从出钢口411流进钢包,进而实现无渣出钢;而后进一步提升出钢保护管的高度,使得出钢保护管完全由钢包罐330移出,再关闭钢水导入口332的入口封盖333;并由钢水转运装置将钢水转运到下一工序。

本实用新型出钢的过程中钢水由出钢口411流入出钢保护管中,出钢保护管在出钢的过程中对钢水进行保护,减小空气中钢水对氮氢等有害气体的吸附量;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出钢过程中的温度损失,降低了炼钢的能耗。

现有技术中电炉出钢时,电炉本体400倾角达到3-5°时即打开出钢口411托板进行出钢,本实施例出钢倾斜角达到12°时再移出托板开始出钢,从而在出钢口411的顶部形成较大的钢水静压力,并使得刚对对出钢口411内部的填料产生较大的压力,进而可以在出钢初期出钢口411内部的填料会产生较大喷射角喷射在容纳凹槽221,减小了出钢口411填料对钢水质量的影响,而且出钢倾斜角达到12°时再移出托板开始出钢,可以减少出钢过程中钢水对出钢保护管的侵蚀程度。

在上文中结合具体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详细的描述和附图应仅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果存在任何这样的修改和变型,那么它们都将落入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背景技术旨在为了说明本技术的研发现状和意义,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或本申请和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领域。

更具体地,尽管在此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前面的详细描述可认识到的经过修改、省略、(例如各个实施例之间的)组合、适应性改变和/或替换的任何和全部实施例。权利要求中的限定可根据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语言而进行广泛的解释,且不限于在前述详细描述中或在实施该申请期间描述的示例,这些示例应被认为是非排他性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优选地”不是排他性的,这里它的意思是“优选地,但是并不限于”。在任何方法或过程权利要求中列举的任何步骤可以以任何顺序执行并且不限于权利要求中提出的顺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合法等同物来确定,而不是由上文给出的说明和示例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