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1946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所述座椅中,经由连杆部件20将处于就座位置的座垫(31A)的后端部与靠背(32A)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座垫(31A)以沿靠背(32A)的前表面的方式弹起而达到容纳位置,其中,在座垫(31A)的就座位置不使连杆部件(20)较大,而在容纳位置使连杆部件(20)较大,从而抑制在使座垫(31A)返回到就座位置时产生的与行李板(60)干涉的问题,并且遮盖容纳位置的连杆部件(20)下方的空间。为了在座垫(31A)的容纳位置从侧方覆盖在连杆部件(20)的下方产生的空间,设置了在容纳位置向连杆部件(20)的下方突出并在就座位置返回到突出前的容纳状态的开闭器(10)。
【专利说明】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所述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中,经由连杆部件将处于就座位置的座垫的后端部与靠背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座垫以沿靠背的前表面的方式弹起而达到容纳位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上述上翻折叠座椅中,要求在容纳位置在连杆部件的下方形成空间并希望遮盖该空间。
[0003]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遮盖向下倾斜式座椅向向下倾斜状态转移时产生的空间的发明。
[0004]对于上述上翻折叠座椅的要求,可考虑使连杆部件在下方较大而遮盖上述空间。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4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但是,在如上述单纯地使连杆部件较大的对策中,即使能够遮盖容纳位置的空间,但在使座垫返回到就座位置时,较大的连杆部件与处于靠背侧或者车辆地板侧的部件、例如配置于靠背后方的行李板干涉,而产生伴随于干涉的问题。例如,产生不能够使座垫从容纳位置返回到就座位置、及连杆部件或行李板破损等问题。
[0009]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的课题为,在座垫的就座位置不使连杆部件较大,而在容纳位置使连杆部件较大,从而抑制在使座垫返回到就座位置时产生的与行李板干涉的问题,并且遮盖容纳位置的连杆部件下方的空间。
[0010]本发明的第一发明为一种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所述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中,经由连杆部件将处于就座位置的座垫的后端部与靠背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座垫以沿靠背的前表面的方式弹起而达到容纳位置,其特征在于,为了在容纳位置从侧方覆盖在连杆部件的下方产生的空间,设置了开闭器,所述开闭器在容纳位置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并在就座位置返回到突出前的容纳状态。
[0011]根据第一发明,在容纳位置开闭器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所以能够在容纳位置从侧方遮盖在连杆部件的下方形成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就座位置,开闭器返回到突出前的容纳状态,所以能够抑制在就座位置配置于连杆部件的周边的部件与开闭器干涉而产生伴随于干涉的问题的情况。
[0012]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发明中,所述座垫在车宽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分割的座垫能够相互独立地上翻折叠,在分割的座垫全都处于就座位置时,安全带扣位于各座垫之间,所述开闭器设置于座垫两侧的连杆部件中的安全带扣侧的连杆部件上。[0013]根据第二发明,分割的座垫中的一个座垫上翻折叠,通过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的开闭器来遮盖该座垫的连杆部件与安全带扣之间的空间,所以在分割的座垫独立地上翻折叠的类型的上翻折叠座椅中,能够遮盖上翻折叠的座垫的连杆部件的下方的空间以避免该空间向没有上翻折叠而处于就座位置的座垫侧开放。
[0014]本发明的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或第二发明中,所述开闭器在座垫处于容纳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连杆部件始终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施力而滑动自如地结合,在座垫处于就座位置时,与配置于靠背的下部后方的后部结构物抵接而从突出状态变成容纳状态。
[0015]根据第三发明,若座垫处于容纳位置,则开闭器通过作用力而自动地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遮盖连杆部件的下方的空间,若座垫处于就座位置而开闭器与后部结构物抵接,则自动地反抗作用力而使开闭器处于容纳位置,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随着在就座位置后部结构物与开闭器干涉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在容纳位置从侧方遮盖在连杆部件的下方形成的空间。
[0016]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发明的任意一个中,所述连杆部件由相对于靠背具备能够支撑座垫的强度的强度部件和从外侧覆盖该强度部件的盖部件构成,所述开闭器滑动自如地配置于盖部件和强度部件之间,始终以向盖部件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施力,并且为了限制其突出量而与强度部件卡合。
[0017]根据第四发明,开闭器在盖部件和强度部件之间以被施加作用力并且被限制突出量的方式构成,所以能够在开闭器和任意一个部件之间设置施力单元,并且能够通过开闭器和强度部件的卡合关系而限制开闭器的突出量,从而能够使结构简略化。并且,开闭器以内置于连杆部件的形式一体化,从而能够作为一个部件紧凑地处理。
[0018]本发明的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发明中,所述开闭器相对于所述强度部件转动自如地固定,而且设置了能够移动地插入于在所述强度部件上形成的狭缝的突起,通过该突起与所述强度部件的狭缝的端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开闭器的突出量。
[0019]根据第五发明,能够使可靠地限制开闭器的突出量的结构简略化。
[0020]本发明的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发明的任意一个中,在容纳位置开闭器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时,开闭器及连杆部件以从侧面观察连杆部件比开闭器大的方式设定。
[0021]连杆部件作为支撑座垫的部件因而具备相应的强度,相对于此,不需要使开闭器具有连杆部件程度的强度。根据第六发明,在容纳位置遮盖连杆部件的下方的空间时,从侧面观察连杆部件比开闭器大,所以能够不提高开闭器的强度而使此时作为整体的强度变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不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俯视图。
[0023]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表示座垫处于就座位置的状态。
[0024]图3是与图2 —样的侧视图,表示座垫处于容纳位置的状态。
[0025]图4是表示图2中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0026]图5是表示图3中的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0027]图6是图4中的V1-VI线截面图。
[0028]标号说明
[0029]10开闭器
[0030]11突起
[0031]12受扭螺旋弹簧
[0032]20连杆部件
[0033]21盖部件
[0034]25强度部件
[0035]31A、31B 座垫
[0036]32A、32B 靠背
[0037]33铰链托架
[0038]34铰链盖
[0039]35 旋转轴
[0040]40 安全 带扣
[0041]60 行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2]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0043]图示的实施方式为将上翻折叠功能附加于车辆后座用的所谓6-4分割座椅,在左右分割的座椅的分割部分配置了安全带扣40。在图1中,31A表示4侧的座垫,31B表示6侧的座垫,32A表示4侧的靠背,32B表示6侧的靠背,37A表示4侧的头枕,37B及37C表示6侧的两个头枕。并且,20表示配置于安全带扣40的两侧的连杆部件。
[0044]图2是在没有记载上述6-4分割座椅的6侧座椅的状态下从6侧座椅的一侧观察4侧座椅的图。在此,靠背32A经由配置于靠背32A的两侧的铰链托架33而固定于车辆地板50,座垫31A相对于靠背32A经由连杆部件20的强度部件25 (参照图6)而通过铰链托架33上的旋转轴35转动自如地固定。
[0045]配置于车辆的后行李箱的行李板60 (相当于本发明的后部结构物)的前端部与靠背32A的后方抵接,安全带扣40固定于贯通铰链托架33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横梁37。铰链托架33的上部由铰链盖34覆盖,强度部件25由盖部件21覆盖而构成连杆部件20。
[0046]在连杆部件20的盖部件21内沿强度部件25设置了开闭器10。开闭器10在座垫31A处于就座位置的状态下在盖部件21内配置于后方侧(参照图2、4),上端部相对于盖部件21及强度部件25转动自如地固定。因此,如图6清楚地显示,通过使贯通盖部件21及强度部件25的螺钉23与贯通开闭器10的上端部的套管24螺合而固定。在套管24的外侧设置了受扭螺旋弹簧12,受扭螺旋弹簧12的前端固定于开闭器10,向从盖部件21突出的方向(图4、5中的逆时针方向)对开闭器10施力。对应于受扭螺旋弹簧12的前端位置而在强度部件25上形成了狭缝252,避免贯通开闭器10而突出的受扭螺旋弹簧12的前端与强度部件25干涉。在开闭器10的靠近前端的部分的面对强度部件25的一侧设置了突起11,在强度部件25上形成了收纳突起11的狭缝251。狭缝251是为了限制开闭器10的转动范围而形成,使开闭器10在正好收纳于盖部件21内的位置停止以避免开闭器10进一步向盖部件21内移动,并且使开闭器10在突出规定量的位置(参照图3、5)停止以避免开闭器10进一步突出。在盖部件21上形成了开口部(未图示)以使开闭器10能够从盖部件21突出。
[0047]图3表示了通过上翻折叠功能将座垫31A沿靠背32A的前表面容纳的状态。此时,连杆部件20的盖部件21与座垫31A —起以旋转轴35为中心转动。因此,安全带扣40位于连杆部件20的下方,在连杆部件20和安全带扣40之间形成间隙。但是盖部件21内的开闭器10通过受扭螺旋弹簧12的作用力而从盖部件21突出,从而隐藏上述间隙。此时开闭器10的突出量为能够隐藏连杆部件20与安全带扣40的间隙的量。开闭器10在刚突出规定量时,其突起11在强度部件25的狭缝251的端部停止,所以不会进一步突出。
[0048]若使座垫3IA从该状态返回到就座位置,连杆部件20也与座垫3IA —起以旋转轴35为中心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返回到图2的状态。此时,开闭器10与行李板60抵接,反抗由受扭螺旋弹簧12产生的作用力而收纳于盖部件21内。因此,防止开闭器10和行李板60破损。
[0049]如上所述,在通过上翻折叠功能使座垫31A处于容纳位置时,开闭器10向连杆部件20的下方突出,所以能够在容纳位置从侧方遮盖在连杆部件20的下方形成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座垫31A的就座位置,开闭器10返回到突出前的容纳状态,所以能够抑制在就座位置配置于连杆部件20的周边的部件即行李板60与开闭器10干涉而产生伴随于干涉的问题的情况。
[0050]并且,开闭器10以内置于连杆部件20的盖部件21的形式一体化,从而能够作为一个部件紧凑地处理。
[0051 ] 而且,连杆部件20作为支撑座垫31A的部件因而具备相应的强度,相对于此,不需要使开闭器10具有连杆部件20程度的强度。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座垫31A处于沿靠背32A的容纳位置而开闭器10遮盖连杆部件20的下方的空间时,从侧面观察连杆部件20的强度部件25比开闭器10大,所以能够不提高开闭器10的强度而使此时作为整体的强度变强。因此,强度部件25作为支撑座垫31A的部件因而具备相应的强度,相对于此,不需要使开闭器10具有强度部件25程度的强度。
[0052]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外观、结构,在不变更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追加、删除。例如,也可以在没有分割而一体化的座垫被上翻折叠的座椅中,将开闭器设置于处于座垫的两侧的连杆部件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所述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中,经由连杆部件将处于就座位置的座垫的后端部与靠背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座垫以沿靠背的前表面的方式弹起而达到容纳位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在容纳位置从侧方将在连杆部件的下方产生的空间覆盖,设置了开闭器,所述开闭器在容纳位置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并在就座位置返回到突出前的容纳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垫在车宽方向上分割成多个,分割的座垫能够相互独立地上翻折叠,在分割的座垫全都处于就座位置时,安全带扣位于各座垫之间,所述开闭器设置于座垫两侧的连杆部件中的安全带扣侧的连杆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器相对于连杆部件始终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施力而滑动自如地结合,在座垫处于就座位置时,与配置于靠背的下部后方的行李板抵接而从突出状态变成容纳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由相对于靠背具备能够支撑座垫的强度的强度部件和从外侧覆盖该强度部件的盖部件构成, 所述开闭器滑动自如地配置于盖部件和强度部件之间,始终以向盖部件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被施力,并且为了限制其突出量而与所述强度部件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器相对于所述强度部件转动自如地固定,而且设置了能够移动地插入于在所述强度部件上形成的狭缝的突起,通过该突起与所述强度部件的狭缝的端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开闭器的突出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容纳位置开闭器向连杆部件的下方突出时,开闭器及连杆部件以从侧面观察连杆部件比开闭器大的方式设定。
【文档编号】B60N2/30GK203410330SQ201220741938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井上智彦, 粟田圭一, 加藤英之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