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2475发布日期:2018-08-21 17:38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水室是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一种冷却系统,主要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现有技术的水室壳体参照图1,水室壳体10包括呈倒U形的主壳体101、位于主壳体101一端的第一连接端102、位于主壳体101远离第一连接端102的第二连接端103、位于主壳体101上的且与主壳体101内部相通的连接管110、位于主壳体101外壁上的第一安装部104、位于主壳体101外壁上的第二安装部105、位于主壳体101外壁上的第三安装部106、位于主壳体101外壁上的第四安装部107、位于主壳体101外壁上的第五安装部108、位于主壳体101一端上的第六安装部109。

现代的生产中,水室壳体通常是通过冲压机和车床制造成型的,但是水室壳体的形状比较复杂,故通过冲压机和车床加工的方式会比较复杂,从而使得制造水室壳体时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能够较好的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动模板、动模座板,所述定模板内嵌入有上模仁,所述动模板内嵌入有用于贴合在上模仁上且用于与上模仁形成水室壳体轮廓的下模仁,所述下模仁内嵌入有用于成形主壳体的主芯模;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一成型块,所述上模仁上固定有用于与第一成型块配合后用于成形第一安装部的第一塑型块;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二成型块,所述上模仁上固定有用于与第二成型块配合后用于成形第二安装部的第二塑型块;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三成型块和第四成型块,所述上模仁上固定有第三塑型块和第一塑型柱,所述第三塑型块、第一塑型柱、第三成型块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三安装部;

所述上模仁上固定有第四塑型块和塑型配合块,所述第四塑型块、塑型配合块、第四成型块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四安装部;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四连接块,所述第四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五成型块,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五连接块,所述第五连接块上固定有第六成型块,所述第五成型块与所述第六成型块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五安装部,所述第六成型块还用于成形第一连接端;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六连接块,所述第六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七成型块和第八成型块,所述上模仁上固定有第二塑型柱,所述第二塑型柱与第七成型块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六安装部;

所述第八成型块用于成形连接管,所述第八成型块与所述第七成型块还用于成形第四安装部;

所述动模板上滑移连接有第七连接块,所述第七连接块上固定有用于成形第二连接端的第九成型块;

所述定模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朝向远离下模仁一侧移动的驱动件;

所述上模仁、下模仁、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第一塑型块、第二塑型块、第三塑型块、第四塑型块、第一塑型柱、第二塑型柱、塑型配合块、主芯模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水室壳体的浇注型腔,所述定模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浇注型腔相通的浇注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利用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成型水室壳体时,利用上模仁、下模仁、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第一塑型块、第二塑型块、第三塑型块、第四塑型块、第一塑型柱、第二塑型柱、塑型配合块、主芯模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水室壳体的浇注型腔,将液体金属浇注进入定模板上的浇注孔内,随后液态金属即可在浇注型腔内成型成水室壳体的形状,当液态金属凝固后,利用驱动件驱动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朝向远离下模仁一侧移动后,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即可带动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从成型后的水室壳体上脱离,最终即可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比较方便的取出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的水室壳体,从而较好的提高了水室壳体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板与所述定模板之间同时设置有两个上模仁和两个下模仁,两个所述上模仁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模仁配合后用于成形两个水室壳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两个上模仁与两个下模仁之间配合后成型两个水室壳体,此时在对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进行一次浇注后即可成型出两个水室壳体,最终即可进一步提高水室壳体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用于与两个浇注型腔相通且与浇注孔相通的浇注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液态金属从浇注孔内进入后,液态金属即可进入到浇注流道内,此时通过浇注流道即可将液体金属倒入到两侧的浇注型腔内,最终即可浇注出两个水室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内均开设有冷却水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浇注型腔内充满液态金属后,操作人员即可在上模仁和下模仁的冷却水流道内注入冷却水,此时冷却水即可对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冷却,最终即可加快液态金属的凝固,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室壳体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仁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主芯模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下模仁与主芯模之间设置有穿过第一通孔且穿过第二通孔后用于顶出成型后的水室壳体的顶出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液态金属凝固成水室壳体后,由于水室壳体的外壁与下模仁的内壁之间粘结的比较牢固,故操作人员光是依靠手去拔出水室壳体将十分困难,此时利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顶出杆,当需要取出下模仁内的水室壳体时,将顶出杆朝向水室壳体的一侧移动后,故顶出杆即可带动两侧的水室壳体从下模仁内脱出,最终即可实现比较方便的顶出水室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上均开设有斜孔,所述斜孔朝向远离下模仁的一侧倾斜向外延伸,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在定模板上的安装块、一端固定在安装块上且用于嵌入在斜孔内的脱模斜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驱动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朝向远离下模仁的一侧移动时,操作人员将动模座板和动模板朝向远离定模板的一侧移动,由于安装块上的脱模斜杆嵌入在斜孔内,当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朝向远离定模板的一侧移动时,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即可沿着脱模斜杆的延伸方向移动,最终即可使得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在动模板上朝向远离下模仁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从水室壳体上脱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板上开设有多个供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分别嵌入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底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一端固定在定位槽底壁上的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定位槽底壁的一端上固定有定位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上均开设有供定位块上端嵌入的槽口。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在滑槽内移动时,定位槽内的弹簧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定位块此时被嵌入在定位槽内,而当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分别移动到工作位置后,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上的槽口位置即可移动到定位槽的位置处,此时弹簧发生弹性恢复后即可带动定位块的上端嵌入在槽口内,最终即可通过定位块对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在滑槽内的位置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模板的周侧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动模座板的周侧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定模板的周侧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动模板、动模座板、定模板之间设置有穿过第一连接孔且穿过第二连接孔后嵌入在凹槽内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上端面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导向柱与定模板之间设置有穿过安装孔后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的安装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导向柱穿过动模板上的第一连接孔,且穿过第二连接孔,最后嵌入到凹槽,此时导向柱即可对动模板、动模座板和定模板之间的位置进行限位;同时利用安装螺栓穿过安装孔后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最终即可将动模板、动模座板和定模板比较稳定的组装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需要利用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成型水室壳体时,利用上模仁、下模仁、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第一塑型块、第二塑型块、第三塑型块、第四塑型块、第一塑型柱、第二塑型柱、塑型配合块、主芯模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水室壳体的浇注型腔,将液体金属浇注进入定模板上的浇注孔内,随后液态金属即可在浇注型腔内成型成水室壳体的形状,当液态金属凝固后,利用驱动件驱动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朝向远离下模仁一侧移动后,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即可带动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第四成型块、第五成型块、第六成型块、第七成型块、第八成型块、第九成型块从成型后的水室壳体上脱离,最终即可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比较方便的取出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的水室壳体,从而较好的提高了水室壳体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上模仁、下模仁之间连接关系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动模板、第一连接块、弹簧、定位块之间连接关系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室壳体、第一塑型块、第二塑型块、第三塑型块、第四塑型块、第一塑型柱、第二塑型柱、塑型配合块之间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四连接块、驱动件之间连接关系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定模板、动模板、动模座板、导向柱、安装螺栓之间连接关系剖视图。

附图标记:1、定模板;11、浇注孔;2、动模板;22、第一连接块;221、第一成型块;23、第二连接块;231、第二成型块;24、第三连接块;241、第三成型块;242、第四成型块;25、第四连接块;251、第五成型块;26、第五连接块;261、第六成型块;27、第六连接块;271、第七成型块;272、第八成型块;28、第七连接块;281、第九成型块;29、浇注流道;3、动模座板;4、上模仁;41、第一塑型块;42、第二塑型块;43、第一塑型柱;44、第三塑型块;45、第四塑型块;46、塑型配合块;47、第二塑型柱;5、下模仁;51、主芯模;511、第二通孔;52、第一通孔;53、顶出杆;6、驱动件;61、安装块;62、脱模斜杆;7、冷却水流道;801、斜孔;802、滑槽;803、定位槽;804、弹簧;805、定位块;806、槽口;901、第一连接孔;902、第二连接孔;903、凹槽;904、安装孔;905、导向柱;906、螺纹孔;907、安装螺栓;10、水室壳体;101、主壳体;102、第一连接端;103、第二连接端;104、第一安装部;105、第二安装部;106、第三安装部;107、第四安装部;108、第五安装部;109、第六安装部;11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参照图2,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包括位于上侧的定模板1、位于下侧的动模板2、位于动模板2下侧的动模座板3,定模板1内嵌入有两个上模仁4,且动模板2内嵌入有两个下模仁5(参照图3),两个上模仁4用于分别贴合在两个下模仁5上,其中上模仁4内和下模仁5内均开设有与水室壳体10(参照图3)外壁形状相配合的空腔,此时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即可成型两个水室壳体10。

参照图2,定模板1的中部开设有浇注孔11,其中动模板2上开设有七个滑槽802,滑槽802的截面呈“凸”字形;同时七个滑槽802内分别滑移连接有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参照图3)。

参照图4,滑槽802的底壁上开设有定位槽803,定位槽803内设置有一端焊接在定位槽803底壁上的弹簧804,其中弹簧804远离第一定位槽803底壁的一端上焊接有定位块805,同时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参照图3)上均开设有供定位块805上端嵌入的槽口806。

参照图3、图5,第一连接块22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成型块221,上模仁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塑型块41,第一塑型块41与第一成型块221配合后用于成形第一安装部104(参照图1);第二连接块23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成型块231,上模仁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塑型块42,第二塑型块42与第二成型块231配合后用于成形第二安装部105(参照图1)。

参照图3、图5,第三连接块2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三成型块241和第四成型块242,上模仁4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三塑型块44,且上模仁4上还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塑型柱43,第一塑型柱43、第三塑型块44、第三成型块241配合后用于成形第三安装部106(参照图1);其中上模仁4上还固定有第四塑型块45和塑型配合块46,第四塑型块45、塑型配合块46、第四成型块242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四安装部107(参照图1)。

参照图3、图5,第四连接块25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五成型块251,其中第五连接块26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六成型块261,第五成型块251与第六成型块261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五安装部108(参照图1);同时第六成型块261还用于成形第一连接端102(参照图1)。

参照图3、图5,第六连接块27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七成型块271和第八成型块272,上模仁4上还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塑型柱47,其中第二塑型柱47与第七成型块271之间配合用于成形第六安装部109(参照图1);同时第八成型块272还用于成形连接管110(参照图1),其中第八成型块272与第七成型块271还用于成形第四安装部107(参照图1)。

参照图3、图5,第七连接块28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九成型块281,第九成型块281用于成形第二连接端103;其中第一塑型块41、第二塑型块42、第三塑型块44、第四塑型块45、第一塑型柱43、第二塑型柱47、塑型配合块46的存在主要用于方便拔模。

参照图6,下模仁5内还嵌入有用于成形主壳体101内腔的主芯模51,其中下模仁5的内壁上还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52,且主芯模51上也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11,下模仁5与主芯模51之间设置有穿过第一通孔52且穿过第二通孔511后用于顶出成型后的水室壳体10(参照图1)的顶出杆53。

参照图2、图3、图4,当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在滑槽802内移动时,定位槽803内的弹簧804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定位块805此时被嵌入在定位槽803内,而当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分别移动到工作位置后,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上的槽口806位置即可移动到定位槽803的位置处,此时弹簧804发生弹性恢复后即可带动定位块805的上端嵌入在槽口806内,最终即可通过定位块805对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在滑槽802内的位置进行限位。

参照图3、图5、图6,当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分别移动到工作位置后,上模仁4、下模仁5、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第一塑型块41、第二塑型块42、第三塑型块44、第四塑型块45、第一塑型柱43、第二塑型柱47、塑型配合块46、主芯模51之间即可形成用于成型水室壳体10的浇注型腔。

参照图2、图3,动模板2的中部开设有浇注流道29(参照图7),其中浇注流道2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浇注型腔相通,且浇注流道29又与浇注孔11相通,此时当液态金属浇注入浇注孔11内后即可流入到浇注流道29内,最终即可进入到两个浇注型腔内用于浇注水室壳体10;同时上模仁4和下模仁5内均开设有冷却水流道7,当液态金属充满浇注型腔后,即可在冷却水流道7内注入冷却水,从而实现加快液态金属凝固的目的。

参照图2、图3、图8,定模板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朝向远离下模仁5一侧移动的驱动件6,驱动件6包括安装块61和脱模斜杆62,其中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上均开设有斜孔801,斜孔801朝向远离下模仁5的一侧倾斜向外延伸;同时安装块61通过螺栓固定在定模板1上,且脱模斜杆62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块61内且杆身用于嵌入在斜孔801内。

参照图2、图3、图8,当需要驱动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朝向远离下模仁5的一侧移动时,操作人员将动模座板3和动模板2朝向远离定模板1的一侧移动,由于安装块61上的脱模斜杆62嵌入在斜孔801内,当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朝向远离定模板1的一侧移动时,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即可沿着脱模斜杆62的延伸方向移动,最终即可使得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在动模板2上朝向远离下模仁5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从水室壳体10上脱出。

参照图2、图9,动模板2的周侧开设有四个第一连接孔901,其中动模座板3的周侧开设有四个第二连接孔902,同时定模板1的周侧开设有四个凹槽903,且凹槽903的底壁上还开设有安装孔904,其中动模板2、动模座板3、定模板1之间设置有穿过第一连接孔901且穿过第二连接孔902后嵌入在凹槽903内的导向柱905,且导向柱905的上端面上开设有螺纹孔906,同时导向柱905与定模板1之间设置有穿过安装孔904后螺纹连接在螺纹孔906内的安装螺栓907。

原理:当需要利用该种发动机水室壳体注塑模具成型水室壳体10时,利用上模仁4、下模仁5、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第一塑型块41、第二塑型块42、第三塑型块44、第四塑型块45、第一塑型柱43、第二塑型柱47、塑型配合块46、主芯模51之间形成用于成型水室壳体10的浇注型腔,将液体金属浇注进入定模板1上的浇注孔11内,随后液态金属即可在浇注型腔内成型成水室壳体10的形状,当液态金属凝固后,利用驱动件6驱动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朝向远离下模仁5一侧移动后,第一连接块22、第二连接块23、第三连接块24、第四连接块25、第五连接块26、第六连接块27、第七连接块28即可带动第一成型块221、第二成型块231、第三成型块241、第四成型块242、第五成型块251、第六成型块261、第七成型块271、第八成型块272、第九成型块281从成型后的水室壳体10上脱离,最终即可使得操作人员可以比较方便的取出上模仁4与下模仁5之间的水室壳体10,从而较好的提高了水室壳体10的生产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