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65113发布日期:2019-08-31 00:0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混凝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如今的产能非常壮观,包括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煤渣也数量巨大,但是其利用率仅为10%,绝大部分钢渣仍然弃置,不仅占用农田,而且污染环境,钢渣大规模资源化的主要出路就是作为水泥原料和混凝土集料,目前钢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钢渣稳定性不好,影响了其在工程建筑上的正常使用,影响钢渣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在炼钢过程中为了脱除杂质,常加入高钙、高镁材料作造渣剂,转炉炼钢采用溅渣护炉技术后,造渣剂中镁质成分增加,渣的粘度变大,因此随着冶炼时间缩短,钢渣中的氧化钙和氧化镁不能和二氧化硅等成分充分反应,形成了游离氧化钙和游离氧化镁存在于钢渣中,在作建材或工程材料使用时遇水会发生体积膨胀,随着我国环保意识增强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树立,我国学者和技术人员不断尝试用磷渣、钢渣、粉煤灰等二次资源来作为碾压混凝土的掺合料,依靠金属粗骨料之间的嵌锁作用获得强度的,用水数量少、稠度低、能节约大量水泥,并且施工速度快、养护时间短,主要用于道路路面工程和水工坝体工程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方便使用。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钢渣300~450重量份数;

煤矸石碎块100~140重量份数;

粉煤灰120~140重量份数;

水泥200~300重量份数,可选用625、625r硅酸盐水泥;

细骨料50~85重量份数,粒径为2.5~6.5mm的赤铁矿渣、和或细度模数为1.8~2.4之间的河砂;

粗骨料24~29重量份数,粒径为8.5~18.5mm的赤铁矿渣、和或抗压强度不低于200mp,粒径为5~10mm;

硼玻璃砂20~25重量份数;

s105矿渣粉10~20重量份数;

外加剂0.5~1重量份数;

水200~250重量份数;

黄砂280~350重量份数;

镍渣5~12重量份数;

发泡剂2~10重量份数;

偏硅酸钠55~60重量份数;

熟石灰38~43重量份数;

硫酸锰15~25重量份数;

再生硅藻土碎块30~45重量份数。

所述再生硅藻土碎块为浆状废弃硅藻土40~60重量份数与5~10重量份数表面改性剂制成。

所述表面改性剂由重量比为4~4.5:2~2.5:3~3.5的氢氧化钠固体、半水硫酸钙、甲基硅酸钾制成。

在混凝土中添加聚羧酸系混凝土超塑化剂,其减水率为45~75%。

所述钢渣的含铁量≤5%、f~cao≤3%、表观密度≥3000kg/m3、松散体积密度≥2200kg/m3

所述粉煤灰采用优质ⅰ级特细粉煤灰,其比表面积大于1000m2/kg。

所述钢渣含铁量优选为0.01%~0.5%、f~cao含量为0.05%~2%。

所述钢渣包括粉状钢渣以及针状钢渣,所述针状钢渣长度为1~5mm,其直径为0.1~0.2mm,粉状钢渣的粒径为20~30μm,其中,粉状钢渣占比不高于30%,针状钢渣占比为不低于70%。

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水泥、细骨料、粗骨料、硼玻璃砂、s105矿渣粉、水、镍渣、黄砂、熟石灰、再生硅藻土碎块用搅拌机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2:向得到的第一混合料中加入外加剂、发泡剂、偏硅酸钠、硫酸锰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3:钢渣选自工厂废弃的粒径小于45μm的粉末状钢渣,以及车床废弃的针状钢渣;

步骤4:钢渣投入到激发剂溶液中,用震荡机进行搅拌,使其成悬浮液状态,辅加以超声波对其振动,保持其悬浮液状态,并向该悬浮液中加入2~3%稀盐酸溶液,此过程的温度控制在75~85℃,至该悬浮液酸碱度为中性,使用分离机分离出粉状钢渣、针状钢渣;

步骤5:将步骤4中的悬浮液静止至粉状钢渣沉淀于底部,滤掉水分后将粉状钢渣放入清水池中清洗4~6次,将洗净的粉状钢渣进行研磨,研磨后的粉状钢渣放入离心机内并加入酒精溶液,使用离心机筛选出粒径为20~30μm的粉状钢渣,将30~45μm粉状钢渣分离出并再次研磨、离心,直至粉状钢渣达到粒径20~30μm的标准;

步骤6:将烘干的钢屑与偏硼酸钠混合后在1200℃下煅烧10min,然后每隔15min分别降温至1000℃、800℃、700℃,在700℃保温0.5~2h,后放入水中急冷淬处理;

步骤7:将热处理后的钢渣加入步骤2得到的第二混合料中混合均匀,得到所要制备的混凝土浆料;

步骤8:将步骤7中制备的混凝土浆料导入料槽中注模,经蒸汽预养护,以20℃/h的速度升温,温度控制在55℃~65℃,于静养室预养10~12h;

步骤9:脱除模具,放入养护室,通入蒸汽,以25℃/h的速度升温,直至温度达到60~75℃,养护20~24h后取出,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

步骤6中冷淬处理前,将钢渣加热到100~150℃,保温5~20h时效处理。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级的粉末状钢渣、以及微小尺寸的针状钢渣作为掺合料,解决了工业钢质废渣对环境的危害,而且粉末状钢渣的胶凝活性大、耐磨性好,针状钢渣作为骨架支撑性好,镍渣与煤矸石碎块、粗砂、细砂、矿渣粉、再生硅藻土碎块之间形成嵌挤形态,提高了钢渣、以及粗细骨料颗粒间的内摩擦阻力和结合力,增大了钢渣、以及粗细骨料的自密度,提高了骨料的耐老化性、耐候性,以及使用寿命,致密的结构可以扩展到骨料表面,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和工作性能均有很大的提高,达到了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钢渣300~450重量份数;

煤矸石碎块100~140重量份数;

粉煤灰120~140重量份数;

水泥200~300重量份数,可选用625、625r硅酸盐水泥;

细骨料50~85重量份数,粒径为2.5~6.5mm的赤铁矿渣、和或细度模数为1.8~2.4之间的河砂;

粗骨料24~29重量份数,粒径为8.5~18.5mm的赤铁矿渣、和或抗压强度不低于200mp,粒径为5~10mm;

硼玻璃砂20~25重量份数;

s105矿渣粉10~20重量份数;

外加剂0.5~1重量份数;

水200~250重量份数;

黄砂280~350重量份数;

镍渣5~12重量份数;

发泡剂2~10重量份数;

偏硅酸钠55~60重量份数;

熟石灰38~43重量份数;

硫酸锰15~25重量份数;

再生硅藻土碎块30~45重量份数。

再生硅藻土碎块为浆状废弃硅藻土40~60重量份数与5~10重量份数表面改性剂制成。

表面改性剂由重量比为4~4.5:2~2.5:3~3.5的氢氧化钠固体、半水硫酸钙、甲基硅酸钾制成。

在混凝土中添加聚羧酸系混凝土超塑化剂,其减水率为45~75%。

钢渣的含铁量≤5%、f~cao≤3%、表观密度≥3000kg/m3、松散体积密度≥2200kg/m3

粉煤灰采用优质ⅰ级特细粉煤灰,其比表面积大于1000m2/kg。

钢渣含铁量优选为0.01%~0.5%、f~cao含量为0.05%~2%。

钢渣包括粉状钢渣以及针状钢渣,针状钢渣长度为1~5mm,其直径为0.1~0.2mm,粉状钢渣的粒径为20~30μm,其中,粉状钢渣占比不高于30%,针状钢渣占比为不低于70%。

一种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水泥、细骨料、粗骨料、硼玻璃砂、s105矿渣粉、水、镍渣、黄砂、熟石灰、再生硅藻土碎块用搅拌机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料;

步骤2:向得到的第一混合料中加入外加剂、发泡剂、偏硅酸钠、硫酸锰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料;

步骤3:钢渣选自工厂废弃的粒径小于45μm的粉末状钢渣,以及车床废弃的针状钢渣;

步骤4:钢渣投入到激发剂溶液中,用震荡机进行搅拌,使其成悬浮液状态,辅加以超声波对其振动,保持其悬浮液状态,并向该悬浮液中加入2~3%稀盐酸溶液,此过程的温度控制在75~85℃,至该悬浮液酸碱度为中性,使用分离机分离出粉状钢渣、针状钢渣;

步骤5:将步骤4中的悬浮液静止至粉状钢渣沉淀于底部,滤掉水分后将粉状钢渣放入清水池中清洗4~6次,将洗净的粉状钢渣进行研磨,研磨后的粉状钢渣放入离心机内并加入酒精溶液,使用离心机筛选出粒径为20~30μm的粉状钢渣,将30~45μm粉状钢渣分离出并再次研磨、离心,直至粉状钢渣达到粒径20~30μm的标准;

步骤6:将烘干的钢屑与偏硼酸钠混合后在1200℃下煅烧10min,然后每隔15min分别降温至1000℃、800℃、700℃,在700℃保温0.5~2h,后放入水中急冷淬处理;

步骤7:将热处理后的钢渣加入步骤2得到的第二混合料中混合均匀,得到所要制备的混凝土浆料;

步骤8:将步骤7中制备的混凝土浆料导入料槽中注模,经蒸汽预养护,以20℃/h的速度升温,温度控制在55℃~65℃,于静养室预养10~12h;

步骤9:脱除模具,放入养护室,通入蒸汽,以25℃/h的速度升温,直至温度达到60~75℃,养护20~24h后取出,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掺杂金属骨料的高密度混凝土。

步骤6中冷淬处理前,将钢渣加热到100~150℃,保温5~20h时效处理。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