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清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832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车轮清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扫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轮清扫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卫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力清扫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节能环保的自动化环卫清扫车以迅猛的发展推动城市自动化美容建设。

现有所有的清扫设备中还未出现一款对车辆的车轮进行清扫的装置,而随着城镇环境的建设及厂房车间卫生要求的提高,车轮运行中带起的灰尘尤为严重,有待于创造出一种对车辆的车轮进行清扫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轮清扫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轮清扫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轮清扫装置,包括一清扫设备及分别位于该清扫设备前后两侧的第一导板与第二导板,所述清扫设备包括一底座、设于该底座左右相对两侧的导轨及设于各导轨内的清扫带,所述导轨用于导引车轮通过其内,所述清扫带可转动设于导轨内并与通过导轨内的车轮发生摩擦。

优选方案为,每一导轨包括一底板、由该底板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侧板及分别由两侧板的顶端相向延伸并保持一定间隔的两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其连接的侧板之间形成收容空间,该底板上设有至少一条形孔,所述清扫带包括设于导轨的底板上并分别收容于导轨的收容空间内的两个第一清扫带、及设于导轨底板下并与底板上的条形孔对应的第二清扫带,该第二清扫带的个数与条形孔的个数对应。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清扫带包括环形水平设置的第一传送带及包设于该第一传送带外围的第一清扫材质,所述第一清扫材质与车轮的外侧摩擦,所述第二清扫带包括环形竖直设置的第二传送带及包设于该第二传送带外围的第二清扫材质,所述第二清扫材质与车轮的底端摩擦。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二清扫带及条形孔分别为两个,所述两条形孔分别由底板的对角位置向底板的中部平行延伸。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清扫带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清扫带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第二转轴,所述各导轨于底板下方还分别对应设有一第一马达,该第一马达的驱动轴通过传送机构与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连接并带动第一清扫带及第二清扫带旋转。

优选方案为,所述各导轨的下方还设有多个收灰槽,并于各底板对应收灰槽的位置设有通孔。

优选方案为,每一收灰槽由上向下呈渐缩状延伸的漏斗形。

优选方案为,所述两底板中一底板通过多个支撑板支撑设于底座的上方,另一底板通过多个滑轨可滑动设于底座的上方,所述底座上于两导轨之间的位置盖设有一盖板及与该盖板固定连接并可拉伸的波形板,所述盖板位于底座上靠近通过支撑板支撑的导轨的一侧,所述波形板位于底座上于靠近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的一侧并与该导轨的侧板固定,该底座上还设有一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可带动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向通过支撑板支撑的导轨方向移动。

优选方案为,所述第一导板及第二导板分别由清扫设备的两侧斜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导板及第二导板的底端分别于靠近清扫设备的位置设有若干支柱,每一支柱的底端连接设有一调节脚。

优选方案为,所述底板上于车辆驶入端的位置设有两导引部,该两导引部分别对应个定位板的外侧位置设置,且分别由驶入端的外侧向内呈逐渐渐缩的方向倾斜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中的车轮清扫装置使车辆由第一导板进入至清扫设备上,并其两侧的车轮分别位于各导轨内,通过第一清扫带及第二清扫带转动并与车轮摩擦, 以清除车轮两侧及底端等粘有的灰尘的污物,从而起到清除的目的,防止车辆带入厂房等车间而影响生产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车轮清扫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图1中清扫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3为图2中导轨部分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清扫设备去除一边导轨的侧板及定位板后的立体图;

图5为图4中一清扫带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倒置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图4中去除部分的立体图;

图9为图1的倒置图。

图中:

100、车轮清扫装置;10、清扫设备;30、第一导板;50、第二导板;11、底座;12、导轨;20、清扫带;110、底壁;111、侧壁;120、底板;121、侧板;122、定位板;13、导引部;15、收灰槽;150、连接管;21、第一清扫带;22、第二清扫带;23、第一转轴;25、第二转轴;26、第一马达;27、喷气嘴;16、盖板;17、波形板;18、第二马达;32、支柱;35、调节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该车轮清扫装置100包括一清扫设备10及分别位于该清扫设备10前后两侧的第一导板30与第二导板50。

请同时参阅图2,所述清扫设备10包括一底座11、设于该底座11左右相对两侧的导轨12及设于各导轨12内的清扫带20。

所述底座11大致为方矩形,其包括一底壁110及由该底壁110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延伸的两侧壁111。所述两导轨12分别靠近底座11的两侧壁111设置,并位于侧壁111的内侧。每一导轨12包括一底板120、由该底板120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侧板121及分别由两侧板121的顶端相向延伸的两定位板122,以用于车轮通过导轨12内。所述两底板120水平设置,其一底板120通过多个支撑板支撑设于底座11的底壁110上方,另一底板120通过多个滑轨可滑动设于底座11的底壁110上方。该底板120上设有两条形孔,该两条形孔分别由底板120的对角位置向底板120的中部平行延伸。所述侧板121与底板120垂直设置。所述两定位板122与侧板121垂直设置,并与侧板121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两定位板122之间形成一间隔,以定位车轮的左右两侧。所述两定位板122之间的间隔根据普通车轮的宽度而设定。所述导轨12于靠近一第一导板30的一端为驶入端,于靠近第二导板50的一端为驶出端。所述底板120上于驶入端的位置设有两导引部13。该两导引部13分别对应个定位板122的外侧位置设置,且分别由驶入端的外侧向内呈逐渐渐缩的方向倾斜设置。请同时参阅图3,所述导轨12的下方还设有多个收灰槽15,该导轨12的底板120对应收灰槽15的位置设有通孔。每一收灰槽15由上向下呈渐缩状延伸的漏斗形,其底端的侧面连接有一连接管150,通过该连接管150可与一清理袋等清理设备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4至图7,所述清扫带20可转动设于导轨12内并可与经过导轨12的车轮发生摩擦,其包括设于导轨12的底板120上并分别收容于导轨12的收容空间内的两个第一清扫带21、及设于导轨12的底板120下并与底板120上的两个条形孔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清扫带22。所述两个第一清扫带21并排设置,且分别由导轨12的驶入端对应导引部13内侧位置延伸至驶出端。每一第一清扫带21包括环形水平设置的第一传送带及包设于该第一传送带外围的第一 清扫材质。该第一清扫带2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第一转轴23。所述第一转轴23竖直设置,并由导轨12的底板120穿过。所述两第一清扫带21分别通过第一转轴23带动旋转,并使其第一清扫材质对应滑过导轨12的左右两内侧。该第二清扫带22包括环形竖直设置的第二传送带及包设于该第二传送带外围的第二清扫材质。所述第二清扫带22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第二转轴25。该第二转轴25水平设置于导轨12的底板120下方。所述两第二清扫带22分别通过第二转轴25带动旋转,并使其第二清扫材质对应滑过导轨12的底板120上的条形孔处。所述各导轨12于驶入端的底板120下方还分别对应设有一第一马达26,该第一马达26的驱动轴通过皮带等传送机构与第一转轴23及第二转轴25连接,以带动第一清扫带21及第二清扫带22旋转。

所述两导轨12上于各第一清扫带21的环形内侧间隔设有多个喷气嘴27,用于将残留于导轨12内的灰尘吹入收灰槽15内。

该底座11上于两导轨12之间的位置盖设有一盖板16及一与该盖板16固定连接并可拉伸的波形板17。所述盖板16位于底座11上靠近通过支撑板支撑的导轨12的一侧,所述波形板17位于底座上靠近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12的一侧。该波纹板17的一侧与盖板16固定连接,另一侧与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12固定连接。请同时参阅图8,该底座11上还设有一第二马达18,该第二马达18的驱动轴通过皮带等传送机构与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12的侧板相固定。该第二马达18可带动通过滑轨支撑的导轨12沿滑轨向通过支撑板支撑的导轨12方向移动,从而控制两导轨12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车辆,从而增强其通用性。

请同时参阅图9,所述第一导板30及第二导板50分别由清扫设备10的两侧斜向下倾斜设置,以用于使车辆通过其上进出清扫设备。该第一导板30及第二导板50的底端分别于靠近清扫设备10的位置设有若干支柱32,每一支柱32的底端连接设有一如螺钉等调节脚35,以调整第一导板30或第二导板50的高度。

使用时,使车辆由第一导板30进入至清扫设备上,并其两侧的车轮分别位于各导轨12内,通过第一马达26带动第一清扫带21及第二清扫带22转动,以清除车轮两侧及底端等粘有的灰尘的污物,从而起到清除的目的,防止车辆 带入厂房等车间而影响生产环境。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二清扫带22的个数及导轨12的底板120上对应的条形孔的个数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可为两个,也可为一个,还可为多个,具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对应的变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