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4224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根据美国专利法35U.S.C.§119,本实用新型基于申请日为2015年9月30日、申请号为特愿2015-193336的日本专利申请,并要求该申请的优先权,所述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在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的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座椅升降设备用于调整车辆座椅的竖直位置,其通常具有使座椅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的联杆机构、与设于联杆机构中的输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以及用于控制小齿轮转动的转动控制设备。当座椅升降设备为手动式座椅升降设备时,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其中,通过借助于转动控制设备将输入到操作手柄的驱动力传送至小齿轮来调整由联杆机构支撑的座椅的竖直位置。

举例说明,揭示于JP-A-2013-224692(对比文件1)的座椅升降设备的转动控制设备(离合器单元)能够通过联接于该转动控制设备的操作手柄的上拉或下推操作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座椅。这种转动控制设备包括与小齿轮的转轴一体转动的第一啮合部件,以及与第一啮合部件啮合的第二啮合部件。通过形成借由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之间的啮合限制小齿轮转动的所谓分级式锁系统的转动限制机构,可以在不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的状态时稳定地保持座椅的竖直位置(升降位置)。

相关技术中的转动控制设备包括通过滑动接触小齿轮的转轴以向转轴施加摩擦阻力的滑动接触部件。由此,座椅构造成不会因为座椅负荷而急剧下移,即使是在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期间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被解除的状态下也是如此。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构造中,当基于摩擦阻力的制动力(保持力)过大时,小齿轮的转轴可能不能够在运行操作手柄后转动至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正确啮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振动和类似原因,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可能由于啮合位置的转换所产生的振动和声响感到不舒服。

同时,在施加于转轴的制动力被设置地较小以避免啮合位置转换的情况下,当解除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之间的啮合时各啮合部件的解除操作会在大负荷施加到各啮合部件的状态下执行。由于当大负荷施加于啮合部件时与执行啮合部件的解除操作均相关的操作力的增大和解除声响的产生可能变成降低操作舒适性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中,优选地具备与使座椅进行升降动作的联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以及对所述小齿轮的转动进行控制的转动控制设备,所述转动控制设备具备与所述小齿轮同步转动的转轴、具有与所述转轴一同转动的第一啮合部件和与该第一啮合部件啮合以限制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第二啮合部件的转动限制机构、与操作手柄连动地绕所述转轴转动的输入部件、通过所述输入部件从中性位置的转动来解除所述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的解除机构、以及对所述转轴施加制动力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构造成具备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中,弹簧主体在基于弹力而与所述转轴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设于该转轴,并且在所述转轴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所述弹簧部件在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转动,从而所述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使所述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并且基于所述解除机构的动作解除所述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时,使所述弹簧主体向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所述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被限制。

即,在弹簧主体基于弹力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弹簧部件适配至转轴,从而能够基于该摩擦力对转轴施加制动力。另外,该弹簧部件基于与该转轴之间的摩擦力沿该转轴的转动方向转动。因此,根据所述结构,在基于相对于操作手柄的操作输入使转轴转动时,该弹簧部件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施加于弹簧部件的制动力减弱,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对该操作手柄的操作输入。而且,在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后,能够使该转轴转动至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正确啮合的位置。

另外,在基于解除机构的动作解除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时,使弹簧主体向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被限制,从而能够使基于该弹簧部件的摩擦力的制动力不减弱地施加于转轴。而且,由此,在解除该啮合时,来自与联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侧的较大负荷能够不施加至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因此,能够减少该转动限制机构的解除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另外,能够一并抑制该解除声响的产生以确保较高的静肃性。而且,由此,能够实现更加优越的操作舒适性。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转轴转动所产生的摩擦状态的变化,即从静摩擦状态移至动摩擦状态从而产生的摩擦力的变化。而且,由此,对该转轴施加稳定的制动力,从而能够在转动限制结构的解除操作时,不使该座椅因座椅载荷而急剧向下移动。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升降设备中,优选地,所述制动机构具备第一接合部、保持杆以及止动件,在所述弹簧部件向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对所述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进行限制,保持杆被轴向支承以能够绕支承轴转动并且在所述弹簧部件沿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弹簧端部抵接,在基于所述解除机构的操作而解除所述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时,通过与所述输入部件一起转动并移动至抵接所述保持杆的周向位置,止动件对所述保持杆的转动进行限制,所述保持杆构造成在处于绕所述支承轴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进行限制,并且在绕所述支承轴的转动被允许的情况下,压入所述第二弹簧端部以转动,从而允许所述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并且所述止动件构造成,通过所述输入部件转动超过使所述第二啮合部件从所述第一啮合部件脱离的转动角度,所述止动件移动至允许所述保持杆的转动的周向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仅在基于解除机构的动作而解除第一啮合部件以及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时,才可以使会导致弹簧部件的弹簧主体向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被限制。另外,当解除该啮合时,可以使沿转轴的转动方向进行周向移动的第二弹簧端部接近周向移动被限制的第一弹簧端部,从而能够以该弹簧主体向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方式使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且,由此,能够使操作手柄顺利地操作以解除该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优选具备操作输入传送机构,该操作输入传送机构通过所述输入部件从中性位置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而将输入至所述操作手柄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转轴,所述操作输入传送机构是棘轮机构,其允许所述转轴在所述座椅向上移动时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转动,并且允许所述转轴在所述座椅向下移动时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转动,所述解除机构通过所述输入部件从中性位置向第二方向转动,而解除基于所述棘轮机构的对所述转轴的转动限制,所述制动机构具备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保持杆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在所述弹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并且在所述弹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允许所述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保持杆在所述弹簧部件向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弹簧端部抵接,第二接合部在所述弹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限制所述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相对于操作手柄进行使输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操作输入,从而能够解除转轴的转动限制,而使该座椅向下移动。另外,对操作手柄进行使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操作输入,基于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棘轮机构的功能以及操作输入传递机构的功能,能够使由该联杆机构支承的座椅向上移动。另外,此时,弹簧部件基于与转轴的摩擦力向第一方向转动,第一弹簧端部接近该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动被限制的第二弹簧端部,从而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以该弹簧主体向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方式变化。而且,由此,能够顺利地操作操作手柄以使该座椅向上移动。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座椅升降装置,优选所述操作输入传递机构具备棘轮和驱动杆,该棘轮与所述转轴一起转动,该驱动杆具有与所述棘轮啮合的啮合部并与所述输入部件一起转动,所述驱动杆构造成基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被施力为绕轴支承件转动,从而在所述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棘轮啮合而向该棘轮传递驱动力,并且在所述输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驱动杆克服所述作用力绕所述轴支承件转动,从而所述啮合部从所述棘轮脱离,所述制动机构构造成所述驱动杆的轴支承件作为所述止动件发挥作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重复对操作手柄的使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使该输入部件返回中性位置的操作,从而能够使座椅向上移动。而且,驱动杆的轴支承件兼作止动件,从而能够实现该结构的简化。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座椅升降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弹簧部件是扭力盘簧。

根据上述结构,使第一弹簧端部以及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能够使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而且,具有螺旋状的弹簧主体,从而能够容易地设定其适当的弯曲量。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附加特点和特征通过后续结合参考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座椅升降设备的侧面图(沿车辆宽度方向从外侧看);

图2为座椅升降设备的侧面图(沿车辆宽度方向从内侧看);

图3为构成操作手柄和座椅升降设备的转动控制设备的立体图;

图4为与转轴一体成型的小齿轮和棘轮的侧面图;

图5为转动控制设备的侧面图;

图6为转动控制设备的正视图;

图7为转动控制设备的立体图;

图8为转动控制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转动控制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6的Ⅹ-Ⅹ截面);

图11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6的Ⅺ-Ⅺ截面);

图12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Ⅻ-Ⅻ截面);

图13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Ⅲ-XⅢ截面,中性位置);

图14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Ⅲ-XⅢ截面,沿第一方向转动时);

图15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Ⅲ-XⅢ截面,沿第二方向转动时);

图16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Ⅵ-XⅥ截面,中性位置);

图17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Ⅵ-XⅥ截面,沿第一方向转动时);

图18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Ⅵ-XⅥ截面,沿第二方向转动时);

图19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Ⅱ-XⅡ截面,棘轮机构处于解除状态时);

图20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X-XX截面,中性位置);

图21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X-XX截面,沿第一方向转动时);

图22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的XX-XX截面,沿第二方向转动时);

图23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中的XⅢ-XⅢ截面,锁定部件的脱离角度时);以及

图24为转动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10中的XⅥ-XⅥ截面,锁定部件的脱离角度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根据附图对关于车辆座椅升降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椅衬垫2以及设置成相对所述座椅衬垫2的后端部自由倾斜的椅背3。本实施例中,一对左-右下轨5设于车辆的地板部4上,每个下轨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能够沿下轨5的延伸方向在相应的下轨5上面进行相对运动的上轨6安装于每个下轨5上。本实施例中的下轨5支撑于设在地板部4的支架7之上。本实施例中的座椅1支撑于由下轨5和上轨6所构成的座椅滑动设备8上。

本实施例的座椅1通过座椅升降设备10固定至上轨6。通过使用座椅升降设备10的功能,车辆的乘客能够进行竖直方向上座椅1的位置调整(座椅衬垫2的高度调整)。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设有联杆机构12,所述联杆机构12通过自由转动的多个联杆部件11支撑座椅1。具体地,联杆机构12设有前联杆11a,所述前联杆11a连接于构成座椅2框架的侧框13的前端部(图2左侧的端部),并连接于设在上轨6上的基座部件14的前端部。前联杆11a被连接成能够转动。联杆机构12具有连接侧框13后端部(图2右侧的后端部)和基座部件14后端部的后联杆11b。后联杆11b被连接成能够转动。换言之,一种众所周知的平行连接结构用于本实施例的联杆机构12。通过构成联杆机构12的各联杆部件11的转动,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能够使支撑于座椅升降设备10上的座椅1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本实施例中,相比连接基座部件14的前联杆11a和后联杆11b的连结点X3、X4,连接侧框13的前联杆11a和后联杆11b的连结点X1、X2被设为更接近车辆后侧(图2的右侧)。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联杆结构12中,支撑于联杆部件11上的座椅1通过联杆部件11沿侧框13侧的连结点X1、X2朝车辆前方(图2的左侧)移动的方向转动(图2中的逆时针转动)而向上移动。支撑于联杆部件11上的座椅1构造成通过联杆部件11沿连结点X1、X2朝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向转动(图2中的顺时针转动)而向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输入齿轮16(扇形齿轮)形成在后联杆11b上,其连接右侧的侧框13。后联杆11b是构成联杆机构12的连接部件11之一,并且输入齿轮16的转动中心是连结点X2。换言之,输入齿轮16与后联杆11b共享转轴Q1并与后联杆一起转动。本实施例中,连接左右两侧的侧框13(的后端部13b)的扭矩杆17构成后联杆11b的转轴Q1。通过以输入齿轮16驱动后联杆11b,本实施例的联杆机构12能够使由联杆机构12支撑的座椅1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此外,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具有小齿轮18,该小齿轮18与如上述构造的联杆机构12的输入齿轮16啮合。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操作手柄20设于座椅衬垫2的侧边(图1图纸的前侧)。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具有基于对操作手柄20的操作输入来控制小齿轮18转动的转动控制设备21。

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中,小齿轮18与转轴22一体成型。如图5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以自由转动方式支承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3具有基本呈板形的外部。第二支承部件24具有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的板部25。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承元件24包括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腿部26,这些腿部26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件23,并且因此,板部25设为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小齿轮18的转轴22经由插孔27和28插入,插孔27和28分别设于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和第一支承部件23中。

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小齿轮18形成于转轴22的一端侧(第一端部22a,图4中右侧的端部)。沿轴线方向从小齿轮18延续并延伸至中央侧(图4中左侧)的大直径部22c设于转轴22上。

同时,如图10所示,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23之内的插孔28的内径设定为约等于(稍大于)设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上的大直径部22c的外径。形成于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中的插孔27的内径设定为约等于(稍大于)转轴22的另一端侧(第二端部22b,图10中左侧的端部)的外径,该另一端侧位于小齿轮18的相对侧。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大直径部22c由第一支承部件23保持,而转轴22的第二端部22b由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保持。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在小齿轮18从转轴控制设备21的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侧(图10中右侧)突出的状态下支持小齿轮18的转轴22自由转动。

如图3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固定于构成座椅衬垫2框架的侧框13的侧表面13s,利用转动控制设备21的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作为固定面。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1中,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图2图纸表面的方向)穿透侧框13的通孔30形成于侧框13的侧表面13s中。联杆机构12侧的输入齿轮16设于面向通孔30的位置。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在从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伸出的小齿轮18插设于通孔30中的模式下固定至座椅1的侧框13。

如图4、图8和图9所示,棘轮31用作与转轴22一起转动的第一啮合部件,并设于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的小齿轮18的转轴22上。本实施例中,棘轮31大致设于转轴22的中央部。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多个锁定部件32,锁定部件32限制设有棘轮31和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转动。转轴22的转动是通过锁定部件32与棘轮31之间的啮合而被限制的。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锁定部件32设于棘轮31的径向外侧,锁定部件32处在由于设于第一支承部件23上的锁持部33的保持作用而不能沿周向移动的状态下。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一对锁定部件32,这一对锁定部件32位于沿周向呈约180°分开的位置上以插置棘轮31。本实施例的锁定部件32具有基本呈板形的外部,并包括位于一端上的与棘轮31啮合的啮合部32a。构成锁定部件32的锁持部33的多个突持部34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每一个锁持部33由在棘轮31的周向上以预设间隔排列的一对突持部34构成。每一个锁定部件32构造成插设于构成锁持部33的两个突持部34之间,并因此限制绕棘轮31在周向上的移动。

本实施例的锁持部33允许由锁持部33保持的锁定部件32沿径向移动,即,允许锁定部件32的啮合部32a沿着接近和离开棘轮31的方向做相对移动。此外,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环形弹簧35,环形弹簧35用作偏置部件,其偏置锁定部件32以将锁定部件32推入棘轮31。换言之,所述环形弹簧35包括弯曲成大致弧形(大致C形)的弹簧主体35c。锁定部件32构造成使得:通过锁定部件32的、基于沿环形弹簧35直径减小的方向的弹力(弹性恢复力)而向径向内侧的相对移动,啮合部32a与棘轮31啮合。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构造成使得:基于啮合部分的形状(齿形),当棘轮31沿如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产生与棘轮31啮合的锁定部件32向径向外侧移动的作用力,即,产生使锁定部件32脱离于棘轮31的作用力。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形成起转动限制机构作用的棘轮机构40,所述转动限制机构限制转轴22沿座椅1下移方向的转动,同时允许转轴22沿座椅1上移方向的转动。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构造成使得:由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与棘轮31沿第一方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一起转动,由联杆机构12支撑的座椅1向上移动。此时,棘轮机构40中,与棘轮31啮合的锁定部件32基于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形状克服环形弹簧35的偏置作用力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本实施例的棘轮机构40构造成允许转轴22沿第一方向转动,支撑于联杆机构12上的座椅1在啮合于棘轮31的锁定部件32每次一齿地越过棘轮31齿部的模式中沿该第一方向向上移动。

此外,本实施例的棘轮机构40构造成使得:当棘轮31沿着第二方向(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之间的啮合因为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形状而被加强(咬入)。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能够通过限制转轴22沿支承于联杆机构12上的座椅1向上移动时所沿方向的转动克服座椅负荷以保持座椅位置。

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基本板形的输入部件41,所述输入部件41基于对操作手柄20的输入操作而绕着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输入部件41包括小齿轮18的转轴22(第二端部22b)通过其插入的插孔41a。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构造成使操作手柄20直接固定至输入部件41。由此,本实施例的小齿轮18构造成与处于和小齿轮18同轴的位置处的操作手柄20一起转动。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手柄20具有延伸至车辆前侧(图1中的右侧)的杆形,同时使用末端部作为把手部20a。把手部20a设于座椅衬垫2一侧,使用把手部20a大致平行于车辆地板部时所在的位置作为中性位置P0。

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中,操作手柄20沿着把手部20a被上拉的方向和把手部20a被下推的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本实施例的输入部件41构造成通过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而在第一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以及通过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在第二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此处,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第二支承部件24包括扁平圆筒部42,所述圆筒部42为大致圆筒形并以在转轴22径向外侧环绕转轴22的模式设于板部25和腿部26之间的位置处。如图8和图13所示,以构成棘轮机构40的偏置部件的环形弹簧35(参考图12)的相同方式,包括以大致弧形(大致C形)弯曲的弹簧主体43c的环形弹簧43设于圆筒部42内侧上。如图11和图13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手柄回复机构44,该手柄回复机构44基于环形弹簧43的弹力(弹性恢复力)使连接至输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回复至中性位置P0。

具体地,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连接部45设于本实施例的输入部件41上,以从输入部件41的周向边缘部分沿转轴22轴线方向朝第一支承部件23侧(图11的右侧)延伸。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环形弹簧43包括从弹簧主体43c的两端部向径向内侧折弯的折弯部分43a和43b。如图11和图13所示,设于输入部件41上的连接部45的末端位于折弯部分43a和43b两者之间。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使得:通过基于操作手柄20的操作输入而转动输入部件41,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沿周向设于环形弹簧43两端的折弯部分43a和43b中的任何一个。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5的末端构造成适配解除部件65(在后文描述)的连接部74,并且环形弹簧43的折弯部分43a和43b通过解除部件65的连接部74按压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本实施例的手柄回复机构44构造成,基于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折弯部分43a和43b所产生的环形弹簧43的弹力,将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回复至转动前沿周向的位置,即,回复至对应于操作手柄20中性位置P0的周向位置。

具体地,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手柄回复机构44中,输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在第一方向(图6和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而且,由此,设于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环形弹簧43的第一折弯部43a。如图15所示,输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在第二方向(图6和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而且,由此,设于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环形弹簧43的第二折弯部43b。

如图6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与环形弹簧43的折弯部分43a和43b接合的接合部46形成于第二支承部件24上。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基于折弯部分43a和43b与接合部46之间的接合关系,限制折弯部分43a和43b沿与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折弯部分43a和43b的方向相反的周向转动。

具体地,如图11和图14所示,当由输入部件41的连接部45按压的环形弹簧43的第一折弯部分43a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图11的顶侧)移动时,另一侧的第二折弯部分43b邻抵接合部46,而且,由此,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如图11和图15所示,当由输入部件41连接部45按压的环形弹簧43的第二折弯部分43b在周向上沿第二方向(图11的底侧)移动时,另一侧的第一折弯部分43a在周向上沿第二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可以基于环形弹簧43的弹性恢复力、通过抑制环形弹簧43相对于输入部件41的共同转动使固定于输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回复至中性位置P0。

如图16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进给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通过输入部件41在第一方向(图16至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而将输入至操作手柄20的驱动力传送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具有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一起转动的棘轮51,还具有驱动杆52,驱动杆52包括与棘轮51啮合的啮合部52a,并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

如图9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具有六边形截面的六边形部22d设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第二端部22b侧。棘轮51具有与转轴22的六边形部22d啮合的六边形孔51a。

如图6、图8和图16所示,向第一支承部件23侧延伸并大致平行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轴支承件53设于本实施例的输入部件41上,驱动杆52由轴支承件53轴向支承,而且,由此,驱动杆52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设于棘轮51的径向外侧。驱动杆52通过适配于轴支承件53内的扭力盘簧54所产生的弹力(弹性恢复力)而绕着轴支承件53以转动方式偏置。由此,本实施例的驱动杆52构造成使设于驱动杆52一端的啮合部52a与棘轮51啮合。

此外,本实施例的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中,棘轮51和驱动杆52构造成使得:当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的驱动杆52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朝棘轮51径向外侧移动时,棘轮51和驱动杆52之间的啮合基于啮合部分的形状(齿形)被加强(咬入)。当驱动杆52在周向上沿着第二方向朝棘轮51径向外侧移动时,基于驱动杆52和棘轮51的啮合部分的形状,驱动杆52的与棘轮51啮合的啮合部52a构造成产生朝径向外侧移动的作用力,即产生使啮合部52a脱离于棘轮51的作用力。

换言之,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通过输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从中性位置p0(P0)沿第一方向的转动使小齿轮18的转轴22经由与棘轮51啮合的驱动杆52而和输入部件41一体转动。当输入部件41回复至中性位置p0(P0)时,与棘轮51啮合的驱动杆52构造成在驱动杆52每次一齿地越过棘轮51齿部的模式中允许转轴22在第二方向上的转动。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能够通过固定至输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的重复上拉操作,以转动方式驱动小齿轮18的转轴22。本实施例中,操作手柄20每一次上拉操作的转动角度最大设定为一值,该值对应棘轮31的两个齿部。由此,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构造成能够使由联杆机构12支承的座椅1向上移动。

如图16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接合部件55,该接合部件55抵接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的驱动杆52的另一端侧的端部(抵接端52b),即,该端部是当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着第二方向(图16和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与啮合棘轮51的啮合部52a相对一侧的端部。本实施例的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构造成使得:抵接接合部件55的驱动杆52克服扭力盘簧54的偏置力转动。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操作输入传动机构50构造成使得:当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驱动杆52的啮合部52a从棘轮51脱离。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当遭受下推操作的操作手柄20回复至中性位置p0时驱动杆52不与棘轮51干涉。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包括支承板57,所述支承板57包括使小齿轮18的转轴22插入的插孔56。支承板57固定至中间部件61(在后文描述),而且,由此,支承板57围绕转轴22的转动被限制。本实施例的接合部件55具有基本平行于转轴22的轴形,并由支承板57的周向边缘部所支承。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解除机构60,所述解除机构60通过输入部件41的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的转动来解除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之间的啮合。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中间部件61,所述中间部件沿着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轴线方向插设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之间。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中间部件61具有扁平的大致呈帽状的圆筒外形,所述圆筒外形具有圆筒部61a和帽部61b。圆筒部61a围绕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径向外侧,而帽部61b设于圆筒部61a轴向的一端。中间部件61包括位于帽部61b中部的圆孔62。此外,具有比大直径部22c更大直径的第二大直径部22e比棘轮31相对第二端部22b侧的距离更近(参考图4)地设于本实施例的转轴22上。设于中间部件61的帽部61b的圆孔62的内径设定为约等于(稍大于)第二大直径部22e。

换言之,在小齿轮18的转轴22插入设于帽部61b内的圆孔62中并且圆筒部61a的另一端侧抵接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的状态下,本实施例的中间部件61设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之间。如图8、图9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轴向延伸的切口63设于中间部件61的圆筒部61a内。本实施例的中间部件61构造成使得:中间部件61绕转轴22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的相对转动由于切口63与第二支承部件24的腿部26的接合而受限。

如图9、图10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连接至输入部件41以绕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的解除部件65设于中间部件61的帽部61b和棘轮31之间。此外,与解除部件65接合的接合部66形成于锁定部件32内。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构造成基于解除部件65的操作,解除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

具体地,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具有基本板形的外部,该板形的外部在解除部件65的周向边缘部具有周向壁部65a,该周向壁部65a(参考图12)沿着中间部件61的圆筒部61a延伸。设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上的第二大直径部22e通过插孔71插入,该插孔71设于解除部件65的中央部。此外,本实施例中,插孔71的内径还设定为约等于(稍大于)第二大直径部22e。由此,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构造成在周向壁部65a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侧的状态下被支承以能够绕着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

如图9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具有从解除部件65的外周边缘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部74。具体地,如图8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中,周向壁部65a设于周向分开的两个位置。连接部74形成于两个周向壁部65a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如图9、图11和图13所示,配合槽部74a形成于连接部74的末端部。设于输入部件41上的连接部45末端部适配进入配合槽部74a中。由此,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构造成基于对操作手柄20的输入操作而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

同时,如图9、图10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构成棘轮机构40的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具有沿轴向朝解除部件65侧(图10中的左侧)突出的突出形状。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所插入的一对接合孔75设于本实施例的解除部件65中。

具体地,每个接合孔75具有长孔形状,其长度方向沿着轴向支承解除部件65的转轴22的周向。本实施例中,每个接合孔75径向内侧的内壁表面75a用作凸轮面76,基于解除部件65转动位置,该凸轮面76抵接各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中,凸轮面76构造成使锁定部件32通过克服环形弹簧35的偏置力而脱离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一起转动的棘轮31,此过程是基于解除部件65转动位置、通过将插入接合孔75的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朝径向外侧按压而实现的。

更详细地,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在解除部件65中,朝径向内侧突出的限制突出部77形成于每个接合孔75径向外侧的每个内壁表面75b上。如图20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构造成使得:当输入部件41处在中性位置p0时,限制突出部77的末端设为面向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中,当输入部件41位于中性位置p0时,限制突出部77限制锁定部件32朝径向外侧的移动,而且,由此,防止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的操作。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在没有对操作手柄20进行操作输入时将小齿轮18的转轴22保持在不能转动的状态。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构造成使得:当解除机构60与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着第一方向(图21中的逆时针方向)一起转动时,设于接合孔75中的凸轮面76不抵接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由此,解除机构60构造成在每个接合孔75径向外侧的内壁表面75b与每个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之间形成间隙。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在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期间允许锁定部件32的径向移动。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能够基于棘轮机构40的作用使小齿轮18的转轴22沿第一方向转动。

此外,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构造成,在解除部件65与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图22中的顺时针方向)一起转动时,设于接合孔75之内的凸轮面76抵接锁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以朝径向外侧按压接合部66。由此,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构造成解除由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所造成的对转轴22的转动限制,即,由棘轮机构40通过使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而实现。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能够将小齿轮18的转轴22设定成能够基于固定至输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转动的状态。由此,本实施例的座椅升降设备10能够使座椅1基于座椅负荷向下移动。

(制动机构)

接下来描述设于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之中的制动机构。

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包括扭力盘簧主体80c的扭力盘簧80,所述扭力盘簧主体80c在接触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外周的状态下插入以适配转轴22。基于扭力盘簧80的摩擦力向小齿轮18的转轴22施加制动力的制动机构81设于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扭力盘簧80设于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位于中间部件61的帽部61b和支承板57之间,支承板57沿着转轴22的轴线方向面向帽部61b。如图13所示,在中间部件61的帽部61b中,设有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通过将扭力盘簧80适配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之上,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与设在转轴22径向外侧的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接合。

具体地,在通过沿周向推动和压缩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以使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下,本实施例的扭力盘簧80安装至小齿轮8的转轴22。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第一接合部83包括限制第二方向(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周向移动的抵接表面83s。第二接合部84包括限制第一弹簧端部80a在第一方向(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周向移动的抵接表面84s。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扭力盘簧80构造成使得:由于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间的周向间隙的收缩而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的弹簧主体80c由于基于弹簧主体80c的弹力(弹性恢复力)所造成的直径收缩而接触转轴22的外周。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能够设定与小齿轮8的转轴22接触的弹簧主体80c的摩擦力,即,以合适程度施加于转轴22的制动力,由于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将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间的、会基于弹力而变宽的周向间隔保持为预设间隔,从而产生该制动力。

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第一接合部83构造成允许第一弹簧端部80a沿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动。此外,第二接合部84构造成允许第二弹簧端部80b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动。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使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由于扭力盘簧80在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转动方向上转动以及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改变而在径向扩展方向上挠曲。

换言之,当小齿轮8的转轴22转动时,在与转轴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配装的扭力盘簧80基于摩擦力沿转轴22的转动方向转动。由此,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还适于在扭力盘簧80转动方向上进行周向移动。

此时,通过使用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构造成允许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一沿着朝向扭力盘簧80转动方向的进行周向移动,并限制其中另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由此,制动机构81构造成使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间周向间隙收缩,而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而且,由此,与小齿轮8的转轴22接触的弹簧主体80c的摩擦力、即施加于转轴22的制动力减弱。

例如,如图14所示,由于通过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的输入而被输入的驱动力经由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被传送至小齿轮8的转轴22,转轴22在第一方向(图14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由此,在与转轴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配装的扭力盘簧80基于扭力盘簧80和转轴22之间的摩擦力沿第一方向转动。

此时,通过使用第二接合部件84,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限制第二弹簧端部80b沿第一方向进行周向移动,而制动机构81允许比第二弹簧端部80b更靠近转动方向后侧(第二方向侧)的第一弹簧端部80a沿第一方向进行周向移动。换言之,由于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周向移动的第一弹簧端部80a接近被限制周向移动的第二弹簧端部80b,所以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由于施加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上的制动力减弱,可以执行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该操作使由联杆机构12支承的座椅1顺利向上移动。

在此,如图13和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具有保持杆86,当扭力盘簧80基于扭力盘簧80和在第二方向(图13和图23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的小齿轮18的转轴22之间的摩擦力而在第二方向上转动时,该保持杆86抵接第二弹簧端部80b。制动机构81具有止动件87,通过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与在第二方向上转动的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该止动件87沿周向移动至一位置,在该位置处,止动件87抵接保持杆86。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构造成,当形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由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被解除时,基于保持杆86和止动件87的操作,该制动机构81限制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在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变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保持杆86被轴向支承以能够绕着设于中间部件61的帽部61b上的支承轴88转动。本实施例中,支承轴88设置为在大致平行于转轴22的状态下处在第二接合部84附近的、比第二接合部84更接近于第一方向侧(图13和图23的逆时针方向)的位置。本实施例的保持杆86侧的第一端86a穿过第二接合部84并延伸至第一方向侧。本实施例中,保持杆86基于适配至支承轴88的扭力盘簧(未示)的弹力在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被以转动方式偏置。由此,本实施例中的保持杆86中,被设置为面向构成第二接合部84的抵接表面84s的第一端86a的基端部用作抵接第二弹簧端部80b的抵接部90。

如图8、图9、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中,构成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的驱动杆52的轴支承件53、具体地朝第一支承部件23侧延伸的该一端侧构造成也能起止动件87的作用。如图23所示,止动件87构造成通过与输入部件41一起在第二方向上转动以移动至一周向位置来限制保持杆86沿附图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在该周向位置处,止动件87抵接保持杆86的第二端86b。

更具体地,如图23和图24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使得,根据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在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转动预设转动角度θx时,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锁定部件32与棘轮31脱离。

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中,止动件87构造成,当输入部件41沿周向定位在达到周向转动角度θx的预设范围内时,止动件87进入能够抵接保持杆86的第二端86b的状态,基于输入部件41的转动,通过止动件87在第二方向上进行的周向移动,该预设范围达到周向转动角度θx。保持杆86构造成在保持杆86沿附图中顺时针方向绕支承轴88的转动受到止动件87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用设有抵接部90的第一端86a来限制第二弹簧端部80b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动。

换言之,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解除机构60通过使锁定部件32朝棘轮31的径向外侧移动来逐渐减少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量。由此,解除机构60构造成最终使锁定部件32与棘轮31脱离。

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构造成,止动件87在一时间段期间抵接保持杆86以限制保持杆86的转动,该时间段是从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量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开始减少的时刻一直到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时的时间段。由此,制动机构81构造成,当通过保持杆86限制第二弹簧端部80b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动、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解除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时,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时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变化被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止动件87构造成,通过输入部件41转动超过使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的转动角度θx,止动件87移动至周向上允许保持杆86的转动的位置。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持杆86构造成通过将沿周向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以绕支承轴88转动的保持杆86压入第二弹簧端部80b来允许第二弹簧端部80b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动。

换言之,当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被解除时,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量减少,而且,由此,小齿轮18的转轴22适于基于由联杆机构12支承的座椅1的负荷沿第二方向转动。由此,在与转轴22的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配装的扭力盘簧80基于扭力盘簧80和转轴22之间的摩擦力沿第二方向转动。

此时,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中,通过与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一起转动的止动件87限制保持杆86的转动(参考图23),来限制抵接保持杆86的第二弹簧端部80b在周向上的移动。

换言之,当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被解除时,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限制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变动,维持与转轴22接触的弹簧主体80c的内径,而且,由此,将基于摩擦力的制动力施加至转轴22,而不减弱该制动力。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当通过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解除棘轮机构40的转动限制时,来自与联杆机构12的输入齿轮16啮合的小齿轮18侧的大负荷不被施加至构成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

随后,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构造成使得,第二弹簧端部80b在这样的模式中沿第二方向进行周向移动,即,在该模式下,通过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转动超过使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的转动角度θx,并且解除由止动件87造成的对保持杆86的转动限制,来推动保持杆86(参考图15)。

换言之,由于第二弹簧端部80b接近被第一接合部83限制沿第二方向进行周向移动的第一弹簧端部80a,所以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中,由于施加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制动力减弱,可以使由联杆机构12支撑的座椅1顺利地向下(和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中,允许第二弹簧端部80b在一期间中沿第二方向进行周向移动,直到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沿第二方向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的止动件87移动至止动件87抵接保持杆86第二端86b的周向位置为止。

换言之,当操作手柄20位于中性位置P0附近时,本实施例的制动机构81构造成,由于扭力盘簧80沿着小齿轮18的转轴22的转动方向转动(而不论该转动方向如何),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改变,并且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由此,本实施例的转动控制设备21构造成,在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后,小齿轮18的转轴22能够转动至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正确啮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座椅升降设备10的转动控制设备21具有输入部件41和解除机构60,输入部件41连接至操作手柄20以绕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解除机构60通过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的转动来解除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转动控制设备21还具有向转轴22施加制动力的制动机构81。制动机构81具有起弹簧部件作用的扭力盘簧80,其中弹簧主体80c在基于弹力而接触于转轴22外周的状态下适配至转轴22,且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设于转轴22的径向外侧。制动机构81构造成使扭力盘簧80沿着转轴22的转动方向转动,而且,由此,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改变,且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制动机构81构造成,当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解除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时,在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时的、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径向扩展方向的变动被限制。

换言之,在弹簧主体80c基于弹力接触转轴22的状态下,通过扭力盘簧80适配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之上,可以基于摩擦力施加制动力至转轴22。基于扭力盘簧80和转轴22之间的摩擦力,扭力盘簧80沿转轴22的转动方向转动。根据此构造,当基于操作手柄20的操作输入以使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时,由于扭力盘簧80在径向扩展方向弯曲以及施加至扭力盘簧80的制动力减弱,可以对操作手柄20的操作输入顺利执行。在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之后可以使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至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正确啮合的位置。

当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被解除时,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在弹簧主体80c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时的变动受限,而且,由此,可以将基于扭力盘簧80的摩擦力的制动力施加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而不减弱该制动力。由此,可以确保当啮合被解除时与联杆机构12的输入齿轮16啮合的小齿轮18侧产生的大负荷不施加至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因此,可以使棘轮机构40的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减小以提高可用性。另外,可以抑制解除声响的产生以保证高度的静肃性。由此,可以比相应技术实现更优越的操作舒适性。

此外,根据上述构造,可以抑制由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转动所造成的摩擦状态变化、即由于从静态摩擦状态到动态摩擦状态的过渡而产生的摩擦力变化。由此,通过将稳定的制动摩擦力施加至转轴22,可以确保座椅1不会因为在棘轮机构40的转动限制的解除操作期间由于座椅负荷而急剧向下移动。

(2)根据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通过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转动,解除机构60解除构成棘轮机构40的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之间的啮合。制动机构81具有第一接合部83和保持杆86,当扭力盘簧80在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接合部83限制第一弹簧端部80a的周向移动,保持杆86被轴向支承以能够绕支承轴88转动并在扭力盘簧8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抵接第二弹簧端部80b。此外,制动机构81具有止动件87,当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被解除时,通过止动件87与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一起转动以移动至止动件87抵接保持杆86所处的周向位置,止动件87限制保持杆86的转动。保持杆86构造成当保持杆86处于绕支承轴88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时限制第二弹簧端部80b的周向移动,而当其绕支承轴88的转动被允许时通过将保持杆86压入第二弹簧端部80b以允许第二弹簧端部80b的周向移动。止动件87构造成通过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转动超过使锁定部件32从棘轮31脱离的转动角度θx的角度而移动至允许保持杆86转动的周向位置。

根据此构造,在输入部件41从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仅当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而解除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时,才可以限制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在所述相对位置变化时,弹簧主体80c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另外,当解除该啮合时,可以使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的相对位置改变,使得由于第二弹簧端部80b接近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动受限的第一弹簧端部80a,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由此,通过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可以顺利解除棘轮机构40的转动限制。

(3)制动机构81具有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所述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通过输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从中性位置p0沿第一方向转动来将输入至操作手柄20的驱动力传送至小齿轮18的转轴22。制动机构81具有第二接合部84,当扭力盘簧8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二接合部84限制第二弹簧端部80b沿周向的移动。第一接合部83构造成当扭力盘簧8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允许第一弹簧端部80a沿周向的移动。

根据此构造,可以使由联杆机构12支撑的座椅1基于棘轮机构40的作用而向上移动,棘轮机构40允许小齿轮18的转轴22沿座椅1上移时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转动,并且基于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的作用限制转轴22沿座椅1下移时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转动。此时,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80a、80b的相对位置改变使得:由于扭力盘簧80基于小齿轮18的转轴22和扭力盘簧80之间的摩擦力沿第一方向转动以及第一弹簧端部80a接近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动受限的第二弹簧端部80b,扭力盘簧80的弹簧主体80c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由此,可以执行使座椅1顺利地向上移动的、对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

(4)操作输入传送机构50具有与小齿轮18的转轴22一起转动的棘轮51,还具有驱动杆52,该驱动杆52包括与棘轮51啮合的啮合部52a,并且与输入部件41一起转动。驱动杆52构造成,在输入部件4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由于驱动杆52基于适配至轴支承件53的扭力盘簧54的弹力而被转动地偏置,啮合部52a与棘轮51啮合以传送驱动力至棘轮51。此外,驱动杆52构造成,由于当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转动时驱动杆52克服扭力盘簧54的偏置力而转动,啮合部52a从棘轮51脱离。制动机构81构造成使驱动杆52的轴支承件53起止动件87的作用。

根据此构造,通过重复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可以使座椅1向上移动。通过使驱动杆52的轴支承件53也起止动件87的作用,可以实现构造的简化。

上述实施例可以由以下方式改良。

上述实施例中,使用连结点X2与座椅1的侧框13作为转动中心的输入齿轮16(扇形齿轮)设于联杆机构12的后联杆11b上。然而,输入齿轮16的构造不限于此,可以被任意变更。例如,输入齿轮16可以设于前联杆11a上,且不一定是扇形齿轮。输入齿轮16与联杆部件11共享的转动中心可以是起座椅侧连接部件作用的与侧框13连接的连接点(X1或X2),也可以是起地板侧连接部件作用的与基座部件14连接的连接点(X3或X4)。

上述实施例中,联杆部件11构成了众所周知的平行联杆机构。然而,不限于此构造,而且只要可以使座椅1基于与输入齿轮16啮合的小齿轮18的转动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联杆机构12的类型就可以被任意变更,包括联杆部件11的数量也是如此。

上述实施例中,操作手柄20直接固定至输入部件41。通过操作手柄20的转动操作,输入部件41与操作手柄20一起转动。然而,不限于此构造,例如,可以采用通过齿轮或类似构件使操作手柄20连结至输入部件41的构造。操作手柄20和输入部件41不一定设于同一轴线上。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采用这样的构造,即,通过操作手柄20上拉操作使座椅1向上移动,且通过下推操作解除棘轮机构40的转动限制。然而,不限于此构造,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通过操作手柄20上拉操作解除棘轮机构40,以及通过下推操作使座椅1向上移动。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输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的转动,解除机构60解除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作为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构成作为转动限制机构的棘轮机构40。制动机构81具有保持杆86和止动件87,当扭力盘簧8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保持杆86抵接第二弹簧端部80b,当棘轮31和锁定部件32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60的操作被解除时止动件87限制保持杆86的转动。

然而,不限于此构造,并且设有一解除机构,即使输入部件4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解除机构也能解除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该制动机构可以具有保持杆和止动件,该保持杆构造成当扭力盘簧8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抵接第一弹簧端部80a,当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的操作被解除时该止动件限制该保持杆的转动。由此,可以将其中不使用棘轮机构40的构造应用于该转动限制机构。

上述实施例中,具有盘形弹簧主体80s的扭力盘簧80用作制动机构81的弹簧部件。在该扭力盘簧80中,弹簧主体80c由于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间的周向间隔而在径向扩展方向上弯曲。然而,不限于此构造,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其中,使用扭力盘簧,该扭力盘簧中,弹簧主体80c由于第一弹簧端部80a和第二弹簧端部80b之间的周向间隔变宽而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此时,在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中的抵接表面83s和84s和保持杆86(的邻接部90)面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反的方向。只要弹簧主体在基于弹力而与转轴22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适配至转轴22,且设于转轴22径向外侧上的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以使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该构造中使用带有如C形弹簧主体或类似构件的其它弹簧部件。

转轴22不一定与小齿轮18一体成型。此外,例如,转轴(诸如通过齿轮连结的转轴)不一定与小齿轮同轴设置。操作输入传送机构、解除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啮合的解除机构以及类似机构的构造也可以被任意变更。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优选地包括:小齿轮,所述小齿轮与联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所述联杆机构使座椅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以及转动控制设备,所述转动控制设备控制小齿轮的转动,其中所述转动控制设备包括与小齿轮同步转动的转轴、转动限制机构、输入部件、解除机构,以及制动机构,所述转动限制机构包括与转轴一起转动的第一啮合部件和通过与第一啮合部件啮合来限制转轴转动的第二啮合部件,所述输入部件联接到操作手柄以绕转轴转动,所述解除机构通过输入部件的从中性位置的转动以解除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之间的啮合,所述制动机构施加制动力于转轴,其中,该制动机构具有弹簧部件,在该弹簧部件中,弹簧主体在基于弹力而与转轴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适配至转轴,并且在转轴的径向外侧设有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其中由于弹簧部件沿转轴的转动方向的转动,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改变并且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并且其中,所述制动机构构造成,当基于解除机构的操作而解除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时,造成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变动被限制。

因此,在弹簧主体基于弹力而与转轴外周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弹簧部件适配至转轴,可以基于摩擦力将制动力施加至转轴。基于弹簧部件和转轴之间的摩擦力,弹簧部件沿转轴的转动方向转动。因此,根据上述构造,当基于对操作手柄的操作输入使转轴转动时,可以由于弹簧部件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以及施加于弹簧部件的制动力减弱,而顺利地对操作手柄的进行操作输入。可以在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后,使转轴转动至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正确啮合的位置。

当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的操作被解除时,会使弹簧部件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相对位置的变动被限制,因此,可以使基于弹簧部件摩擦力的制动力施加至转轴,而不减弱该制动力。由此,可以确保来自与联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的小齿轮侧的大负荷在啮合解除时不被施加至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因此,可以使转动限制机构的解除操作所必需的操作力减小以提高可用性。另外,可以抑制解除声响的产生以保证高度的静肃性。由此,可以比相应技术实现更优越的操作舒适性。

另外,根据上述构造,可以抑制由转轴转动造成的摩擦状态变化、即从静摩擦状态到动态摩擦状态的过渡而产生的摩擦力变化。由此,通过将稳定的制动力施加至转轴,可以确保座椅在转动限制机构的解除操作期间不会因为座椅负荷而急剧向下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中,优选地,制动机构包括第一接合部、保持杆和止动件,当弹簧部件沿转轴转动方向转动时,第一接合部限制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保持杆被轴向支承以能够绕支承轴转动并在弹簧部件沿转轴转动方向转动时抵接第二弹簧端部,当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的啮合基于解除机构的操作而被解除时,通过止动件与输入部件一起转动以移动至止动件抵接保持杆的周向位置处,止动件限制保持杆的转动,保持杆构造成当保持杆处于绕支承轴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时,限制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并构造成当绕支承轴的转动被允许时通过将保持杆压入第二弹簧端部以转动,从而允许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并且止动件构造成,通过输入部件转动超过使第二啮合部件从第一啮合部件脱离的转动角度,止动件移动至允许保持杆转动的周向位置。

根据本构造,只有当第一和第二啮合部件基于解除机构的操作被解除时,才可以使会导致弹簧部件的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的、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相对位置径向扩展方向的变动被限制。另外,当该啮合被解除时,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改变,使得由于沿转轴转动方向进行周向移动的第二弹簧端部接近沿周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第一弹簧端部,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由此,可以使操作手柄顺利操作以解除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

优选地,根据本公开的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中,还包括操作输入传送机构,该操作输入传送机构通过输入部件从中性位置沿第一方向的转动将输入至操作手柄的驱动力传送至转轴,优选地,所述操作输入传送机构为棘轮机构,该棘轮机构限制转轴沿座椅下移时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转动,同时允许转轴沿座椅上移时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转动,优选地,所述解除机构通过输入部件从中性位置沿第二方向的转动而解除由棘轮机构造成的转轴的转动限制,并且优选地,所述制动机构包括第一接合部、保持杆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当弹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限制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并且当弹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允许第一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当弹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保持杆抵接第二弹簧端部,并且当弹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二接合部限制第二弹簧端部的周向移动。

根据此构造,通过在操作手柄上执行使输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操作输入,可以解除转轴的转动限制以使座椅下移。基于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棘轮机构的功能以及基于操作输入传送机构的功能,通过在操作手柄上执行操作输入使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可以使由联杆机构支撑的座椅上移。另外,此时,由于弹簧部件基于转轴和弹簧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转动径向扩展方向,并且由于第一弹簧端部接近沿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动被限制的第二弹簧端部,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改变成使得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由此,可以运行操作手柄以使座椅顺利上移。

根据本公开的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中,优选地,操作输入传送机构包括与转轴一起转动的棘轮,以及驱动杆,该驱动杆包括与棘轮啮合的啮合部,并且与输入部件一起转动,优选地,所述驱动杆构造成使得,在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时,由于驱动杆基于偏置部件的偏置力而绕着轴支承件转动地偏置使得啮合部与棘轮啮合以将驱动力传送至棘轮,并且所述驱动杆构造成使得,在输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转动时由于驱动杆克服偏置力绕轴支承件转动,啮合部与棘轮脱离,并且优选地,制动机构构造成使驱动杆的轴支承件起止动件的作用。

根据此构造,可以通过重复对操作手柄的造成输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转动并造成输入部件回复至中性位置的操作,而使座椅上移。通过使驱动杆的轴支承件也起到止动件的作用,可以实现构造的简化。

根据本公开的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升降设备中,弹簧部件优选地为扭力盘簧。

根据该构造,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和第二弹簧端部的相对位置使弹簧部件的弹簧主体沿径向扩展方向弯曲。通过具有螺旋状弹簧主体,可以轻易地设定合适的弯曲量。

根据本公开的该方面,可以实现优于现有技术的操作舒适性。

本发明的原理、较佳实施例和操作模式已在前述说明书中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意图保护的并不限于已揭示的特定实施例。而且,描述于此的实施例被视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其他人可以作出变型和改变并采用等同物。由此,特别指出,所有落入本发明精神和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保护范围的类似变型、改变和等同物都预期包括于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