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938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铸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



背景技术:

压铸机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状态下的金属、塑料或玻璃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塑料或玻璃铸件的一系列工业铸造机械。现有的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通常为压铸而成,在压铸时由于铝合金材料熔融状态下的温度较高,压铸机上的压铸头与熔融态的铝合金接触,使得压铸头的温度较高,压铸头上的热量传导至液压缸中,使得液压缸的温度升高,严重影响了液压缸的正常运行,容易使液压缸发生泄漏的情况,降低了整个压铸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压铸装置中的液压缸温度升高,使用寿命降低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开设有压铸槽,所述底座上插接送料管,且送料管与压铸槽连通,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垂直设有一对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通过抱紧箍紧固连接液压缸,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外壁对称开设有螺栓孔,所述液压缸上的动力杆贯穿螺栓孔,所述动力杆通过螺母安装板紧固连接,所述安装板靠近压铸槽的一侧焊接压铸头,所述安装板远离压铸槽的一侧焊接有冷却铜管,所述冷却铜管的两端均连接硬质水管,所述硬质水管远离冷却铜管的一端插入水箱的内腔并固定,所述硬质水管上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铜管的两端均焊接有螺纹接头,所述硬质水管与螺纹接头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硬质水管上插接有温度计。

优选的,所述冷却铜管呈S形焊接在安装板的上端面。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顶部插接有出气短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安装板上设置水箱和冷却铜管,在进行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压铸时,压铸头上热量传导至安装板上,此时打开水泵将水箱中的冷却水输送至冷却铜管中对安装板进行散热,防止安装板上的热量传导至动力杆上,而导致液压缸温度过高,起到了良好的降温效果,保证了液压杆处于正常温度下工作,提升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安装板俯视图。

图中:1底座、2压铸槽、3送料管、4立柱、5抱紧箍、6液压缸、7动力杆、8安装板、9压铸头、10水箱、11硬质水管、12水泵、13温度计、14螺栓孔、15螺纹接头、16冷却铜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生产用压铸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面开设有压铸槽2,底座1上插接送料管3,且送料管3与压铸槽2连通,底座1的上端面垂直设有一对立柱4,立柱4的顶端通过抱紧箍5紧固连接液压缸6,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板8,安装板8的外壁对称开设有螺栓孔14,液压缸6上的动力杆7贯穿螺栓孔14,动力杆7通过螺母安装板8紧固连接,安装板8靠近压铸槽2的一侧焊接压铸头9,安装板8远离压铸槽2的一侧焊接有冷却铜管16,冷却铜管16的两端均连接硬质水管11,硬质水管11远离冷却铜管16的一端插入水箱10的内腔并固定,硬质水管11上安装有水泵12,水泵12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

冷却铜管16的两端均焊接有螺纹接头15,硬质水管11与螺纹接头15螺纹连接,设置螺纹接头15方便于安装水箱,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水箱10中的冷却水泄露,硬质水管11上插接有温度计13,设置温度计13便于操作者时刻观察冷却水的温度,从而估算出动力杆7表面的温度,若温度计温度过高可关停整个装置,防止损坏液压缸6,冷却铜管16呈S形焊接在安装板8的上端面,水箱10的顶部插接有出气短管,设置出气短管用于排泄水箱10中的水蒸气,防止水箱10中压力过高而引发安全事故。

工作原理:在进行铝合金智能液位仪壳体压铸时,压铸头9与熔融态的铝合金金属接触,压铸头9上热量传导至安装板8上,水泵12通电将水箱10中的冷却水输送至冷却铜管16中对安装板8进行散热,防止安装板8上的热量传导至动力杆7上,而导致液压缸6温度过高,起到了良好的降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