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废料回收利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94771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垃圾回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废料回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管网等设施在进行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渣土、残物等建筑垃圾,其中,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或露天堆放或填埋,既增加了建设经费,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还限制了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再生利用也工业环保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陶瓷生产国,如果将建筑垃圾充分利用起来,不但可以解决资源浪费问题,解决巨大的环境危机,还可以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如果能够在减少陶瓷原料成本的同时制成高附加值的陶瓷,对于陶瓷生产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经常性产物,这种污泥含水量高、易腐烂,有强烈的臭味,并且含有二恶因、细菌。寄生虫卵及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多数污水处理厂及施工单位只是将污泥送往垃圾填埋场或直接暴露于旷野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废料回收利用方法,该方法采用建筑废料和城市污泥作为主要原材料,制备成陶瓷,实现了建筑废料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废料回收利用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筑废料初步处理

集中收集建筑废料,经清洗、干燥后破碎成块状;将块状灰砖煅烧,煅烧温度为500-800℃;然将煅烧后的块状建筑废料破碎成建筑废料粉待用;

(2)污泥的初步处理

加入污泥脱水剂对污泥进行调理,破坏污泥胶体的稳定结构,扩大颗粒间隙,从而使其易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同时提高脱水性能;

通过添加除臭剂和改变运输方式两种途径,对运输过程和利用过程的污泥臭气进行控制;

添加稳定剂以抑制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其迁移特性,得到处理后的污泥;

(3)配制陶瓷料

陶瓷的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上述建筑废料粉30-40份、上述处理后的污泥20-30份、低温石10-15份、叶腊石5-10份、氧化铁5-10份、青金石2-3份;

陶瓷的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方解石20-30、上述建筑废料粉15-25份、石英石5-10、上述处理后的污泥5-10、氧化铁5-10、硅酸锆10-15、双飞粉5-10、二氧化锰2-4;

(4)将上述配料制备成坯体,待坯体干燥后直接施釉;

(5)烧结得到陶瓷产品。

优选的,在步骤(2)中,污泥破胶剂由含钙物质粉末和含铝物质粉末混合组成,其中,含钙物质粉末为次氯酸钙,含铝物质粉末为硫酸铝,总的组份中,钙与铝的质量比为9:1;按照污泥破胶剂占干污泥质量5%-10%的比例进行投加,在环境温度为30-35℃的条件下反应8h以上,随后静置2h将污泥破胶后的产水排除。

优选的,在步骤(2)中,除臭剂由质量百分比50-65%的煤粉和35-50%的次氯酸钙粉混合组成,按照除臭剂占污泥质量3-10‰的比例进行投加,搅拌混合均匀,常温下静置3h以上。

优选的,稳定剂为螯合型有机化合物,每升污泥中投加量为2-5g,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反应15-30min。

优选的,在步骤(4)中,坯料经压滤脱水、陈腐、真空练泥、成型后制成坯体,釉料使用湿球磨制成,其中料:球:水=1:3:0.6。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5)中,烧结温度为1050-1150℃。

优选的,所述螯合型有机化合物为氨基甲酸盐类(DTC)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建筑废料和城市污泥作为主要原材料,制备成陶瓷,实现了建筑废料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2)建立了污泥中重金属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体系,解决了污泥臭味、重金属污染问题;(3)陶瓷表面具有与锻打铁器相近的灰褐色,釉面光滑、细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建筑废料初步处理

集中收集建筑废料,经清洗、干燥后破碎成块状;将块状灰砖煅烧,煅烧温度为500℃;然将煅烧后的块状建筑废料破碎成建筑废料粉待用;

污泥的初步处理

加入污泥脱水剂对污泥进行调理,破坏污泥胶体的稳定结构,扩大颗粒间隙,从而使其易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同时提高脱水性能;污泥破胶剂由含钙物质粉末和含铝物质粉末混合组成,其中,含钙物质粉末为次氯酸钙,含铝物质粉末为硫酸铝,总的组份中,钙与铝的质量比为9:1;按照污泥破胶剂占干污泥质量5%的比例进行投加,在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反应8h以上,随后静置2h将污泥破胶后的产水排除。

通过添加除臭剂和改变运输方式两种途径,对运输过程和利用过程的污泥臭气进行控制;除臭剂由质量百分比50%的煤粉和50%的次氯酸钙粉混合组成,按照除臭剂占污泥质量3‰的比例进行投加,搅拌混合均匀,常温下静置3h以上。

添加稳定剂以抑制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其迁移特性,得到处理后的污泥;稳定剂为螯合型有机化合物,每升污泥中投加量为2g,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反应15min。所述螯合型有机化合物为氨基甲酸盐类(DTC)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

配制陶瓷料

陶瓷的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上述建筑废料粉30份、上述处理后的污泥20份、低温石10份、叶腊石5份、氧化铁5份、青金石2份;

陶瓷的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方解石20、上述建筑废料粉15份、石英石5、上述处理后的污泥5、氧化铁5、硅酸锆10、双飞粉5、二氧化锰2。

将上述配料制备成坯体,待坯体干燥后直接施釉;烧结得到陶瓷产品,烧结温度为1050℃。其中,坯料经压滤脱水、陈腐、真空练泥、成型后制成坯体,釉料使用湿球磨制成,其中料:球:水=1:3:0.6。

实施例二

建筑废料初步处理

集中收集建筑废料,经清洗、干燥后破碎成块状;将块状灰砖煅烧,煅烧温度为700℃;然将煅烧后的块状建筑废料破碎成建筑废料粉待用;

污泥的初步处理

加入污泥脱水剂对污泥进行调理,破坏污泥胶体的稳定结构,扩大颗粒间隙,从而使其易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同时提高脱水性能;污泥破胶剂由含钙物质粉末和含铝物质粉末混合组成,其中,含钙物质粉末为次氯酸钙,含铝物质粉末为硫酸铝,总的组份中,钙与铝的质量比为9:1;按照污泥破胶剂占干污泥质量8%的比例进行投加,在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反应8h以上,随后静置2h将污泥破胶后的产水排除。

通过添加除臭剂和改变运输方式两种途径,对运输过程和利用过程的污泥臭气进行控制;除臭剂由质量百分比60%的煤粉和40%的次氯酸钙粉混合组成,按照除臭剂占污泥质量5‰的比例进行投加,搅拌混合均匀,常温下静置3h以上。

添加稳定剂以抑制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其迁移特性,得到处理后的污泥;稳定剂为螯合型有机化合物,每升污泥中投加量为4g,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反应20min。所述螯合型有机化合物为氨基甲酸盐类(DTC)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

配制陶瓷料

陶瓷的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上述建筑废料粉36份、上述处理后的污泥26份、低温石14份、叶腊石7份、氧化铁8份、青金石2份;

陶瓷的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方解石24、上述建筑废料粉19份、石英石6、上述处理后的污泥7、氧化铁6、硅酸锆12、双飞粉8、二氧化锰3。

将上述配料制备成坯体,待坯体干燥后直接施釉;烧结得到陶瓷产品,烧结温度为1100℃。其中,坯料经压滤脱水、陈腐、真空练泥、成型后制成坯体,釉料使用湿球磨制成,其中料:球:水=1:3:0.6。

实施例三

建筑废料初步处理

集中收集建筑废料,经清洗、干燥后破碎成块状;将块状灰砖煅烧,煅烧温度为800℃;然将煅烧后的块状建筑废料破碎成建筑废料粉待用;

污泥的初步处理

加入污泥脱水剂对污泥进行调理,破坏污泥胶体的稳定结构,扩大颗粒间隙,从而使其易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同时提高脱水性能;污泥破胶剂由含钙物质粉末和含铝物质粉末混合组成,其中,含钙物质粉末为次氯酸钙,含铝物质粉末为硫酸铝,总的组份中,钙与铝的质量比为9:1;按照污泥破胶剂占干污泥质量10%的比例进行投加,在环境温度为35℃的条件下反应8h以上,随后静置2h将污泥破胶后的产水排除。

通过添加除臭剂和改变运输方式两种途径,对运输过程和利用过程的污泥臭气进行控制;除臭剂由质量百分比65%的煤粉和35%的次氯酸钙粉混合组成,按照除臭剂占污泥质量10‰的比例进行投加,搅拌混合均匀,常温下静置3h以上。

添加稳定剂以抑制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存在形式,从而影响其迁移特性,得到处理后的污泥;稳定剂为螯合型有机化合物,每升污泥中投加量为5g,混合均匀后,在常温下反应30min。所述螯合型有机化合物为氨基甲酸盐类(DTC)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

配制陶瓷料

陶瓷的坯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上述建筑废料粉40份、上述处理后的污泥30份、低温石15份、叶腊石10份、氧化铁10份、青金石3份;

陶瓷的釉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方解石30、上述建筑废料粉25份、石英石10、上述处理后的污泥10、氧化铁10、硅酸锆15、双飞粉10、二氧化锰4。

将上述配料制备成坯体,待坯体干燥后直接施釉;烧结得到陶瓷产品,烧结温度为1150℃。其中,坯料经压滤脱水、陈腐、真空练泥、成型后制成坯体,釉料使用湿球磨制成,其中料:球:水=1:3:0.6。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