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261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转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样品进行物理处置及转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生物、医学类实验室细胞等样品进行物理处置及转移的连接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IVF(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用于对卵母细胞及配子的处理步骤通常有以下几个:

卵母细胞的采集:通过取卵术后,在卵泡夜中含有患者的数个卵-冠-丘复合物品,并附带一些组织,血凝块等,需要尽快在显微镜下识别并清洗卵母细胞将其转移到卵培养液或受精培养液中。此过程中需要用到直径120-180um直径大小的拣卵工具来对卵母细胞进行清洗,和清洗后转移到相应培养液的操作步骤。目前IVF实验室通常使用巴氏吸管来完成。由于巴氏吸管最小直径为1毫米,所以需要在进行卵母细胞采集术前,实验室操作人员需要提前将巴氏吸管用酒精灯加热并拉制为直径120-180um直径的毛细玻璃管备用。

卵母细胞脱除颗粒细胞:常规IVF受精观察受精结果和进行卵胞质单精子注射(ICSI)时需要去除卵母细胞外周包裹着的卵丘及放射冠颗粒细胞,使卵母细胞充分“裸露”出来才能观察受精结果和进行显微注射。此过程中需要直径120-180um直径的毛细玻璃管或成品的剥卵针吹打卵母细胞/受精卵直至包裹在卵母细胞或受精卵外周的颗粒细胞脱落。

卵母细胞或受精卵的转移:在整个IVF培养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对卵母细胞/受精卵的转移,从一个培养器皿转移至另一个培养器皿。因胚胎在受精和后续培养的过程中,对培养液的成份需求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将不同阶段的胚胎细胞放入相应的培养液里,达到胚胎发育的要求。既需要将胚胎进行多次的转移。例如观察到成功受精卵后需要将受精卵转移至胚胎培养皿继续培养;将剥除颗粒细胞的卵母细胞转移至显微操作皿进行卵胞质单精子注射(ICSI)等等,这些转移的过程中都需要用直径120-180um的毛细玻璃管来对卵母细胞或受精卵进行移动。)

目前,IVF对于卵母细胞及受精卵的处理及转移通常需要用到1种或2种工具来完成,通常为经过烧制拉细的巴氏吸管和成品剥卵针。前者为实验室操作人员提前拉制备用,此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1、操作人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完成制备的工作,包括拉制和连接提供吸力的胶皮头。2、拉制备用过程和安装胶皮头的过程有被污染的风险,增加交叉污染的机率。而使用成品剥卵针进行转移又存在如下问题:1、成品剥卵针需要装载在特制的剥卵针手柄上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需要耗费一定装载时间,使用便利性不佳。2、成品剥卵针的直径相对固定,如患者卵子或胚胎过大过小都无法很好的进行操作。现有技术中,处理细胞或胚胎的直径需要80-180um,不管使用巴氏德吸管还是毛细玻璃管都需要进行再加工将管腔拉制成合适内径再连接相应的胶皮头进行操作,连接过程比较费时,复杂(需手工将巴氏德吸管或毛细玻璃管连接胶皮头或其他连接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密封效果好和安全的连接器,它能够配合多种尺寸的微管进行操作,且组装和操作方便,大大减少现有工具和工具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样本污染风险及安装时间,简化IVF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连接器的转移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连接件和滤芯;所述连接套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连接件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的第三通孔中;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的第二通孔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滤芯的外表面为外圆锥面,所述滤芯的外圆锥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圆锥面之间形成锥面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为外圆锥面,所述连接件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连接件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所述连接件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为硅胶件,所述硅胶件的一端设有漏斗状引入槽,方便毛细玻璃管插入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滤芯为聚乙烯滤芯或PP棉滤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所述的连接器、微管和吹吸装置;所述微管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器的连接件的连接孔中,其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套的第三通孔向外伸出;所述吹吸装置具有能够插接于所述连接套的第一通孔中的连接头。

作为优选,所述微管为毛细玻璃管或巴斯德吸管。

作为优选,所述吹吸装置为注射器、胶皮头或气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包括连接套、连接件和滤芯;所述连接套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连接件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的第三通孔中;所述滤芯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的第二通孔中。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连接套的第一通孔用于与吹吸装置连接;所述连接孔用于与微管连接。该连接器将吹吸装置与微管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手持注射器将注射器头卡入已经连接好不同直径微管的本装置即可马上使用。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对于极微小样本进行极微的处理及转移操作需求,通过连接器顶端连接注射器或胶皮头提供的“吹,吸”力对连接器另一端待处理的样本进行反复的细胞挤压,从而达到脱除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功能,以及将卵母细胞或胚胎吸入毛细玻璃管中,从一个器皿转移到另一个器皿的转移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密封效果好和安全的连接器,它能够配合多种尺寸的微管进行操作,且组装和操作方便,大大减少现有工具和工具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样本污染风险及安装时间,简化IVF实验室的操作流程。

2、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为上宽下窄的包裹在毛细玻璃管外的一体成形的硅胶件,内孔直径略小于毛细玻璃管外径,合理的锥度和硬度设计使其紧紧包裹住毛细玻璃管,为毛细玻璃管与硅胶件之间的连接保持密封。因毛细玻璃管的管壁非常薄,容易破碎,所以硅胶件设有漏斗状引入槽,方便毛细玻璃管插入。硅胶件的外径与连接套的内径一致,通过合理的硅胶硬度设置,使得硅胶件插入连接套时紧贴连接套内壁,实现与连接套连接保持密封,同时进一步挤压硅胶件内径,使得毛细玻璃管与硅胶件的连接密封,通过硅胶件的内外挤压,实现整个装置连接的密封。

3、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套为上宽下窄,开口端内径与常规注射器连接头匹配的一体成形连接件,连接了毛细玻璃管的硅胶件插入连接套时,通过对硅胶件的挤压实现密封。材质可选择硬度适宜的塑料。连接套需满足插入的硅胶件,插入的滤芯,插入的注射器的连接头这三者的长度及锥度。

4、本实用新型的滤芯为符合连接套内径的厚度的滤芯,滤芯为聚乙烯滤芯或PP棉滤芯,消除可能存在的样品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连接器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连接器的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转移装置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的转移装置的剖示图。

其中,10、连接器;11、连接套;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3、第三通孔;12、连接件;121、连接孔;122、漏斗状引入槽;13、滤芯;20、微管;30、吹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2,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连接器10,包括连接套11、连接件12和滤芯13;所述连接套11设有沿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通的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和第三通孔113;所述连接件12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连接孔121,所述连接件12设置于所述连接套11的第三通孔113中;所述滤芯13设置于所述连接套11的第二通孔112中。

所述第一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所述滤芯13的外表面为外圆锥面,所述滤芯的外圆锥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圆锥面之间形成锥面配合。

所述第三通孔为具有内圆锥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所述连接件12的外表面为外圆锥面,所述连接件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连接件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所述连接件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最小直径端的直径。

所述连接件12为硅胶件,所述硅胶件的一端设有漏斗状引入槽122,方便毛细玻璃管插入连接孔121。作为优选,所述硅胶件的长度约为1.5cm,连接孔的直径略小于毛细玻璃管外径,使其紧紧包裹住毛细玻璃管,为毛细玻璃管与硅胶件之间的连接保持密封。

所述滤芯13为PP棉滤芯。

所述连接套的长度为30.7mm,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为8.7mm,所述第二通孔的长度为3.3mm,所述第三通孔的长度为18.7mm,所述连接件的长度为15mm,所述滤芯的长度为3.3mm。所述第二通孔的最大直径端的直径为3.6mm,其最小直径端的直径为3.2mm。

所述第一通孔的锥度设计与注射器的鲁尔接头(luer接头)保持一致,可以保证与注射器的连接密封且紧密。

所述第二通孔的锥度设计是为了使滤芯更好地定位,不会在吹吸过程中移动。

所述第三通孔的锥度设计是为了保证硅胶件能够顺利进入,并确保硅胶件能够与外部连接机构相配合。同时,挤压硅胶件,使得毛细玻璃管与硅胶件之间的配合做到间隙补偿,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配合。

参照图3-4,一种转移装置,包括所述的连接器10、微管20和吹吸装置30;所述微管20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器10的连接件12的连接孔121中,其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套11的第三通孔113向外伸出;所述吹吸装置30具有能够插接于所述连接套11的第一通孔111中的连接头。所述微管为毛细玻璃管。所述吹吸装置为注射器。所述连接器与注射器或胶皮头连接,另一端连接不同直径的微管形成一个密闭的管道,通过挤压或松弛注射器内空气,提供“吹力或吸力”。

一种转移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不同内径拉制毛细玻璃管,将毛细玻璃管的管径较大的一端插入连接件的连接孔中;毛细玻璃管的插入连接孔中至少1cm,不得超出连接件的顶部开口端;

2)将连接好毛细玻璃管的连接件由连接套的第一通孔的顶端开口插入,使得连接件插入至第三通孔中,并且使得毛细玻璃管的管径较小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套的第三通孔向外伸出;

3)将滤芯由连接套的第一通孔的顶端开口插入,使得滤芯卡接在连接套的第二通孔处,得到连接组件;

4)将完成步骤3)的连接组件置入立式包装盒内,灭菌备用;立式包装盒内封装有至少一个连接组件;

5)使用时,只需撕开立式包装盒的包装,将注射器的连接头卡入连接套的第一通孔中,即可使用。

转移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使用方法一、使用方法二、使用方法三中的任意一种:

使用方法一:卵母细胞转移,包括如下步骤:

A、将包含卵母细胞的卵泡液倒入培养皿,镜下观察找寻卵母细胞,测量卵母细胞直径;

B、选择内径与卵母细胞的直径相匹配的转移装置,将注射器的连接头卡入连接套的第一通孔中,通过推拉转移装置的注射器对卵母细胞进行吹打和清洗;

C、将清洗完毕的卵母细胞吸入毛细玻璃管内,迅速转移至旁边制备好的培养器皿中;

使用方法二:颗粒细胞脱除,包括如下步骤:

D、将待处理卵母细胞置于合适器皿内放置显微镜下,测量卵母细胞直径;

E、选择内径与卵母细胞的直径相匹配的转移装置,将注射器的连接头卡入连接套的第一通孔中,通过推拉转移装置的注射器对卵母细胞进行吹打,通过毛细玻璃管内径挤压卵母细胞外周的颗粒细胞,直至颗粒细胞脱除完毕;

F、将处理完毕的卵母细胞吸入毛细玻璃管内,迅速转移至制备好的下一步操作培养器皿内;

使用方法三:细胞转移或胚胎转移,包括如下步骤:

G、将待转移的细胞或胚胎放置显微镜下测量直径;

H、选择内径与待转移的细胞或胚胎的直径相匹配的转移装置,将注射器的连接头卡入连接套的第一通孔中,将细胞或胚胎吸入毛细玻璃管中,迅速转移至另一个制备好的培养器皿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微管为巴斯德吸管。所述吹吸装置为胶皮头。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微管为巴斯德吸管。所述吹吸装置为气囊。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滤芯为聚乙烯滤芯。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