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簧支架、车辆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118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簧支架、车辆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板簧支架、车辆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系统中的板簧支架是汽车上支承钢板弹簧的重要部件,在汽车运行条件下,该零件会承受巨大的交变载荷力,为此,必须保证其铸件材料的组织致密,并且该部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现有的板簧支架中,虽然能实现对板簧的支撑,但吊耳固定部所承受的载荷力全部要通过弯折部与立板连接的部分进行传递,连接部分过于窄小会造成板簧支架在受到较大的载荷力时发生变形,造成板簧支架的损毁,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承受较强载荷力的板簧支架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簧支架,用以改善板簧支架过重的问题,以及避免在车架下翼面上打孔的弊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簧支架,包括与车架纵梁连接的立板,该立板的底部形成有向立板外侧面方向弯折的弯折部,该弯折部弯折的角度与弯折部下方连接的元宝梁连接部的坡面匹配,吊耳固定部形成于该弯折部上,该吊耳固定部内的吊耳销轴孔(131)的轴线与该立板的板面形成线面垂直,所述吊耳固定部与所述立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增加板簧支架支撑强度的第一加强筋。通过弯折部向立板外侧弯折,并与吊耳固定部一体成型,使板簧支架的整体结构减小,重量减轻,并且板簧支架只与车架纵梁的侧面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车架下翼面上打孔,提高了车架的抗弯扭性能。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的端部,并沿所述弯折部延伸至所述立板的外侧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两个,并以所述吊耳固定部的轴线对称分布。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筋,该第二加强筋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并延伸至所述立板的外侧面。优选地,所述立板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立板纵向设置的第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并沿所述立板的内侧面延伸至立板的靠近顶部处。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筋为两条,并在所述立板的内侧面上横向对称分布。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板簧支架。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簧支架,通过在吊耳固定部与立板之间设置加强筋,使吊耳固定部受到的载荷力可以通过加强筋辅助传递到立板上,从而减轻弯折部与板簧支架连接处所受到的载荷力;另外,通过在立板内侧面上设置加强筋,增加了立板的承载力,从而增加了板簧支架整体结构的支撑强度,延长了板簧支架的使用寿命,也减小了因载荷力过大造成板簧支架损毁的可能。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簧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簧支架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簧支架侧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立板111铆接孔12弯折部121连接孔13吊耳固定部 131吊耳销轴孔14第一加强筋 15第二加 强筋16第三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簧支架,包括与车架纵梁连接的立板11,该立板11的底部形成有向立板11外侧面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2,该弯折部弯折的角度与弯折部下方连接的元宝梁连接部的坡面匹配,吊耳固定部13形成于该弯折部12上,该吊耳固定部13内的吊耳销轴孔131的轴线与该立板11的板面形成线面垂直,吊耳固定部13与立板1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增加板簧支架支撑强度的第一加强筋14。立板11需要与车架纵梁的侧面连接,因此在立板11上设置有可以穿过螺栓的铆接孔111。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立板11上设置的铆接孔111有四个。为了使铆接孔111能够承受住较大的载荷力,通常铆接孔111周边的厚度会大于立板11板面的厚度。在立板11的底部,弯折部12由立板11底部一体延伸而成,并向立板11的外侧面一方弯折。在弯折部12的中间,形成有与弯折部12 —体结构的吊耳固定部13,在吊耳固定部13两侧的弯折部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元宝梁的连接孔121。弯折部12弯折的角度正好可以与底部连接的元宝梁连接部的坡度相互匹配,从而使连接结构稳固。吊耳固定部13的形状可以为圆筒状,内部的吊耳销轴孔131用来连接销轴,并进一步通过销轴连接吊耳。将吊耳固定部13的结构设置成横向穿过弯折部12,穿过弯折部12的一端与立板11的内侧面基本平齐,这样,在安装板簧支架时,保证吊耳固定部13不会碰撞到车架纵梁的侧面;而吊耳销轴孔131的轴线与该立板11的板面形成线面垂直,保证了立板11与车架纵梁连接后,吊耳销轴孔131与地面保持水平,使销轴,吊耳以及连接的板簧保持与地面纵向竖直排布,从而保证车体在上下振动的过程中运行稳定。进一步,通过在吊耳固定部13与立板11之间设置加强支撑作用的第一加强筋14,起到了将吊耳固定部13受到的载荷力辅助传递给立板11的作用,保证了立板11下方一体成型的弯折部12在承受载荷力时不会轻易变形,同时也起到了延长板簧支架使用寿命的作用。具体的,针对第一加强筋14的结构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加强筋14的一端起始于吊耳固定部13的端部,并沿弯折部12延伸至立板11的外侧面。这样可以将使吊耳固定部13从端部起始,将载荷力更完整地传递到立板11上,增加板簧支架的支撑强度。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筋14可以设置为两个,并以吊耳固定部13的轴线对称分布。两条第一加强筋14使吊耳固定部13受到的载荷力均匀传递到立板11上,保证板簧支架不会因为受力不均而出现断裂或局部磨损过度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吊耳固定部13与立板11之间的加强筋设置的越多,板簧支架的支撑强度就越大,因此还可以在两个第一加强筋14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筋15,该第二加强筋15起始于吊耳固定部13,并延伸至立板11的外侧面。通过设置的三个加强筋使板簧支架的支撑强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不会增加太多的重量,保证了板簧支架不会过重。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立板11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立板11纵向设置的第三加强筋16。如图2、图3所示,第三加强筋16设置在立板11的内侧面,目的是辅助加强立板11的支撑强度,更好地将吊耳固定部13传递过来的载荷力通过立板11传递给车架纵梁,从而减小立板11自身直接受到的载荷力,进一步增加了板簧支架的支撑强度。另外,对于第三加强筋16的设置方式可以是:第三加强筋16起始于吊耳固定部13,并沿立板11的内侧面延伸至立板11的靠近顶部处。如图2所示,通过从吊耳固定部13起始,并截止于立板11的顶部附近,可以更好地加强立板11的支撑强度,提升立板11承受载荷力的能力,减小立板11自身内部的应力,使板簧支架的局部磨损减小,使用寿命得以延长。当然第三加强筋16也可以为两条,并在立板11的内侧面上横向对称分布。如图2所示,目的也是使载荷力均匀分布到立板11上,增加整体结构的支撑强度。板簧支架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螺栓穿过立板11上设置的铆接孔111连接在车架纵梁的侧面,吊耳销轴孔131内穿入销轴,通过销轴连接吊耳。当吊耳受到板簧的载荷力时,吊耳将载荷力传递给销轴,销轴将载荷力传递给吊耳固定部13,由于吊耳固定部13与弯折部12以及立板11是一体结构,因此直接通过弯折部12将载荷力传递给立板11。其中,吊耳固定部13在受力后,通过第一加强筋14、第二加强筋15辅助将载荷力传递到立板11上,加强筋使吊耳固定部13与立板11之间不只是通过自身的一体结构而实现力的传递,增加了立板11与吊耳固定部13之间的支撑强度。进一步,立板11将吊耳固定部13传递过来的载荷力通过螺栓传递给车架纵梁,第三加强筋16辅助立板11实现载荷力的传递,从而实现整体板簧支架的支撑功能。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板簧支架。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簧支架,通过在吊耳固定部与立板之间设置加强筋,使吊耳固定部受到的载荷力可以通过加强筋辅助传递到立板上,从而减轻弯折部与板簧支架连接处所受到的载荷力;另外,通过在立板内侧面上设置加强筋,增加了立板的承载力,从而增加了板簧支架整体结构的支撑强度,延长了板簧支架的使用寿命,也减小了因载荷力过大造成板簧支架损毁的可能。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板簧支架,包括与车架纵梁连接的立板(11),该立板(11)的底部形成有向立板(11)外侧面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2),该弯折部弯折的角度与弯折部下方连接的元宝梁连接部的坡面匹配,吊耳固定部(13)形成于该弯折部(12)上,该吊耳固定部(13)内的吊耳销轴孔(131)的轴线与该立板(11)的板面形成线面垂直,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耳固定部(13)与所述立板(1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增加板簧支架支撑强度的第一加强筋(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4)的一端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13)的端部,并沿所述弯折部(12)延伸至所述立板(11)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4)为两个,并以所述吊耳固定部(13)的轴线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加强筋(14)之间形成有第二加强筋(15),该第二加强筋(15)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13),并延伸至所述立板(11)的外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广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11)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立板(11)纵向设置的第三加强筋(16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16)起始于所述吊耳固定部(13),并沿所述立板(11)的内侧面延伸至立板(11)的靠近顶部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16)为两条,并在所述立板(11)的内侧面上横向对称分布。
8.—种车辆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板簧支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簧支架,包括立板(11),立板(11)的底部形成有向立板(11)外侧面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2),吊耳固定部(13)形成于弯折部(12)上,吊耳固定部(13)轴孔的轴线与立板(11)的板面形成线面垂直,吊耳固定部(13)与立板(1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增加板簧支架支撑强度的第一加强筋(1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板簧支架,在吊耳固定部与立板之间设置加强筋,使吊耳固定部受到的载荷力通过加强筋传递到立板上,减轻弯折部与板簧支架连接处受到的载荷力;在立板内侧面设置加强筋,增加了立板的承载力和板簧支架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该板簧支架的车辆悬架系统。
文档编号B60G11/10GK203046792SQ20122070865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9日
发明者徐锦, 刘知汉, 邓勋, 朱清乐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