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格栅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015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进气格栅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进气格栅模块。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264232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为了提高车辆的燃费性能等,存在相对于设置在车辆的前表面的保险杠开口设置进气格栅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进气格栅具备:多个栅条与用于使这些栅条转动的致动器,调整从保险杠开口流入至发动机室的外部空气的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2269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开始推进在车辆上搭载用于检测周围的障碍物等的雷达单元。这样的雷达单元,发射毫米波等的电波,并通过检测其反射波求出至障碍物的距离等。在将这样的雷达单元与上述的进气格栅两者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若将雷达单元与进气格栅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则雷达单元与进气格栅较大地占据车辆前表面的有限空间。因此,存在从车辆的前表面侧观察、雷达单元与进气格栅重叠地配置的情况。

但是,若将进气格栅的复杂的机构配置在雷达单元的前方,则可能会阻碍雷达单元的电波的行进。因此,在从车辆的前表面侧观察,将雷达单元与进气格栅重叠地配置的情况下,考虑将雷达单元配置在进气格栅的前方。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雷达单元相对于进气格栅向前方突出,所以可能会影响外装设计。此外,若以雷达单元不从车体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则进气格栅的栅条或支承该栅条的框架配置为伸入至发动机室的内侧,会压迫发动机室的空间。

此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也能够考虑采用如下的构成:将进气格栅的致动器配置为从中央向侧方偏移。由此,能够将雷达单元配置在由于致动器设置在从中央偏移的位置而敞开的空间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外部空气的流路配置致动器,可能会导致流路面积减少。若流路面积减少,则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流量减少,所以可能使散热器的冷却性能等恶化。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目的在于在搭载了雷达单元与进气格栅两者功能的情况下,防止外部空气的流路减少并且防止雷达单元向前方突出。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构成作为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进气格栅模块,具备:雷达单元,朝向前方发射电波;可转动的栅条,配置在所述雷达单元的侧方;致动器,配置在所述雷达单元的后方;动力传递部,构成为连接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栅条,并将动力从所述致动器传递至所述栅条。

也可以是,所述动力传递部具备:托架,能够利用所述致动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连杆部,连结所述托架与所述栅条的旋转轴。

也可以是,所述雷达单元具备引导所述托架向上下方向移动的导向部。

也可以是,具备多个所述栅条以及多个所述连杆部,所述多个所述连杆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托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因为在雷达单元的侧方配置有栅条,所以能够在进气格栅模块的前表面以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雷达单元与栅条。因此,能够防止雷达单元向前方突出。进而,在本发明的上述方案中,使栅条转动的致动器被配置在雷达单元的后方,该致动器通过动力传递部与栅条连接。因此,从车辆的前侧观察时,致动器隐藏在雷达单元的后侧,能够防止外部空气的流路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进气格栅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使各部件成为能够识别的大小,对各部件的比例尺进行了适当变更。

图1是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的车辆100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在车辆100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取入发动机室内的保险杠开口101。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设置于保险杠开口101。另外,在下述内容中,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上是指垂直方向上侧,下是指垂直方向下侧。此外,前后方向是指车辆100的前后方向,前是指车辆的前侧,后是指车辆的后侧。此外左右方向是指车辆的宽度方向,侧方是指在左右方向上朝向车辆外侧的方向。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进气格栅模块1的主视图。此外,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此外,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具备框架2、支承部3、栅条4、雷达单元5、致动器6、动力传递部7。

框架2具备外缘部2a和2个支柱2b。外缘部2a是沿着保险杠开口101的边缘设置的环状的部位,被固定于车体上。如图5所示,为了以上部2a1与下部2a2连接支承部3等,所以外缘部2a设置成延伸到车辆的后方侧(即发动机室侧)。支柱2b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在车宽方向上隔开地设置有2个。如图2所示,由外缘部2a包围的区域被这些支柱2b划分为中央区域Ra与2个侧部区域Rb,所述侧部区域Rb配置为从车宽方向夹着该中央区域Ra。框架2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对支承部3、栅条4、雷达单元5、致动器6以及动力传递部7进行支承。

支承部3被固定于外缘部2a的上部2a1,支承雷达单元5与致动器6。如图5所示,栅条4具备叶片部4a与配置在叶片部4a的中央部的旋转轴4b。栅条4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旋转轴4b的一端部被固定于动力传递部7,旋转轴4b的另一端部被轴支承于外缘部2a的侧部。来自动力传递部7的转动动力传递给栅条4,使得栅条4能够以旋转轴4b为中心转动。此外,如图2所示,栅条4在每个侧部区域Rb中分别上下排列地设有3个。所有的栅条4通过动力传递部7同步地转动,具有叶片部4a关闭保险杠开口101的关闭姿势、保险杠开口101敞开的敞开姿势或者这些姿势之间的中间姿势。

雷达单元5由支承部3支承,配置在框架2的支柱2b彼此之间。即,如图2所示,雷达单元5配置在中央区域Ra。这样的雷达单元5朝向车辆的前方发射电波,并且接受其反射波,由此检测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等。

此外,如图4所示,雷达单元5设置有导向部5a,所述导向部5a设置为相对于壳体向侧方突出。导向部5a设置在雷达单元5的两侧,设置为各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这些导向部5a具有导向槽5a1,可滑动地连接于后述的动力传递部7的托架7a。导向槽5a1可升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地引导托架7a。导向部5a的导向槽5a1朝向后方开口。连接于导向槽5a1的托架7a虽然可升降,但是水平方向的移动被导向部5a限制。

致动器6由支承部3支承,配置在雷达单元5的后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6配置在雷达单元5的背面侧,且从车辆的正面侧观察隐藏于雷达单元5的位置。致动器6具备伺服电机或螺线管等来作为驱动源,在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控制之下,生成用于使栅条4转动的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6具有如下机构:对应于从外部输出的信号,使连接于托架7a的突出部7a2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伸缩。

如图3所示,动力传递部7分别设置在致动器6的两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个致动器6设置有2个动力传递部7。这些动力传递部7除了左右对称之外是相同的构成,因此此处仅进行单侧的动力传递部7的说明。

动力传递部7具备托架7a与连杆部7b。如图5所示,托架7a具备基部7a1与突出部7a2。在基部7a1上连接有连杆部7b。突出部7a2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基部7a1的下端朝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朝向后方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弯曲而被固定于致动器6的部分。在基部7a1上,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3个长孔7a3。这些长孔7a3是供连杆部7b的后述的连杆销7b2插入的部位。插入至长孔7a3的连杆销7b2能够在长孔7a3的内部沿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4所示,托架7a具备突出片7a4,可滑动地插入至导向槽5a1。突出片7a4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基部7a1朝向左右方向的车辆的中央突出的部分;从该突出的部分的前端部弯曲而插入至导向部5a的导向槽5a1的部分。由此,突出片7a4的前端部插入至导向槽5a1,使得托架7a能够滑动地连接于雷达单元5。

连杆部7b具备连杆棒7b1与连杆销7b2。连杆棒7b1是前端部固定于各自的栅条4的旋转轴4b并朝向后方延伸的棒部件。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侧部区域Rb(参照图2)配置有3个栅条4。因此,也设置有3个连杆棒7b1。连杆销7b2是在车宽方向上,从连杆棒7b1的后端部向水平方向突出的销部件,插入至设置于托架7a的基部7a1的长孔7a3。

连杆部7b连结托架7a与栅条4的旋转轴4b,将通过致动器6升降的托架7a的上下运动转换为栅条4的转动运动。即,若托架7a升降,则连杆销7b2在长孔7a3内移动,并且连杆棒7b1的后端部升降,由此连杆棒7b1以前端部为中心转动。其结果,固定于连杆棒7b1的前端部的栅条4的旋转轴4b转动,从而栅条4转动。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通过配置在前表面的雷达单元5向车辆的前方放射电波,通过其反射波来检测障碍物等。此外,在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控制之下,驱动致动器6,由此使得栅条4转动,从而调整流入至保险杠开口101的外部空气的流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在雷达单元5的侧方配置有栅条4。因此,能够在进气格栅模块1的前表面以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雷达单元5与栅条4。因此,能够防止雷达单元5向前方突出。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使栅条4转动的致动器6配置在雷达单元5的后方,致动器6通过动力传递部7而与栅条4连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在从车辆的前侧观察时,致动器6隐藏在雷达单元5的后侧,能够防止外部空气的流路减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动力传递部7具备:托架7a,通过致动器6进行升降;连杆部7b,连结托架7a与栅条4的旋转轴。因此,以简易的结构就能够从配置在雷达单元5后方的致动器6向栅条4传递动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雷达单元5具备引导托架7a升降的导向部5a。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致动器6相对于栅条4偏移地配置在后方,致动器6与栅条4经由具有连杆棒7b1等的动力传递部7连接。在这样的构成中,考虑到由于连杆棒7b1等的部件的挠曲或倾斜会导致摩擦阻力增大,与将致动器6直接连接于栅条4的情况相比,动力从致动器6向栅条4传递的传递效率恶化。与之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通过导向部5a限制托架7a向车宽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使动力传递部7的移动顺畅,能够防止动力从致动器6向栅条4传递的传递效率恶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具备多个栅条4以及连杆部7b,多个连杆部7b连接于托架7a上。因此,相对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栅条4设置有1个托架7a,与对应于每个栅条4都设置有托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格栅模块1中,从车辆的正面观察,致动器6配置在左右的栅条4的中央。因此,例如,与在左右的任何一个方向偏离地配置致动器6的情况相比,平衡较好,能够相对于左右的栅条4传递动力。即,能够使左右的栅条4的转动高精度地同步。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或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可能会存在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动力传递部7具备托架7a与连杆部7b的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采用动力传递部7具有其他的机构(例如凸轮机构)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雷达单元5的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采用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移地配置雷达单元5的构成。

即便在该情况下,致动器6也配置在雷达单元5的后方。即,致动器6也与雷达单元5同样地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偏移地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导向部5a具备导向槽5a1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采用如下的构成:导向部5a具备导向轨,托架7a具有连接于该导向轨的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雷达单元5设置导向部5a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采用例如相对于框架2设置有导向部的构成。框架2在与雷达单元5相比形状等的限制较少的情况下,优选是相对于框架2设置导向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设置在车辆100的前表面的保险杠开口101设置进气格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设置为例如相对于设置在车辆100的前表面的进气开口设置进气格栅1。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在雷达单元的前方设置能够透过电波的标志(天线罩)。

附图标记说明

1 进气格栅模块

2 框架

3 支承部

4 栅条

4a 叶片部

4b 旋转轴

5 雷达单元

5a 导向部

6 致动器

7 动力传递部

7a 托架

7b 连杆部

100 车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