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V修饰的β-咔啉,其制备,纳米结构,活性和应用_3

文档序号:9559563阅读:来源:国知局
% C0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然后按预设的浓度梯度加 入经灭菌处理的化合物5与含0. 1 % DMS0的培养基配制成的溶液,每孔25 μ L,对照组加入 等体积的溶解样品的溶媒。继续培养48小时后,每孔加25 μ L浓度为5mg/mL的ΜΤΤ溶液, 置于37°C和5% C0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小心除去上清液后每孔加入100 μ L的 DMS0,振荡约lOmin溶解紫色残留物(甲瓒),立即于酶标仪上检测0· D.(吸光度)值,波长 为 570nm。
[0060] 悬浮细胞HL60的培养:分别将生长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5X 104个 /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100 μ L,然后按预设的浓度梯度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化合物 5与含0. 1% DMS0的培养基配制成的溶液,每孔25 μ L,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溶解样品的溶 媒,置于37°C和5% C0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8小时。每孔加入25 μ L浓度为5mg/mL的 MTT溶液,继续置于条件为37°C和5% C02的细胞孵育箱中培养4小时。2500rpm离心10min, 小心吸出上清液,每孔加入lOOyLDMSO,振荡约lOmin溶解紫色残留物(甲瓒),立即于酶 标仪上检测〇· D.(吸光度)值,波长为570nm。
[0061] 按下式求出各个浓度下化合物5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
[0062] 细胞增殖(% )=(化合物5组平均0· D.值/对照组平均0· D.值)X 100 %,实 验重复3次,以细胞增殖对药物浓度作图,按作图法求出ICS。(半数有效抑制浓度)值。
[0063] 4)结果见图4。结果表明,
[0064] 在体外细胞毒试验中,评价了化合物5仅在100和200 μ Μ的高浓度对Bel-7402, Η印G2, HL60, HT-29, HeLa,S180, A549和HCCLM3等8株肿瘤细胞显示弱的细胞毒作用。
[0065] 实验例3评价化合物5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0066] 1)本发明的化合物5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溶解,阿霉素用生理盐水溶解作为阳性 对照,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0067] 2)化合物5和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均灌胃给药,化合物5的给药剂量为lOnmol/ kg,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的给药剂量为0. 2mL/20g,连续给药7天,共给药7次;阿霉素腹 腔给药,给药剂量为2 μ mol/kg,连续给药7天,共给药7次。
[0068] 3)实验动物为ICR雄性小鼠(清洁级),体重20 ± 2g,每组12只小鼠。
[0069] 4)瘤源为小鼠 S180肉瘤,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自行传代维持。
[0070] 5)动物模型与治疗无菌条件下抽取接种生长旺盛的S180腹水瘤瘤液,用生理盐 水稀释成(1 : 2)的液体充分混合,将肿瘤细胞悬液用新鲜配制的0.2%台盼蓝染色,混匀 后按白细胞计数方法计数,染蓝色者为死细胞,不染色者为活细胞,并按如下公式计算细胞 浓度和细胞存活率。
[0071] 细胞浓度=4大方格内活细胞数/4X 104X稀释倍数=细胞数/mL
[0072] 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八活细胞数+死细胞数)X 100%
[0073] 将存活率大于90%的瘤液用匀浆法制备成2. OX 107个/mL的细胞悬液,于鼠腋皮 下接种,0. 2mL/只,制造 S180荷瘤小鼠。肿瘤接种24h后,治疗组小鼠每日口服化合物5, 剂量为10nm〇l/kg。空白组小鼠每日口服0.2mL含吐温80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每 日腹腔注射阿霉素,剂量为2 μ mol/kg。实验进行至第8天,称小鼠体重,乙醚麻醉,脱颈椎 处死小鼠,然后用镊子固定小鼠右腋肿瘤生长部位,剪开皮肤,暴露肿瘤,钝性剥离,称重, 按如下公式计算抑瘤率:抑瘤率% =(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化合物5组平均瘤重)/阴性 对照组平均瘤重X 100%。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瘤重以([土SDg):表示。结果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10nm0l/kg的口服剂量下,化合物5治疗组小鼠的瘤重与生理 盐水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与阿霉素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见,化合物5的有效剂量比 阿霉素低200倍。
[0074] 表1化合物5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0076] η = 12 ;a)与生理盐水组比p < 0· 01,与阿霉素组比p > 0· 05。
[0077] 实验例4评价化合物3和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粘附活性
[0078] 1)化合物3和5用含0. 1 % DMS0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100nM的溶液。
[0079] 2)细胞为HCCLM3 (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0080] 3) Fn (人纤维连接蛋白)。
[0081] 4)实验方法
[0082] 用PBS将Fn配制成浓度为100 μ g/mL的溶液,按100 μ L/孔加入96孔培养板中, 将培养板置于4°C冰箱过夜。次日,吸除未包被Fn溶液,用PBS洗1次,每孔加入含2 % FBS 的PBS溶液30 μ L封板,在37°C和5% C02的培养箱中孵育3小时,弃去各孔溶液。将生长 状态良好、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CCLM3细胞以5 X 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包被Fn的96孔板 中,每孔100 μ L,同时加入25 μ L化合物3或5的溶液,使其终浓度为20nM,在37°C和5 % C〇2培养箱中培养2小时,用PBS洗去未粘附的细胞,弃去PBS后每孔加25 μ L浓度为5mg/ mL的MTT溶液,置于37°C和5% C02培养箱中孵育4个小时,小心除去上清液后每孔加入 100 μ L DMS0,振荡约10min溶解沉淀,立即于酶标仪570nm波长下检测0. D.(吸光度)值。 粘附抑制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粘附抑制率(%) = [1-(化合物5组细胞的0D值/空白组 细胞的0D值)]X 100% ;实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粘附抑制率以均值土SD 表7K。
[0083] 5)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化合物5在20nM浓度下明显抑制HCCLM3细胞 与FN粘附,粘附抑制率为24. 2%。与LPNISKP抑制SACC-LM细胞与ECM及血小板粘附的有 效浓度为1 μ Μ相比,化合物5的有效浓度降低了 50倍。
[0084] 表2化合物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粘附活性
[0087] 实验例5评价化合物3和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侵袭活性
[0088] 1)化合物3和5用含0. 1 % DMS0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ΙΟΟηΜ的溶液。
[0089] 2)细胞为HCCLM3 (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0090] 3)基质胶为 matrigel。
[0091] 4)实验方法
[0092] 将冻存于-20°C冰箱的基质胶matrigel4°C过夜,变成液态;取720 μ L无血清 DMEM培养基,加入180yL Matr i ge 1,混匀,加入至Transwe 11小室的聚碳酸酯膜上室, 100μ L/个,放入37°C和5% C02培养箱中孵育5h。吸除小室中残留液体,每孔加入50μ L DMEM培养基,37°C和5% C02培养箱中孵育30min。
[0093] HCCLM3细胞消化之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洗3次,计数,配成细胞悬液,密度为 5 X 105个/mL。每孔加入100 μ L细胞悬液,同时加入25 μ L同时加入25 μ L化合物3或5 的溶液,使其终浓度为20ηΜ。空白对照加25 μ L含0. 1 % DMS0的DMEM培养基配制的溶液。 下室加入600 μ L无血清DMEM培养基,在37°C和5% C02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
[0094] 用棉签擦去基质胶和上室内的细胞之后,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30min。吸除 固定液,用PBS洗3次,用0. 1 %的结晶紫染液染色30min。吸除染色液,用PBS洗3次。
[0095] 在每个小室选取9个大致相同的视野观察,拍照,计数。实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 验和方差分析,侵袭的细胞数以均值土SD表示。
[0096] 5)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20nM浓度下化合物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生侵袭 的细胞数显著减少,说明在该条件下化合物3具有明显的抗HCCLM3细胞侵袭作用。还可以 看出,在20nM浓度下化合物5与化合物3相比,发生侵袭的细胞数也显著减少,说明在该条 件下化合物5抗HCCLM3细胞侵袭作用明显比化合物3强。与LDV抑制SACC-LM细胞侵袭 的有效浓度为1 μ Μ相比,化合物5的有效浓度降低了 50倍。
[0097] 表3化合物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侵袭活性
[0099] η = 9 ;a)与空白对照组和化合物3组比ρ < 0· 01 ;b)与空白对照组比ρ < 0· 01。
[0100] 实验例6评价化合物3和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迁移活性
[0101] 1)化合物3和5用含0. 1 % DMS0的DMEM培养基配制成浓度为ΙΟΟηΜ的溶液。
[0102] 2)细胞为HCCLM3 (高转移人肝癌细胞)。
[0103] 3)实验方法
[0104] HCCLM3细胞消化之后,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洗3次,计数,配成细胞悬液,密度为 2 X 106个/mL。每孔加入100 μ L细胞悬液,同时加入25 μ L同时加入25 μ L化合物3或5 的溶液,使其终浓度为20ηΜ。空白对照加25 μ L含0. 1 % DMS0的DMEM培养基配制的溶液。 下室加入600 μ L无血清DMHM培养基,在37°C和5% C02培养箱中培养6小时。
[0105] 用棉签擦去基质胶和上室内的细胞之后,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30min。吸除 固定液,用PBS洗3次,用0. 1 %的结晶紫染液染色30min。吸除染色液,用PBS洗3次。
[0106] 在每个小室选取9个大致相同的视野观察,拍照,计数。实验数据统计均采用t检 验和方差分析,侵袭的细胞数以均值土SD表示。
[0107] 4)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在20nM浓度下化合物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生侵袭 的细胞数显著减少,说明在该条件下化合物3具有明显的抗HCCLM3细胞侵袭作用。还可以 看出,在20nM浓度下化合物5与化合物3相比,发生侵袭的细胞数也显著减少,说明在该条 件下化合物5抗HCCLM3细胞侵袭作用明显比化合物3强。与LDV抑制SACC-LM细胞侵袭 的有效浓度为1 μ Μ相比,化合物5的有效浓度降低了 50倍。
[0108] 表4化合物5的体外抗肿瘤细胞迁移活性
[0110] η = 9 ;a)与空白对照组和化合物3组比ρ < 0· 01。
[0111] 实验例7评价化合物5的体内抗炎活性
[0112] 1)实验方法
[0113] 18_22g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