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收纳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38420阅读:来源:国知局
具有:供盖110插入的开口端部;从与该开口端部对置的底部沿注射部12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棒状部132 ;以及棒状部132的前端的前端部134。棒状部132从柱塞部130的底部的中央突出,在棒状部132的周围形成有贯通孔将柱塞部130内与注射部120内连通。
[0065]注射部120构成容器组装体I的流路2的一部分,具有:收容柱塞部130的大径部;内径比该大径部小的小径部;内径从大径部向小径部缩小的缩径部;处于该小径部的前端的吸附插入部122 ;以及覆盖吸附插入部122的周围的圆筒状的吸附罩部126。成为容器组装体I的流路2的一部分的大径部、小径部以及吸附插入部122为大致圆筒状。
[0066]在提供给操作者时,柱塞部130的前端部134将注射部120的小径部封闭而将大径部以及缩径部与小径部分隔形成两个区域。
[0067]注射部120的吸附插入部122插入清洗容器200中的第一清洗容器210的一侧的开口端部亦即第一接收部214内与之嵌合,由此将注射部120与第一清洗容器210接合。吸附插入部122的外周面与第一接收部214的内周面紧贴从而防止内置物亦即液体向外部泄漏。
[0068]2-2.清洗容器
[0069]清洗容器200构成容器组装体I的流路2的一部分,是由第一清洗容器?第三清洗容器210、220、230构成的组装体。第一清洗容器?第三清洗容器210、220、230的基本构造相同,因此对第一清洗容器210的构造进行说明,省略对第二、第三清洗容器220、230的说明。
[0070]第一清洗容器210是沿容器组装体I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具有:形成于一侧的开口端部的第一插入部212 ;形成于另一侧的开口端部的第一接收部214 ;以及覆盖第一插入部212的周围的圆筒状的第一罩部216。
[0071]第一插入部212的外径与第二接收部224的内径大致相同。另外,第一接收部214的内径与吸附插入部122的外径大致相同。
[0072]将第一清洗容器210的第一插入部212插入第二清洗容器220的第二接收部224与之嵌合,由此第一插入部212的外周与第二接收部224的内周紧贴而进行密封,并且将第一清洗容器210与第二清洗容器220接合。同样地,将第一清洗容器?第三清洗容器210、220,230连结形成清洗容器200。这里“密封”是指封闭为至少使收容于容器等的液体或气体不会泄漏至外部,也可以包括对液体或气体从外部向内部侵入进行封闭的情况。
[0073]2-3.溶出容器
[0074]溶出容器300是沿容器组装体I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其构成容器组装体I的流路2的一部分。溶出容器300具有:形成于一侧的开口端部的溶出插入部302 ;以及形成于另一侧的开口端部的溶出接收部304。
[0075]溶出接收部304的内径与第三清洗容器230的第三插入部232的外径大致相同。将第三插入部232插入溶出接收部304与之嵌合,由此第三插入部232的外周与溶出接收部304的内周紧贴而进行密封,并且将第三清洗容器230与溶出容器300接合。
[0076]2-4.反应容器
[0077]反应容器400是沿容器组装体I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其构成容器组装体I的流路2的一部分。反应容器400具有:形成于开口端部的反应接收部404 ;形成于另一侧的封闭的端部的底部402 ;以及覆盖反应接收部404的储存部406。
[0078]反应接收部404的内径与溶出容器300的溶出插入部302的外径大致相同。将溶出插入部302插入反应接收部404与之嵌合,由此将溶出容器300与反应容器400接合。
[0079]在反应接收部404的周围设置具有规定的空间的储存部406。储存部406具有能够对因柱塞部130的移动而从反应容器400溢出的液体进行收容的容积。
[0080]3.容器组装体的内置物以及容器组装体的操作
[0081 ] 接下来,使用图7 (a)对容器组装体I的内置物进行说明,使用图7以及图8对容器组装体I的操作进行说明。图7是对实施方式的容器组装体I的操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8是对实施方式的容器组装体I的操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此外,在图7以及图8中,对内置物的状态进行说明,因此将各容器以流路2表现并且省略了外部形状、接合构造。
[0082]3-1.内置物
[0083]图7(a)表示图1的状态下的流路2内的内置物的状态。流路2内的内置物从盖110侧朝向反应容器400依次为吸附液10、第一油20、第一清洗液12、第二油22、第二清洗液14、第三油24、磁珠30、第三油24、第三清洗液16、第四油26、溶出液32、第四油26以及试剂34。
[0084]流路2的与容器组装体I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的剖面积较大的部分(流路2的较粗部分)与剖面积较小的部分(流路2的较细部分)交替配置。第一油?第四油20、22、24,26以及溶出液32的各液的一部分或全部收容于流路2的较细部分。流路2的较细部分的剖面积具有在邻接的相互不混合的液体(也可以是流体。以下相同)的界面配置于流路2的较细部分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维持该界面的面积。因此,能够利用配置于流路2的较细部分的液体来稳定地维持该液体与配置于该液体的上下的其他液体的配置关系。另外,即使在配置于流路2的较细部分的液体与配置于流路2的较粗部分的其他液体的界面形成于流路2的较粗部分的情况下,该界面因强烈的冲击而紊乱,通过以静止的状态放置,也能够将界面稳定地形成于规定的位置。
[0085]流路2的较细部分形成于吸附插入部122、第一插入部212、第二插入部222、第三插入部232以及溶出插入部302的内侧,并在溶出容器300中超过溶出插入部302向上方延伸。此外,即使在组装容器之前,收容于流路2的较细部分的液体也被稳定地维持。
[0086]3-1-1.油
[0087]第一油?第四油20、22、24、26均由油构成,在图7的状态下,在各油的前后的液体之间作为塞子存在。为了使第一油?第四油20、22、24、26作为塞子存在,在各油的前后邻接的液体选择彼此相分离的液体即不混合的液体。另外,构成第一油?第四油20、22、24、26的油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种类的油。作为能够用作它们的油,能够例举二甲基硅油等硅油系油、石蜡系油、矿物油以及从它们的混合物中选择的一种。
[0088]3-1-2.吸附液
[0089]吸附液10是指成为使核酸吸附于磁珠30的场所的液体,例如是含有离液物质的水溶液。作为吸附液10,例如能够使用5M硫氰酸胍、2% Triton X-100、50mM Tris-HCl (pH=7.2)。吸附液10只要含有离液物质并不特别限定,但为了使细胞膜破坏或者细胞中含有的蛋白质变性,也可以在吸附液10中含有表面活性剂。作为该表面活性剂,只要是通常用于从细胞等提取核酸的表面活性剂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例举有Triton-X等Triton系表面活性剂、TWeen20等Tween系表面活性剂那样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月桂酰肌氨酸钠(SDS)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特别优选将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以成为0.1?2%的范围的方式进行使用。并且,优选含有2-巯基乙醇或者二硫苏糖醇等还原剂。虽然溶解液可以是缓冲液,但优选为PH = 6?8的中性。考虑到上述内容,具体而言,优选含有3M?7M的胍盐、0%?5%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OmM?0.2mM的EDTA以及OM?0.2M的还原剂等。
[0090]这里,离液物质只要具有在水溶液中产生离液离子(离子半径较大的I价阴离子)使疏水性分子的水溶性增加的作用,并有助于核酸向固相载体吸附,则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例举有盐酸胍、碘化钠、高氯酸钠等,这些物质中,优选蛋白质变质作用较强的硫氰酸胍或者盐酸胍。这些离液物质的使用浓度因各物质而不同,例如在使用硫氰酸胍的情况下,优选在3M?5.5M的范围内使用,在使用盐酸胍的情况下,优选在5M以上使用。
[0091]由于离液物质存在于水溶液中,从而对于水溶液中的核酸而言,与被水分子包围而存在相比,吸附于固体而存在在热力学上更为有利,所以吸附于磁珠30的表面。
[0092]3-1-3.清洗液
[0093]第一清洗液?第三清洗液12、14、16对结合有核酸的磁珠30进行清洗。
[0094]第一清洗液12是与第一油20以及第二油22均相分离的液体。优选第一清洗液12为水或低盐浓度水溶液,在为低盐浓度水溶液的情况下,优选为缓冲液。优选低盐浓度水溶液的盐浓度为10mM以下,更加优选为50mM以下,最优选为1mM以下。另外,第一清洗液12也可以含有上述那样的表面活性剂,pH并不特别限定。用于使第一清洗液12为缓冲液的盐并不特别限定,但优选TRIS、HEPES, PIPES、磷酸等的盐。并且,优选第一清洗液12含有不阻碍核酸向载体的吸附、逆转录反应、PCR反应等的量的醇。在这种情况下,醇浓度并不特别限定。
[0095]此外,也可以使第一清洗液12含有离液物质。例如,若使第一清洗液12含有盐酸胍,则能够维持或强化吸附于磁珠30等的核酸的吸附并且能够清洗磁珠30等。
[0096]第二清洗液14是与第二油22以及第三油24均相分离的液体。第二清洗液14可以基本上与第一清洗液12相同,也可以为与第一清洗液12不同的组成,但是优选为事实上不含有离液物质的溶液。是为了不向之后的溶液带入离液物质。作为第二清洗液14,例如也可以由5mM TRIS盐酸缓冲液构成。如上所述,优选第二清洗液14含有醇。
[0097]第三清洗液16是与第三油24以及第四油26均相分离的液体。第三清洗液16可以基本上与第二清洗液14相同,也可以为与第二清洗液14不同的组成,但是不含有醇。另夕卜,为了防止将醇带入反应容器400,第三清洗液16能够含有枸橼酸。
[0098]3-1-4.磁珠
[0099]磁珠30是吸附核酸的珠子,为了能够利用位于容器组装体I之外的磁铁3而移动,优选具有比较强的磁性。磁珠30例如也可以是二氧化硅珠子或涂覆有二氧化硅的珠子。磁珠30也可以优选为涂覆有二氧化硅的珠子。
[0100]3-1-5.溶出液
[0101]溶出液32是与第四油26相分离的液体,在溶出容器300中的流路2内作为被第四油26、26夹持的塞子而存在。溶出液32是使吸附于磁珠30的核酸从磁珠30溶出至溶出液32中的液体。另外,溶出液32通过加热在第四油26中成为液滴。溶出液32例如能够使用纯水。这里,“液滴”是指被自由表面包围的液体。
[0102]3-1-6.试剂
[0103]试剂34含有反应所需要的成分。试剂34在反应容器400中的反应为PCR的情况下,能够含有用于对溶出至溶出液的液滴36(参照图8)之中的靶核酸(DNA)进行扩增的DNA聚合酶等酶以及引物(核酸)、与用于检测扩增产物的荧光探针中的至少一个,这里含有引物、酶以及荧光探针中的全部。试剂34与第四油26不相溶,试剂34若与包含核酸的溶出液32的液滴36接触,则溶解发生反应,试剂34在反应容器400内的流路2的重力方向的最下部的区域以固体状态存在。例如,试剂34能够使用冷冻干燥(freeze dry) 了的试剂。
[0104]3-2.容器组装体的操作
[0105]作为容器组装体I的操作的一个例子,使用图7以及图8进行说明。
[0106]容器组装体I的操作包括如下工序:
[0107](A)将吸附容器100、清洗容器200、溶出容器300以及反应容器400接合从而组装容器组装体I的工序;
[0108](B)将含有核酸的样品导入收容有吸附液10的吸附容器100的工序;
[0109](C)从第二清洗容器220向吸附容器100移动磁珠30的工序;
[0110](D)摆动吸附容器100使核酸吸附于磁珠30的工序;
[0111](E)使吸附有核酸的磁珠30从吸附容器100依次通过第一油20、第一清洗液12、第二油22、第二清洗液14、第三油24、第三清洗液16以及第四油26而向溶出容器300移动的工序;
[0112](F)在溶出容器300内使核酸从磁珠30溶出至溶出液32的工序;以及
[0113](G)使包含核酸的液滴与反应容器400内的试剂34接触的工序。
[0114]以下,依次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0115](A)组装容器组装体I的工序
[0116]如图7(a)所示,在组装工序中,以从吸附容器100接合至反应容器400从而形成从吸附容器100连续至反应容器400的流路2的方式组装容器组装体I。此外,在图7(a)中,吸附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