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脱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7694阅读:18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脱困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式车辆自救设备,具体来讲,就是一种便于车辆轮胎脱离 陷地困境的车辆脱困板。
背景技术
在沙地、雪地或泥泞地的行驶的车辆,其主动轮胎容易陷入地基,使得车辆无法前 行。使车辆脱离陷地困境的一般方法是在受困轮胎下方垫置石头、木板或其他硬物,以增加 摩擦及支承,然后再发动车辆,使受困轮胎脱离陷地。这种方式最原始简单,其依赖于周围 环境,若遇到周围环境无可用之物,如石头、木板等硬物时,就无法使车辆脱离困境。目前很多越野车喜欢行驶在泥泞地、沙地或是险恶的路面,以追求刺激,也因如 此,车辆也常受困在泥泞地、沙地或坑洞里。因此,在越野车的设备中,多了一项一般车辆所 没有的配备,即车辆履带板。这种履带板包括垫板及履带,垫板为刚性板,通常由锰钢制成。 使用时,将垫板平放在受困轮胎正前方,如果轮胎已经处于悬空状态,可将垫板一端插入轮 胎下方;将履带一端钩住垫板的一端,在轮胎的轮毂上安装附件,使履带的另一端与附件相 连接;车辆启动后,车轮转动,履带被卷入轮胎下,随着履带卷入车轮上越来越多,垫板被紧 压在车轮下方,同时车轮也被逐渐带到垫板上,车轮压着垫板继续移动,此时车辆的其他轮 胎也被拖出陷地,车轮压在垫板上或者已经驶离垫板后,可将履带及附件取下,完成脱困。这种履带板虽不受周围环境的限制,然而,其垫板由锰钢制成,质量较大,以一块 尺寸为100cmX40cm的垫板为例,其质量就达到了 Mkg,通常每辆车需配备两块这样的垫 板,这明显增加了车辆的载重量,造成燃油消耗较大,用于轮胎脱困时也不便于操作,另一 方面,锰钢板缺乏柔性,无变形量,遇碎石地等恶劣路面情况,极易发生断裂,脱困效果较 差。此外,这种履带板除垫板外,还需要履带、附件等配件,操作复杂;而且,在连接轮胎时, 非常容易因司机疏忽大意,在操作人员还蹲在车辆下方连接轮胎与垫板时,启动车辆,从而 造成人员伤亡,其使用的安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质量较 轻、脱困效果好、便于使用、并且安全的车辆脱困板。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脱困板,为半刚性板,其两端为斜面,脱困板 上设有若干支撑柱,脱困板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条,防滑条的布局与车辆轮胎上的子午线凹 槽布局相吻合。进一步地,所述脱困板中部具有一框形区域,框形区域是由其四周的脱困板材料 向上凸出而形成的,而脱困板底面相应的部位则形成凹陷区域;部分支撑柱位于框形区域 内,两斜面是由框形区域的两端向下倾斜延伸而成的。进一步地,部分支撑柱位于靠近脱困板两侧边的位置,并且在靠近两斜面的部分 分别设有两个支撑柱。[0009]进一步地,所述脱困板靠近两侧边的位置处均勻地分布有多个通孔,每一通孔的 周缘向下延伸出凸缘。进一步地,位于每一侧的相邻通孔之间设有一个支撑柱。进一步地,部分防滑条位于支撑柱顶端,部分防滑条位于斜面上。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条呈梯台状。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板的底面设有若干防滑钉。进一步地,所述防滑钉的横截面呈T形。进一步地,所述脱困板大致呈长方形状,其上靠近四个角落的位置处具有缺角,每 一缺角的边缘具有若干向下延伸的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脱困板具有半刚性,质量较轻,便于携带,并且允许变形, 即使在碎石地等硬度较高的恶劣路面上使用时,也不会发生断裂;而防滑条的布局与轮胎 上子午线凹槽分布相吻合,使用上述脱困板时,大部分防滑条可嵌入轮胎的凹槽内,可增大 摩擦力。另一方面,上述脱困板在使用时,仅需将其一端插入轮胎下方即可,无需其他配件, 可避免操作人员蹲在车辆下方安装,其使用非常方便,并且安全。此外,在靠近两斜面的部分分别设置的两个支撑柱,可增强脱困板的附着力,使轮 胎一开始就能快速、牵固地附着在脱困板上,防止打滑;而脱困板靠近两侧边的均勻地分布 的通孔上的凸缘,可增加脱困板的结构刚性,提高脱困板的承载能力,从而可增强脱困板的 适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 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至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车辆脱困板为柔性板,其两 端为斜面1,脱困板上设有若干支撑柱2,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条3,防滑条3的布局与车辆轮 胎(图中未示出)上的子午线凹槽布局相吻合。上述脱困板具有半刚性,质量较轻,便于携带,并且允许变形,即使在碎石地等硬 度较高的恶劣路面上使用时,也不会发生断裂;而防滑条3的布局与轮胎上子午线凹槽分 布相吻合,使用上述脱困板时,大部分防滑条3可嵌入轮胎的凹槽内,可增大摩擦力。另一 方面,上述脱困板在使用时,仅需将其一端插入轮胎下方即可,无需其他配件,可避免操作 人员蹲在车辆下方安装,使用非常方便,并且安全。以下详细描述本实施例脱困板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在本实施例中,脱困板大致呈长方形状,其由军工级高强度尼龙材料制成,质量轻,便于携带,以一块尺寸为1. 22mX0. 34mX0. 06m的脱困板为例,其质量仅为3. ^g,远低 于锰钢板的质量。脱困板中部具有一框形区域(图中未标示),框形区域是由其四周的脱困 板材料向上凸出而形成的,而脱困板底面相应的部位则形成凹陷区域(图中未标示);两斜 面1是由框形区域的两端向下倾斜延伸而成的。为增加脱困板的强度,于背面的凹陷区域 内设置有若干加强筋4。脱困板靠近两侧边的位置处均勻地分布有多个通孔5,每一通孔5的周缘向下延 伸出凸缘6,这样,可增加脱困板的结构刚性,提高脱困板的承载能力,从而可增强脱困板的 适用性,另外,也便于手握持。上述支撑柱2底部为空心状,以使脱困板具有柔性,其一部分位于框形区域内,而 另一部分位于靠近脱困板两侧边的位置,于每一侧的相邻通孔5之间设有一个支撑柱2。在 靠近两侧边的支撑柱2中,靠近两斜面1的部分分别设有两个支撑柱2,这样,可增强脱困板 的附着力,使车轮一开始就能快速、牵固地附着在脱困板上,防止打滑。上述防滑条3,一部分位于支撑柱2顶端,一部分位于斜面1上,还有一部分位于框 形区域凸出的周缘表面。本实施例中,防滑条3呈梯台状,其分布的角度与轮胎上的子午线 凹槽相吻合。为增加脱困板与地面的附着力,脱困板的底面设有若干防滑钉7,防滑钉7的横截 面呈T形。此外,脱困板上靠近四个角落的位置处具有缺角(图中未标示),每一缺角的边 缘具有若干向下延伸的齿8,齿8同样可起到增加脱困板与地面的附着力的作用。使用上述脱困板时,将脱困板倾斜放置于受困车轮的正前方,使其一端插入受困 车轮下方,而另一端倾斜翘起;启动车辆,车轮转动,脱困板斜面上的防滑条3以及靠近斜 面1的两对支撑柱2上的防滑条3首先嵌入车轮的凹槽中,从而使车轮嵌固地附着在脱困 板上;随着车轮不断转动,车轮沿脱困板向前移动,直至车轮压过脱困板,即完成脱困。上述 过程中,车轮压着脱困板移动时,脱困板上的防滑条3嵌入轮胎上的子午线凹槽中,车轮与 脱困板之间具有很大的摩擦力,因此车轮不会打滑。此外,当受困车轮陷入太深时,上述脱困板还可当铲子使用,可将脱困板的背面朝 上,利用斜面1将受困轮胎前方的泥土、沙子或碎石等铲除,以方便将脱困板放置在受困车 轮前方。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其为半刚性板,两端为斜面,所述脱困板上设有若干 支撑柱,所述脱困板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条,所述防滑条的布局与车辆轮胎上的子午线凹槽 布局相吻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困板中部具有一框形区域,所 述框形区域是由其四周的脱困板材料向上凸出而形成的,而脱困板底面相应的部位则形成 凹陷区域;部分所述的支撑柱位于所述框形区域内,所述两斜面是由所述框形区域的两端 向下倾斜延伸而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的支撑柱位于靠近所述脱 困板两侧边的位置,并且在靠近所述两斜面的部分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的支撑柱。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困板靠近两侧边的位置处均 勻地分布有多个通孔,每一通孔的周缘向下延伸出凸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每一侧的相邻通孔之间设有一 个所述的支撑柱。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的防滑条位 于所述支撑柱顶端,部分所述的防滑条位于所述斜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条呈梯台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板的底面设有若干防滑钉。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钉的横截面呈T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脱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脱困板大致呈长方形状,其上 靠近四个角落的位置处具有缺角,每一缺角的边缘具有若干向下延伸的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脱困板,其为半刚性板,两端为斜面,脱困板上设有若干支撑柱,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条,防滑条的布局与车辆轮胎上的子午线凹槽布局相吻合。上述脱困板具有柔性,其质量较轻,便于携带,并且使用时允许变形,即使在碎石地等硬度较高的险恶路面上使用时,也不会发生断裂;而防滑条的布局与轮胎上子午线凹槽分布相吻合,使用上述脱困板时,大部分防滑条可嵌入轮胎的凹槽内,可增大摩擦力。另一方面,上述脱困板在使用时,仅需将其一端插入轮胎下方即可,无需其他配件,可避免操作人员蹲在车辆下方安装,其使用非常方便,并且安全。
文档编号B60B39/00GK201842067SQ20102054620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8日
发明者王德明 申请人:王德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