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01084阅读:11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栽培用培养基在栽培使用后仍含有一定比例可以利用物质,如何高效利用食用菌栽培料,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对于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利好因素.杏鲍菇和杏鲍菇是两个个产量较大的食用菌品种,近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对食用菌及其培养基进行了一些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杏鲍菇栽培的产地环境总体要求,应符合农业行业标准(NY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杏鲍菇的栽培场所应区分两个不同生理阶段。前阶段为营养生长需120天,后阶段为生殖生长,即长菇仅需30天,两个不同阶段的时间培养相差3倍;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环境条件相差较大,前者要求环境干燥,恒温,遮光,室温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70%;后者要求环境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5%~90%,温度8℃以上,22℃以下,适度散射光;菇棚“三阳、七阴”,光照度300-500勒。生产工艺用培养基配方:棉籽壳40千克,木屑38千克,麸皮10千克,玉米粉10千克,碳酸钙或硫酸钙1千克,石灰1千克,PH值7.5—8,含水量65%。真姬菇菇蕾的形成易受光线的影响,无光线条件下,不形成菇蕾,近黑暗条件下菇蕾出现缓慢并伴有气生菌丝出现,形成一层薄薄的菌丝层,由白色转至近灰色,其后再形成许多细小的原基.菇蕾形成的初,中期需要50—100勒克司的光照,菇蕾出现的后期需要100—200勒克司的光照.栽培房内应每天开灯10—15小时,白天关灯,晚上开灯或者间歇开关灯,要想得到菇盖颜色较深,菇柄与菇盖比率适中,菇柄长度和粗度相宜的产品,栽培房的光照强度要求更高,至少在500勒克司以上.适时采收和认真细致的分级是提高真姬菇商品价值的重要环节.根据客户订货要求,当真姬菇长到一定标准时,即菌盖1.5—4厘米时就及时采收.搔菌后20—23天即进入采收适期,一般一个栽培库房从零星采收到采收结束共需3天时间一种可以提高食用菌钙含量的栽培基质,申请号:201410403374.8,人发明公开一种可以提高食用菌钙含量的栽培基质,涉及栽培基质
技术领域
,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份组成:骨粉8-12份、秸秆20-40份、沼渣1-2份、木炭灰2-4份、苔藓1-2份、荔枝壳1-2份、豆秸灰1-2份、松球1-2份、抹茶1-2份、富硒酵母0.5-1份、鱼骨粉1-2份、红曲米1-2份、窖泥4-6份、草炭土3-5份、锯末4-6份、竹粉1-2份、龙虾壳1-2份、鱼鳞1-2份及杀菌剂1-2份。本发明基质产出的食用菌可以补充机体所需多重营养,调节肠胃功能,调节微循环,提高免疫力,特别适合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易骨折的人士,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号:CN201410058391.2,发明公开了一种金针菇菌渣培养基料及其栽培双孢食用菌的方法,将金针菇菌渣30-60份,牛粪35份,甘蔗渣0.5-1份,蚕沙0.5-1.5份,复合肥1份,石灰1-1.5份,石膏0.5-1份,过磷酸钙2份,通过建堆、发酵、播种、覆土、出菇和采收一系列步骤生产出来的双孢食用菌出菇期提前7-10天,采菇期延长10-15天,将金针菇菌渣回收利用,减少了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一种利用已出菇平菇菌棒移栽白灵菇的方法,申请号:201110184688.X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已出菇平菇菌棒移栽白灵菇的方法,包括白灵菇菌体的处理、已出菇平菇菌棒的处理、白灵菇菌体的栽种和栽种后的培养。本发明操作简便,栽种时选取已出菇的平菇菌棒,利用平菇和白灵菇同属侧耳类食用菌,即二者亲和性较高的特性,革命性的将白灵菇嫁接在已出菇平菇菌棒上,白灵菇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节省了菌棒的成本支出,降低了种植户的成本;栽种时的单墙体内有营养泥,保证了白灵菇成长时的营养供给和水分供给,每斤已出菇平菇菌棒干料可产菇八两以上,即生物学转化率大于80%,极大地增加了白灵菇的产量,可见前期节省了菌棒的成本投入,后期增加了白灵菇产量,种植户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杏鲍菇栽培料,申请号:201410199577.X,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杏鲍菇栽培料,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竹子造纸所产生的竹浆次级污泥35%~40%、棉籽皮53~58%,麸皮5%~15%,石膏0.5%~2%,石灰0.5%~2%。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即确保了杏鲍菇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同时原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杏鲍菇的栽培方法,申请号:201110298099.4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在所述栽培筐中装入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以5×5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650-700毫升,所述栽培瓶的瓶口直径为52-56毫米。一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申请号:201410247285.9发明公开了一种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包括:装料、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及采收包装,并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和先进设备,人工设定、自动控制杏鲍菇在培养、出菇时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氮浓度等环境,使生产工艺流程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均衡化,杏鲍菇生产周年化。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申请号:201310144781.7,本发明涉及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包括菌种培养、培养料配制和菌包制作、接种、发菌管理、疏蕾管理、采收、包装几个步骤。本发明的有效效果为:利用蔗渣作为主料之一栽培杏鲍菇,扩展了杏鲍菇栽培料的范围,增加农副废料使用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延伸甘蔗生产产业链起促进作用;本发明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受自然因素影响小,可现实杏鲍菇的全年生产,比传统栽培方式效率增加60%以上,生物学效率达到60-80%;采用附着有母菌的木条对菌包进行接种,提高菌包接种效率,菌包接种成功率达到99.9%以上,降低菌包接种污染率,发菌速度加快,缩短菌包发菌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杏鲍菇栽培废料去培养杏鲍菇菇的技术方法尚没有出现,提供一种食用菌废料利用后栽培其他食用菌品种的方法可以解决同种食用菌连续生长造成的营养料欠缺且培养食用菌的营养物质和培养质量等变化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食用菌废料栽培利用效率和质量变化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培养子实体后的杏鲍菇废菌棒粉碎添加蛋壳粉、秸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纤维素酶,翻拌均匀后保持温度在20-30℃,培养10-20小时后添加酵母菌种子液和L-半胱氨酸后继续培养5-15小时后,添加苦豆子提取物和发芽黄豆粉,翻拌混合均匀,杀菌后用食用菌栽培;所述杏鲍菇废菌棒、蛋壳粉、秸秆粉、发芽黄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苦豆子提取物和酵母菌种子液体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杏鲍菇废菌棒15-40、蛋壳粉0.5-1、秸秆粉3-8、发芽黄豆粉4-7,粉碎玉米芯粉5-10、发酵醋糟2-5,苦豆子提取物2-4,酵母菌种子液体2-5;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1-4%;L-半胱氨酸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0.1-0.6%;苦豆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苦豆子于-25—-30℃冷冻3-8小时后粉碎,加入其质量3-7倍的水,用碳酸钠调节pH值为7-9,加入混合物质量1-2%的复配酶,于48-55℃酶解0.5-1小时,酶解处理期间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10分钟,电场强度20-40kV/cm,脉冲时间400-500μs,脉冲频率200-300Hz;收集酶解液85-90℃高温蒸煮1-2小时后过滤收集液体即得苦豆子提取物;所述复配酶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果胶酶按质量比1:2:2-3:1-2均匀混合。所述酵母菌培养物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常见酵母菌种子液体培养方法: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接种液体培养基培养15-25小时后将发酵液浓缩干燥制得;所述酵母菌发酵液采用本领域通用技术处理。有益效果:新培养的酵母菌体在灭菌后作为再次培养菌料的补充氮源,用于培养食用菌,新培养的酵母菌产生的谷胱甘肽产物积累在培养料中对于食用菌质量改善有很大帮助,再生处理的菌棒料可以实现食用菌的稳定高效生长,添加的苦豆子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和杀死菌棒中的有害病虫,经过微生物转化处理的菌棒,其生物学使用效率也极大提高。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具体描述,说明本发明中实现治沙的方法以及所用的装置。通过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但不限制本发明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用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酵母菌株具体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tlj2016,该菌株已于保藏于2016年7月15日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2789,保藏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所述酿酒酵母tlj2016的最适生长pH为6.0-6.5,最适生长温度为28-35℃;所述酿酒酵母tlj2016是从一株宁夏果园中分离得到的酿酒酵母出发菌株经以下步骤得到:原始出发菌种→试管活化→硫酸二乙酯(DES)诱变→高渗平板筛选→亚硝基胍(NTG)诱变筛选→高渗平板初筛→摇瓶筛选→发酵复筛(产GSH能力)→传代稳定性试验。经过诱变后获得的菌株tlj2016其葡萄糖耐受能力以及L-半胱氨酸耐受能力均得到提高,一方面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下能够提高细胞密度,另一方面L-半胱氨酸耐受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GSH在胞内大量合成,从而提高菌株大规模生产GSH的能力。1、本发明所提供的酿酒酵母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达到300g/L,利于其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生产GSH;2、本发明所提供的酿酒酵母在5L发酵罐中发酵生产GSH终浓度达到3308mg/L;3、本发明所提供的酿酒酵母耐受L-半胱氨酸的能力远高于出发菌株,在5mmol/LL-半胱氨酸作用下仍能缓慢生长,在40mmol/LL-半胱氨酸作用下仍能保持GSH大量合成;4、本发明所提供的酿酒酵母耐盐能力达到18%,有利于扩展其应用领域。高糖条件下tlj2016发酵产GSH能力实验(1)摇瓶培养取tlj2016斜面菌种一环,接入装有30mL摇瓶培养基的250mL摇瓶中150rpm,30℃培养30h得种子液;摇瓶培养基(g/L):(NH4)2SO46、葡萄糖35、K2HPO4·3H2O3、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pH6.0;(2)5L发酵罐培养将种子液按10%接种量,接入装有3L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30℃,通气量6L/min,罐压0.03MPa,500rpm,恒pH6.0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发酵至30h时,一次性添加终浓度为25mmol/L的L-半胱氨酸,总发酵时间为50h;发酵培养基(g/L):(NH4)2SO410、葡萄糖100、K2HPO4·3H2O8、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pH6.0;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液中GSH的含量为3308mg/L.L-半胱氨酸耐受力实验将出发菌株以及tlj2016斜面菌种各一环,分别接入装有30mL摇瓶培养基的250mL摇瓶中150rpm,30℃培养进行培养,在培养至12h时,向摇瓶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L-半胱氨酸,再培养10h,测定细胞干重,结果表1、2;摇瓶培养基(g/L):(NH4)2SO46、葡萄糖20、K2HPO4·3H2O3、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pH6.0;表1:出发菌株L-半胱氨酸耐受力L-半胱氨酸浓度mmol/L0510152040出发菌株干重g/L22.615.710.24.32.20.8GSH浓度(mg/L)35.646.743.240.737.925.3表2:tlj2016L-半胱氨酸耐受力L-半胱氨酸浓度mmol/L0510152040tlj2016干重g/L25.728.523.621.220.618.7GSH浓度(mg/L)73.298.3113.5121.7127.5135.8从表1、2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出发菌株,培养基中添加L-半胱氨酸,细胞停止生长,并且开始自溶,导致GSH增长率随着L-半胱氨酸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低浓度L-半胱氨酸下,tlj2016仍能够缓慢生长,随着L-半胱氨酸浓度的提高,tlj2016菌株的细胞干重缓慢下降,而GSH浓度持续增长,这一结果将有利于GSH生产过程中通过添加前体氨基酸-L-半胱氨酸提促进GSH的生产。耐盐能力实验取tlj2016菌液1mL接种菌种于含有不同NaCl浓度的(含量梯度为0%、2%、5%、10%、15%、18%)的10mLYPD液体培养基(pH=6.5),置于30℃下分别培养24h,每个处理3个重复。各取1ml样品菌液于9ml生理盐水中混匀,制备稀释度溶液,取0.1ml稀释液于YPD固体平板中涂布,于30℃生化培养箱中倒置培养36小时(每个稀释度做3个平行)记录计算平板上的菌数个数。结果见表3,可知该菌的耐盐浓度为18%,说明tlj2016不仅可以在常规环境中生存,在高盐条件下依然具有活力,可应用于酱油、腌制品等高盐食品加工过程中耗糖产谷胱甘肽。表3:耐盐能力检测(×107cfu/ml)实施例1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培养子实体后的杏鲍菇废菌棒粉碎添加蛋壳粉、秸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纤维素酶,翻拌均匀后保持温度在25℃,培养15小时后添加酵母菌种子液和L-半胱氨酸后继续培养10小时后,添加苦豆子提取物和发芽黄豆粉,翻拌混合均匀,杀菌后用于食用菌栽培;所述杏鲍菇废菌棒、蛋壳粉、秸秆粉、发芽黄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苦豆子提取物和酵母菌种子液体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杏鲍菇废菌棒30、蛋壳粉1、秸秆粉5、发芽黄豆粉5,粉碎玉米芯粉8、发酵醋糟3,苦豆子提取物3,酵母菌种子液体3;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2%;L-半胱氨酸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0.3%;苦豆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苦豆子于-28℃冷冻5小时后粉碎,加入其质量5倍的水,用碳酸钠调节pH值为8,加入混合物质量1%的复配酶,于52℃酶解0.6小时,酶解处理期间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10分钟,电场强度30kV/cm,脉冲时间400-500μs,脉冲频率200-300Hz;收集酶解液85-90℃高温蒸煮1小时后过滤收集液体即得苦豆子提取物;所述复配酶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果胶酶按质量比1:2:2:1均匀混合。所述酵母菌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tlj2016,保藏编号为CGMCCNo.12789。(1)摇瓶培养取tlj2016斜面菌种一环,接入装有30mL摇瓶培养基的250mL摇瓶中150rpm,30℃培养30h得种子液;摇瓶培养基(g/L):(NH4)2SO46、葡萄糖35、K2HPO4·3H2O3、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pH6.0;(2)5L发酵罐培养将种子液按10%接种量,接入装有3L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30℃,通气量6L/min,罐压0.03MPa,500rpm,恒pH6.0条件下进行发酵培养,发酵至15h时即可用作种子液;发酵培养基(g/L):(NH4)2SO410、葡萄糖50、K2HPO4·3H2O8、KH2PO40.5、酵母粉11、MnSO40.1、KCL0.1、FeSO40.1、MgSO4·7H2O0.1,pH6.0;使用效果: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培养料培养蟹味菇子实体,所获得蟹味菇的抗病性大大提高,病害菇的出现率在0.4%以下,蟹味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提高到91.5%,多糖含量达到63.1%,对照多糖含量52.1%.对照试验采用培养基同如下专利棕色蟹味菇的栽培方法,申请号:200510030226.7。实施例2基本例1为了解决食用菌废料栽培利用效率和质量变化的问题,发明提供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培养子实体后的杏鲍菇废菌棒粉碎添加蛋壳粉、秸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纤维素酶,翻拌均匀后保持温度在30℃,培养10小时后添加酵母菌种子液和L-半胱氨酸后继续培养15小时后,添加苦豆子提取物和发芽黄豆粉,翻拌混合均匀,杀菌后用;所述杏鲍菇废菌棒、蛋壳粉、秸秆粉、发芽黄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苦豆子提取物和酵母菌种子液体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杏鲍菇废菌棒40、蛋壳粉0.5、秸秆粉3、发芽黄豆粉7,粉碎玉米芯粉5、发酵醋糟5,苦豆子提取物2,酵母菌种子液体5;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1%;L-半胱氨酸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0.1%;苦豆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苦豆子于-25℃冷冻3小时后粉碎,加入其质量7倍的水,用碳酸钠调节pH值为7,加入混合物质量1%的复配酶,于48-50℃酶解1小时,酶解处理期间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10分钟,电场强度40kV/cm,脉冲时间400-500μs,脉冲频率200-300Hz;收集酶解液85-90℃高温蒸煮1小时后过滤收集液体即得苦豆子提取物;所述复配酶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果胶酶按质量比1:2:2:1均匀混合。所述酵母菌菌种和制备方法同例1;所述酵母菌发酵液采用本领域通用技术处理。使用效果: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培养料培养蟹味菇子实体,所获得蟹味菇的抗病性大大提高,病害菇的出现率在0.3%以下,蟹味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提高到90.4%,多糖含量达到63.4%,对照多糖含量52.1%.对照试验采用培养基同如下专利棕色蟹味菇的栽培方法,申请号:200510030226.7。实施例3为了解决食用菌废料栽培利用效率和质量变化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培养子实体后的杏鲍菇废菌棒粉碎添加蛋壳粉、秸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纤维素酶,翻拌均匀后保持温度在30℃,培养10小时后添加酵母菌种子液继续培养15小时后,添加苦豆子提取物和发芽黄豆粉,翻拌混合均匀,杀菌后用;所述杏鲍菇废菌棒、蛋壳粉、秸秆粉、发芽黄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苦豆子提取物和酵母菌种子液体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杏鲍菇废菌棒40、蛋壳粉0.5、秸秆粉3、发芽黄豆粉7,粉碎玉米芯粉5、发酵醋糟5,苦豆子提取物2,酵母菌种子液体5;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1%;苦豆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苦豆子于-25℃冷冻4小时后粉碎,加入其质量7倍的水,用碳酸钠调节pH值为7,加入混合物质量1%的复配酶,于48-50℃酶解1小时,酶解处理期间进行高压脉冲电场处理10分钟,电场强度40kV/cm,脉冲时间400-500μs,脉冲频率200-300Hz;收集酶解液85-90℃高温蒸煮1小时后过滤收集液体即得苦豆子提取物;所述复配酶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果胶酶按质量比1:2:2:1均匀混合。所述酵母菌采用CICC1002;所述酵母菌发酵液采用本领域通用技术处理。使用效果: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培养料培养蟹味菇子实体,所获得蟹味菇的抗病性大大提高,病害菇的出现率在0.3%以下,蟹味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提高到90.4%,多糖含量达到53.1%,对照多糖含量52.1%.实施例4为了解决食用菌废料栽培利用效率和质量变化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再生食用菌菌棒及其制备方法;培养子实体后的杏鲍菇废菌棒粉碎添加蛋壳粉、秸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纤维素酶,翻拌均匀后保持温度在30℃,培养10小时后添加酵母菌种子液和L-半胱氨酸后继续培养15小时后,添加发芽黄豆粉,翻拌混合均匀,杀菌后用杏鲍菇栽培;所述杏鲍菇废菌棒、蛋壳粉、秸秆粉、发芽黄豆粉,粉碎玉米芯粉、发酵醋糟、和酵母菌种子液体重量份数组成如下:杏鲍菇废菌棒40、蛋壳粉0.5、秸秆粉3、发芽黄豆粉7,粉碎玉米芯粉5、发酵醋糟5,酵母菌种子液体5;纤维素酶的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1%;L-半胱氨酸添加量为杏鲍菇废菌棒质量的0.1%;所述酵母菌制备方法同例1,菌种为CGMCC12789。;使用效果: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培养料培养蟹味菇子实体,所获得蟹味菇的病害菇的出现率在16%,蟹味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生物学效率提高到90.4%,多糖含量达到63.4%,对照多糖含量52.1%。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