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装置的导向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013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天窗装置的导向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窗装置的导向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的天窗装置,有的以对将车顶板打开行驶时气流向车室内的卷入进行抑制为目的而设置有导向器。作为导向器的以往例,已知有具备柔软的原材料的网眼较细的网(薄布状部件)的、所谓的网型导向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网型导向器为,当车顶板打开时,以薄布状部件立设的方式进行张架展开,由此对行驶风进行整流,当车顶板关闭时,薄布状部件遮挡而收纳在车顶板下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002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天窗装置的导向器构造中,成为在车顶板关闭时,在对薄布状部件的下端部进行固定的下部支架的后方,收纳对薄布状部件的上端部进行固定的上部支架的构造。因此,存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收纳部的收纳空间变大,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天窗装置的开口变窄这样的课题。

此外,在网型导向器中,由于薄布状部件为柔软的原材料,因此每次收纳的薄布状部件的折叠形状容易产生差别。因此,根据情况的不同,在图5所示那样的导向器构造中,在被折叠时,薄布状部件6的一部分有可能从收纳部50向后方伸出而向车室内露出。这样的薄布状部件6的露出,能够通过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使收纳部50向后方延伸而增大来抑制。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使收纳部50向后方延伸的情况下,需要与此相伴随使车顶内衬51向车身的后方延伸,相应地天窗装置的开口变窄,因此不优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在将薄布状部件张架展开而进行整流的构造的天窗装置的导向器构造中,不使收纳空间增大,而抑制薄布状部件向车室内露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薄布状部件,在车顶板打开时张架展开而对行驶风进行整流,在上述车顶板被关闭时折叠;收纳部,配置在上述车顶板的下方,对折叠的上述薄布状部件进行收纳;下部支架,设置于上述收纳部,对上述薄布状部件的下端部进行固定;以及上部支架,固定于上述薄布状部件的上端部,在上述车顶板关闭时,与上述薄布状部件一起收纳于上述收纳部,在上述收纳部内,上述下部支架配置于比上述上部支架更向下侧偏置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收纳部内能够将下部支架和上部支架配置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实现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省空间化。此外,与以往那样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下部支架和上部支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收纳部的前侧配置上部支架,因此能够相对应地抑制薄布状部件向后方伸出。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收纳部设置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将从上述下部支架导出的上述薄布状部件向上述收纳部的上部引导。

根据本发明,通过延伸部,薄布状部件在从下部支架向收纳部的上部引导之后折返而收纳于收纳部。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收纳部的上下方向的收纳空间来收纳薄布状部件,无需增大收纳空间,就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向车室内露出。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支架具备上部、从上述上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部、以及从上述上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部,上述前部与上述后部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更短。

根据本发明,通过后部,能够良好地抑制薄布状部件向后方伸出。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车顶板关闭时,上述后部相对于上述下部支架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后部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省空间化,并且能够进一步良好地抑制薄布状部件向后方伸出。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上述车顶板的前部下侧、对上述车顶板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随着上述车顶板关闭的动作,进入比收纳于上述收纳部的上述上部支架的下端部更靠下方、且比上述收纳部的后端部更靠前方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薄布状部件折叠时其一部分从收纳部向后方伸出,也能够通过车顶板被关闭、由此利用加强部件按压薄布状部件而将薄布状部件收纳到收纳部内。由此,无需增大收纳空间,就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向车室内露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需增大收纳空间,就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向车室内露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天窗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导向器周围的构造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收纳于收纳部的薄布状部件的作用说明图。

图4是表示车顶板关闭时的作用的图,(a)是表示加强部件向收纳部的开口部接近时的情况的截面图,(b)是表示加强部件进入开口部时的情况的截面图,(c)是表示车顶板关闭时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侧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天窗装置的概要]

在图1中,天窗装置1具备对形成于车身的固定车顶2的大致矩形状开口部3进行开闭的车顶板4,并且,具备导向器5,在车顶板4向后方滑动而将开口部3打开时,该导向器5沿着开口部3的前缘从固定车顶2向上方突出。此外,在车顶板4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进行开口部3的采光以及遮光的遮阳装置10。

如图2所示那样,导向器5具备薄布状部件6、对薄布状部件6的上侧进行支撑的上部支架7、以及对薄布状部件6的下侧进行支撑的下部支架8。薄布状部件6由柔软的原材料的网眼较细的网构成。如图3所示那样,薄薄布状部件6的上缘以及下缘为,通过缝合等而分别在侧视截面中形成为袋状,插入于各袋部的芯材6a、6b嵌入固定于上部支架7的槽部7a、下部支架8的槽部8a。上部支架7以及下部支架8例如通过树脂材料来成型。

如图1所示那样,上部支架7的两端形成为向后方延伸的差速臂7A、7A。差速臂7A的后端被支撑为围绕沿着车宽方向的旋转轴O1转动自如。此外,在差速臂7A上安装有通常状态下将上部支架7向朝上方突出的方向、围绕旋转轴O1进行转动施力的弹性部件(未图示)。如图2所示那样,下部支架8设置在收纳部20内。收纳部20设置在车顶框架11的后部。上部支架7、下部支架8以及收纳部20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在开口部3的两侧缘的下方,配置有具有对车顶板4的滑动引导功能、对差速臂7A的支撑功能、对上述弹性部件的支撑功能的侧框架(未图示)。车顶框架11以将这两个侧框架的各个前端进行连结的方式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为长条的部件。如图2所示那样,车顶框架11在固定车顶2的前端开口部3a的下方具有排放槽11a。排放槽11a对前方的固定车顶2进行仿形而稍微向前降低地倾斜。在排放槽11a与收纳部20之间的倾斜部11b,设置有与车顶板4的下面抵接的密封部件11c。车顶框架11例如由金属制的材料来成型。

根据以上,在车顶板4关闭时,设置于车顶板4的下面的按压靴(未图示)反抗上述弹性部件的施加力而将差速臂7A压下,由此上部支架7向下方位移,薄布状部件6被折叠而收纳于车顶框架11的上方。当车顶板4打开且上述按压靴对差速臂7A的按压被解除时,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施加力而上部支架7向上方位移且薄布状部件6张架展开而对行驶风进行整流,抑制气流向车室内的卷入。

[导向器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导向器构造具备上述的收纳部20、上部支架7、下部支架8、以及设置于车顶板4的加强部件40。

如图2所示那样,收纳部20在侧视截面中呈大致L字状,在车顶板4关闭时对薄布状部件6进行收纳。如图3所示那样,收纳部20从靠前起依次具备前壁21、底壁22、以及后壁23。前壁21从倾斜部11b的后端弯曲并向后方斜下方延伸。底壁22对车顶板4的倾斜进行仿形而从前壁21的下端弯曲并向后方斜上方延伸。后壁23从底壁22的后端弯曲并向上方延伸。后壁23的高度比前壁21的高度低。由此,从收纳部20的前壁21的上端部到后壁23的上端部(安装部件30的后板33的上端部)的范围,成为收纳部20的开口部(薄布状部件6的出入口)。

在收纳部20安装有下部支架8所具备的安装部件30。安装部件30被安装为对收纳部20的内面整体进行覆盖,并具备对前壁21的内面进行覆盖的前板31、与前板31连续并对底壁22的上面进行覆盖的底板32、以及与底板32连续而对后壁23的前面以及后面进行覆盖的后板33。在前板31上,以面向收纳部20的前壁21的方式设置有槽状的下部支架8。下部支架8位于前板3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位置,在其内侧与芯材6b一起嵌入有薄布状部件6的袋状的下端部。下部支架8配置于与在车顶板4关闭时配置于收纳部20的开口部的上部支架7相比更向上下方向的下侧偏置的位置。即,被配置为,与上部支架7的后述的前部72向下部支架8的后方的突出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关系(在前后方向上不干涉的位置关系)。从下部支架8导出的薄布状部件6,通过在前壁21的后面与前板31的前面之间形成的间隙S1而向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上部)引导。由此,在车顶板4打开时,薄布状部件6从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向开口部3的上方突出。此外,薄布状部件6为,在车顶板4关闭时,从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朝向收纳部20内以弯曲状折返(图2的状态)。此外,在下部支架8的上部开口缘,突出地设置有防脱用的卡止片31a。此外,如上述那样,成为将薄布状部件6向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引导的部分的前板31的上部部分(比下部支架8靠上侧的部位),相当于专利请求范围中的“延伸部”。

前板31与底板32之间的角部32a以及底板32与后板33之间的角部32b,弯曲形成为圆角状,并对薄布状部件6进行弯曲保持。后板33呈倒U字状,以覆盖后壁23的方式从上方安装。后板33的高度对后壁23的高度进行仿形且形成得低于前板31的高度。由此,安装部件30构成为,具有从前板31的上端部到后板33的上端部的范围的开口部。薄布状部件6通过该开口部相对于收纳部20内(安装部件30内)出入。

在上部支架7的内侧,与芯材6a一起嵌入有薄布状部件6的袋状的上端部。在车顶板4关闭时,如图3所示那样,上部支架7配置于收纳部20的开口部。此外,上部支架7的一部分(后述的前部72、后部73的下部),通过开口部配置于收纳部20的内侧空间(安装部件30的内侧空间,以下相同)。上部支架7的截面呈大致U字状,并具备上部71、从上部7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部72、以及从上部7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部73。后部73为,与前部72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更长。在车顶板4关闭时,后部73被配置为相对于下部支架8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在未图示的后视图中后部73与下部支架8重叠)。即,对下部支架8的后方空间进行有效利用来配置后部73。此外,在前部72与后部73对置的对置部,突出地设置有防脱用的卡止部74。

图2所示那样,加强部件40设置在车顶板4的下面的前端部附近。加强部件40具有经由粘合剂43固定于车顶板4的下面的基部41、以及从基部41的前端下部朝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2。在车顶板4关闭时,加强部件4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进入收纳部20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40的突出部42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进入开口部。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那样,突出部42的下部能够进入比收纳部20所收纳的上部支架7的后部73的下端部73a更靠下方、且比成为收纳部20(安装部件30)的后端部的后板33的后面33a更靠前方的区域A1(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的区域)。在此,区域A1是由基准线X1和基准线Y1分隔的区域。基准线X1是在上部支架7的后部73的下端部73a通过、且与收纳部20的底壁22大致平行的线。此外,基准线Y1是沿着收纳部20的后板33的后面33a向上方延伸的线。

[作用]

在图2中,薄布状部件6以上侧向后方位移的方式立设为倾斜状而张架展开。

在图1中,当车顶板4关闭而上述按压靴将差速臂7A围绕旋转轴O1按下时,如图3所示那样,上部支架7被收纳于收纳部20内。在被收纳的状态下,上部支架7被配置于下部支架8的后方斜上方位置(比下部支架8更向上侧偏置的位置)。由此,在收纳部20内,下部支架8和上部支架7被配置于上下方向,并且,能够使上部支架7与下部支架8接近而配置于收纳部20的前侧。由此,薄布状部件6被折叠收纳为向后方伸出被抑制的状态。

此外,上部支架7的后部73被形成为与前部72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更长,因此与上部支架7被收纳的动作相伴随,从上部支架7导出的薄布状部件6被后部73良好地按压且被向收纳部20内良好地引导。

此外,由于后部73位于下部支架8的后方,且被配置为相对于下部支架8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因此从上部支架7导出的薄布状部件6成为被后部73良好地按压的状态,与上部支架7被收纳的动作相伴随,薄布状部件6被向收纳部20内良好地引导。

接下来,对在上部支架7被收纳于收纳部20的状态下薄布状部件6的一部分从收纳部20向后方伸出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那样,在薄布状部件6的一部分从收纳部20向后方伸出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那样,通过车顶板4的加强部件40(突出部42)的作用,薄布状部件6的伸出的部分被朝向收纳部20内按压。即,在车顶板4关闭时,加强部件40(突出部42)进入收纳部20内,加强部件40(突出部42)与薄布状部件6的伸出的部分抵接。由此,薄布状部件6的伸出的部分被向收纳部20内压入。即,与车顶板4关闭的动作相伴随,薄布状部件6的伸出的部分向收纳部20内良好地收纳。

然后,如图4(c)所示那样,当车顶板4倾斜降低时,与车顶板4的下降相伴随而加强部件40(突出部42)下降,薄布状部件6被从上方按压。由此,为了保险起见而薄布状部件6被向收纳部20内(区域A1内,参照图3)压入,薄布状部件6的伸出的部分向收纳部20内良好地收纳。

如上所述,在收纳部20内,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下部支架8和上部支架7,能够实现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省空间化。此外,与下部支架8和上部支架7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上部支架7配置在收纳部20的前侧,因此与其相应,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后方伸出。

此外,通过上述延伸部,薄布状部件6在从下部支架8向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引导之后折返而收纳于收纳部20,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收纳部20的上下方向的收纳空间来收纳薄布状部件6。此外,无需增大收纳空间,就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车室内露出。

此外,通过上部支架7的后部73,能够良好地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后方伸出。此外,通过后部73,将与上部支架7连接的薄布状部件6向比下部支架8更靠下侧的区域有效地引导,在车顶板4关闭时,在上部支架7收纳于收纳部20的过程中,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上部支架7的后方膨胀。

此外,在车顶板4关闭时,后部73相对于下部支架8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实现车身的前后方向的省空间化,并且能够更良好地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后方伸出。

此外,车顶板4具备加强部件40,由此即使薄布状部件6在折叠时一部分从收纳部20向后方伸出,也能够通过加强部件40对其进行按压而收纳于收纳部20内,因此无需增大收纳空间,就能够抑制薄布状部件6向车室内露出。

此外,通过加强部件40的突出部42,能够将薄布状部件6可靠地收纳于收纳部20内,并且,加强部件40本身的刚性、进而车顶板4的刚性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下部支架8一体设置于安装部件3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安装于收纳部20的其他部件构成。

此外,示出了收纳部20的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示出了上述延伸部由安装部件30形成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安装于收纳部20的其他部件构成。此外,示出了基于延伸部的薄布状部件6的延伸位置为收纳部20的上端部20a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只要在下部支架8的上侧从不与上部支架7干涉的位置导出即可。

符号的说明

1 天窗装置

4 车顶板

5 导向器

6 薄布状部件

7 上部支架

8 下部支架

10 遮阳装置

20 收纳部

30 安装部件

31 前板(延伸部)

32 底板

33a 后面(收纳部的后端部)

40 加强部件

42 突出部

71 上部

72 前部

73 后部

73a 下端部

A1 区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